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范文5篇

淑娟1147 分享 时间: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做好扶贫工作各地正持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持续跟进帮扶项目建设,善始善终努力做好扶贫工作,坚决完成好脱贫攻坚任务。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范文5篇_我的脱贫故事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

我叫杨冬梅,来自厦门海关,20__年12月作为第五批福建省派驻村干部到泉州市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下是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力追梦的故事。

两代人的“初心”在魁斗村交汇

人到中年,我选择了告别繁华城市,舍下两个孩子,投身到贫困山区驻点扶贫三年。

我是一名军转干部,做这样的选择,跟父亲有很大关系。父亲跟农民几乎打了一辈子交道,是一名始终恪守初心的共产党员。在部队期间,他就一直想我转业回家乡,为山区农民服务。

2009年正月,父亲突然去世,就在去世前晚还打电话给我,又说起想我转业。父亲的遗憾变成了对我的嘱托。2017年底,得知省委组织部选派驻村干部,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风景如画的旖旎风光,与贫困现状形成强烈对比

魁斗村初印象激励着杨冬梅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穷山村的模样

到村里报到当天,正值灯火初上,让深冬里的村子温暖弥漫,树梢的圆月有如父亲的凝视。那一刻,我充满力量,沿公路坚定地进了村。我知道,走进去,走下去,我和父亲两代人的初心将交汇于此。

驻村第一天,我把微信名改成了“村姑”,我要像嫁村里的女人一样扎下根来。

用形象把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从拜访村中“五老”开始,我花了三个半月上门入户、走访调研。

调研到的情况不容乐观,魁斗村是省级重点开发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财几乎为零。调研也让我号到脉、找到“病灶”——魁斗村是泉州市挂了号的软弱涣散薄弱村,基层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干部形象不好,干群关系紧张。调研更为我开出了“方”: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转作风、树形象,切实发挥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红色引擎作用。

阵地落成

于是,我们先是将村里82名党员成立7个党小组,打通党组织向乡村延伸的最后一公里。接着,又在厦门海关支持下,建成“初心堂”党建主阵地,与厦门海关开展党建结对帮扶共建活动,提振了全村的精气神。

庄严宣誓

形象就是号召力、凝聚力,对驻村第一书记来说,树好形象是做好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和村民一起种茶做茶,下田种地,对贫困户嘘寒问暖,想法设法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日久见人心,村民们很快就和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形象立起来,就能把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我和支部一班人顺势而为,带领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在奋斗中深刻感受到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凝聚力。

杨冬梅和村民在一起

一年多下来,魁斗村有了喜人的变化:与产业配套的惠民工程陆续落地,新建一条长6.8公里的主干道和2条长1.5公里的村道,打通了走向灿烂明天的“致富路”。通过“招商引资,抱团置业”发展和投资理财等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近10万元……

把“要饭碗”变成“金饭碗”

魁斗村是闽南茶乡,种茶是祖宗留下的饭碗,也是支柱产业。3000多亩茶园绿浪飘逸,宛若世外桃源,可辛勤劳作的茶农却没能过上好日子。

固守粗放落后的产销方式,种茶成了靠天吃饭的“要饭碗”,茶叶行情好时每亩年收入3000元左右,行情差时全年辛苦还得赔钱。

如何把沦为“要饭碗”的传统产业改造成“金饭碗”?四处取经、拜访专家后,我有了答案:把茶园改造成循环立体生态茶园,以品质提升价值,以品牌提升价值!

我的扶贫蓝图一经展示,就被泼了瓢凉水。“不施化肥肯定要减产不少!”“不打农药茶不全被虫吃了吗?”村民的疑问接踵抛来。我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见我跑断腿、磨破嘴也没效果,最后,两户茶农于心不忍,决定拿出6亩茶园“陪我玩玩”。

成败全系这6亩“试验田”,我不敢怠慢,马上邀请3位生态农业专家进行陪伴式辅导,每天到茶园手把手传授管理技术。

天道酬勤,“试验田”茶叶的质量达到欧标,每亩年收入达两万多元,项目还入选了福建省“师带徒”引凤还巢计划。

尝到甜头,两户茶农把剩下的40多亩茶园都投入了生态改造。不仅本村生态茶园蓬勃发展,还带动周边镇村发展到300亩,更多茶农正排队等待加入……

收获的喜悦

我注册了“魁土”生态茶商标,带领茶农改良传统工艺,开发出3个高端品种的生态佛手茶。“现代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等新词,开始频繁被村民闲聊提起。种茶制茶,终于被赋予强大“造血”功能。

茶山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聆听风过茶林,枝叶扑簌,是天籁,更是一曲脱贫致富的引导时代交响。

划一道接续千年文脉的“起跑线”

魁斗村文风鼎盛,元朝族人谢孟中过状元,一直有祟文重教传统。村民重视读书教育,可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档立卡贫困户谢振兴的儿子谢志炫想当教师,2018年他如愿考上福州师范大学,可全家人揪心上大学费用。得知这一情况,我告诉志炫,我一定能想出办法。这时,泉州海关伸出援手,不仅解决了志炫上大学的费用,还与村里的边缘户、孤儿等大学生,全部结成“一对一”助学帮扶。

解决了特别贫困大学生的难题,也不能落下其他经济困难的。组织摸底普查后,我们积极帮助申领市县镇各级资金,同时借助公益力量,为5名困难大学生发放救助资金1.8万元,缓解了燃眉之急。今年暑假,还为8名困难大学生提供到厦门勤工俭学的机会。

贫困大学生谢志炫在泉州海关“一对一”助学帮扶下解决了难题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想为山里的孩子多做些事:在厦门海关团委支持下开展“微心愿”活动,播下爱的种子;推动“如厕如家”公益项目落地,带来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引进福莱基金会“向日葵爱心图书室”项目,并邀请外国小朋友同过“国际儿童节”;组织优秀贫困小学生,参加泉州海关组织的“一日营”活动,让孩子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种下远大梦想的种子……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

我叫赵宇安,是兰州海关所属天水海关一名“90后”关员。今年7月,我被选派至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黄山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仅仅两个来月,我只能说说进村的第一印象。

独与寂静做斗争

完全没有想到,一入村首先给我一个下马威的,正是我在嘈杂城市中常常向往的寂静。到村里的第一晚,其他驻村干部都回县城了,偌大的村委会三层小楼就剩我孤身一人,周边是出奇的寂静,静得让人发慌。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沉浸在一种说不出的寂寞和孤独感之中。盛夏时节,即便打开所有窗户,依然酷热难耐,而手机的亮光则引来蚊虫聚集,让原本失眠的我更加痛苦不堪。

“不行,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我要拿出勇气和它斗争!”我暗暗给自己打气。黄山村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没有上下班堵车的焦躁不安。在这里,更多的是清新悦耳的潺潺流水声,婉转动听的啾啾鸟鸣声,质朴亲切的呢喃乡语声。没几天,我便习惯了这里的寂静,流连于原生态的乡野景致,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驻村生活。

青春做伴好读书

面对“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任务,面对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和全新的扶贫生活,我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尽快适应,从头学起,做好扶贫功课。我给自己列了学习计划,利用一切边角碎片化的时间,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细细品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有关书籍中关于扶贫工作的内容,对总书记年轻时代扎根梁家河、深入群众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经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同时,我系统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全面掌握“两不愁三保障”“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农村危房等级划分标准”“农村低保认定条件”“帮扶职责”等基础知识,反复研究政策,认真思考如何开展调研,如何确定帮扶思路。有了基本思路,具体工作的开展就有了眉目。

扎根群众过三关

驻村开展工作两个月以来,我深切体会到做好农村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件难事儿。在适应了孤独寂寞和蚊虫叮咬之后,开展工作首先需要攻克的就是语言关,不管是到县上、镇上开会,还是实地入户了解情况,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让初来乍到的我甚是苦恼;其次是饮食关,刚来村里时村部没水,做饭只能去两公里外的泉眼处取水,而当地的饮食味道偏重,早饭多是辛辣的面食小吃;还有信任关,在入户调查、村委开会、工作安排各个方面,我明显能感觉到大伙对我这个年轻后生、“娃娃书记”(我是村干部以及帮扶队年龄最小的)的不信任。

解决问题没有捷径。我通过多听、多交流、尝试自己做饭等方式,假以时日,终于顺利度过语言关和饮食关。面对信任关,我深刻意识到做好群众工作不能只当“书先生”,还要主动做“服务员”,深入群众,和村民打成一片,真心真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声。在对群众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主动参与到入户过程中,和乡亲们话家常,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随着驻村时间的推移,和群众越来越近了,每次入户,村民见了我都会一边嘘寒问暖“小娃娃来村里习惯不”,一边让我吃馍、喝点儿罐罐茶(天水人特有的煮茶习惯),如果入户正好赶上饭点儿,热情的乡亲们还会拉我尝尝自家的菜蔬,喝一碗凉凉的浆水。每每这时,我总会对驻村生活有一种全新的定义。乡亲们淳朴、自然、热情、自足的生活状态,在不经意间阐释了一种简单的价值追求。

两个月的磨练,让我在潜移默化中练就了三颗心:感恩心、平常心和进取心。作为一名扶贫新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深知自身的工作能力尚有欠缺,但我坚信,只要扶贫干部用心工作、真情奉献,一定能够同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牢记使命见行动

两个月来,在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立了帮扶工作队党小组,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以党小组为战斗堡垒,2个月间组织党小组学习6次,实地入户接近150户,完成了全村178户脱贫户“回头看”核查工作,主动协调化解邻里矛盾5起,实地入户100户了解易地搬迁政策落实情况。完成2019年2户计划脱贫户的住房保障安置工作,完成村里30余户农户异地搬迁搬家工作,会同村两委开展帮扶项目可行性调研;就活动中心、产业路建设、路灯配置等深入征求群众意见;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提出帮扶计划,根据帮扶工作要求,规范和改进帮扶工作队的日常值班、考勤、工作分工等制度。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下一步,我将认真发行扶贫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的职责,在认真学习领会脱贫攻坚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黄山村有利条件,在政策和项目发展上对村合作社给予支持,帮助拓展发展功能,引导健康良性发展,通过合作社发展逐步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县有关部门给予黄山村文化活动广场、产业路修整、新农村水路改造等项目资金支持,同时发挥帮扶单位作用,尽最大力量开展帮扶,共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活;加大入户走访调研力度,紧盯未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时提出帮扶措施,不定期开展已脱贫人口“回头看”工作,帮助巩固提高,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指导村两委抓好党建工作,规范组织生活,不断提升基层战斗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3

我叫李丙实,2017年11月由广州海关选派至广东省高州市潭头镇高灯堡村担任定点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以下是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力追梦的故事。

进百家门 办百家事

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是每一名扶贫干部的必修课。由于言语不通、交通不便,部分贫困户有不信任的情绪,走访一开始并不顺利。对此,我改变入户方式,不贪多、不求快,从小事入手与乡亲攀谈,尽力将摸底做得又细又实。大家慢慢敞开心扉,家庭情况、生活困难、对未来的期许等,一点点展现在我面前。

高灯堡村虽有岭南果乡之名,但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基础条件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且缺少规划,村中丰富的果树资源并没能带来可观的收入。经过深入调研,我和工作队的队友们结合高登堡传统产业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家庭养殖+资金帮扶+合作社”的精准脱贫计划,按照“一户一策”的方法,引导大家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荔枝、龙眼、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养殖鸡鸭和沉塘种养。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以奖代补”,每亩果树“奖补”1500元,养鸡每只“奖补”40元。此外,还引进种植荔枝的龙头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参股其中,以分红带动稳定增收,使其不再陷入荔枝丰年和寡年收益不对等的尴尬。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我们工作队深挖产业亮点,一步步优化作物品种、推广种植技术、拓宽资金渠道,在全村乡亲的共同努力下,精准脱贫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2018年,高灯堡村75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帮扶前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9965元,实际上已实现100%脱贫。

信心不倒 希望不灭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高灯堡长期贫困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全村光是患精神疾病、慢性重疾的就有12户14人,生活的重担和疾病的痛苦像两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刘章玲便是其中之一,自己身患消化系统重病,二女儿又是先天性右耳疾病,全家仅靠丈夫在外打工的3000元月薪维持,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了解情况后,我们向刘章玲提供果苗,“奖补”种水果、水稻,缓解刘家的经济压力。同时,我们还联系省内医疗专家为其女儿琪琪商定治疗方案,并发动广州海关和社会各界筹集治疗费用5万元。2017年底,琪琪先后两次完成了右耳整形手术,听力得到极大改善。

2018年百香果、荔枝、龙眼丰收,刘章玲赚了7000多元,创下家中单笔收入的新纪录。又一次走访上门的时候,刘章玲对我说,治好了女儿的病,又添了这么多收入,感觉生活重新有了盼头,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多期待。

教育铺路 少年可期

祖辈的困境,在孩子身上也投下了深刻的烙印。听到村里有人为孩子读书的开销发愁,我的心里总不是滋味。以知识改变命运,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教育的生动与力量,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才是扶贫工作真正的长久之计。

高灯堡小学是全村唯一的学校,原来连个像样的校门都没有,更别提配套设施。为了改变学校面貌,我牵头协调广州海关和地方慈善机构,先后投入80.2万元助学扶贫。简单实用的文具、种类繁多的书籍、崭新的电脑和课桌椅等物资,带着沉甸甸的希望送进学校,为学生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新世界。经过努力,高灯堡小学的校容校貌和硬件设施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听着课室传来的朗朗书声,我感觉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严章益是位63岁的老人,起早贪黑种荔枝、打散工,撑起了全家的生计。一般人很难想象他身上背负的重担:妻子常年患病,4个孩子中有3个先天性耳聋,唯一健康的小儿子2018年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却交不起大学学费。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离开学校,不让一个孩子因为经济放弃希望,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一边求助广州海关及邻里乡贤筹集资金,一边与严家父子反复沟通帮助树立信心,鼓励严家大力发展生产。募捐解决了严家的当务之急,而严家人也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为摆脱贫困而努力。2018年,严章益一家以8.8万元的家庭年度可支配收入成为高灯堡的脱贫典范。

不知不觉间来到高灯堡已近两年。顶烈日、抗台风、下田间、进果园、爬山头、跑项目、搞协调、筹资金,虽然挑战重重、异常艰辛,但每当我想起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句句质朴的感谢,一声声亲切的“李书记”,一切都甘之若饴。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4

我叫卜军亮,来自银川海关所属银川河东机场海关,现为银川海关驻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平乡王湾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湾村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平乡最南端,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016年我第一次来到王湾村,踏上扶贫工作的道路。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年的时间里,见证了扶贫队员们带领老乡拼搏奋斗奔赴致富路的场景。

2019年,我再次主动报名参加扶贫工作,兑现了两年前留给王湾村的承诺,“如果有机会还能参加扶贫工作,我一定再来王湾。”我两次参加扶贫工作,见证了黄土高原上这个古老山村正在发生的改变……

“今年‘黑美人’收入还可以。”老刘站在马铃薯地里,笑着跟我说。

老刘,本名刘耀武,是王湾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产业结构单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在西吉本地,普通马铃薯市场收购价每斤不到5毛钱,而 “黑美人” 的市场收购价每斤最低能到5元钱。市场决定思路,我同工作队多次到固原六盘山马铃薯有限公司调研,最终决定在村里引进高附加值的 “黑美人” 马铃薯进行试种。想法虽好,可施行时却困难重重,如老刘考虑的资金和技术不足的因素,代表着村里大多数人的想法。我和工作队积极向单位申请资金购买 “黑美人” 原种,充分运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解马铃薯种植技术,并多次开导说服老刘试种新品种。今年,老刘种植的2亩 “黑美人” 马铃薯给他带来了近3000元的收入。老刘看着地里挖出来的 “黑美人” 说:“今年要留下一些当种子,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学好种植技术,争取明年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目前,王湾村已有十多户贫困户计划明年种植 “黑美人” 马铃薯。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 “输血” 与 “造血” 双管齐下,产业帮扶在王湾村已初见成效。

两年前,我第一次到王湾村工作,在逐户走访王湾村常住户时,马汉廷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马汉廷(回族),王湾村最年长的共产党员,今年已有88岁高龄。他家人口多,祖孙三代一起生活。由于家庭缺劳动力,生活比较困难。我和工作队综合考虑,鼓励他儿子发展养殖业。经过几年发展,他家养殖业已初具规模,有牛10余头,羊30余只,2019年他儿子马正刚被兴平乡政府评选为 “脱贫光荣户” ,子女无一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今年国庆节前,我到马老汉家走访慰问,当谈到这几年王湾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和他们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时,他神采奕奕,眼里含着泪光。他说:“以前的王湾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们出村靠两条腿,现在共产党把路修到家门口,还接通了自来水;我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也感谢海关工作队。”

现在,我和马老汉已经成了老熟人。入户调查时路过他家,他总是伸手招呼我到家里坐一坐,喝口水。我在驻村期间,认真摸排村情民情,帮扶工作讲究因户施策,拉近了我与王湾村百姓的心。

小康引路人

为确保贫困户 “两不愁、三保障” 的脱贫目标,近期我和工作队在推动王湾村危房改造工作。

单自忠(回族),王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7口人。由于家中人口多,人均安全住房面积不达标,还缺36平方米。家里的积蓄刚够子女上学的费用,建房的钱根本凑不够。我在入户帮扶时,主动向单大哥了解建房的困难。听完单大哥的诉求后,回到村部,我一边学习研究西吉县农村安全住房相关政策,一边和乡政府工作人员沟通,确保政策解读准确。我根据政策向单位申请了建房补贴,并动员单大哥尽快开工建设。我和单大哥憧憬着新房建成时的景象,规划着将来的美好生活。他眼里满是喜悦地说:“我赶上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要更加勤快地劳动,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还要让我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回报国家,我有信心过上小康生活。”

我和王湾村全体村民一起努力着,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人口 “两不愁、三保障”,我们有信心、有信念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我只是银川海关派驻王湾村工作队中的一员。自2014年起至今,银川海关派驻王湾村的三任第一书记和近十名驻村队员咬定精准扶贫各项目标,锲而不舍,一以贯之,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用久久为功的工作精神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

工作队累计协调帮扶资金700余万元,用于王湾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新建金钥匙操场和民族广场、硬化村组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成立 “金钥匙农机合作社” ,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王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 2400元增至2018年的8650元,超过国家贫困线65% ;贫困发生率也由2014年的36.7%下降至如今的1%。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5

我是兰州海关驻村第一书记何刘平,2018年7月,兰州海关党组选派我前往岷县闾井镇阳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下面是我的扶贫故事。

初到村里,莫名忐忑。突然离开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村民,适应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环境,感觉数不清的困难在前面等着我。再看阳关村情况简介,无力感更加深刻。

阳关村共有耕地面积3454亩,人均3.35亩,主导产业以中药材、蚕豆、燕麦种植和牛羊猪养殖为主。全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30户1030人,其中贫困户84户289人,贫困发生率为28.06%。全村有五保户6户6人,二类低保3户10人,三类低保18户86人,四类低保30户102人。

感受一: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

甘肃省是中药材种植大省,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等道地中药材在世界久负盛名。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而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的美称,是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地,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中药材238种,其中以当归最为出名。全县当归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当归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是全县农村重要支柱产业。在阳关村,当归种植收入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在阳关村驻村过程中,我发现村里的当归主要靠农民凭个人经验种植,土壤监测、药材种植、采收、贮藏等环节都没有规范的操作规程,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问题非常突出。收获季节,零散种植的当归很难卖出好价钱,国内收购商把价格一压再压,甚至有时低于年初农民购买当归苗的价格。这样一来,农民一年的辛苦等于白费了。

经过向关党组汇报,关党组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岷县,联合农牧等相关部门,从源头规范中药材种植,从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多个方面提出详细规程,指导农民规范种植。经过共同努力,包括阳关村在内,岷县中药材产量大幅提升,市场价格相对稳定。2018年,岷县中药材实现出口,今年上半年,岷县中药材出口货值近50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平均每户增收超过1万元。

在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兰州海关全力支持包括阳关村在内的帮扶村发展“立草为业、草畜联动”的草畜产业循环发展道路,支持发展猫尾草种植,将其确定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

猫尾草主要用于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由于植株高大,叶量丰富,而且产量高,平均每亩地鲜草产量可达1467千克,相较于其他作物,平均每亩经济收入可增加2000元左右。自去年8月起,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当地猫尾草种植、加工和销售情况,同时积极对接联系饲料企业、牧草外贸企业、赛马企业等猫尾草相关企业,拓宽市场销路,解除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目前,已与澳门赛马企业取得对接,为猫尾草直接供澳打开了渠道。粗略统计,猫尾草产业发展起来后,将带动当地农民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左右。

感受二:扶贫必先扶智

“治贫先治愚”。今年5月4日,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与兰州海关青年关警员共同在阳关村开展了“手牵手·心连心”帮学助教活动。这个活动目前已经持续了7个年头。

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兰州海关扶贫联系点8个村属小学共有小学生1000多名,普遍缺乏文体用具和音体美课程教学,艺术课程均由其他非专业老师代课,甚至未设置相关课程。我们的青年关员为他们教授音乐、美术、体育课,带着他们一起唱歌、画画、做游戏,看着他们一张张童真的脸上挂满笑容,我更加觉得,自己在这儿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

自2013年起,兰州海关每年开展“手牵手·心连心”帮学助教活动,丰富贫困村小学生文体活动,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7年来,参加帮学助教活动的关警员有170余人,投入资金3.5万余元,教授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课80余课时,捐助图书1800余册,文具4000余件,体育用具500余件,累计帮助学生600余人,特殊儿童5人,关心慰问教师35人。

关党组还投资15万元实施了“点亮山村”工程,在帮扶村文化广场和危险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支持扶贫村建起“文化广场”“农民书屋”等,丰富贫困村居民文化生活。今年春节,阳关村居民在“文化广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每个节目里都满怀着奔向小康生活的美好期望。

同时,兰州海关投资援建贫困村垃圾池建设,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本村垃圾收集池建设用地,目前援建的14个垃圾池均已按预算标准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垃圾转运车也一并到位。我们和村社干部一起,向村民讲解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带头整治环境卫生,带动村民清理垃圾建设美丽乡村。

现在,贫困村脏乱差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干净的村容和满怀希望的精神面貌。我相信,我们的帮扶村一定会如期实现整村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范文5篇相关文章:

2020我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精选5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大全【5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汇总5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大全5篇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优秀作品五篇2020

2020关于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作文【5篇】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作文800字范文5篇2020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主题征文五篇2020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党员个人观后感5篇最新

51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