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

展豪1254 分享 时间: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五篇

《阿Q正传》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五篇,欢迎查阅!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1

关于《阿Q正传》这篇中国近代史上最负盛誉的中篇小说,我早就有所耳闻,但原先从未有机会拜读过。直到六年前的腊月,承蒙团县委赠送一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的《鲁迅全集》,我才终于有幸全面了解、认识“鲁迅”这位被国人赞誉为“民族魂”的文学大家作品中的内在精神。

我在刚刚收到《鲁迅全集》的第一时间里,就急不可待的打开了厚厚的书本,怀着一种异常兴奋和欣喜的心情首先读完了《阿Q正传》。对于鲁迅的大名早已如雷罐耳,乍然来读他的作品,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呢?因此,我读得很仔细,一直在用心来品味作品中的内在韵味。没有停顿,我一口气把这篇小说从头读到尾。只读了一遍,我就已经深为鲁迅笔下的诙谐与辛辣而感染,深为阿Q这位奴性十足和固有的习惯性而心酸和哀叹!

在这几年里,〈鲁迅全集〉已被我通读了不下十数次,尤其是〈阿Q正传〉,每读完一次,都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新体会。

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独特的自我安慰方式,早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典型。足可见鲁迅的独具匠心、寓意深远。小说的创作年代是满清王朝刚刚覆灭不久,描绘的故事年代位于满清王朝覆没前夕,创作意图是想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解剖,寻找问题的根源。阿Q这个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相当有趣,也一针见血。可以想象得到,在那个混乱而又黑暗的环境里,阿Q式的人物决不是单一的个体,赵家太爷也不是单一的个体,菜市口砍脑袋当然也是常有的事情。阿Q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杆标尺,衡量着应该衡量的一切。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世态炎凉正是那个年代真实的一面。

在阿Q的一生当中,始终孓然一人,无业游民一个,依靠为别人干些体力活来勉强维持生计。他连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住处都没有,只得苟安栖身于祠堂里。就是在这样的窘境里,他也不得不常常为窘境的不能维持而苦恼,为别人挤占了他的位置而角斗。然而他的状况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因为角斗中他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质性的胜利,只是落魄后精神上的自以为是罢了,了以自慰。

阿Q头上的癞疮疤是最醒目的外在标志,因此,他常常忌讳这忌讳那,却又常常受到闲人们的讥笑和把玩。他虽然气愤不过,却不敢惹恼闲人们,只好用怒目而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而,就是这样的反应也同样会遭到闲人们更大的羞辱与打击——被讥笑者揪住黄辫子,在墙上狠狠碰几个响头。后来,当闲人们了解到了阿Q的思想后,便打过他之后还要逼着他说自己是畜生被人打或者儿子被老子打了。如此,闲人们才会心满意足地放开他。

阿Q的心情从来不会长时间一蹶不振,因为他有一套精神上的胜利法用来调剂身心和安慰自己。他手里不能有钱,因为他好赌。在押宝时,就数他的嗓门最大声音最响,但是最后他又总是输的最惨的一个。没有钱时倒干脆,不会再赌了。静不下来的他又开始为别人着急起来,简直就是杞人忧天。输钱,他并不怎么懊恼,若偶尔有幸能够赢上那么一回,倒反而失败得一无所有。他的行状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处处相反,实在奇怪?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2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3

都说鲁迅的文章是为了批判中国封建庸俗、腐败的特点,揭示旧中国人民生活中的病态,唤醒国人的精神,令中国重新崛起。而对我来说,读了《阿Q正传》,我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旧中国的生活背景。

世界上真有像阿Q这样的人,既自轻自贱,又自高自傲,两种过分的心理状态集于一身。被人打时,他可以把自己想象为“虫豸”;有了几两银钱,面对赵大爷时,他又能视而不见,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他的生活境地是如此悲哀,被人撞到墙上打,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笑话,连同为下人的吴妈都看不起他。若是现代任何一个人像他这样,必定都羞愤欲死。但他的精神却如此满足,别人笑他,他却引以为豪,生活潦倒,他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种,实在让人怒其不争。阿Q如此,无人觉得奇怪,以小见大,可见不知世界上还有多少个这样的“阿Q”!这便是旧中国底层人民的可悲。

我一开始不是同情阿Q的。阿Q被人打后还以调戏小尼姑为乐,不将别人的侮辱当回事,这样的人,似乎是没什么好同情的。但他就因为向吴妈说起了自己心底的愿望,不仅被打了一顿,还就这样日子越过越艰难。此时,我能够清楚的知道,在旧中国,因中上层阶级的剥削压迫,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毫无希望,甚至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不仅自己没有生活的希望,连自己的子孙都没有希望。旧中国的本质,就是剥削和压迫,直到人毫无希望。也只有鲁迅先生,才敢用如此惊心的笔触,将旧中国令人心酸的一幕,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令我感受深刻的,还有全文的最后一幕:阿Q被革命党抓起来游街示众,然后被枪毙。在游街时,阿Q才终于意识到,有一双双“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既缓慢,又如此凶恶地,“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或许是周遭众人的目光,但又不仅于此,或许更是旧封建社会那些压迫人的东西,礼教、道德、权利、阶层……阿Q已经知道了,但其他人还未知道,他们不辨是非地,只因阿Q被枪毙就认定他是坏的,枪毙结束后,他们又不满足,以为那是一个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他们冷漠,对一切都不关心,如同行尸走肉,他们代表的就是旧中国。

愚蠢的世人啊!他们的脑中没有是非,他们对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无动于衷,甚至他们都不知自己的愚蠢。我为他们可怜,更多的,是悲哀。

以前我总是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懂,里边的暗喻、比喻等等我都不是很懂,但这样仔细读下来,却发现这些文章,在某些程度上还是很明白的,他们都隐含着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悲哀,同时希望这国人能清醒过来,真正的为自己而活。同时也给现代人以警钟,不要成为阿Q,也不要成为围观看枪毙的人!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4

苦难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片深渊,这是我读《阿q正传》所领悟出来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般便撑船”,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凌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平衡。人们习惯地称这种性格表现为“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喜剧的外表,悲剧的内核,使读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脑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我希望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勤勤恳恳,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快乐,做一个求上进的青少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5

一口气读完了鲁迅的《阿Q正传》,因为中篇小说,并不长,所以腾出一点点课余时间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读《阿Q正传》往往会觉得很恶心的,其中的阿Q简直就是一个丑角,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受屈辱却不反抗的。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一种悲痛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看到国人病态的心理,虽然在走用文章来唤醒国人的道路,但从鲁迅的作品中总是透出光明未来还很遥远的悲凉。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会对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庄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连姓名都没有,只能叫阿Q。阿Q没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着,生活来源是靠帮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劳,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行。因为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所以他必须忍受着有钱人的欺负和村里人的戏弄、侮辱。说到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几乎每次挨打,他都会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当比他弱的人出现时,阿Q又常常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后来革命党要进城了,阿Q本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过不去,于是对此深恶痛绝,但后来发现革命党是造举人老爷的反,他以为革命后就能要什么有什么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动却是去静修庵里胡闹。阿Q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野蛮的压迫剥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场,他都不能真正觉悟。每当读到关于阿Q的情节的时候我都很恼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实,不止是阿Q,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讽刺的对象。先说赵太爷父子吧,赵太爷一向瞧不起阿Q,连阿Q姓赵的权利都给剥夺了,赵太爷三妻四妾,但阿Q向吴妈示好时赵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仅这样,后来地保还来压榨了阿Q酒钱以及定了5个惨无人道的条件,把阿Q的身家剥夺得所剩无几。赵太爷还制造流言,使阿Q断了生计。听说阿Q那儿有便宜货,平时一向吝啬的他不惜打破不点灯的传统并且让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听说阿Q没货了,他又换成原来的面孔。听说阿Q革命了,赵太爷居然也肯叫阿Q为“老Q”。当革命已成定局,赵秀才也把辫子盘起来,并且花了四块大洋买了个“银桃子”使自己成为革命党人。赵太爷父子骄横无理、狡诈、吝啬、投机,十足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王胡平时一再欺负阿Q,但当阿Q“中兴”归来时,还在举人老爷家帮过忙时,王胡肃然,当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讲杀革命党故事的道具时,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们,几乎未庄的所有人见到阿Q“中兴”归来时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习气,都对阿Q肃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个典型的形象,他去上过洋学堂、还去了东洋,于是把辫子剪了,穿着西装,自以为很了不起,而当回国后发现没有辫子不利于自己做官时,又去弄了个假辫子来。他还是未庄第一个加入革命党的人,“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封建与资本主义的扭曲结合体。

全文都是各色各样的丑角色,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还看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影《阿Q正传》,活生生的阿Q让人觉得越发恶心。


阿q正传经典章节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经典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汇总5篇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五篇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6篇优秀范文

《阿Q正传》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阿Q正传读后感经典范文作文

阿q正传鲁迅作品读后感心得体会

《阿Q正传》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

阿q正传课文读后感五篇

89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