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5篇

福萍1147 分享 时间:

初心支撑我走到现在,我的青春年华也记录在这片土地上,勾勒我的成长轨迹,记录我的扶贫故事。愿我的初心依旧,不被岁月和年华所褪色,保留生命中最初的纯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一

我们六组的扶贫故事……

——记都匀十一小脱贫攻坚扶贫纪实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至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扶贫高潮。

贵州省都匀十一小全体教职工也积极加入到了都匀市教育主管部门“扶贫攻坚春风行动”中。在接下来的扶贫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

故事1:“共产党好!习近平主席好!”

我们第六扶贫小组共有8个扶贫成员,组长是陈静教导主任。我们的扶贫对象是新坪村15组罗育钊老人,已是86岁高龄。老人家行动不便,身体也多病,经常吃药。了解老人的病情后,我们给老人买药,写好每天用药的剂量,嘱咐他按时吃药,时隔两天电话问候他的病情,每隔两个星期到他家一次,看望老人能否正常饮食,逢年过节还给他送去油盐柴米、水果、新衣服、棉被等。老人家感动得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对我们说:“共产党好,习近平主席好,扶贫六组好……”还用嘶哑的声音给我们唱了一段地方民歌,歌声从心底浸润了我们的眼睛,一种莫名的幸福瞬间在这个小屋子里蔓延开去……

2018年4月,得知老人病重了,我们都非常着急,马上联系家庭医生为老人上门看病,可不幸还是发生了,6月初老人去世了,学校工会和我们送去花圈,送去慰问。老人不是亲人却胜似我们的亲人,想起他昔日的话语和歌声,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悲痛,六组成员都哭成了泪人。

故事2:“我的辣椒又长叶了!”

罗育钊老人走了,我们并没有停下对她家帮扶的脚步。老人家里还有个耳聋、憨厚的儿子,我们尊称他为王大哥。他虽然勤劳肯干,但家里缺乏资金,缺乏种养殖经验,我们向他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为他办理特惠贷,解决资金问题,鼓励他买猪苗,参与政府辣椒产业,参加蜜蜂养殖合作社。我们主动学习《农村实用技术》课本,担当起他家农技指导工作的“顾问”。给他建议猪食饲料的调配,提醒他给农植物施肥、除草、松土,告知他养蜂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2019年4月,王大哥焦急地打电话来说辣椒生长缓慢,发不起叶子。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这个蹩脚的“顾问”小组无计可施,但不可临阵脱逃。组长陈静马上联系村委会,请来技术人员与我们一起去实地了解情况。原来,是辣椒苗长虫了!技术员马上根据病因,为王大哥解决辣椒生长问题,王大哥开心地说“我的辣椒又开始长叶了!”

故事3:“我听到你们的声音啦!”

王大哥患有耳疾,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这令他非常痛苦。我们六组成员商量:“能否给他配一个助听器试试呢?”有了这一个想法,组长陈静又立即联系残联工作人员,了解办理残疾证的工作流程,办理助听器的相关事宜。11月6日,我们扶贫小组成员一大早来到王大哥家,接他到医院检查,办理相关检查手续,然后拿着医生诊断结果到残联为他领取了助听器。带上助听器的王大哥激动地说到:“我听到你们说话的声音了!真的听到了……”他竟像一个孩子那样欢呼雀跃,脸上挂满了激动的泪珠,那一滴滴泪珠滚烫了我们在场人的心……

故事4:“我找到幸福了!”

通过与王大哥多次交流,得知他有两个女儿,他的妻子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带着小女儿跑了,至今失联。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把大女儿拉扯成人,现已出嫁。女儿女婿很孝顺,平时在都匀打工,家里有个7岁孩子在读书,虽然也会经常打电话给王大哥,可因为他们工作比较忙,回家次数少。王大哥向我们说父亲过世了,女儿又不在身边,感觉非常孤独,想找一个合适的老伴陪伴。我们赞成他的想法,也认为王大哥人品好,能吃苦耐劳,鼓励大家都做有心人,尽量帮他解决个人问题。

2019年2月,喜讯传来了,我们六组成员杨昌群老师说:沙寨老家有一个远方堂弟媳叫杨龙萍,堂弟去世多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在外打工;小儿子今年18岁,也在都匀打工。她堂弟媳人能干,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家里田地多,也有想找个老伴一起耕种的想法。我们觉得两人挺合适,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派成员杨宗远同王大哥聊聊大姐的状况。王大哥听了比较满意,可是他又有了新的顾虑:要到沙寨女方家去,万一老了干不动活了,被人“退货”,那不成了村里人的笑话?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大家鼓励他们先见一见面,交往交往再说。

阳春3月,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六组成员又当起了“红娘”,主动约王大哥及他女儿一家来到沙寨新蒙村杨大姐家里,见到大姐勤劳俭朴,家什整理井井有条,加上新蒙村地势平坦,庄稼收成好,比起自家的条件好多了,王大哥当即表示愿意到新蒙村同杨大姐一起生活。我们本以为万事大吉,好事将近。可杨大姐觉得王大哥耳聋程度比想象中厉害多了,又不情愿了。咋办?我们走起了“亲情”路线,派出了小组成员,女方表姐杨昌群老师去把“红娘”角色尽情演绎!杨昌群老师耐心开导表弟媳说,王大哥老实忠厚,肯吃苦,人勤快,养猪在行,种地在行,耳朵聋一点没关系。如果两人发生矛盾了,还可以省去他听不太清楚,避免争吵呢!这一招还挺奏效,杨大姐同意两人在一起了!

扶贫小组成员的心里暖暖的,击掌欢呼我们取得的佳绩!可正所谓“好事多磨,一波三折”!王大哥女儿又出来反对了,她害怕忠厚老实的父亲到沙寨会被人欺负,担心杨大姐同意婚事的目的是需要她爸爸做农田,万一哪天父亲生病,老了遭人嫌弃,咋办?我们觉得他女儿的顾虑可以理解,但不是绝对。我们的工作又转向做他女儿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理解自己孤独的父亲,对父亲的关爱就要成全父亲的幸福。大家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一个个电话,一次次见面……终于做通了他女儿的工作!如今两位有情人牵手在一起了。当听到杨大姐对王大哥女儿说:“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和你爸爸会相互搀扶,相互宽容,关爱双方儿女,牵好这一段缘分,过好每一个日子……”王大哥女儿听到这样的表态,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王大哥的脸上更是乐开了了花,满满地写着“我找到幸福了!”

扶贫路上,有苦有泪,但更多的是幸福。都匀十一小党总支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这项艰巨任务。今后,我们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谱写出新的篇章……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二

一名85后警花的扶贫小故事

今年35岁的代琦是安徽太和县公安局共青团团委书记、妇联副主席、政工监督室宣传教育股股长,是两个年幼儿女的妈妈,还是一名帮扶4个贫困家庭的扶贫干部。在2年多的扶贫路上,她以女警的铁肩与柔情,爱心搭桥、精准施策,把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播撒到贫困户心坎上,让帮扶对象全部脱贫。这里记述的,是她用真情和奉献演绎出的警民情深的点滴小故事——

精准施策解危难,滴水浇灌润心田

2017年10月,32岁已有12年党龄、8年警龄的代琦,又多了一重身份:扶贫干部。她和许多警务繁忙的战友一样,领受了4个农村贫困家庭的结对帮扶任务。尽管她知道,“扶贫”是党和国家实施“全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宏伟工程,但要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亲自参与其中,还是她从警后的第一次始料未及,业务生疏,几乎是一窍不通,能否完成重任,她还真是“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代琦要帮扶的4个贫困家庭,都居住在太和县东北部的偏僻乡下、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坟台镇板桥村委会宫庄。4个贫困户、6口村民,都是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70岁了。接受简短的扶贫业务培训后,代琦首先下乡,请求村干部协助走访。她携带自费购买的礼品,一天走访完要帮扶的4个家庭,话家常、问实情、找难点、听诉求,宣讲政策、拉近距离,靠热心、耐心和细心,打开老人心结、赢得对方信任。她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了解,把6位贫困老人的住房、生活、身体、经济等基本状况和实际困难,都一一记在本子上,更放在了心上。

代琦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致贫因素、不同难题,分轻重缓急地区别对待、寻求精准帮扶良策。71岁的宫纪允老汉,年轻做工时被机器伤及后背留下病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老伴患脑梗多年,但二人还都未办理残疾证,不能尽享国家优抚政策。她积极为其联系民政部门,咨询办理残疾证的相关流程和所需资料,终于为这对老夫妻办理了不同级别的残疾证。86岁王氏老太太居住的老旧房屋屋顶漏水又无力也不想翻建,她多方奔走,积极协调村“两委”及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其争取到6000元钱的危房修缮款解决了难题。83岁的老爷子宫纪房,久病瘫痪在床的老伴去世,她闻讯后携礼上门慰问并捐赠200元钱,感动得老人泪水涟涟,逢人就夸“俺遇上了一位公安局派来帮贫的女菩萨!”

穷住乡野有人问,独居老太有远亲

对农村独居的“空巢”老人帮扶,要说为其争取种植、养殖等什么增收扶贫项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代琦对其帮扶的两位独居老太,在为其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倾注最多的就是“亲情帮扶”。

今年已89岁的王氏和80岁的郭桂兰二位老太太,都与代琦建立了“胜似一家人”的难以割舍的亲情。近三年来,代琦从第二次单独上门走访开始,仿佛就与两位老太太有了莫名的“亲缘”。无论是腿疼拄着拐杖不事张扬的王氏,还是身体比较健朗、心直口快大嗓门的郭桂兰老人,都让代琦感到慈眉善目是那般可敬;而穿着警服端庄俊秀、富有爱心、热情大方的代琦,更让老太太感到可亲可信。按年龄,代琦可以称二位老太为奶奶辈,但老人就喜欢称其为“好闺女”或直呼“代琦”其名。为王氏老太多方努力解决房屋维修款之后,代琦再问其有何要解决的困难时,两位老太太都动情地说:“低保、养老各种补贴该享受的,政府都让俺享受了,不愁吃不愁穿,有病花不着自己的钱,还有啥困难呢!平时就是身边缺少儿孙亲人说说话,你要是有时间,能常来陪俺说说话就好了。不过,俺知道这不可能,您这国家干部平常都太忙了!”为了对老人扶“心贫”、予以亲人般的精神慰藉,从此,作为公安宣传教育部门负责人、任务繁重又有老人孩子的代琦,总是短则一星期、长则一月内,都要自掏腰包买些老人喜爱吃的食品,驾车往返近百公里上门看望几位帮扶的老人。中秋节送去新潮的月饼,新年前夕又送上美味食品和米面油,每次都像“回娘家”,老人也总是喜笑颜开地接送到村头。

去年,代琦怀孕二宝,产前一个多月,还挺着大肚子艰难地驾车下乡走访慰问老人。产假期间,在阜阳家中哺育婴儿的代琦,还不忘通过村干部了解、关心、委托关照几位老人的实际困难。那段时间,两位老太太常常念叨,“唉,俺要是能去代琦家看一下她和宝宝该有多好!”

停车让路悯桑农,晶莹桑葚传真情

2020年5月13日上午,代琦下乡走访慰问几位扶贫对象后准备返回时,已过11点半钟。刚到村头,透过车玻璃,她看见车前方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腿有残疾似地坐着捡拾桑葚果,再细看发现路面上落满了黑晶晶的桑葚。眼前的情景,让富有同情心的代琦,不忍鸣笛提醒老人让路,更不忍驾车碾压布满黑色珍珠般的桑葚通过。于是,她缓缓停下车并从车里走下来。

代琦走到老人身边,问询得知老人姓宫,今年78岁,是一位单身贫困低保户,想在家门前的几棵桑树下捡拾些桑葚果卖点钱贴补生活。悲悯之心涌动,代琦悄悄地蹲下身子,麻利地帮老人捡拾起桑葚来。初夏的热辣辣阳光下,一颗、两颗、三颗,用了十几分钟,直到帮老人将附近路面上的桑葚果全部捡拾干净。代琦活动着酸痛的腰身和双腿站起与老人告别,倍受感动的老汉也艰难地站起身,望着面前满脸汗水、被桑葚汁液染黑双手的代琦,由衷地再三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基层公安帮扶干部,代琦并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突出的业绩,也并未给她的帮扶对象带来万贯财产和什么致富项目,但她凭着对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的一腔赤城,凭着对黄土地和贫困百姓的悲悯与大爱,近三年在警务繁忙中五六十次的城乡来回奔波、3000多元的爱心捐助,精准施策“扶真贫、真扶贫”“润物细无声”的滴水浇灌,换来了帮扶对象全部脱贫、党群关系一家亲的好愿景!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三

小城故事

——感受基层一线干部的“速度与激情”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普通的共产党员,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在鲜红的党旗下他们履行着共产党员神圣的义务和职责,塑造着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把每块基石夯牢固、每条根系都变发达,江西德安基层事业更能在新时代焕发出绚烂光彩。

“跑出加速度”

“县委分别从县直机关与‘百名干部培养计划’中抽调22名干部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打开棚改工作的新局面。”县委书记熊晋喜说,如今,这些干部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棚改党员先锋队,大家凝聚力更强劲。每一个抽调干部都发挥各自所长,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认真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

为棚改打开口子、为重点项目清障、为安置区建设腾地……各棚改办阶段性目标会有不同,相同的是棚改党员先锋队马不停蹄、快马加鞭推进棚改。

“前一秒还戴着草帽在整村拆迁现场,下一秒就要蹬着高跟鞋在大上海谈项目,那完全就是用生命在奔跑。”聂桥镇人大副主席戴语声回想起第一次和镇党委书记出差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分。

“我们还在项目一线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小组,建立了‘党小组每天一碰头、党支部三天一调度’的会商机制,‘热闹非凡’的讨论一个个关乎征迁户切身利益的‘赔付标准、权属关系、承租矛盾’等问题”,南门片区临时党小组组长罗剑平说。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德安县加大年轻基层一线干部培养力度,实施“百名干部培养计划”,促使基层一线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每年有计划、有步骤从全县选派100余名干部到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项目一线实践锻炼,培养2到6个月,挂职锻炼1到2年,努力培养一支讲政治、懂政策、知经济、善操作、能攻坚的实干队伍,挂职的年轻干部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实挂”不“虚挂”、“做事”不“做客”、“炼金”不“镀金”、“吃苦”不“怕苦”,当好德安经验的践行者、“共建德安”的推动者,在德安这块热土上播撒自己的青春力量。

“打通最后一纳米”

最多跑一次,不是一句口号,打通最后一纳米,需要千千万万的践行者。从2018年1月自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开展以来,德安县各社区党委、各部门党组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发扬铁军精神,立即动起来、改起来,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涌现出不少亮点。

社区年逾七旬失独老人陆春林独自生活在棉纺厂小区,生活困难孤独,曾家洼社区爱心代办员、检察院在职党员高芳主动与其结对,为她多方奔跑,协调沟通争取计生特殊政策。社区低保户涂玉云,丈夫病逝,女儿患精神疾病,社区协同共建单位县委办为其争取爱心捐助,为其送上三千元,同时提高低保资金发放标准,今年还将其纳入城市脱贫解困帮扶人员。

曾家洼社区成立了“红色联盟”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由在社区报到的56名在职党员、社区党员自愿报名,吸纳医生、教师、警察等各类专业人员发挥所长,组成组建红色权益维护、红色心理咨询、红色治安防控等6个志愿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爱心代办点,就是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而成立的。”德安县社区党工委工作人员黄馨仪说。

“我们老了,出个门不方面,小孩也不在身边,幸好有社区的这些志愿者,我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他们就来了”,老党员李启明不禁为这一举措竖起了大拇指。

这正是德安党员精准化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德安从优化党组织设置入手,创建1+3+X的社区共建模式,即每个社区一名县委领导挂点,统筹三个结对共建单位,整合辖区内其它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党建资源,构筑县级整体谋划、社区党工委统筹协调、社区党委推进运行、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网格党支部具体推进的基层党建领导责任体系,打破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枷锁,采取灵活有效的党建方式,实现党建资源的再分配。如东风社区党委的“一核三层五轴”构建党建同心圆,工业园社区党委的“365工作法”,都是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积极探索。69家与社区党委共建单位签订协议,361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成立1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180余次,慰问困难群众300余人,完成微心愿171个,解决社区建设和民生问题51个。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叮铃铃——叮铃铃——”刚从扶贫基地回来的余文良正准备吃饭,“喂……怎么了?好,我马上过去”,听到村里有小孩子生病,余文良急忙放下碗筷,拿起急诊箱就赶了出去,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余文良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休息时间为村里的孩子看病了。2018年9月,县中医院的儿科副主任医师余文良来聂桥村挂点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聂桥村工作后,细心的余文良发现由于村庄离医院较远,老人、小孩大病小病常常拖着,为解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看病难问题,余文良协调县中医院先后多次来村里开展大型义诊和体检活动,赠送各类药品2000余元,并为全村贫困户建立了健康档案,将外科专家请上门为80岁高龄且严重晕车的贫困户朱昌平进行外伤处理,为陈文华爱人治疗胆结石,还请来高级护理师为卧床多年的贫困户周斌指导预防褥疮。

“必须‘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生活。”余文良在医病的同时,更想带领大家“医穷”,一直以来,他都在思考怎样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发展产业,余文良多次前往九江考察项目,最终决定在村里发展良种大天门冬中药材和优质茶叶种植,并在聂桥村5组流转200余亩土地,把全村51户贫困户纳入成立了聂桥爱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年底试种20亩的天门冬中药材及40亩的茶叶,现成活率已经达到90%以上,明年预计成熟后亩收益将达到2万元,可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近年来,德安县选派83名驻村第一书记、4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79个连心强基工作组,249名驻村干部增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完善了3531户扶贫对象“一户一档”资料,完成793人脱贫任务。落实四级网格化帮扶模式,全县21个行政村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增30家就业扶贫车间,50座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县各类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等带动贫困户1004户,户均增收1886元。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四

我的驻村故事

2019年3月10日,接到通知,我被派驻到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石塘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来之前,有人告诉我说这恐怕是乌罗镇甚至松桃县驻村条件最恶劣的贫困村,初生牛犊听到这些,虽然心中有些担忧,但是还是充满信心和斗志。就这样怀着忐忑、激动又五味杂陈的心情,离开了家人的温暖,在开完乌罗镇脱贫攻坚誓师大会,认识了石塘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张镇长及其他以前就开始驻村的指挥部成员后,开始了我的驻村故事和脱贫攻坚生活。

山路。第一次进村是乘坐这次一起派驻石塘村的同事姚哥开的车,还没进入上村委会的山路之前,道路平坦,广阔而平整的乌罗大坝肥沃而美丽,勤劳的乌罗人早早起来赶在早春播种庄稼。随着汽车的快速前进,仿佛像进入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地区,绵延的群山将陡峭狭窄的道路夹在中间,最斜的上坡路段不仅多处急弯,有些坡度甚至接近60度。越往上走攀升距离的不断升高,道路就越来越像镶嵌在悬崖上的丝带,一边紧贴着山体另一边路下是万丈悬崖,坐在车里靠窗的位置看,感觉就像车身离开了地面,架在空中一样。当然这第一次进山着实吓得不轻,好在同事姚哥的驾驶技术很好,也得以欣赏这顽强的石塘村人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创造的壮美景观。

吃住在村。到了石塘村村委会,这是在山顶上用一小块难得的平地修建的两层水泥建筑,旁边紧挨着的是木板搭建的厨房和一旁的村卫生室,由于石塘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易地扶贫搬迁户比较多,村委会只得选择建造在离几个村民组距离都比较相近的地方,而这个“相近”就是去哪里都差不多远,都需要走十几分钟才能见到有村民居住的地方,这样一来村委会宛然成为了这大山中方圆几里内唯一的建筑,也因此,这里鲜有网络覆盖,大多数情况是打不进也打不出电话的,除了站在村卫生室旁,我们称之为“固定电话亭”的山间风口上。接到全县关于脱贫攻坚指挥部必须吃住在村的文件要求,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和环境做斗争的战斗,这里还没有铺设自来水管,只能靠人工走到自己挖掘的山泉旁接水,因为这里富含锰矿,水中都是黑色的微粒,还要二次沉淀才能用于做饭,每一周我们需要去镇里采购粮食蔬菜,并排出了轮流负责后勤做饭的排班表。由于考虑到村委会居住床位有限,我和同事姚哥被破格照顾到村卫生室的一间偏房暂时居住,这里宽敞明亮,但一到下雨地面就满是积水,铺床的被子没过几天就被潮湿的地面浸得发霉,我们也常常在夜里熟睡中被屋顶漏下雨滴叫醒。说道这里我想起来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来,忘了具体是哪一天的夜晚,雨下得特别大,屋外面山间的狂风吹得屋顶的瓦片沙沙作响,我和姚哥还在说笑,这个情况要是一个人还有点害怕咧。突然屋里一道十分刺眼的白光闪过,紧接着就是一声炸响,伴着烧焦的浓烈气味,雷直接打到了我和姚哥床位之间摆放在桌子上的插线板,所幸我们早早就放下了手机,受损的只是姚哥的手机充电器,但也确实把我们吓得不轻。好在饮水吃住最后都得到了解决,也越来越明白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居住在这样环境的人们的巨大意义,这项惠民不仅仅是帮助人民搬出了贫困与落后,更是搬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幸福的美好生活。

工作。进村的第二天在安排好吃住和片区人员安排后,我们就开始了驻村扶贫的第一次入户排查工作,这一次的行动被命名为“大排查、大走访”,目的是再一次细致的摸清整村底数,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排查以往未发现的重点问题和重点人群,再一次全面清除“两错一漏”,针对各类问题建立详细的台账,开展重点问题的细致研判,着力补齐贫困短板。由于对本地情况的不了解,每一队都有村支两委成员搭配,以便掌握更完全详尽的情况。

也是经过这样的很多次走村入户,和村民在家中坐在一起、聊天访谈后的经历和支书、村长对每一户具体情况详细的再复盘后,带给我很多感悟,农村工作远比想象中的复杂,村民们对于国家的惠民政策很多都不甚了解,甚至由于自身的情况甚至有排斥的情绪,就如我负责的石塘村安家坡组安寿珍安大哥家一户,从2018年以来他的帮扶责任人就曾多次亲自上门动员他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但是由于自身的思想始终没有得到转变,经常是帮扶人前脚才做通工作,过几天就打电话反悔。今年本应该是高高兴兴搬出周围大多数邻居都已经搬迁的安家坡的安大哥,在拿到铜仁市打脚冲安置点的一套60平米的安置房钥匙后,才去住了几天就又后悔吵着要回来,让他不满的是搬迁房室内面积太小不够居住。我和他的帮扶人得知后就立即赶往他的家中做思想工作,这次安大哥以户口上还有两个实际已嫁出数年的女儿为由想要争取五人的搬迁面积,我们先是拿出搬迁的具体文件政策详细地讲解,又一起进行了将心比心的交谈,为了让他了解这项惠民政策的良苦用心,还亲自拉卷尺量现在居住的木房面积,为他算了算这笔经济账。

“安大哥您家这个居住面积算厨房一共量得90多平方米,换个铜仁市建筑面积60个平方的搬迁房不亏吧,而且搬到铜仁政府还会安排相应的就业岗位,一年带给您家的收入也比在家种地多,还有您的儿子也快要结婚了,您肯定也不想他们回到这个邻居都快搬完了的地方来居住吧,您也应该为您以后的孙子孙女考虑吧,铜仁市的教育相比起这里您也是知道的。”说到这里安大哥才点了点头答应了去铜仁居住,我们也才放心的回去,当然我们心里都知道到实际让他搬进去、稳得下还需要很多次这样的协调走访。

像这样的事还很多很多,比如低保评议,再比如缴纳合作医疗费用,都是需要讲究一定方法和多次反复的上门讲解的。但只要群众能真正了解到、享受到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现在我的驻村故事才刚展开画轴,千万个这样的故事正在不同的地方精彩地谱写着,我相信只要每个脱贫攻坚队员真情实意、真抓实干,就一定能为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实现到2020年定期全面脱贫,就一定能给人民群众带来他们向往的幸福生活,这样当我以后再回首起这段往事,一定会为它所感动、感叹,这样的人生才有具有意义。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五

“背包哥”的故事

——记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兴合村党支部书记李瑞

破草帽,双肩包,烂摩托……这就是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兴合村乡亲们口中的“背包哥”,也是兴合村党支部书记,他叫李瑞。

“在哪里都是工作,你与其在外面背井离乡受人冷眼,还不如回来建设家乡,我们也老了,需要有人照看!”

有理想有抱负的他,起初在外地打拼,在与父亲打电话谈心时,父亲无意间的一席话让他恍然大悟:与其在外背井离乡就业,不如回来建设家乡!他毅然辞掉在外的高薪工作,背起背包选择回乡,从此,这个背包就陪伴着他走遍了兴合村的田间地头。

背包里背的是“建设”

兴合村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属深度贫困村。初次上任的李瑞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了全面掌握兴合村的基础设施现状,不管天晴下雨,他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奔走在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话里短……村里没有一条产业路,村民们栽种的农作物要通过人挑马驮才能运出大山。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决定在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狠功夫”。

“我一定要修一条产业路!”他在村支“两委”会议上拍胸脯承诺道。他从此起早贪黑,穿梭田间地头,看看产业路修到哪里最合适,最能惠及群众,摩托车上不去的地方就手足并用爬上去查看地形。终于,李瑞借着兴合村作为2017年贫困村出列的契机,积极争取扶贫资金69.2余万元,成功修了一条3公里的产业路,解决了群众的生产运输问题。同时,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2017年,在李瑞带领村支“两委”通过多渠道筹得资金28.6万元,修建100立方水池6个,解决了兴合村三组、四组群众农业用水的问题。

背包里背的是“发展”

面对兴合村产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的现状,在思考如何发展兴合村产业的问题上,李瑞总是彻夜难眠,只要一想到“好点子”,他就立马去找村主任商讨。

“我们这个年轻书记呀,真的不简单,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发展思路也很清晰,总是一心想着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大家都对他赞不决口呐!”每每提及“背包哥”,村主任就一顿夸。

这天,兴合村项正明急冲冲跑过来拉着他的手说:“李书记啊,我们兴合村在这角落里,路不好,基础条件又差,还缺水,我们老百姓可都是靠天吃饭啊,你要帮我们想想其它的发展门路啊!”

李瑞答应了项正明,但是面对想发展但发展难的“困境”,他还是一筹莫展。在了解安顺塘约的发展路子时,李瑞感觉兴合村产业发展找到了出路。他利用山区转型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三变”改革,采取“村级公司+贫困户”的模式,与群众共商流转土地种植百香果,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群众入股公司,通过分红的方式参与。

他心里已经绘就了发展的宏伟蓝图,把这个好消息在群众大会上公布的时候,群众的反应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大部分群众会强烈反对。

四组村民项玉文说:“百香果是什么东西,我们从来没见过,谁知道种这个东西值不值钱,而且土地流转费用不高,我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听到项玉文这么一说,大部分群众也强烈反对,群众会议不欢而散。

吃了闭门羹的李瑞并没有因此放弃,为彻底改变群众落后的思想,打消群众顾虑,他白天跑各个单位筹备村级公司的事情,晚上就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向群众讲清楚政策,讲解集体发展产业可以降低发展风险,除了有土地流转收入和分红收入,还能在村级公司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增加收入。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与乡亲们磨破了嘴皮子,吵的吵闹的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三组村民张明亮说:“李书记,看到你为了我们的发展操碎了心,整天东奔西跑,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我们大家是很感谢你的,我自告奋勇第一个先入股公司,跟着你干,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看到乡亲们从开始的反对到慢慢的接受,到最后的支持,他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2017年,兴合村通过“三变”改革发展百香果种植276亩。看到产业发展的前景,他又组织群众栽种药姜、黑木耳共计260余亩。现在,兴合村发展特殊作物种植2500亩,覆盖贫困户428户,发放分红资金20.4万元,支出农户务工费用30余万元。

“种植百香果还是可以的,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的费用,每天在百香果基地务工还有80元的收入,最主要的是挨着家照顾老人小孩,我们大家啊,都很感谢李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之前反对栽种的项玉文笑着说到。

背包里背的是“小康”

按照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兴合村计划搬迁240户1258人。然而,当地群众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模式,面对群众的百般“刁难”,他深感压力重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

搬迁对象郭真武说:“我不愿意搬迁,你们也不要来动员了,说什么我都不会搬的”,就连兴合村四组组长梁龙全都说:“搬迁每人只有20平米房子,一家人都住不下,更不要说养猪养鸡了,我也不愿意”。

李瑞深知,搬迁是块硬骨头,为了最大程度消除群众的顾虑,他第一个响应政策,第一个抽房搬迁到了沙子安置点,让搬迁群众思想上有所松动。随后采取“车轮战”的方式,带领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搬迁,不管白天黑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哇,这个房子真白,窗子好大,还有阳台,进来都是柏油路,不像我们家那里还是黄泥巴路。”搬迁对象冯成江对抽到的房子赞不绝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谢谢李书记,我还是第一次住这样的房子,环境好,空气好,自来水,厕所都在家里面,真的是太方便了。楼下还有广场,这里真的是太好了。”之前一直反对搬迁的梁龙全笑眯眯地说到。

一家、两家、三家、四家……在李瑞的工作日志上,每天都会新增搬迁群众的名字。

在李瑞的带领下,兴合村搬迁群众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享受到了安置点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就近解决就业难题,生活越过越好……

看到乡亲们搬出贫困、搬进小康,李瑞脸上泛起了久违的笑容!

背包里,背的是责任,背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背的是回乡建设的初心,背的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优秀范文5篇大全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优秀范文五篇

我的扶贫故事优秀征文五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大全【5篇】

2020我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精选5篇

我的扶贫故事主题作文5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主题征文优秀作文5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汇总5篇

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征文五篇2020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优秀作品五篇2020

51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