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

韵仪1147 分享 时间:

“进德修业,臻于至善”学员手册上醒目的八字谨言,在警示着我们,为人师者必当修其身,养其性,将师者才智演绎至善!犹记得王菘舟老师对语文教师素养观的“诗意”阐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1

正当我们迈入“知识经济”和“学历社会”,媒体和书商不遗余力地打造:“哈佛女孩”、“牛津男孩”地当代神话时,中国大学生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人物。他们或迷茫,或颓废。现存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人还没有在大学这个新环境中转换角色,完成过渡期。“逃离大学,我的选择?”这个问题一直盘踞在他们的脑海中。我们不禁深思:究竟怎样才能不虚度美好的大学生活,使我们不仅在这里能学到更多知识,也能塑造一个理想的人格呢?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很荣幸能够与文学院庄安正教授相约,共话大学之道。

“朴素和蔼,儒雅洒然”,这是庄安正教授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在一个午后,我们有幸认识了这位已六十余岁、却依旧清新健朗的庄教授。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愉快的交谈。在采访过程中,庄教授沉稳严谨却不乏幽默、大度随和而不失细腻的风范,让我们的心不知不觉中靠近了这位老教授。我们亦师亦友,最后受益匪浅。

大师风范,大有所学

“我是算不上什么大师的,你们采访我关于‘大学之大、大学何为、大学当为’的话题,我只能围绕自己的经历和你们谈谈我的心得体会了。”庄安正教授是致力于研究张謇先生的著名学者,对近代史的研究也颇有建树。没有与他接触前,总以为他会有点名人的架子。在正式采访前,他却用这段简短的笑语一下子缓解了我初当记者的紧张情绪,也让我们立刻轻松地融入了大师的心灵世界。

提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庄老师抿了一小口茶,向我们缓缓道来:“大师的诞生必定是要经过时间和知识的积累。首先教学上,专业本领过硬,学识渊博;学术上,科研成果丰硕;更为重要的便是师德,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当然了,也绝不是仅凭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把大师的帽子扣上去,它还依靠的是一个教学相长、政通人和的环境。试想,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课,课后又勇于同讲师互动交流,那么学生对讲师将会产生强大的正能量,并促使讲师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谈起学生时代里接触到的大学老师,庄老师一下便打开了话匣子,他乐呵呵地跟我们回忆了大学里讲师的千姿百态的授课风格,还不时可爱地像个孩子似的模仿他们的动作神态。我们同庄教授一起沉浸在他的有趣的课堂故事里,我想那些令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无不都是有个性、有才气的讲师。“毕竟大学讲师不仅仅只是一个教书匠,更需要具备像磁石似的吸引学生融入课堂的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这也正是普通教师和大师的差距所在。”谈到自己,庄老师很开心地说,“除去科研工作,我最为热爱的还是我的教学。我一直觉得,只有进入真热爱的境界,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对此,庄老师分外谦虚地说,“如果我退休后,仍会有学生不由自主地挂念我、仰慕我,我想这将会是我此生莫大的幸福。因此为了追求这份幸福感,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我是事业心大于功名心。”

庄教授认为,除了硬件方面,大学之大其实还在于它自身的软实力。进入大学,学生已然迈向了宽阔博大的知识海洋中。在这个思维迸发的理想天地里,我们的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共同探讨畅谈。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会加入其中,满怀热忱地同学生交流,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大学之责,学生之为

作为一名从事于研究中西方历史学的知名文学院教授,庄老师眼中的大学理念是什么样的呢?

庄教授认为,一所大学首先要育人,其次才搞专业技术。他说:“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首先是个人,所以教育首先要‘育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

他介绍说,西方从中世纪以来就有很多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他个人十分推崇英国牛津大学纽曼教授的观点,即“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它所传授的学问乃至社会生活的艺术,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的学子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在这种观点下,眼光不能局限于特定的专业之上。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能够身体力行。

论及大学作为,庄老师意味深长地谈道:“一所高等学府至少要引导学生学会三样东西:学知识、学方法、学做人。他觉得,学好文化是大学生的天职,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掌握知识的治学方法和为人处世之道。学做人才是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上人生的正途,做一个正直的人,纯粹的人,堂堂正正的人,要活得清清白白,活出精彩,活出风格。这三者足够让学生受益终生,也完成了一所大学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使命。”正如庄老师所讲,大学真正应该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思想道德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实践表明:大学毕业生真正的差距不在于文化知识的高低(即智商),而在于为人处世的能力(即情商)。

谈到现今大学生在汲汲于考证的现象,庄教授不禁叹了叹气,说:“我们的学生几乎成为‘证奴’咯,似乎他们的能力要靠各种证来堆砌。这也暗示了当下学风的浮躁。如若大学生只是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而选择了考证,那会是他们的悲哀啊。”庄教授强调,考证是可行的,也是需要的,但关键是坚定目标,适可而止,把握好一个度。应该要结合自身综合素质选择自己喜欢的与合适自己的,这个选择不能太带有功利性,切忌随大流。“毕业时如果有自己喜欢的工作,直接踏上自己中意的工作岗位会是很幸福而又幸运的一件事。不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无外乎两个字——坚持。”听到这里,我想只要同学们能拿出在高中时的一半努力来学习知识,并不断坚定自己的目标,我想属于你的成功就在前方。因为成功贵在坚持。

坦然面对,实有所学

随着大学扩招,曾经的天之骄子已经名不副实,大学文凭也被逐渐降低了它本身的含金量。面对这样的形势,庄老师说出了自己对通大学子的热切期许和中肯建议。“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咱们学生取得好的发展。我主要是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不懈怠、不气馁。好好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怀揣着目标,自觉朝着它利用好大学这个平台去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的学习绝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充分利用好这四年的美好时光搞好自己的专业,博览群书,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爱好,努力保证大学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其实,看似平静、没有波澜的大学生活是需要你实有所学的,关键要看你如何要求自己。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看到现实环境跟想象中的状况不符,常常会埋怨学习环境没有别的学校好,条件差。对此,庄老师不禁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是啊,确实有这种现象存在。可有句老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要总是去怨天尤人,说环境怎么不好,条件差什么的,关键还是在你们自己学不学。我在师范学院读过,也在综合性大学读过,也去过其他国内名校做过考察,它们当中有些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如你们现在就读的学校。可是很多东西并不是完全由环境来决定的,有些环境差的学校照样出很多人才,你们做的作品还不一定有他们好。所以,既来之则安之,不管你们周身的学习环境怎么样,你们来到这个平台,除了在你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去争取之外,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努力提升自己?说到这,我有一句话想送给你们: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们整天在怨天尤人中度过,完全没有准备,给你一个机会你也把握不了,所以我认为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是最重要的。”

大学到底是什么?是象牙塔还是围城?庄老师顿了顿,说:“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大学四年是立足社会之本。它既不是舒适的摇篮,也不是恐怖的战场。只要你们能静下心来学好课程,积极参加活动从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以后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诚然,大学大学,仍然是需要我们大有所学的。只要同学们能够认清形势,坦然面对,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制定学习计划,最终定能提高个人的实力和完善自身素质的。

采访,在活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结束。临别时,庄教授如同慈祥的爷爷一样,鼓励我们在大学里珍惜时间,进德修业,好好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庄教授的教诲,也许是他在采访过程中的一种即兴发挥,但留给我们的却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很感谢庄老师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我相信这些建议一定会给仍旧迷惘的同学许多有意义的指导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理,也能理解,人人生而唯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富有意义,而不是浑浑噩噩、平庸一贯地度日子呢?经过了和庄教授的一番谈话后,笔者觉得,如同老早就为人们所接受的“忧患意识”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同样需要在心中树立目标意识,在这片油墨宣纸香气散逸的求学之地,尽快地定位自己,设计自己,终有一天,我相信你我定会在庄老师的谆谆箴言下完成梦想的放飞!

德修业的心得体会2

一、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我曾经教过5年高中,之后便一直在初中跋涉。转段之初,我有些飘飘然,总感觉“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可第一堂课下来,这种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因为以前对高中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用在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至今,我仍清楚的记得那节课的情形。为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上课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生物学世界,里边包含马、驴、牛、玉米、小麦、棉花等大量的生物图片。看见孩子们的兴趣被逐渐调动起来,我当时便突发奇想,考考他们。于是便指着里边的图片,让学生们一一辨认。开始还挺顺利,问题指向旱地里的棉花花朵时,好多孩子因没有见过,却扯着嗓子大喊:“老师,我知道,那是荷花。”有些孩子说:“不对,这是喇叭花。”有些孩子在争吵,有的甚至在趁机打闹,课堂秩序突然间失去了控制。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最后只能靠大喊大叫制止孩子们杂乱的争吵。这一失败的教训,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我的课堂思路应该与过去有区别了。

教学要接地气,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比如说:当讲到真菌这节课,我会把生活中常见的真菌都摆在学生们面前,发霉的橘子,长毛的馒头,酵母菌和蘑菇等,让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比研究,交流展示,孩子们学得投入效率也高。在讲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的比较时,我既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去检测,又把传感器拿到了课堂上,让孩子们通过亲手测试氧气和二氧化碳数据的变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兴趣。

此外,讲课之前,我还要上网查找别人的做法,以汲取他人经验做到为我所用,变单一思维为智慧共享。

二、编制师本化的课程

我的研究生专业是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了三年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论。

没想到刚毕业,校长立马就给了我一个题目,让我给老师们做一个关于“师本课程”的报告。我心里一惊,“师本课程”,没听说过啊?一时满脸窘相。校长解释: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落实于学生身上的课程,需要步步细化,这个细化过程的思维痕迹,就是师本课程。有一些国家课程,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加工、改造,方能接地气、出效益。

从这件事开始,我懂了仅仅有硕士学历是远远不够的,要以研究的心态不停顿地实践、学习和探究。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定位没有给“校本教材”和“师本教材”以合法的地位和足够大的空间。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作用,让其成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战场,这还需要教师要编制真正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程,这就是师本课程。

我在教授初中生物学课程时,发现很多版本的教材,总体设计及内容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包括框架、内容等方面都可以再完善,再拓展。因此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大胆的进行课程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结合潍坊本地特征和教学实际,在师本课程建设方面我进行一些有意的探索。师本课程的编制需要教师对整个初中生物学课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自身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从更适合学生学习、发展出发,对初中生物学教材进行改造、整合和拓展,构建模块化生物学师本课程。通过我们整个学科组的共同努力,对于整个初中生物学课程采用模块化处理,使学生滑沿着宏观到微观的主线,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拓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构建系统化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好成绩,我们也曾采用过题海战术,虽然学生成绩上升了,但是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说:“殷庆明,你也就只能拿个高分,你培养不出生物学家。”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也警醒、鞭策了我。

回想当年,我陶醉于自己高高的教学成绩上,当临近考试之前,一个女生捧着一摞厚厚的试卷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撕掉。”我惊讶的问,为什么?她说,我实在是学够了,整天做这些试卷有什么用?我一时竟无言以对。这个女生,后来生物考试虽然得了A,他们这一级的优秀率又创了新高,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也使我开始反思原有的“讲练背考”,题海战术扼杀的是孩子的兴趣,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当我们的眼睛里只有成绩而没有人的时候,我们便走错了方向。

我不停的思索,如何才能让学习充满乐趣地学习。于是,我学习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从中汲取营养,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系统建构的方法组织实施教学。

初中生物学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面。我们首先让学生明白初中生物学要学习哪些大块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纵横的关联中实现思维连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树,进而融合成为能力贯通的知识系统。输入不是目的,运用时能够提取才是真谛。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的建构,归结起来就是“以网融通、通中理线、线中固点”,使点在线上、线在网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生物学科组在开学第一课不是急着去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而是先教会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方法,教会学生采用分类法、辩证法、联想法、拓展法、知识树、概念图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因为这是学好初中生物学的基础。

正是这种系统化的学习,学生做的题比以前少了,成绩也稳步提升,学习生物的热情丝毫不减。为此,潍坊市教科院和区教育局为我召开个人教学研讨会,我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我也入选“教育家成长工程”人选。

四、践行技术化的革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因而它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个促进学生心灵缩放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一门艺术。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这个过程离不开技术。在选择和应用技术的时候,不应背离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方向,而是为了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进入七年级下册的复习阶段,对于复杂的人体生理,如何让学生能够建构起知识框架,始终困扰着我。于是我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将一个“汉堡包”为思考中心,建构起人体生理的立体结构。学生饶有兴趣的去讨论、去绘制,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效果也非常好。从发现汉堡的过程,将神经系统的知识串起来,再从分析汉堡包的营养成分开始,到消化和吸收的整个过程,以及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组织细胞,通过呼吸系统将氧气和养料转运至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完成氧化分解,然后排出代谢废物的线索让学生将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知识连接在一起。当然这个框架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再拓展出去,可以联系被子植物的一生研究汉堡面粉的由来,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制作汉堡等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后来我们又采用“问卷星”软件,让学生利用手机做选择题,这样既便捷,又有利于把握学情,还能够实时分析、不断更新。当面对新的技术时,不必害怕,更不要抵触或者抱着自己僵化的想法不放手,而要进入到研究的状态,学好技术,用好技术,努力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那些落后的、低效的、无序的手段,使教学变得更有效。

教学过程插上技术的翅膀,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引领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在探索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在妙趣横生的探索中,他们会飞的更高、更远。

五、创立学科化的教室

传统的教室,就是黑板,课桌,再加上“多媒体”,适合讲授式学习,但是资源相对贫乏。而传统的实验室,就是一些实验桌,仪器、模型和标本,适合做实验。我们将二者的功能合二为一,将生物学实验室进行改造,打造成为生物学科教室,就是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磁场。

除了必备的黑板,多媒体外,我们还在学习室的四周安放了一部分橱柜,并根据初中生物学学习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等若干主题区域。将原先封存在仪器橱内的标本和模型拿出来,摆在固定的位置。将卷在一起的挂图贴出来,一张张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将图书进行大致分类,放在书架上。除此以外,我们还添置了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动植物,花盆里种着铁树、落地生根、蕨、玉米等植物,饲养着蚯蚓等环节动物,还在一角设立生态鱼缸。在展示台上,放着孩子们自己栽种的植物。

经过这样的改造,原先的实验室变成了“学科教室”,来到这样的教室,孩子们像在超市一样随便选取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与学科资源实现了无缝对接,学科思维与学习环境实现了亲密融合。上课时,他们要么安静的看书,要么热烈的讨论,要么精彩的展示,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余时间他们经常溜进来,给植物喷喷水,给鱼儿喂喂食,不时捧起书本随便翻翻,拿起模型左看右看,对着挂图指指点点,欣赏自己或同伴们的学习作品等,这里俨然成了教师和孩子们的“心灵之家”。

六、实施契约化的“学程”

传统的学习过程,老师靠压任务逼着孩子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因失去自主性,而丧失了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学习成为一种任务,甚至成为一种酷刑。

为了帮助学生找回自主、诱发自觉,我们给他们提供必要的选择性学习工具——“work”合约,即学程,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认领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时间规划由学生自己决定,具体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节奏由学生自己控制。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为例,本单元的学习合约包括:导言、关键词、问题、书面作业、讨论、参考资料、计划安排、学科融合、牢记要点等部分组成。除此以外,还附有学习导航,兴趣化的延伸资料等,让孩子们按照导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导言设计2-3个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让孩子在兴趣中激情学习。如“你可知道每日三餐中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消化和吸收这些物质的?我们怎样吃,吃什么才能健康?让我们随着一条“油炸黄花鱼”来探索吧。”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解,变成更为细小的具体问题。如:分析油炸黄花鱼的营养成分有哪些?哪些属于有机物,哪些属于无机物?列表分析各自有何主要作用?结合人体消化系统图,分析油炸黄花鱼的各成份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理解各消化器官是如何实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记录一天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的食谱。如果不符合,设计一份你自己喜欢的并且合理的食谱。

为了更便于学习,可融合其他相关学科,形成教育的合力。如本章节内容,我们尝试着与语文、美术等学科融合,并将其拓展到生活中去。作业也富有选择性,可融合本章节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小作文,也可画出油炸黄花鱼并标注各部分营养成分或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还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盘油炸黄花鱼,并品尝。

七、笃行个别化的教育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或吃不饱,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实现个别化教育。

刚开始,我也不敢“越步雷池”,也是小步子教学,每一节课稳扎稳打、反复训练、直到全体学生都达标才罢休,心想这样教学,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持续了近半个学期,我却发现成绩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理想。照样有些孩子不会,两极分化很严重,面对这种状况,我迷茫了。究其原因,我的小步子教学,没有从长远目标出发,没有建立整体的、宏观的、联系的教学思想体系,总是害怕学生掌握不了,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逼着学生执行着我发出的一项项指令,长此以往学生也习惯了吃我消化好的“食糜”,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并且每一节课要求齐步走,“吃不饱”和“跟不上”的矛盾始终不好解决。

于是,我开始借鉴赞可夫在“发展教学论”中提到“高难度”与“高速度”原则,采用“循环建构”的方式教学。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初中生物学科的知识概貌,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构起宏观框架体系,然后进一步研究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实验、专题等方式进行综合学习。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每一循环都比前一个循环更更进一步。在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教学尝试中,孩子们有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在整体联系中对概念理解的更准确、记忆得更牢固,很好的克服了点状积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盲人摸象的弊端一扫而空。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追忆反思更意味无穷。回想近20年的从教经历,除了平凡教学工作上的点点滴滴以外,我想更多的是把教育事业与自己的生命成长结合起来,使每天所从事的工作不至于降格为狭隘的谋生手段,在无悔的追求中实现拔节攀升,在挑战自我中实现价值增值。

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3

“进德修业,臻于至善”学员手册上醒目的八字谨言,在警示着我们,为人师者必当修其身,养其性,将师者才智演绎至善!沐浴90学时的春风,我有幸与百名小语耕耘者在炎炎夏日一同酣享醇美的语文甘露!

犹记得王菘舟老师对语文教师素养观的“诗意”阐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教育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王老师的这段话深刻而又富有灵性,诗意却处处蕴藏哲思,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育人之道于无声处彰显。

一支笔,一本学员手册。坐拥讲师们精心打造的讲坛,我们静心聆听、用笔躬耕、用心记录。讲师们风姿绰约!那师者独有的气质和气场浑然天成集于其身。他们以其丰赡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高超浑厚的理论修养,为我们烹煮了一顿顿“色香味”俱全的语文大餐。

在特级教师何必钻的眼中,语文教学要走中庸之道,要时时处处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他对言语形式的品析充满着洞察力、敏感力和警觉性,语言文字所散发出的馥郁芬芳让他浸润其间。归根结底,他认为,语文要培养的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人。在陈先松老师的言语间,我们真切地体悟到文本解读与生本理念有效融合的重要性。生本课堂理应有效让学、还学于生,让文本形式的独特价值与学生的认知起点同生共长。的确,丰腴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和对学情的把握,更离不开语文教学的指南密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于此,纪相钊老师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课标、学生、教材有机融合,作了题为《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专题讲座。

我们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如何拓宽、如何丰赡、如何将三者浑于一体融进我们的课堂,纪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航向,这需要我们去研究并践行。温伟莉老师则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将“平凡”的作业领进课堂并以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将作业评价系统化,平日里简单的作业布置原可这般有声有色,并且高效出彩。黄德钦主任关于《漫谈科研意识和成果表述》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耕耘一线的小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头脑风暴”。也许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也许面对形色各异的学生我们可以应对自如,但如何以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教育教学现象同时将自身已有的所谓的经验、实例赋予理论的高度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是我们极其欠缺并亟待提高的。而后,平阳县小王敏燕老师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经典的案例评析向我们阐述了文体意识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作为小语教师,我们需要这样的敏感。从她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她对教材的通透、对课例的归类、对经典案例的研读,还有那份由内而外的语文气息无不散发着她的勤奋、执着和对教育的坚守!

……

就这样,我们聆听着,记录着,思索着……如教研员姜丽青老师所言,培训的时日里,或多或少我们终会有所改变。的确,学习的时日是短暂的。作为学习者,我们不求也根本无法奢望在这期间能记住讲师们讲座的所有内容,但我们知道,若能记住只言片语便是我们宝贵的收获;我们不求也无法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治学态度发生质的转变,但我们深知,若能在他们的言语中受到点滴启发亦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敢奢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若能潜移默化,丝丝浸润便已自足!

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4

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 近期,青海民族大学举行第三届大学生“进德修业之星”表彰大会,对该校在学习、学术、文艺、道德等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包括前两届获奖学生,已有26人获此殊荣。“进德修业之星”是该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在青海高校中尚属首次。这是青海民族大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缩影。 窦金峰、扎西东智:捐献骨髓,让生命之花绽放 窦金峰是一名来自海北的藏族小伙子,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入校以来,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2013年他毅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与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2014年6月挽救了四川省一名12岁患白血病的女孩。一年过去,受他捐助的小姑娘身体状况很稳定,给他写来了感谢信。学校和社会对他无私奉献、捐髓救人的人道善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彰奖励。先后获得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心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青海省红十字志愿者称号。 今年6月11日,就读于化工学院、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蒙古族学生扎西东智去北京为一名患白血病的17岁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出发前,他说了一段朴实感人的话:“我不觉得这举动有多么了不起,我也只是感谢上天给了我一个做好事的机会。那个17岁的姑娘正在病床上等待救援,以后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最艰难的一关我会陪她渡过。造血干细胞可以再生,但是人的生命却没有第二次,既然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就应该给那些即将失去生命的人一个继续绽放的机会。”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燕武表示:“目前青海省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配型17例,其中民大学生配型成功的就占6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响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社会主旋律,也体现了青海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窦金峰同学是来自门源的藏族小伙子,扎西东智同学是来自河南县的蒙古族小伙子,当各民族同学的鲜血流淌于汉族或其他民族兄弟姐妹的血管时,挽救的是一条生命,开出的是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结出的是丰硕的民族团结之果。” 蒋京兵:拾金不昧,勤俭自强,传统美德流芳雪域 蒋京兵出生在重庆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生活的艰辛让他铭记“俭以养德”这四个字。2010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学交通系土木工程专业之后,他从未放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加入学校"自强社"之后,他积极收集塑料废品、书本、衣物等,将所得资金和物品捐助给希望工程;他的生活费都是靠做兼职和打零工挣的,他经常说:“父母给了我生命,但生活我要靠自己。”因此,他和同学们一道创办了“天之骄子”培训学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2年蒋京兵捡到了价值4000元手机及时交还失主,被学校授予“大学生道德模范”和“五四青年标兵”荣誉称号。 葛祥龙:见义勇为,用行动诠释担当与责任 2013年7月29日,尚在假期,家在山东的葛祥龙在一次外出时,途经一个小水库,远远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水里,小孩的父亲为了救孩子也掉了进去。紧急时刻,葛祥龙飞奔过去,纵身跳进水里,奋力营救这对父子。最终,父子二人得救了,葛祥龙却默默离开了现场。后来,父子二人多方打听,得知葛祥龙在青海民族大学就读时,特向学校寄来了感谢信。2013年10月学校授予他“见义勇为”称号,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表扬。面对荣誉,葛祥龙只是腼腆一笑,他说:“荣誉只代表过去,在今后的道路上,还要继续秉承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操,积极服务社会。”

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5

“进德修业,臻于至善”学员手册上醒目的八字谨言,在警示着我们,为人师者必当修其身,养其性,将师者才智演绎至善!沐浴90学时的春风,我有幸与百名小语耕耘者在炎炎夏日一同酣享醇美的语文甘露

犹记得王菘舟老师对语文教师素养观的“诗意”阐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教育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王老师的这段话深刻而又富有灵性,诗意却处处蕴藏哲思,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育人之道于无声处彰显。

一支笔,一本学员手册。坐拥讲师们精心打造的讲坛,我们静心聆听、用笔躬耕、用心记录。讲师们风姿绰约!那师者独有的气质和气场浑然天成集于其身。他们以其丰赡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高超浑厚的理论修养,为我们烹煮了一顿顿“色香味”俱全的语文大餐。

在特级教师何必钻的眼中,语文教学要走中庸之道,要时时处处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他对言语形式的品析充满着洞察力、敏感力和警觉性,语言文字所散发出的馥郁芬芳让他浸润其间。归根结底,他认为,语文要培养的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人。在陈先松老师的言语间,我们真切地体悟到文本解读与生本理念有效融合的重要性。生本课堂理应有效让学、还学于生,让文本形式的独特价值与学生的认知起点同生共长。的确,丰腴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和对学情的把握,更离不开语文教学的指南密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于此,纪相钊老师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课标、学生、教材有机融合,作了题为《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专题讲座。

我们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如何拓宽、如何丰赡、如何将三者浑于一体融进我们的课堂,纪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航向,这需要我们去研究并践行。温伟莉老师则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将“平凡”的作业领进课堂并以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将作业评价系统化,平日里简单的作业布置原可这般有声有色,并且高效出彩。黄德钦主任关于《漫谈科研意识和成果表述》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耕耘一线的小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头脑风暴”。

也许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也许面对形色各异的学生我们可以应对自如,但如何以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教育教学现象同时将自身已有的所谓的经验、实例赋予理论的高度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是我们极其欠缺并亟待提高的。而后老师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经典的案例评析向我们阐述了文体意识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作为小语教师,我们需要这样的敏感。从她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她对教材的通透、对课例的归类、对经典案例的研读,还有那份由内而外的语文气息无不散发着她的勤奋、执着和对教育的坚守!

就这样,我们聆听着,记录着,思索着……如教研员姜丽青老师所言,培训的时日里,或多或少我们终会有所改变。的确,学习的时日是短暂的。作为学习者,我们不求也根本无法奢望在这期间能记住讲师们讲座的所有内容,但我们知道,若能记住只言片语便是我们宝贵的收获;我们不求也无法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治学态度发生质的转变,但我们深知,若能在他们的言语中受到点滴启发亦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敢奢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若能潜移默化,丝丝浸润便已自足!


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曾国藩家书》读书感想范文心得体会

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心得体会6篇

医德医风个人自我总结2020

2109年举世睹目的女排世界杯十连胜心得推荐五篇

进德修业的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