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15篇

康华0 分享 时间: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15篇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

2、教学内容

3、补充与反馈

4、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

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

(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1、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2、提供全球气候

3、提供新鲜空气

4、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

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

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

(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

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

(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

(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2)进口能源。

(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

(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发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2、提供全球气候

3、提供新鲜空气

4、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7、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认识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 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来源:学科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阅读51页资料,了解玛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1)拉丁美洲的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总结讲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 包括北部的墨西哥 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邻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乡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脉对于两侧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讲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东西两部分,西部的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他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东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广阔,因此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亚马逊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高 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

二、地形与人类 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54页课本资料,了解安第斯山脉的情况。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构成图

讲解:这里的居民构成非常复杂,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隶贸易使白种人和黑种人也大量进入,各种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种。现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同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节 ,狂欢节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说说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

总结应用

拉丁美洲 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隶贸易使这里人种复杂,以混血人种为主。地形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初中: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讨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讨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实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学生方法有多种)

教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

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到底。

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

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

④把第一条到第二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第二条等高线在纸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形状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教师讲解:对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学生讨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学生读图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照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学生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__㎜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6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 (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7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案例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 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 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 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的

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得的来源不同,尽情叙述,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再谈谈感想,引导他们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确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认为是错的,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有时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地球的大小。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都能具有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员。

教学难点

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法:扮演角色、探索发现(课内外结合)。

教学媒体

投影片、学生制作的简报。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习本章前几节内容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其中四组选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资源,搜集资料,办一期简报,以反映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一组编排反映环境问题的小话剧。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发现这些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很多问题。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大家探讨一下会造成什么后果?

各小组代表展示简报,通过事例、数据、图片说明: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即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概括总结】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出示投影片1】

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永久健康地发展吗?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小话剧《寂静的春天》。

话剧大意是:春暖花开时节,一群小鸟快乐地飞回久别的家乡。那儿山青水秀,百花争艳,有很多她们的好朋友。然而,当她们到达后发现,一切都变了:荒山秃岭,远处烟筒冒着黑烟,近处小河散发着臭味,昔日的朋友也不见了,小鸟们只好伤心地离开了。那里的春天再也听不见鸟儿的欢笑声了。

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家园被毁,朋友灭亡,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下去。

学生讨论,填空解答。

【概括总结】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只有很好地爱惜,保护环境,环境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同我们和谐发展。

【转折过渡】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不断恶化,已经开始威胁我们的生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补救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三段课文,分析概括。

(1)6月5日规定为世界环境日。

(2)我国环境立法。

(3)立足于宣传教育,从我做起。

【启发提问】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做一个大自然的管理员,你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归纳如下:

(1)向社会和自己熟识的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节约用水和用电,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将它们送往废品收购站。

(3)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4)学生回答测试题,并进行讨论,懂得要用环境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再次强调】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好保护和发展环境的工作,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课后实践】

(1)要求每一位同学针对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写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宣传标语。

(2)以小组为单位,编一期环境保护手抄报。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我国与法国的对比,从法国找到我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法国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CAI课件等,建立空间概念。

2、设置恰当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

3、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明确目标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是哪个国家吗?该国还有许多著名的艺术景观,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更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

二、小组学习,体验目标

学习任务(一)西欧大国

1、法国的地理位置、轮廓。

2、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3、法国的气候。

4、法国的工农业。

学习任务(二)便利的交通

1、法国交通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任务(三)文化与旅游

1、法国有哪些旅游景点?

五、基础测试,检测目标

1.法国境内主要的地形是()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是()

A.法国B.俄罗斯C.德国D.英国

3.法国发电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A.水电B.火电C.核电D.地热发电

4.读法国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势高低。

(2)法国小麦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区,这

里属于气候。葡萄主要产区是,

这里主要属于气候。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海峡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为什么法国葡萄酒行销世界各地?

【板书设计】

第四节法国

一、欧洲经济大国

1.概况:

面积、人口、首都、地势地形

2.气候与农业

①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

②葡萄酒畅销世界

3.工业发达,核电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

2.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法国优越的自然环境进行展开,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法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讲述法国经济时,重点突出了其工农业都很发达这一特点,并强调了农业与自然条件关系、工业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在讲述首都巴黎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讲讲对巴黎有哪些认识,然后再通过图片和影片的展示,来全面了解它在法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创造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也激发了对地理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地理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4

【重点】

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矿产资源

【难点】

经济特点

【教具】

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问)1.南非处于非洲的最南端,这种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义?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提问)由于大量船只经过南非的好望角地区,在此需要进行补给和修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名称?它位于南非的哪个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承转)单是靠航海业不能使南非的经济全面发展,那么南非还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呢?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七年级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5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1.较平坦的地形2.温带大陆性气候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学习新教材第一节: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2.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4.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14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