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泽慧0 分享 时间:

时间进入四月,中考可以说是进入最后的两个月了,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练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cuì____,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____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____”,“充当”义用“____”,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____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汉字或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粹 tiè 做 作 做 B.瘁 tiè 作 做 做

C.粹 tiē 作 做 作 D.瘁 tiē 做 作 作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鞠躬尽cuì”写作“瘁”;“妥帖”读作“ti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列句中破折号的运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表示声音延长)

B.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表示转折)

C.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表示解释说明)

D.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表示解释说明)

【答案】B

【解析】【分析】B.该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而不是转折。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38℃。

C.为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 商品成为市场“新宠”。

【答案】C

【解析】【分析】 A .搭配不当,"创造""进程"不能连用,应将"创造"改为"加快";

B .缺少主语,应删掉"导致"或"受";

D .第一个分句属句式杂糅,应在"发布"后面加“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4.小文搜集整理了一些体现中华美德的当代人物事迹,请你帮他检查其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研究人员看不懂英文资料,彭士禄就以身作则,每天凌晨起来学习英语,并发动大家一起。这体现出他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B.大学教授邢斌经常劝勉学生,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关怀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他亲自跑外卖做调研,以个人体验和观察为依据为外卖小哥发声。

C.邓小岚18年来坚持在北京和马兰村间往返,义务为马兰村没有音乐基础的孩子们教授音乐课程,体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

D.山路难行,抗洪救灾的战士们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却没有一句抱怨,到达救灾地点后就迅速展开了搜救工作。

【答案】D

【解析】【分析】A.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作为别人参考的榜样。

B.悲天悯人:悲叹世道的不公,同情人民的苦难。

C.诲人不倦:教导别人是非常耐心,不知疲倦。

D.颠沛流离:形容因战乱灾荒到处流浪。望文生义,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品读《水浒传》,完成下面小题。(7分)

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①。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②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③,巴④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⑤。”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⑥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

【注释】①情知道被差出来:明知是被派遣出来。②恁地:这样,如此。③怨怅:怨恨。④巴:盼望,等待。⑤却理会:再作处理。⑥省得:懂得,知道。

(1)这段文字选自我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   。(2分)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厢禁军,面对“杨志”、“老都管”这样的领导,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理由。(5分)

【答案】(1).水浒传;施耐庵

(2).更喜欢老都管这样的领导,理由:与杨志相比,老都管会哄,会赏,会激励,能及时平复下属的埋怨情绪;而杨志不向下属讲道理,争取下属理解配合,只是打骂(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内部都有情绪,“喃喃讷讷地怨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作答此题,学生要重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尤其要掌握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内容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选“杨志”和“老都管”其一的形象分析,说出你喜欢他的理由即可。

5 (1).由“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以及“杨志跳起来喝道”可知,这是《水浒传》《第十五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代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财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故答案为:(1)水浒传;(2)施耐庵

(2).杨志:是一个相当精明,相当警惕的人,从他让军士乔装成商人,挑送金银担,在最热的天气出行,以掩人耳目,可以看出;

但他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如:他要求军士们挑送金银担子,事前他没有把道理讲明白,不把纪律规定好,使大家无法齐起心来,惹得大家对他的埋怨,由老都管劝军士“你们不要怨怅”可以看出;

他在押送队伍中没有威信,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虞侯的关系,不懂得笼络人心。在押送过程中,他脾气暴躁,单靠打骂,激化与军士之间的矛盾,彻底陷入孤立,由“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可知;

老都管:由“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可知,老都管是一个能安抚下属,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会沟通的人,他会赏、会激励、会及时安抚下属的情绪,会笼络人心;

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更喜欢老都管这样的领导,理由:与杨志相比,老都管会哄,会赏,会激励,能及时平复下属的埋怨情绪;而杨志不向下属讲道理,争取下属理解配合,只是打骂(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内部都有情绪,“喃喃讷讷地怨怅”。

6. 同学们在组织《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的素材,请你依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5分)

同学们收集到以下的对联,依次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B.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C.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E.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F.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1)上述对联,所咏对象均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其中咏杜甫的是   ,咏鲁迅的是   。(2分)

(2)上述对联,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副,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答案】6(1)C;E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要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结合对联常识,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诗中圣哲”暗指“诗圣”杜甫;“呐喊”“彷徨”指的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青莲居士谪仙人”指的是李白。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能简明扼要地表述喜欢的理由即可。

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内容。(6分)

(1)古诗中蕴含着意境。清新自然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   ”;恬淡悠远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   ,悠然见南山”;壮阔雄浑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长河落日圆”。

(2)人生要学会选择和坚守。宋濂在年轻求学时,做到了“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为报先帝三顾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这番选择和坚守,已印记在课文中他自己的名篇《   》里。

【答案】(1)在河之洲;采菊东篱下;大漠孤烟直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洲、篱”等字。

故答案为:(1)在河之洲、采菊东篱下、大漠孤烟直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点评】(1)(2)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写古诗文标题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翩。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既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表现了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9.唐代边塞诗人常借边地特有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品味本诗中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3分)

【答案】8.B

9.描写诗人目送在曲折山路上离去的友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心中怅然若失,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看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炼字、修辞手法等等的分析是否得当,最终选择最佳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看诗人借助了边塞怎样的人、事、情、景,进而表达了怎样的情,结合文本诗句分析即可。

8.B.有误,“将梨花比作雪花”句意为: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诗句中是把“雪花”比作了“梨花”。

故答案为:B。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是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这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写诗人在送别友人时伫立远望,雪上只留下马蹄印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久久不愿离去,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依依不舍和惆怅的情怀。

故答案为:描写诗人目送在曲折山路上离去的友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心中怅然若失,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书》①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②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③,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③数十伶入困之,而身死国灭: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李嗣源谋反,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继皇帝位。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而后作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

①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斯是陋室

B.智勇多困于所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为天下笑/行拂乱其所为

D.岂独伶人也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14.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甲】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而【乙】文中的哪句话也印证了【甲】文中的这个观点?【乙】文中哪句话阐明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3分)

【答案】10.违反、阻挠;有所作为。

11.①使他身处贫困中,阻挠他们的行为。

②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而后才被人明白。

12.D

1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14.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印证的句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乙文中阐明防微杜渐道理的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夫病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国于所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他的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他的身形,扰乱他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加他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

10.①句意:扰乱他业已开始的行动。拂,违反、阻挠。

②句意:而后有所作为。作,有所作为。

故答案为:(1)违反、阻挠;(2)有所作为。;(3)同“横”,阻塞

11.重点词语:

①空乏,使……财资缺乏;拂,阻挠;所为,所行。

②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于,在;喻,知晓,明白。

故答案为:①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2.A.代词,这/判断动词;

B.介词,被/介词,在;

C.介词,被/名词,行为;

D.都是“唯独”的意思;

故答案为:D。

13.句意为: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此句分为四个分句:“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故可断句为: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故答案为: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14.【甲】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意思是: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所以该句也印证了【甲】文中所提出的观点。

题干中“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所以,【乙】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或者“夫病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国于所福”阐明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故答案为: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印证的句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乙文中阐明防微杜渐道理的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夫病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国于所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小文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了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的那点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感觉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好方”!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短信微信交流的绝对不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2020年8月30日《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有删改)

【材料二】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了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之中。

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账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因为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摘自2020年9月1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材料四】

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

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网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觉得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体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2020.20,有删改)

15.初读材料,小沙产生了如下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青年说”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网友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社交没问题,大多数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B.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社恐”们在社交活动场合紧张、焦虑、回避,甚至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C.社交软件相对于打电话、书信往来等,成为“社恐”们的重要情绪出口,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

D.互联网时代,无处不社交。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

16.【材料四】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描述了“群体性孤独”,小沙对此不够理解。你能结合【材料四】内容解释什么叫“群体性孤独”吗?(3分)

17.【材料三】的画线句,小沙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3分)

18.在收集的材料中,小沙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答案】15.D

16.“群体性孤独”就是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17.充分说明“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所以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

18.①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②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③不够自信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造成“社恐”的主要原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可从文章中找出与各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判断表述是否一致。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语句分析。赏析词语,一般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其语境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15.D. 根据材料四第四段“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可知,本项“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16.根据材料四第三段“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可直接提炼出对于“群体性孤独”的理解。故答案为:“群体性孤独”就是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17.有必要。根据材料二画线句“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因为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可知,举出了腼腆内向的人和“社恐”人士的例子,提高了文章的说服力,充分说明“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所以举这个例子有必要。故答案为:充分说明“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所以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

18.①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可知,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②根据材料四第一段“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可知,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

③分析材料三的图表可知,“不够自信”“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导致“社恐”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故不够自信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造成“社恐”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①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②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③不够自信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造成“社恐”的主要原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4分)

残匾

赵明宇

①吴家诊所位于元城古槐胡同,是吴家的老宅子,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长满绿绿的苔藓,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脑袋不停地摇摆,止不住,去市里大医院也没治好,就把吴子皋请去了。吴子皋亮出一套绝活,点燃酒精灯,取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扎病人颈部。那动作快如闪电,眨眼之间,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

③吴子皋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不足称道。老爷子是血管痉挛所致,以后多按摩颈部,睡觉平躺,脖子下面枕一个装满黄豆的小袋子即可。

④刘大琨身在官场,却喜欢书法,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幅字,让人刻在沉船木上,制成匾额,送给吴子皋。

⑤药香袅袅中,那块匾愈发显得幽古。

⑥吴子皋天赋异禀,着装打扮也与众不同,他留长须,穿唐装,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稳若泰山,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时而微闭双目,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开药方更是怪,是用毛笔蘸着墨浆,写在一张草纸上,让病人拿着去隔壁的药房抓药。病人禁不住要问,吴大夫,俺得的啥病?吴子皋不抬头,一字一顿声若洪钟地说,我只看症,不看病,你要相信大夫,按时吃我开的药,三五个疗程,自然就会好的。

⑦被家人搀扶着来的病人,吃了药再来,不用家人搀着了,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再抓几副中药,回家继续熬着喝,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能在大街上转悠了,不由得面带喜色,见人便说,这个吴大夫,真是有两下子。

⑧每天一大早,吴家诊所排满了人,骑车来的,开车来的,蹬三轮来的,等着吴子皋叫号。

⑨吴子皋的儿子原本是学医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医院做主治医生。有了刘大琨这层关系,就上了仕途,到县卫生局做副局长。去年,刘大琨荣升副市长,安置吴子皋的儿子到一个重要单位担任局长。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到楼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样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

⑩人丢了魂儿,可不是小事儿。儿子只好依他。

⑪吴子皋是个怪人。病人跟他套近乎,恭维他心地善良,面目慈祥,定然能长寿。他瞪了病人一眼说,现在,你是我的病人,怎么给我看起病来了?

⑫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或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嘴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

⑬那断然拒绝的神色,让病人家属对他敬重有加。

⑭日子像流水一样缓缓流淌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⑮儿子出事了。一开始,家里人瞒着吴子皋,但是时间一长,吴子皋还是察觉出了端倪。

⑯这天,吴家诊所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的病人在门前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无奈地猜测一番,摇着脑袋走了。

⑰第二天,病人又来。这事儿对于吴子皋来说,实在是打击太大了,大家担心吴子皋想不开。只见诊所大门开着,进了院子,掀开门帘,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⑱来人排号看病,提着一兜中药出门,还是不放心,禁不住向后扭头,发现那块红底金字的匾,被砍丢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

⑲那被砍过的痕迹,豁豁牙牙的,露着白茬。

⑳病人心里一惊,返回屋里,指着半块残匾不解地问,吴大夫,那是?

㉑吴子皋没抬头,说,我是大夫,却医治不了儿子的病,糟蹋了这块匾啊。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宅”是医德的象征,“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意味着如不坚守医德,就容易走上邪路。

B.吴子皋不对病人直言病症,是因为他个性清高孤傲,自负医术高明,不愿意对病人多做解释。

C.文中的儿子弃医从政,后又因贪腐而落马,对比反衬了吴子皋的形象,也深化了本文的主旨。

D.之所以砍去“妙手”二字,是因为吴子皋觉得自己治不了儿子心里的贪婪,妙手不过是虚传。

20.梳理并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全空缺处。(3分)

——循古诊疗——   ——   ——砍匾行医

2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4分)

①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长满绿绿的苔藓,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22.简析本文以“残匾”为题的好处。(5分)

【答案】19.B

20.治病获匾;拒离老宅;清廉从医

21.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古朴幽静的气氛,暗示了吴子皋对传统医学的坚守,也为下文吴子皋不愿离开老宅作了铺垫。

②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具体生动地刻画了吴子皋镇定自若专心看病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坚强、坚守本真。

22.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关联主要情节,从匾的由来开始,以残匾结束,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暗示儿子人生的变故;丰富文章的内涵,强调做人要坚守道德的底线。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文章思路和线索的把握,对精彩细节的揣摩。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再进行选择。

(2)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中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4)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19.B.有误。吴子皋不对病人直言病症,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自信,医德高尚。并非“个性清高孤傲,自负”。

故答案为:B。

20.结合文章第②段“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可以概括为,吴子皋治病获匾;

结合文章第⑨段“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到楼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样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可以概括为,吴子皋拒离老宅;

结合文章第⑫段“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或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嘴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可以概括为:清廉从医。

故答案为:治病获匾;拒离老宅;清廉从医。

21.①“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间长满绿绿的苔藓,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这是对老宅的环境描写,也是对吴子皋行医环境的描写;“吴家诊所位于元城胡同”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青砖灰瓦,低低矮矮”“绿绿的苔藓”“树冠如伞的国槐”渲染了一种古朴幽静的气氛;结合第⑨段“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可知,也为下文写吴子皋拒绝离开老宅作铺垫;暗示了文章主题,暗示了吴子皋对传统医学的坚守。

②“时而微闭双目,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微闭双目”“睁开眼睛”,生动地刻画了吴子皋诊病时的神态描写,表现他诊病时镇定自若,认真专注;“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生动地刻画了吴子皋诊病时的动作描写,具体描写了他看病专注的动作,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他坚守传统医学。

故答案为:①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古朴幽静的气氛,暗示了吴子皋对传统医学的坚守,也为下文吴子皋不愿离开老宅作了铺垫。

②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具体生动地刻画了吴子皋镇定自若专心看病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坚强、坚守本真。

22.本文首先以“残匾”为题目,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思考:匾为什么是残缺的?从而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其次,“残匾”关联文章主要情节,文章第②至④段介绍了红色大匾的来历,第⑱段,儿子出事后,吴子皋将那块红底金宇的匾,被砍丢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由“大匾”的来历开始,到“残匾”结束,使文章结构整齐严谨;再次,“残匾”中的“残”字点明了子皋的儿子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儿子的人生不再圆满,吴子皋的家庭变得残缺。另外,“残”字也暗示了吴子皋在育儿方面的残缺,虽然他在医道上是妙手,但在育儿上却有着根本的不足。他把匾砍掉一半,表现他的反思与警醒。最后,“残匾”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果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那么将来就可能给家庭带来伤痛。由匾的“残”引出子女教育的问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故答案为: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关联主要情节,从匾的由来开始,以残匾结束,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暗示儿子人生的变故;丰富文章的内涵,强调做人要坚守道德的底线。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游走山川,看花开花落,一路上遇见最美的春夏秋冬;街头漫步,意外遇见久别好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身处异地,一句乡音问候,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如同遇见亲人;诵读诗文名篇,徜徉其间,仿佛遇见先贤哲人与之对话……一次次美好的遇见,让我们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思考人生的意义。遇见,真是妙不可言!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遇见

生命中最美好的,便是遇见。林徽因遇见徐志摩,便拥有了一段康桥之恋。刘备遇见诸葛亮,便在乱世中成为一代君王。老舍先生童年时遇到了宗月大师,便被其领进学习的海洋,成为一代文豪。可见,每一次美好的遇见,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我,在初二时,也遇到了一位同桌 。他的到来给我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束光芒。

在学习中,我一直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自从认识他后,他便总是找我问数学题。次数多了我便产生了好奇心,他成绩那么好,为什么总是问我问题呢?于是,在一次课间,我便把我的好奇告诉了他。他听完后,笑道:“问,也是种学习方式嘛,把不会的东西搞懂了。它自然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下次遇见,就会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都有不会的东西,我们难道能没有吗?所以说,问,是很重要的。”我听罢,受益匪浅,便像他一样,常问。果真,我的学习成绩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节节升高。

在品质上,他也算得我一位良师。一次课上,老师叫我们找出试卷。我很快便拿出了。可见他却翻箱倒柜的寻找着,脸上显出着急的神色,嘴里还不时念叨:“到底在哪呢?不会放家了吧。”这时老师来了一句:“没带的人站起来!”看他找不到,便为他出了个主意:“找不到就别找了,你就假装有试卷不就行了吗。”“你怎能这样呢!”我话音刚落,他便说:“这是不诚信的行为,一个人怎能失去诚信呢?”说完,他便站了起来。虽然我被批评了,但我还是无比钦佩他,并决心以后也像他一样,做个诚实的人。

感谢,在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遇见了他。遇见了他,我拥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见了他,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遇见了他,我拥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解析】【分析】本题是全命题作文的考查,要求是记叙文。首先审题,该题需要重点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 遇见” ,这些是在提醒我们写作的方向:一次相遇。可以遇见人、事、景,总之能带给自己积极体验的,让你感受到美好、快乐的。明白了这一层含义,写作就简单很多。题目是“ 遇见 ”,写作主体是“我”,重点在于“遇见”带给我的思想上的积极变化,带给我的积极体验。由此可发现本题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成长、懂得感恩,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次,立意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赞美亲情、师生情、友情,家人、老师、朋友都可以是“遇见”的人,当然也可以写遇见的某处风景、某本书,这些立意贴近生活日常,便于选材和写作。

第三,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心情沮丧,遇见了刚刚下过雨天边的彩虹还有风中含着雨珠的小草,这让我正视困难,不再逃避,变得积极乐观。 第四,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开头结尾先点题,或者在开头设置悬念,最后揭开谜底,引路人是谁。中间的三段或者四段,可以是具体的事情。第五,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中间的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一详一略,或者两略一详,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湖南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分)C

2.(2分)C

3.(2分)C

4.(2分)C

5.(2分)D

6.(每空1分,共5分)

蓬舟吹取三山去 自缘身在最高层 黑云压城城欲摧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综合性学习(共5分)

7.(2分)传统非遗,点缀铜官(非遗铁花,绽放铜官)

8.(3分)宋 宋代妇女服饰以窄为美,襦衣窄小,袖端细长,衣服前襟左右相交,表现出小家碧玉之感。这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二、阅读与理解(共50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8分)

9.(2分)D

10.(2分)这两词都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两首词都表现了诗人随缘自适,顺应自然,豁达乐观的天性。所以说苏轼是“乐天派”。

11.(4分)(1)明察(2)推测,估计(3)外城(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

12.(2分)B

13.(2分)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14.(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15.(2分)A

16.(2分)C

17.(4分)示例:当前诈骗手段花样百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平安稳定。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反诈防诈意识,我代表社区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1.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轻信,不谣传;2.积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关注国家反诈中心视频号,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意识;3.不轻信网上的熟人借钱、高新招聘等虚假信息4.做好反诈宣传员,遭遇诈骗及时报案。让我们一起来做反诈守法的好公民。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18.(2分)①“我”在中考志愿上填上重点中学的名字——市一高。②“我”复读,最终考上市一中。

19.(3分) 懊悔 愧疚 理解

20.(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远方为儿女打拼的艰辛,表达作者自我反省,自责与痛悔之情。

21.(4分)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情,深深地爱。

22.(4分)示例:我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犹如在读朱自清《背影》的味道。父母心中奔涌的是最真最纯的爱,最简单最深刻的爱,永远是最无怨无悔的爱。父母省吃俭用供我读书,为我们买最好的生活用品。总之,只要满足我们的,他们都尽量满足。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少让父母操心,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名著阅读(共8分)

23.(2分)D

24.(6分)A处:王冕 高帽 王冕是一个文人,他不慕功名,仰慕屈原,志向高洁。

B处:周进 旧毡帽 周进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童生。

三、写作(共50分)

15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