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康华0 分享 时间:

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自己的教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纸,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个红色圆纸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纸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第3课时我们学过地球在自转,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的?

学生回答:傅科摆

师:法国有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通过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那么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谁来说说傅科摆的原理?

学生回答。

师:地球是怎么自转的呢?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师:地球会自转,地球是否同时在围绕太阳在公转呢?(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在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板书: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课件出示)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在黑板上画地球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地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默读“P84”内容后,教师考问学生:

1、红色和蓝色纸片分别代表什么?

2、为什么在远处的星上要横着挂着一个木尺?

3、为什么要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

4、我们在圆圈上按什么方向运动?

5、记录表要做几次观测?

师:还有什么疑问?

课件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并做好记录。(出示课件后让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 ;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由于我们观测距离不同,近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大,远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小等等。)

(课件出示)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课件出示)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十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

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师: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上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恒星周年视差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2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特点

自转

(绕地轴)

自西向东

23时56分4秒

15°/时

地轴指向不变

自转与公转同时、叠加

回归年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

(绕太阳)

自西向东

365日6时

9分10秒

59′/时

30㎞/秒

地轴相对于黄道倾斜

成66°34′夹角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3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 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6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合作探究】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随堂练习】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7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本节开始将眼光由宇宙转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运动。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把地球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图文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了两种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三、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情况,确立如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速度。

四、教法学法选择

根据目标要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

【导入】生活与地理:前不久,有一个天文奇观——“天狗食月”。“天狗食月”是怎么回事?(“天狗”为虚,“天理”——天体运动,是实。)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的天文现象,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趣情景,自然导入。

(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

【说一说】描述地球运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促进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进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促进知识自主建构,促进认知迁移。

(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

【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视频。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

明确:方向(1)自西向东(2)逆时针——北极看(3)顺时针——南极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活动】一人充当极点,另一到两人按距极点不同距离站在同一直线上绕“极点”转动,体会不同纬度地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观察回答:经过相同时间,几人转过的角度相同吗?转过的弧长相同吗?不同纬度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一致吗?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诗词与地理: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高歌,众人传诵。有人说诗中有地理,你以为如何?又有人说“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万里”,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从欣赏熟悉的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加深印象。

【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问:我们通常说的一日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吗?地球自转360°用了多长时间?称为什么周期?一个太阳日地球转了多少度?又称为什么周期?请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观察,理解自转周期。

【小结】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过渡】地球公转又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表演地球公转:一人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持地球仪问绕其转动。其他同学观察。

【多媒体展示】公转视频动画。问:刚才表演与视频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问题吗?(地轴空间指向、公转方向、速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展示】公转轨道示意图。问:轨道什么形状?什么公转方向?在哪里日地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速度怎么变化?最近一个月来,地球公转在轨道什么位置速度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说图,培养从地理图示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生成。

【阅读】了解地球的公转周期。问: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归年?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获得新知。问题启发,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新知应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铅球从35米高的楼顶竖直下落,测量发现,相对于垂直落点,铅球实际落点偏移了11.5毫米。你认为,铅球落点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图示)

1.楼顶线速度比地面()。

2.由于惯性,铅球下落保持原来的线速度,落点应在垂直落点的“前面”,即()。

3.此实验,在广州做比在北京做,铅球偏移距离更()若在南半球做实验,铅球落点向()偏。

总结竖直下落物体落点偏移规律:竖直下落物体会向()偏移,偏移距离从()向()增加。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发创造潜力;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五)图文转换,深化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请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图表总结,不住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开放创新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有关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D.甲地的自转线度度小于乙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B、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D、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自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太阳日B、24小时C、23时56分4秒D、23时48分46秒

4、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回归年B、356日C、366日D、365天6时9分10秒

作业:

1.我国正在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建成后将一统我国卫星发射。与已有的发射基地相比,文昌有什么优势?

2.地表同纬度的地方,线速度一定相等吗?若绘制地表等自转线速度图,在青藏高原应该向南还是向北弯曲?

3.自制地球仪、公转演示模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记忆。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六、几点设计说明

(一)时间分配

1.设疑激趣,情境导入:1分钟

2.认知驱动,自主建构:2分钟

3.活动体验,思维提升:22分钟

4.新知应用,合作探究:12分钟

5.图文转换,深化总结:2分钟

6.布置作业,开放创新:1分钟

(二)设计特色

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强调“生活化地理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8

一、概要分析

七年级地理是学生上初中以来起始学科,面对新教材新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努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是初中地理第一册,共分为5章:1.地球与地图(2)2.陆地与海洋(3)3.天气与气候(4)4.居民与聚落(5)5.发展与合作。学生刚接触,掌握起来难度大,

三、学情分析:

学生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自然现象等初级地理知识,但是内容简单且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渴望认识世界本来面目、渴望探知世界之谜的需要。这对我们的教学有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如空间思维能力差,综合能力和读图认知能力也相对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多研究学生和教材教法。

四、教学目标:

1.按质按量的完成区教育局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优秀率大幅提高。

五、重难点及教学措施:

教学重点: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

教学难点: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判断及计算、方向的辨别。

(二)地球部分

(三)天气与气候

六、教学措施:

1、精备精讲精练。

2、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的培养。

3、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其自信心。

4、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七、主要教学任务和基本理念

1、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学习涉及周围、世界有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求变化的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差异向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有用而且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研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9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教学,结合我校“学导并举,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做到讲练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

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课时安排:课时安排共22课时。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0

一、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通过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1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课程管理部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2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与学让学生由莫生到熟悉再到喜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性趣。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就是打好基础,抓重点——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二会考为指针,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6个课时。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对地理完全莫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月一考,作业方面做到单独面批和与小组长检查相互结合的办法,来缓解班级数量太多,作业积压的程度。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针对考试抓重点。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地球的运动及现象,海陆变迁;

(2)气候与天气.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按排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 2 课时

地球的运动 2 课时

地图 2 课时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2 课时

海陆变迁 2 课时

复习迎考两周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3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3个班的学生多数基础较差,因为原六年级的各班中上成绩学生大多数转到别的学校就读,加上学生年龄小,不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又存在不稳定的特点,会影响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学期,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教材。新课标,新教材,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课文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中加大了力度,教材中和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和实际性;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教材的语言平实, 生动,富有启发性;板式设计生动活泼。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运动和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3、教学重难点

(1)、知道地球的运动和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以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六、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七、奋斗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各知识点,学会读图、用图,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争取期末考试各班及格率达60%以上,平均分达66分以上。

八、教学进度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4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第17-18周 复习

第19-20周 复习及期末考试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篇15

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完成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科教学要求、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努力研究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使这么小的学生能消除“地理太难”的恐惧心理,尽量的从怕到不怕到喜欢这个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着怕到更怕到讨厌这个方向发展。争取别让初一地理成为他们学习的“绊脚石”,而是一块“铺路砖”。在关注优秀生的同时,更不忘大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其实也许要被关注,即面向全体。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重视学生读、写、背诵记忆、语言表述、小组合作的能力教育,提高学生基础素质。

2、逐步渗透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关键词记忆法、比较学习法、图文结合法等,帮助学生突破地理难点,消除心理障碍,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兴趣。

3、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地理计算、读图、分析、判断等技能,对于优生可以适当加强逻辑思维的推理培养。

4、利用好下发的教辅资料---同步,做好及时巩固和拓展训练,使课堂内容有效掌握。

5、配合学校做好月质量检测和期中期末检测复习及准备,做好考后试卷的讲评工作,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的评价。

6、通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学生能够尽量多的达到感觉还算踏实,而不是害怕、没底。

三、主要方法及措施

1、上好引言课,帮助学生把漫漫长假养成的懒散心绪拉回课堂。让学生明确课堂要求,学习任务以及计划。

2、用分解的方法、图文结合、逐步推进,简化地球和地图的难点学习,清除学习地理的“拦路虎”。

3、结合课标,适时对难度低的内容做一些资料补充,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劳逸结合”、“一张一弛”的学习。当然注意度的把握,防止“过犹不及”。

4、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读图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钥匙”。这个过程有点漫长,所以得慢慢来,不可一日而语。

5、搞好单元检测、质量检测等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

6、重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使用,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目的。

7、地理教学,不仅仅教地理的学科内容,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四、教学课时安排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引言 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周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周 第一章 第二节

第四周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五周 第二章 第一节

第六周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七周 第三章 第一节

第八周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九周 第三章 第三节

第十周 第三章 第四节

十一周 第四章 第一节

十二周 第四章 第二节

十三周 第四章 第三节

十四周 第五章

备注: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假期,以及运动会、歌咏比赛、开学典礼或者法制报告会、月质量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等活动耽误的教学课时,依次顺延。

154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