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

奕玲0 分享 时间:

读完《走进心灵》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8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1

趁着双休天,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李镇西老师以生动流畅而又自然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育过程以及他的真切体验。随着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故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境。这些真实的故事浸透着李镇西老师和他对学生的纯真情感,。李镇西老师不但在感情上能与学生融为一体,而且在实践上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会民主”、班级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向学生学习”等新的教育思想。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角色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受到了挑战,他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师生心灵相融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教育最高境界。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不由地让我深感惭愧。

首先,我觉得作为我来说,还是没能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的束缚。从来都没有想过,哪一天会被我的学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学生当“猫”玩。当我看了《太阳岛上的笑声》他《风雪峨嵋山》所描写的片段后。我一直在反思:是李老师太野、太傻、太真?还是我们太斯文、太虚假、太明智?翻开专家的著作、品味大师的言语、感悟名师的情感,我觉得被社会同化的老师因“斯文”而显得虚伪;而李老师的“野”正是为师者激情爆发的体现;他的“傻”正是师者对学生的一种农历,对教育的一种执着体现;他的真就是人性的裸露,而这种裸露的质朴所发出的闪光正是照亮学生心灵的源泉。而我?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虽然也能同甘共苦,也能高谈阔论,可唯独缺少了像李老师那样的“野趣”“傻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没有李老师那种“太野的蛮劲”“太傻的任性”“太真的人性”。虽然我也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走进了学生视线。但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看完李老师的著作,我寻找到了良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做什么。

其次,我们还缺少了一种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翻开《走进心灵》,书中详细的事例字字珠玑,敲打我的心;句句真情,激发我工作的热情。我知道,就因我缺少这种精神,几年来,在班级工作方面,还是两手空空,即使有,也是仅有的一点,我深感悲哀。事实证明,我就因缺少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才出现缺痕。而这种缺痕正反映出人性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我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啊!

再次,是对“教育经典”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书中记述了李镇西老师创建“未来班”的点点往事。这“未来班”不仅成了李老师最珍爱的教育诗篇,也成为全体教育者借鉴的榜样;他尝试书写“学生评语”的方式满人情味,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合上书本,真的被李老师这种与学生的浓浓情谊感动了。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奉献,一种忘我执着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体现出的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一本有形的教育名著,铸造的正是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航标、正是指路明灯。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我要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提高自身素质,以人格力量育人。最后,我以我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2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3

最近,一直在品读《走进心灵》一书。书中介绍了留守儿童、调皮学生、后进生、网瘾学生等各类学生,还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是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爱而精彩,人因爱而心境澄明,动人美丽。

一、大爱无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从爱开始。”面对调皮捣乱,批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是老师深思的问题。品读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级小军是师生的小冤家,当老师家访后惊呆了,原来,小军父亲拘捕而被枪毙,母亲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小军每天照顾爷爷,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后来,老师简单的一句“宝贝儿”感化了这个顽固学生,唤醒了小军生活的信心,渐渐快乐成长了。是啊!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在我们班,也有留守儿童。有个孩子早上常迟到,中午饭后,在校外随意吃一点,由于学校大门紧锁,无地可去,只有到处流浪了,晚上则是想写作业了写一点,不想写了干脆看电视,常通宵达旦地看电视。这样子,学习成绩当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况的我,也批评过她。后来,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沟通后,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孩子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想,只要我们给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开幸福的花朵。

二、从“心”开始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孩子的。可老师们也有最头疼的学生:班上的“老大难”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性格倔强,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惹是生非者,喜欢打架,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谈,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

近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们五三班,又教五八班。这个新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唯一不甚满意的是数学知识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课堂多次“短路”。我只有从细节知识来弥补,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促使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再逐渐掌握知识。而我所一直带的五三班学生习惯特好,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家长教育跟得上,我则采用鼓励和扶放相结合,让他们快乐学习。但这两个班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不写作业者,有三四个学生经常偷懒不写作业,组长让其交作业,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就不写,谁也不能怎样。是啊,这类型的学生,不写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兴趣,用教育技巧改变他。更要和家长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恶习。我们班的这几个孩子,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当然这样的孩子学习就逊色多了;有的家长和我一起双管齐下,这样的孩子进步的就很快。在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耐性、鼓励,就能漫溢出爱的芳香。

三、扬“长”避“短”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总能最先占据教师的心灵。对于优秀生从多方面鼓励,使他们更优秀,对于中等生,则给予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成长更快;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进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遗忘,其实他们若能获得一缕阳光,也能开出艳丽的花。记得在去年校讯通组织的绘画大赛中,我则鼓励许多中等生参与此次活动,我们班两个学生在全省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几个中等生,我分派他们每天负责班级的清洁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中,我们班的卫生很少被扣分;让一部分中等生当值日班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也能为班级做贡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领。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中,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们唯有用“爱”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引领每个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让他们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4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学期的时间,匆匆忙忙拜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感悟很深。有许多东西一直想写出来,也许是工作忙,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惰性太大,一直没有完成。在暑假了有了时间,草草写了点。

在《走进心灵》一书中,李镇西以教育手记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实践。其中有些手记直接反映了他民主教育的探索;有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或间接反映了他与学生的关系,或反映了他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或表明了他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有的还反映了他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曾先后三次打学生;也曾由于武断或主观偏见,不止一次冤枉他的学生,甚至于批评学生时,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他的这些教育失误,或许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犯过。所以,他用他的教训也是我们许多人的深刻教训,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及中学生强,客观上也不易让小学老师正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们警示!

上面谈到,李镇西刚参加工作时,也只是一个血气风方刚,不断犯小错的普通教师,为什么他能迅速成长,进而在教育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并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其中的一点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活动。而最重要的,源于他对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李镇西总是谆谆教导学生,也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我!对于他来讲,这个“最好的我”,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追求事业成功(而非满足于当个教书匠)的我;是立志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与学生一起成才的我;是怀揣着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的抱负,勇攀教育科学高峰的我。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博览群书,苦苦思索。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李镇西坚持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通过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勤奋地写作,十几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因此,他的教育科研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专着六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近百万字。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感”等。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李镇西也在一次次调整自己,扬弃自己。从“教育浪漫主义”经“教育现实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他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他那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奔放的激情与冷峻的思考共存。这种思想上的成熟、矛盾中的统一,使李镇西的“人格教育”有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让他走向了成功。他的成功仿佛在催促我们这些只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的人,尽快树立“做一个最好的我”的人生信念,并为之努力、永不停步!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5

读了李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后,我深深地知道: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老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老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学生,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源头活水,常做常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说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 老师走下讲台是学生,学生走上讲台是老师,师生融为一体。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然而 我们老师总是对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没有在学生面前对自己提什么要求,把老师和学生分得清清除楚楚。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要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学生做的任何事情我能一起做,这样才能体验学生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说的话“教育是美丽的,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李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为学生搭起的是一座平等的桥梁,他让学生给老师提意见,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提倡向学生学习。这种互相监督的民主的形式,给师生平等对话搭建了舞台。有了师生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就有了彼此的交流,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了李老师《走进心灵》这本书之后我体会到: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由于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对任何一件都能事都能替学生多考虑考虑。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高度而真诚的尊重发自于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以后我会把尊重、理解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第一要义,尽量做到不在办公室批评学生,不在大庭广众前批评学生,不在情绪对抗的时候批评学生,不严声厉色地批评学生。当然,要时刻尊重、理解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冤枉学生了,还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吗?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学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6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7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督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机会,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唯一

教师的主要愿望往往左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往往认为了解学生,而实际上并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在家长眼中,都要求孩子又最好的成绩,即使目前没有,家长也期望他将来成为最好的,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唯一;而在教师眼里,班里边往只有几个是好的,因为他拥有众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又都是不一样的,于是在教师眼里,孩子之间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出现了好与差,就出现了后次薄彼。

让每一个孩子到成为“唯一”,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小草,也要看到它的绿色;即使是寂寞无声的石子,也要展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欣赏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棵小荷都能露出尖尖的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教师要在点滴求发展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显关怀。撒下一片情与爱,赢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灵是一叶方舟,心灵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让我们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温暖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叶不沉的方舟,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航行。

读后感走进心灵作文篇8

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18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