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

福萍221147 分享 时间:

一年一岁一团圆,春节回的不仅仅是家,更是广大游子们奔波在外的一种寄托。那2021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一

【年味记忆】

年味是什么,是一串串印有文化习俗的音符,将其连接起来,就是一首韵味悠长的歌;年味是什么,是生活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遥望家乡的乡愁与思念,沉甸甸的,无法忘却又难以割舍;年味是什么,是一坛陈年老酒,时间愈久,愈加甜美醇香;年味是什么,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是珍藏心底的欢乐与幸福……

每个人都有许多过年时的难忘记忆。在村里有句俗话:“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在生活困苦的年代,这种盼望愈发强烈,大人盼望着庄稼长势好,有个好收成,全家人不愁吃,比什么都强。平时生活再怎么苦,到过年的时候,谁家都要想方设法弄些好吃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过年总得要犒劳一下,过年时开开心心最重要。

年味是崭新的。新年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新期盼新愿景,都要以一个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去迎接新年。如果家里实在困难,日子过得再不济,过年时除了弄些好吃的解解馋,大人顾不了,小孩子还是得做身新衣,做双新鞋,图个好兆头。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大人的心里也会开心起来。

年味是忙碌的。小的时候,家里过年最忙的就是母亲了。母亲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吃喝穿用样样都得操心,事无巨细都得她去张罗,所以母亲不仅劳苦而且劳心。过年有关的所有事,哪一件都少不了她,不论屋里屋外,都会见到母亲那瘦弱而忙碌的身影。

年味是香甜的。以前我家上下七八口人,有时也会有缺衣少食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干的都是体力活,一日三餐根本不够消耗。平时还好说,只要能吃都能拿来垫肚子。过年的时候当然不能跟平时一样,各种美食佳肴,都要想方设法弄来。不论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家里的坛坛罐罐都要装得满满当当,除了家人吃,还要招待客人。正月里亲朋好友来做客,摆上一桌家常菜招待他们,就是对客人最热情的迎接。

年味是喜庆的。中国人喜欢热闹,像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更少不了。买张红纸请村里的老先生写上一副对联,写上期盼和愿望,只要红彤彤的春联贴在大门上,过年的喜庆气氛立马就有了。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再放些鞭炮,红彤彤的鞭炮纸屑飘散一地,这就是过年最热闹、最喜庆的高潮时刻。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回味那时的年味。总觉得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也许是因为亲戚朋友相聚日少的原因。一年到头平时的日子比儿时过年还要好,天天如同过年一般,心头自然就少了那种感觉吧。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二

【怀念儿时的“年”】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在我母亲的记忆中,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到春节,就会有一朵红花戴,到我的母亲有儿有女,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记忆中,每年从腊八节开始,过年的氛围就逐渐浓厚起来了,等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扫了尘,就是正式置办年货的时候了。年底的集市总是分外热闹,农村的蔬菜几乎不需要另外采购,家里的鸡鸭养了一年也可以开吃了,故而赶集更多的是买花、买炮、买新衣、买春联、买干果、买零食……这时候最开心的无疑就是孩子们了。东西买回家,父母开始准备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孩子们就只有两件事,除了吃就是玩。

过年,母亲通常都不会让我们帮忙的,怕我们说错话,比如我们说“太多了”“吃不了”“不好吃”等等。说错话总会挨顿训,但我们也乐得自在。新出锅的黄团子一手拿一个,我吃掉了豆沙馅,再跑到没人的地方偷偷把剩下的皮扔掉。在上衣和裤子的口袋装上瓜子、花生,我就能出去疯玩半天,揣两盒擦炮也能引来一群小伙伴。

家里每年都会蒸很多很多的馒头,足以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几乎什么都能吃得到,再也不用提前准备那么多的年货,但是每每想到儿时过年的情景,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傻乐。会回忆起妈妈把面盆埋在柴火下面保温“发面”;会想起哥哥用“呲花”把我的新衣烧个洞,惹得我哇哇哭;会回忆起我过年吃饺子时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吃到钱币和蜜糖会兴奋得蹦起来,吃到麦麸和辣椒会苦着脸看着别人笑;还会想起大年三十那天的晚上,爸爸在院子里挂满小彩灯,满院子放烟花,一家五口坐在同一张床上裹着棉被看春节联欢晚会,在零点倒计时的时候,我们在屋里给父亲数数,父亲在院子里拿烧火棍点燃那串盘在晾衣绳上的两万响的大鞭炮……

如今的春节多了灯红酒绿,多了车水马龙,远隔千里的亲友也可以在视频里相见,以慰相思,这是时代的进步。当我眼睛看着一年更比一年热闹的春晚,耳朵里听着噼里啪啦的电子鞭炮声,脑海里闪现的却是孩童时的笑颜。时至今日,往昔的春节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怀念和乡愁……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三

【乡愁寄新春】

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无论在哪里,大年三十,在外的游子大多会如同归巢的燕,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带着牵挂、带着乡愁回到家乡。

在我印象中,乡愁可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床,蹲在炉子边看父亲往锅里一边加面粉和水,一边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父亲总会赶我去将门上已经发白的旧春联清理干净,然后我们一起换上新春联,辞旧迎新。他还特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可真应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贴春联,贴的便是对新春的寄语。

乡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说到新年,最无法忘却的就是赶年集了。小时候,父亲总开着他的三轮车载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去赶年集,路上偶遇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地捎他们一程。到了集上,脚步声、吆喝声、笑声掺杂在一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大人们则忙着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临走时满满当当的年货已经堆满了每个人的后车厢。所谓赶年集,赶的便是对新年的期盼。

乡愁抑或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我们家,母亲和姐姐是准备年夜饭的主力。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起时,饭菜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温上一壶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他们幼时的不易和如今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来要更加努力。所谓吃年夜饭,吃的便是那一抹对新时代的展望。

乡愁或许是络绎不绝的问候。大年初一,鞭炮声早早响了起来,“过年好!”一句句问候声此起彼伏,邻里近亲笑意盈盈地带着祝福进门。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压岁钱,兜里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拜年不拘于形式,相距千里的亲人可以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互道祝福,手机微信发消息、家庭群里发红包进而成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谓拜年问候,问的便是那一份对新年新气象的祝福。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家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春节则是内心深处最久远最深刻的记忆,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随着腊月的到来,节日的到来,淡淡的思乡愁绪就悄悄弥漫到眼前。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四

【年俗】

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国人都在过小年。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过小年的内涵。过小年,也叫辞灶,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每年都上天“开年会”,汇报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现,从老天爷那里领取对这一家人的奖惩。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视辞灶仪式,除了给灶王爷供饺子、烧纸烧香,还用糖块、柿饼、蜜枣、花生、苹果等香甜的供品来供奉灶王爷。所以,每家灶台旁边的墙上,都会贴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年画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积善得福,这项民俗活动使人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辞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连串年俗接连不断。从城市到乡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响起,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鞭炮声的催促下,亿万中国人像潮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涌动。

我们不妨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亿万人次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铁路、公路、水路人潮汹涌,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动亿万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强动力,是那抹乡愁,是萦绕在每颗心间的丝缕亲情。

辞灶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叫做“办年”。添新衣,蒸馒头、做花馍、做豆腐、做年糕、做发团、炸鸡炸鱼炸肉、买酒等。这一系列物品,都能通过谐音表达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祝愿。

面对丰盛的物质生活,人们的情感进一步发酵。过年了,该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块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不论多少,不论厚薄,都是儿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儿女,不论远的近的,纷纷踏上回家省亲的路。这种氛围像温室,催发了人伦亲情,慈孝仁爱之心趁着节日的温度在中华大地上弥漫、荡漾。还有很多人趁着这种氛围,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四友,重温久违了的情感。更有一些人,把这种情感延展到社会层面,去看望孤寡穷困人群,送去人间的关爱。

年俗,行进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人心,荡漾在暖意升腾的阳春。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五

【在年味里守望乡愁】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戛戛(肉)……”前几日,我与住在乡下的母亲通电话,临结束的时候,侄女在电话那头给我朗诵过年儿歌。甜甜的童声带着浓重的乡音很动听,恰到好处地将我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发酵,我忍不住泪水涟涟,不禁回忆起前几年过年的时候。那时候,学校一放假,我就购了车票,急切地往老家赶。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湾,它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忆儿时 年味趣事多

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还很穷很落后,每一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努力。

记忆里,吃一次腊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们一年里最美好的期盼。过年的时候,腊肉成了最显眼的美食。经过柏树枝的熏制,一片片腊肉晶莹剔透,夹一片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过瘾。

那时候,庙会很热闹,扭秧歌、踩高跷……四面八方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我个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树,骑在树桠间与大家一起呐喊。

而正月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汤圆,还有一枚鸡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几分到几毛不等的压岁钱。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晚饭都没吃,就邀约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又冷又饿,翻山越岭往家赶。途中,总有一些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冬水田里,但大家谁也顾不了谁,拼命地往前赶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来,边哭边追赶。

回故乡 一家团圆话发展

故乡很美,蓝蓝的天空盛开着朵朵白云。村口的黄桷树仍然枝繁叶茂,在轻风中舞动着。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脚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比画里的景色还漂亮。

走在故乡任何一条小路,我都有一种亲切感。如瀑的阳光,婀娜的山湾,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们时时调动我的情绪,我整颗心都愉悦了起来。

母亲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树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龄,很庆幸她身体还健康。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水饺,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馅、调料,她亲力亲为,连大嫂帮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亲,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终究没有忍住,泪水涌了出来。

团圆饭很热闹,亲戚好友坐满了屋子。虽在乡村,食材却很丰盛,家里养的鸡鸭,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有塘里养的鱼,经过家人精心烹饪,味道极佳。

餐桌上,大家的话题聊到了发展,谈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动的要数二哥了,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们乡里头的人原来走的是烂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饭烧柴火。不过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嘛,咱们农村的面貌变好了,一拧水龙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一扭灶上开关就燃起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还开进了村里。”大哥接着说:“是呀,是呀,国家政策好哦!还有医疗保险,让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开始的时候很气馁,觉得生活无望,后来我们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我不但治好了病,还脱了贫。现在,我们家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有好几十万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都是喜悦,满脸都是幸福。“对啊,现在的中国确实让我们骄傲!高铁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嫦娥四号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丽……”我补充道:“所以呀,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和谐了,才有咱们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来来来,端起酒杯,我们一起祝福国家越来越好,一起祝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干杯!”

正月初三,魏家湾举办了庆新春坝坝宴。这一天,魏家湾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湾里一派喜气洋洋,树上挂着大红灯笼,老年秧歌队在池塘边的广场上表演节目,年轻的姑娘跳起了时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纷纷入席。席间,大家彼此都很热情,握手再握手,问候再问候。他们中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儿时一起游戏的伙伴。在祝福声中,我喝下了家乡的亲情,体味到了家乡的甜蜜。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六

【小村里的年味】

在我心里,只有小时候在老家的年才叫过年呢。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鲁西北平原,地理位置偏僻,全村才200多人。那时候穷,村里的“首富”也只是修起三间砖瓦房。直到我9岁,我家才从原来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搬到了父亲单位的宿舍。没钱的日子大家自然处处都要节省,只有过年,大人们才把攒了一年的钱拿出来,买新衣服、买肉、买菜、买烟花爆竹……那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

我母亲过日子仔细,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会赶集来买几块棉布做衣裳。等到年底,别人家给孩子买衣裳时,我母亲已经把我和弟弟的新衣裳都缝制好了。一直到我8岁那年春节,我和弟弟才第一次穿上买的成衣,我的是件浅藕荷色的外套,胸前别着一个金色花篮样的胸针;弟弟的是一身军绿套装。我们兴奋地跑遍全村,向同伴显摆着新衣裳。那时候虽然穷,可不必承担生活压力的我们却觉得很快乐。

随着母亲一样样把过年的东西买进家门,年的氛围越来越浓烈,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几次叮嘱父亲:“过年别打孩子。”还给我买了红绒花戴在头上,给弟弟买了二分钱一包的摔炮和两毛钱一挂的小鞭炮。一直在教初三毕业班的父亲终于放了寒假,借了姥爷的木匠工具,赶在除夕前一天给我和弟弟做了手提灯笼,让我们姐弟俩在除夕夜成为全村孩子最羡慕的对象。

除夕夜的秧歌队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从村头出发了,他们挥舞着大红绸缎把一年的劳累起劲儿地甩向天空,村里的人们跟着秧歌队,一路笑着、畅想着未来的光景。

秧歌队在村中间的大槐树底下放完烟花爆竹,我和弟弟看着冲过去捡“落鞭”的小伙伴心里直痒,忘记了母亲的叮嘱,也加入进去。可是,弟弟装进口袋里的“落鞭”响了,炸破了新衣裳的口袋,也吓懵了小小的他。母亲第一个冲过来,先拉起弟弟的手看有没有受伤,发现除了衣服没其它事的时候,率先破了她自己定的“过年不打小孩”的规矩,冲着我弟的屁股来了两巴掌,我弟嘹亮的哭声和锣鼓声此起彼伏。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黑着,我们就被拉起来穿衣服吃饺子,也可能没吃完,拜年的大军就已经开始集合了,从辈分最大的太奶奶家拜起,一路走一路拜,随着膝盖上的泥土增多,口袋里的糖果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年龄大些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推让,嘴里说着不要了,身体却很诚实地不动,等着奶奶大娘们抓起一把或者几块糖塞进口袋,那一口袋糖甜了开学前的时光。

小村虽然贫穷,我们的父辈却有着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我们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穷而辍学,我们几个同龄人,其中一个读到了博士,另外一个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还有六个是大学本科。

时光飞逝,在年年岁岁不尽相同的鞭炮声中,小村里的孩子们陆续长大,追逐着梦想走远,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奋斗打拼,也都成为了小村的骄傲。那个远处的小村变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小村的年也成为了我们记忆里最甜蜜的回忆。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七

【灯火暖慰远行人】

我家先生来自江苏省南部的一座小乡村,如今常居江苏省北部的故黄河畔,十多年来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匆匆忙忙把他乡活成了另一个故乡。

当然,无论在他乡如何根深叶茂,生命最初的那片土地终究是人们最放不下的羁绊。然而人到中年琐事繁杂,过年便成了一年中唯一回家乡看看的机会。过去这些年,每到春节假期的第一天,先生便急匆匆收拾行装,带上我和孩子回家。春运时遇到交通拥堵,我们一路从晨曦初升走到暮色四合,车子在夜幕中缓缓驶过村后的田埂。皑皑白雪映着各家门前摇曳的红灯笼,如记忆中母亲温暖的怀抱,迎接远行游子的归来。

先生家乡有个风俗,就是从大年初一早上四五点钟开始,人们便携家带口去亲朋家拜年。寒冬凌晨,天色尚暗,满村灯火点点,家家备好瓜子和糖果笑脸相迎,拜年的人成群结队,一路笑语踏雪而来。全村人兜一圈回来,天还未亮,孩子已经在肩上再次熟睡。稍事休息后,婆婆便把枣子、核桃、糯米做成的各种形状的糕点放在锅里蒸。春节期间,每天饭桌上都会有一盘这样的糕点,寓意步步高升。人来人往,觥筹交错,一晃,七天的假期已悄悄溜走,人们又要踏上返回工作岗位的路。

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每年返乡的步调,先生盼了一年多的过年欢聚计划落空,遗憾许久,他和家乡的侄子视频连线,透过手机看家乡雪后的田野、小院里的鸡鸭白猫、家门口新贴的春联和大嫂新蒸的点心。乡愁为我们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一起等待下一次春暖花开。

而在第二故乡的家中,除夕的灯火同样温暖。家人们在温馨的家中煮一锅水饺,摆些瓜子、花生、水果,在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声中,通过手机的视频连线功能,参加千里之外的围炉夜话。大江南北灯火绵延,万家灯火共同抚慰着远行游子的乡愁。风雪夜,远行人,感谢科技的进步冲淡了古人的羁旅之思,让游子们纵使身在他乡,依旧能够与故乡的亲人举杯同酌,共同祈愿山河无恙,岁岁平安。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八

【年夜饭,吃吃浦东“老八样”】

眼下已经进入农历腊月,离辛丑牛年的春节越来越近了。要是你来问一问我们老一辈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年夜饭,你们最想吃的是什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浦东的“老八样”。

说起浦东“老八样”,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吃吃浦东老八样》的演出,那亲切悦耳的乡音,欢快热烈的曲调,活泼风趣的表演,喜庆欢腾的场面,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因为对浦东“老八样”有着很特殊的情结,多年前在我退休的那天,我特地请来我的侄子,他是一位厨师,请他精心地烹饪了两桌颇为正宗的“老八样”,另加一个什锦大冷盆,来招待我的几位同事和老友。离开供职多年的单位,告别朝夕相处的同事,我心中感慨颇多。但这两桌“老八样”,让大家大快朵颐,谈兴大发,我心中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也就很自然地消散了,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乡情友情之中。

“老八样”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菜式。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扣鸡地栗、羊肉金针菜、咸肉水笋、红烧鲫鱼和肉皮汤,当年,人们也称它为“八样头”或者“硬八样”。旧时办喜事,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就是单用这八样菜来待客的,肉皮汤则可以任意添加。富裕一点儿的人家,会另加一个什锦冷盆。“老八样”制作上颇为讲究。一是讲究刀功,以扣三丝为例,其所选用的精肉丝、火腿丝和冬笋丝,都要切得细而均匀,出笼后浇上鲜汤,就成了一道形美味佳的功夫菜了。二是讲究油锅的操作,肉皮、走油肉和爆鱼都得下油锅,走油关键是火候,须恰到好处,开得好的肉皮吃起来松软爽口,一咬一口汤。三是讲究浓油赤酱,如走油肉,从油锅捞出来后,要用优质酱油、茴香桂皮等经文火长时间煨煮后,才会皮皱肉香,酥而不腻。煮走油肉、红烧肉要数用钱万隆的特制酱油为最佳,故此民间有“一家烧肉满村香”之说。

而今,国富民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品尝浦东“老八样”已经成了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如今农家置办酒席和乡间的酒水一条龙,“老八样”仍是习以为常的当家菜。就连上海老饭店、老正兴和德兴馆等名店,也仍以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肉皮汤等几样本帮菜作为店家的招牌菜,浦东地区的“老八样”餐馆更是随处可见。

浦东,沧桑巨变,在原来广袤的阡陌农田上,已经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浦东来寻求发展,全国各地的特色菜系随处可见,而浦东的“老八样”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它合当地人的胃口,更是因为它牵系着我们的悠悠乡情。

年夜饭,吃吃浦东“老八样”,感受时代变迁,品味乡愁和年味。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九

何为“乡愁”

1月28日,随着2021年春运开启,各省各市纷纷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发布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就地过年”。一时之间,全国上下“乡愁”味浓。

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呢?一首断肠诗,记录着文人的“乡愁”,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一张照片,一条讯息,浅藏着游子的“乡愁”,寄托着对亲人的爱。一本书、一支笔、一盏灯,承载着党员干部的“乡愁”,迸发出巨大能量。

“乡愁”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被称为云南大山深处的“老师妈妈”。然而,祖籍黑龙江的她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外乡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1998年,手捧着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牢记这份“乡愁”,人生从此和华坪、教育扶贫紧紧连在了一起。2008年,她艰难地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为了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有机会走进学校,她翻遍了一座座大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学校开办期间,张桂梅始终行走在家访的路上,防止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她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12年,1804名贫困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改变了命运。“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这本厚重的“希望之书”正在接续传递下去,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乡愁”是一支不会断墨的笔,擘画出波澜壮阔的蓝图。“贫穷时不忘家乡,富有时故土难舍。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我和我的家乡》去年国庆档一经上映,就收获广泛好评,其中的单元片《神笔马亮》笑点与泪点并存,让人记忆深刻。“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带着让家乡重获生命力的希冀,马亮坚守这份“乡愁”,在妻子的极力反对下,他仍然坚定地选择放弃去重点美术学院进修,义无反顾投身脱贫攻坚最前线,成为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画笔下,村里的墙面、稻田都变成了“艺术品”,家乡真正成为了留得住人、有幸福感的地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美丽家园的一份期许。为了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为了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全国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坚守在扶贫一线,执笔书写美丽的奋斗故事,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乡愁”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艰苦奋斗的路途。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次旦央吉,是西藏眼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紫外线非常强烈,当地百姓眼部疾病高发,最为突出的即为白内障。为了让更多老乡重获光明,次旦央吉秉持这份“乡愁”,携骄阳同行、与星月为伴,脚步踏遍了整个青藏高原,巡诊行程长达18万公里,用“无影灯”给患者带去了光亮。在从医32年的时光里,她积极参与全区眼病普查工作,投身科普惠民、助力脱贫攻坚;她多次去到尼泊尔眼科中心等医院等进行学习和进修,守正创新藏医药事业;她坚持下乡培养基层医生,促进科学技术传承发展……“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老百姓就是亲人。”现如今,像次旦央吉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以人民幸福为追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事业,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坚毅、创新奉献、不断前行。

“乡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群人的砥砺奋斗。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无论“乡愁”以何种形式存在,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逢何时,“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牵挂,更是对人民的初心。此时此刻,我独在“异乡”,但“乡愁”不“愁”。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祖国强盛、人民安康,便是最大的幸福。

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篇十

“三行情书”送给最美的“你”

寒冬已至,新冠疫情却没有“冬眠”迹象。手机上每日推送的疫情速报上,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时刻牵动着百姓的心。在这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贡献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在这里,笔者想借此平台,为最美的“你”作“三行情书”,愿春暖花开之时,共享平安相聚之乐。

我在这边,

家在那边,

距离却阻挡不了思念。

——致不能回家过年的“你”

今年的春运正好赶上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减少人员流动,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扩散,许多地方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期盼已久、归意正浓的游子来说,“异地过年”可能难以缓解“倍思亲”的乡愁,但春节团聚的情感羁绊与春运大潮的潜在风险相比,家人的平安健康才是第一位。正如古人云,心安之处即故乡。天津市的7条举措温暖人心,江苏省的现金补贴优惠多多,陕西省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政府的保障犹如一颗安心丸,是全国上下同舟共济,筑牢防疫壁垒的动力源泉。总之,谢谢“留守”的你,有了你的配合才能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

我不清楚你的模样,

但却熟悉你的声音,

你认真的言语是这世上最动听的旋律。

——致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

你扮演了多个角色,入户排查的“赶路人”、民事调解的“知心人”、上门服务的“暖心人”……特别是今年冬天新冠疫情复杂严峻,全国多地不断出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社区防控压力也与日俱增。从地毯式排查、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核实居民信息,到封闭管理,做好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工作,再到全民核酸检测,挨家挨户通知居民、告知注意事项,你们“逆行身影”成为了这个冬天最美丽的风景线,你们的“再三叮嘱”是居民心中最动听的旋律。谢谢你,广大社区工作者,正因为你们的坚守与奉献,让我们相信来日可期,团圆将至。

看不清你的面容,

但你白衣胜雪的背影,

却是我今生见过的最美风景。

——致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

他们是一群站在守护生命最前沿的“白衣战士”。发热门诊24小时的彻夜坚守,换来的是病人及时诊疗后的安心、放心;扫码、测温、登记的严格程序,换来的是就诊群众进出医院安全、有序。他们直面病毒,奋战一线,为生命保驾护航。支援武汉时,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应”的铮铮誓言;全民核酸检测时,他们全副武装入户检测,虽衣着不便、脚步沉重,但却从未影响到核酸检测的进度。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的坚守与奉献,看到了最崇高的精神追求,看到了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医务人员的守护是战胜疫情的最大支撑,向你们致敬!


2021过年的记忆主题寄托情感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2021过年的记忆主题优秀作文800字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记忆主题优秀作文600字10篇

2021年春节寄托中国人情感为主题的作文1000字5篇

2021过年的记忆主题抒情作文800字5篇

2021难忘的新年记忆主题优秀作文850字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优秀作文950字5篇

2021春节记忆主题作文5篇

2021中国人的春节记忆主题抒情作文5篇

2021春节记忆主题作文600字5篇

2021记忆里的年味主题优秀作文1500字5篇

77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