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

小龙0 分享 时间: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篇1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废科举、兴西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并不等于废除国学,非功利的学习、实践国学,恰好是弘扬国学的良好契机,也是让国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契机。真心希望国学能再次发扬广大,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篇2

今日读到孟子与尽心篇之“什么是正命”,觉得有一点感触:孟子曰:“顺受其正”,南先生解读为不怨天不尤人。真正的修养在动心忍性之间,能够确实检查出自己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有时候明明自己错了而不自知或反省不出来,反而迁怒与别人。这种错误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总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很多条主客观理由,但很少从自身反省错误;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过错,而去编造很多谎言,把大量的时间浪费了。有时部门工作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少从自己管理中找问题,总是盯着问题本身和犯了错误的直接责任人,每次如果能够多想一点,找出问题产生的制度或流程缺陷,尽可能完善制度流程,防微杜渐,确保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出现。对照财务工作,个人觉得财务案例分析是提高财务人员技能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中心财务管理部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更新财务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过往的教训,我们及时修订制度流程,通过案例培训,让财务人员知道有些做法的危害性。“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把控风险是第一要务;风险过大的事情,须尽量提醒并阻止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决不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做一些风险较大的财务处理,给公司带来潜在的危害。

反省错误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修养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自己的修养不足,而修养不足的原因很多,但客观原因主要是工作经历不足,见识不够。今年公司提倡的轮岗制和项目组工作制都是帮助管理人员解决工作经历不足和见识不够的问题,让管理人员通过不同岗位历练,了解不同岗位特性,不断积累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全面性管理人才过渡,增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为公司管理团队建设打好基础。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篇3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篇4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篇5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以下书评是写给台湾中学教材 -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关于原文的解释应该大体上相同的。

孟子与孔子一样,出身也是贫贱,孟母对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传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辩”,辩论是为了正人心,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所有人,孟子认为爱人应从父母开始,爱所有人即“无父”,另一个辩论对象是杨朱,杨朱主张“利己”,孟子批评他是无君。

孟子事过三个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齐宣王(取了丑女无盐)。滕文公很礼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国施展抱负,当梁惠王来请时,便去了魏国,当时梁惠王已当了50年国君,被齐所败,主将庞涓战死,一心想着复仇,称霸,孟子失望的离开。齐宣王刚继位,血气方刚,孟子建议他攻打燕国平乱,但齐宣王只关心能从燕国获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离开,新的燕王即位联合五国把齐打得差点灭国。孟子回到祖国邹国后,不问政事,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候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人人自己生产,自己种田,消灭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平等,孟子批评他说他根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商品质量有好有坏,价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卖一个价格是很虚伪的。实质上孟子也批评了近代的共产主义,严重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说天生无所谓善恶,“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恶是后天养成的。

从宋代朱熹定四书,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开科举,封孟子为亚圣,可见古代国君并没有那么专制,对孟子民贵官轻的思想也接纳。朱元璋把孟子赶出孔庙,制定《孟子节文》,把不利专制的思想都删掉,但《孟子节文》只流传了20年。现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视仁政,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皇帝无不是儒家的典范,实行德治名扬千古,而攻城略地、穷兵黩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读《论语》觉得孔子与弟子们温文尔雅,好学而谦虚。但读《孟子》就觉得孟子好辩,自命不凡,有拯救万民的勇气,却没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点违背孔子说的“不固”。就拿对待小人来说:孔子说自己正言正行,时时学习反省,没有过多的时间指责别人,当然对他们也不能像爱护亲人、礼敬君子那样;而孟子就说我对人有仁有礼,别人自然也这么对我,如果有人对我无礼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如果不是,就当他们是禽兽,对于禽兽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这个思想与孔子的差别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为获得了优越感,才宽容别人。但事实上,谁能保证自己做得都是对的呢?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有很多辩论。告子的思想更接近当代的想法,儒家传到荀子就已经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就更不谈性善性恶的问题,反而王阳明很推崇那个良知,把它当成所有事情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首先善恶就很难分辨,杀一头牛吃是善的,杀一个善人是恶的,杀一个恶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杀的人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要遵守大多数人订立的契约,以求相亲相爱,太平无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来裁定一个人。无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义?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却要探求这个人类未知的难题,光凭几句辩论又有什么结果,只能证明谁口才好而已。告子说人性如激流的水,哪边缺堤就流向哪边,孟子说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这个反驳得很在理,但谁说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恶?各种乱比喻,教人无从信服。

不过如果以社会契约作为人行事的准则,作为善恶的标准,则容易流于权力责任的思维方式。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解释孟子的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欲”是否生而知之?告子说“食,色,性也”。这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但除此之外呢?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是不是生来就有的呢?在自己没成为父母前,怎么知道要孝顺父母?在自己没成为长者前,怎么知道要尊敬长者?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可见这些还是学了礼后才知道的。像西方的教育,就没有孝顺父母的概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私之心,也人皆有之。就看你所处的那个社会,觉不觉得对方自私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如果自私是普世价值观,也未尝不可。

124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