24节气之夏至节气的寓意与象征

晓慈0 分享 时间:

夏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预示着进入盛夏的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4节气之夏至节气的寓意与象征,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4节气之夏至节气的寓意与象征

24节气之夏至节气的寓意与象征

夏至代表寓意:炎热将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期间的气候特征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这天的民间主要习俗

祭神祀祖、放荷灯、吃夏至面、消夏避伏

01、祭神祀祖

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最早源于周代。《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夏至祭神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在古人看来,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所以这天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代代流传,至宋朝时,百官可以放假三天,至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也就是如今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

02、放荷灯

放荷灯又称放河灯,是一种汉族民间的祭祀及宗教活动,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除了夏至节以外,也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古时候,每年的夏至节这天,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很是令人心醉。

03、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节气要吃饺子,夏至节气要吃面条。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一是因为每年从夏至开始,气温升高,天气变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上要有所改变,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二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还有尝新的意思。

04、消夏避伏

夏至的到来,天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暴雨天气增多,南方进入梅雨季节,高温桑拿天笼罩整个夏季。所以,消夏避暑就成为了夏至的主要习俗之一。《酉阳杂俎·礼异》中有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意思就是说夏至到来,很多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这天的主要忌讳

过度锻炼和忽视养生

01、过度锻炼

夏至到来,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 否则容易中暑并且不利于身体健康。

02、忽视养生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养三九”,夏至到来,伏天将至,起居调养,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避免炎热伤身,就不会有疲劳的感觉。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这里建议:

1、晚睡早起,中午尽量打个盹;

2、饮食清淡,多吃点“苦”味;

3、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戒躁;

4、运动时尽量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分。

夏至三候是指什么

夏至分三候。“初候鹿角解”,这时间鹿角上的粗糙表皮蜕去了。“二候蜩始鸣”,蜩又叫做蝉,俗称知了。这个阶段,蝉躲在树荫里在“知知”的鸣叫了。“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中草药,这时期开始出苗了,因此时夏季刚好过了一半,因而叫半夏。另一种叫夏至草,亦称灯笼裸的中草药此时却可以采株入药了。而夏枯草现在长势正旺,要等到二十多天后才可以采用入药。

134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