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点

嘉欣0 分享 时间: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要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欢迎参阅呀!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点

2023年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__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__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一、古代中国的政

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__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

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历史基础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对历史的兴趣可以让我们化为主动学习历史的猛兽。我们不是在学一个毫无作用的学科,而是在一片苍茫美丽的学识之海中遨游。主动去接触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无需把一件学习历史的是当做苦事。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高一历史方法及技巧

1、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搭建历史知识结构

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老师指导高一学生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再次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的主线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开始——加深——进一步加深——完全形成。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2、指导学生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法

历史要学好,大量积累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高一年级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策略,不断地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持续性地进行历史有效学习。

历史学科怎么学习比较好

一、思路的转变

1、从习惯于“开卷”走向习惯于“闭卷”。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省份的初中升高中历史考试都是开卷。初中孩子们可能习惯于从教材、教辅资料上去寻找答案,在开卷中,资料的阅读和鉴别能力也许得到了锻炼,但是却使得你们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有很多知识必须先要植根于你头脑里,你才能对它有更多理性的认识,而习惯于开卷,无异于婴儿学走路时依赖“学步车”一样,使你们总是在蹒跚学步、不敢大步向前。进入到高一以后,首先不要奢望任何正规考试会是“开卷”,而应该习惯于抛开书本,自己独立去完成一份满意的历史试卷。

2、从依赖于课本到娴熟驾驭课本。初中时,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本的内容,课本教会我们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但是我们要清楚,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仅仅提供了沧海一粟。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以此为依托,扩大我们的知识面,终能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来解答更多的疑难。

3、从不敢独立思考到敢于独立思考。初中时,很多学生习惯于做“乖孩子”,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一字不漏地去背诵和记忆,但是,很少有质疑的习惯,把“标准答案”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到了高中课堂,老师们希望你们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质疑、敢于思辨。由过去思考“是什么?”转变为思考“为什么?”“怎么样?”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高中生,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二、获取知识方式的转变

1、从单纯依赖课本、只知道从课本获取知识转变为从有价值的史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资料上广泛获取知识。历史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各种文史资料浩如烟海。如果你有心,那么就一定能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在高中阶段,接触到《论语》、《左传》、《史记》等史学经典并不算早,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了解到很多史料的来源,而且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我们获取了与古人对话的途径。

2、从单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到善于用多种方式获取历史知识。例如:积极参加历史社团、第二课堂活动、参观历史展览、博物馆等方式。我们的高中生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高中的环境里,积极参加与历史有关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参观历史展览,这对于学习历史来说是有好处的。

3、从吸收单一的史观到培养多元史观,用不同的史观去获取知识的不同角度。培养团队合作的习惯。

4、从依靠个人单干获取知识到善于利用团队合作来获取知识。(可以利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分享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150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