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

禧寅0 分享 时间: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1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3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 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别人吗?显而易见,他能伤害那坏的敌人。可怎么判断好坏呢?人受了伤害就变坏了(不是指品德),因为好人是受帮助的,恶人是被人伤害的。那么正义的人能用他的正义使人变得不正义吗?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变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朋友,正义是“助友害敌”也不能成立了,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通过读这一部分文字,我认识到交友时要慎重,自己心中树立一把正与邪的标尺,不能被外表蒙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趋利避害,统筹规划,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4

在理想国里一直有个叫色拉叙的人是对不正义推崇的。可能我为了简述结论,所以写的只有那么简要。关于色这个的想法,bella当时的说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说色这个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色拉叙提出的是不正义的人总是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苏格拉底反驳,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么其实不会是真正的获得利益,同理统治者亦是。然后色拉叙提出,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遵守约定的正义之人所得到的利益并不如不遵守约定的利益正义者。

这段其实也是我很喜欢的,正义的人获得利益总是从不正义之人寻求,而不正义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寻求利益。可以说,正义之人需胜过异类,而不正义之人需要胜过世界。因此,不正义之人需要的聪明和好,却比正义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聪明又好得人,并不是总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医生并不会要求自己在厨艺超过厨师,如果能和医生。而只有蠢人,才会想超越聪明人和蠢人,因为不自知。那么这样的结论就是,正义反而是有益的。

虽然不正义的城邦会一开始靠不正义来征服,但是最后却需要的是正义来维稳。同理盗贼团虽然会不正义的方式抢夺,但是他们在分配财务的时候却是最正义的,否则也无法维稳。因此不正义,与个人会使人结下仇怨,与团体,会彼此为敌。

苏格拉底是真心诚意的认为正义是比不正义本身要好的,然而一个格劳的人想反驳苏格拉底,色拉叙已经失败。他问苏格拉底是否承认,有一种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快乐本身,我们要的就是快乐的欢愉。而第二种善,是为了本身和后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种善,那就是赚钱之类。虽然赚钱中会获得痛苦,比如有劳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带来的利益。

于是格认为,正义是没有人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追求正义中获得的名和利,可是并不是想要获得正义本身,是尽量回避的。格对合同契约其实有其他的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会遇到不正义之事后想要规避,遇到正义的甜头后想要继续,因此人们才想要签订合约,才需要守法。正义并不是最好,当然不是最坏,正义是折中的,。因为它本身不为善,而只是防止做恶,但其实这个条约本身是对不作恶的人的束缚,因为真正会作恶的人不会和任何人签订条约。做正义的事情的人只是因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罢了。如果没有条约,任何人都会做不正义之事,为了从正义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后格一直不断重复不正义的必要,最后苏格拉底觉得没有必要争执个人的正义,转而争执城邦的正义,想以大见小。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从正义可以了解到最初的三权分治思想。

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5

我大概是把《理想国》当故事看,然后发现这是一个舞台剧。故事里有大量的对话,神情和动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这本书的学者们,竟然可以根据各种细节推测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傍晚,苏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这个女神是专管阴间事物的女神,并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侨民,他们拦住苏格拉底不给他离开,要求展开辩论,《理想国》的内容也由此展开。

辩论的内容跨度很大,从何为正义到善,到哲人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论”。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们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后的人,看见真实的世界后,返回洞穴,应该如何做?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争论这个比喻的含义,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不一样。

西方哲学界把柏拉图这样的哲学理论归为“朴素哲学”,就是世俗的,物质的,缺乏反思的哲学论述。所以,如果看过现代哲学书的人,如康德的,应该是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由于兴趣,看了一段时间康德的书,然后发现,现代的哲学语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数学公式,要求精确,减少歧义。因此,若是把《理想国》当成普通小说看,其可读性可以说是非常高。

《理想国》开篇就来一个什么是正义,充满各种诡辩,看得我有点累。但是,看到讨论欲望与节制的篇章,却觉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为我也很喜欢节制的生活方式,不过度受物质的牵绊。柏拉图的理想国,隐藏了很多斯巴达的影子。公民是国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更完善。他认为,只有一个好的国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为一种优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贫穷与富有,都过着朴素的生活。

我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各种制度都有其优势与缺点,国家应根据国情进行选择,所谓“好制度”,也是相对更加适合而已。越读哲学,对于许多现象更是越不肯定。我们的观念、行动、认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们不是单纯的物自体。

现代哲学出现了一个语言哲学分支,讨论意义的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欧陆哲学家来说,语言哲学是逻辑、历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对于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我非常有兴趣,学过其他语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种语言的主谓宾很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会导致我们的思维不一样。

这本书距离现在2000多年,读后我发现在我的成长教育中,学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团结友爱”。但从不讨论何为正义,何为善,何为欲望。从来不思考,很多事情就变得理所当然。

只看表象多好,为什么要去思考本质,这太难了,但世之奇伟诡怪常在险远,也正是事物本质的难以知晓,让人类难以放弃对本质的追求。

理想国柏拉图著作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3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