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

廖嘉0 分享 时间:

唐晓芙是钱钟书疼爱的一个女子,也是《围城》中唯一一个没有被讽刺利刃所砍杀的人物。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写一篇高质量的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说不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

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历史这座怀旧围城之中。钱钟书先生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围城》里,作者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这类人,只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围城》的主角——方鸿渐,买了假的文凭的他由乘船回国,到与苏文纨、唐晓芙、没见过未婚妻面的岳家一一疏远,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闾大学,再到方鸿渐与孙柔嘉这间为家庭和事业而发生种种争吵最后分开,不经意的使人对方鸿渐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他与苏小姐、唐小姐这间的纠葛,是他身陷爱情的围城的时候所经历的,最终他与孙柔嘉结婚可又闹得不欢而散,方鸿渐面对的爱情的围城是不成功的。在三闾大学的经历可谓是方鸿渐事业上的围城了。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最后还是离开了三闾大学,可见,方鸿渐面对的事业上的围城也是失败的。在整个故事中,方鸿渐先是在周经理银行工作,而后在三闾大学任教,接着在报馆资料室上班,每次都没有混得出人头地,也与他带着点玩世的态度处世有关吧。确实,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作者把人性的虚荣讽刺得淋漓尽致。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

“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装的虚账,调查孙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鲜明。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2)

“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又想出来。”这句话早已是人人皆知,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围城》是一本爱情小说,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困局。学生时代一直没有太在意这本书,工作后虽然下载过电子书看了几段就觉得无趣没看下去。直到最近听到得到APP里解读版才直到其中所写远不是爱情小说那么简单,正好去年双十一买了本书,用了半个月左右看完。结合过往经历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每看到一本给自己带来全新体验的书都会想:要是早点看到此书该多好。随着经历增加这种想法越来越淡,原因是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认知不足即使看了很多东西也很难体会到。如以前看过好几遍《水浒传》,总爱看各位英雄好汉攻城拔寨大杀四方的情节,一直不懂宋江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找朝廷招安。后来长大了,也听了很多解读方才知道其中奥妙。对于《围城》我现在才看其实挺好,早些年估计不能体会到其中很多细节。

一、从方鸿渐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本书过程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就是主人公方鸿渐。为他每一次遇到人和事而着急,着急他为何如此不争气,总想说应该这样或那样做啊,怎么他会一次次下臭棋搞得狼狈不已。当然每次有这样的想法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入戏太深又用上帝视角来想事,结合自身经历未必会比他做得好。

纵观全书方鸿渐就是在逃脱一个围城而进入另一个围城,循环往复最终弄得啥也没得到,爱情如此、事业如此、人生如此。在欧洲留学经历就让人既可笑又可怜,他是因为包办婚姻的未婚妻意外死亡才得未来岳父资助留学,原本要进入包办婚姻围城的他可以逃脱。可惜他得意太早没好好求学,在大学里从社会学转哲学再转中国文学,他兴趣广泛,四年换了三所大学足迹遍布伦敦巴黎柏林,各种课都听却不专。四年过去一无所成,博士证书也是碍于岳父和家人面子才购买的假的文凭。这一段埋下了深深伏笔,本以为可以借此瞒天过海的他将来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看到这段我想到了自己以为上了大学就能轻松渡过,终于能痛痛快快的打游戏了,偶尔挂个科也补考一下敷衍了事。等三年后积重难返要留级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太多,此时再想追赶已经不易,心态也崩了责怪家人各种撺掇我来读医学院,上其他学校根本不用这么辛苦。后来虽多方因素作用让我勉强毕业,在工作后才知道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自己考执业医师就花了4年而同龄人都已经在晋中级职称。虽说自认学渣但还是悔不当初,正如方鸿渐在事业屡屡受挫后也肯定后悔当初自己不该不珍惜留学机会。

二、四段爱情四种不同的爱

钱钟书先生特意为方鸿渐安排了四段不同的爱情经历,反映出世间四种不同类型的爱。在留学归来的船上与热情开放的鲍小姐暧昧数日,初偿情爱的方先生正被迷得神魂昏颠倒却被好好泼了一盆冷水。同船的苏小姐在回国后与自己门当户对,却因过度高冷甚至挑拨情敌与之争斗而让人望而却步。与唐小姐一见钟情却因苏小姐报复而互相误会,方鸿渐又由于性格缺陷未能挽回。

最后却稀里糊涂地和各种条件都一般的同事孙小姐结婚,婚后却整日陷于鸡毛蒜皮而整日争吵。得到解读版里将其归纳为: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不可摆脱四种爱。

钱先生夫人杨绛女士在谈到此书所写人物原型时对这四位小姐有很精彩的分析,都是钱先生所见所遇人物组合加工后形成的。这四种爱每一种都让人感慨,人人都想拥有美好的爱情,可惜往往现实却无情打脸。越是追求完美之爱越容易碰得头破血流,或许正是没有完美的爱情才让生活丰富,放眼我们周边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收获了完美的爱。

在爱情里方鸿渐是个很失败的人,既没有为爱去尽力争取也不肯放下那所谓的知识分子做派,每次都是被动得狼狈。试想唐小姐与之误会后他能放下身段尽力挽回也许就不会抱憾了,但转念一想他与孙小姐婚后争吵的日子还是把这段美好爱情留在回忆里最好。

三、三座围城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婚姻围城,书中还有两座围城,这就是事业围城和自己围城。(得到解读版观点)本书最后一章基本上是方鸿渐和孙小姐吵架对话,其实从两人订婚回家就开始争吵了,都是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吵。如孙小姐不肯给方家祖宗磕头、孙小姐姑母看不起方鸿渐、在上海租房购置家具、方鸿渐两个弟媳挑拨姑嫂关系等等,看到最后的结局也不奇怪了。

我们可能注意到很多人恋爱时如胶似漆,婚前小吵婚后大吵,以至于总有人搬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话来感叹。其实谈恋爱时双方都尽量表现得很好尽力掩饰缺点,孙小姐开始看着挺斯文礼貌,婚后却瞧不上方鸿渐薪水只有自己一半、方家保守封建落后,自己要把方鸿渐训得服服帖帖才行。方鸿渐平时唯唯诺诺,最终积怨太深而爆发。本质上他们的婚姻悲剧源于:两家互相看不上眼、两人都是知识分子清高做派、生活太拮据而留洋享受思维重。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两人在当时生活比大多数人都好,只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应有的生活。

事业围城直接影响了婚姻质量。方鸿渐作为民国时期留学海归,第一份工作在资助他的岳父银行,还住别人家吃别人家好不自在。在与岳父岳父起矛盾后,又经历唐小姐恋爱经历痛苦,决心前往湖南小县大学任教。满怀信心创一番事业的他,渐渐发现这所国立大学其实是各路人马拉帮结派的大染缸。他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三无圆滑世故,最后被弄得扫地出门。携妻子回到上海,不得不在不待见自己的岳父引荐下才在报社谋得一份工作,本以为可以写文章开启民智,做的却是写《家庭与妇女》这样的杂志。后来再想去重庆找大学同事谋发展却被妻子反对而大吵一架,妻子希望他去姑母的厂里做事,他却不能忍受被孙家鄙视。

造成事业和婚姻围城循环的还是方鸿渐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始终无法找到内心真正的“自己”,而是一直想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也挣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钱钟书先生通过此书让读者认识到“对自己的封闭”才是世界上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方鸿渐总是试图表现得更符合别人的期待,对包办婚姻默认、买假的文凭、离开岳父银行、在大学里受排挤而不敢言、对苏小姐的爱意不敢拒绝、对唐小姐误会不敢解释挽回、对孙小姐的套路不敢躲开、对妻子与家人矛盾不敢面对、对孙家鄙视逃避。

他想证明自己可惜每次都是失败,他想握紧手中的沙子却每次都流失得更快,活在别人目光里的他似乎如一个孩子始终期许别人来表扬。可惜他生活在成人世界还是那个传统与现代社会高度碰撞、国家战乱、人人求自保的时代,生逢乱世偏偏还如此天真结局不惨反而不正常了。

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依然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自我”,依然要面对婚姻、事业、自己围城。生活中有无数个方鸿渐,有的人突破自己封闭过得要更好一些,有的人陷入围城怪圈不能自拔。没有人能教我们怎么突破,只有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下一次挑战来临时更有底气。

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3)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而《围城》大概就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沧桑,记载着只属于他们的世事沉浮,但最终只独留下语言幻化成的空花泡影罢了。

《围城》是钱锺书诸多作品中唯一的长篇小说,它以讽刺性的笔调,通过对方鸿渐等一批留学生生存的艰难与爱情的不如意的描写,揭示了他们从生存到灵魂的全面困窘,同时也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和虚伪,鞭挞了知识分子庸俗、懒惰、虚荣等人性的弱点和人心的颓败。小说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独到的风格,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婚姻、家庭、事业等诸多方面的围城心态,给人以深刻的哲学性思考,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它是一部感时局之艰危,伤人生之困厄,叹人性之缺陷的忧世伤生之作。

初识《围城》,是听别人在介绍这本书。有了印象,便去借了这本书来看。我是抱着一种平常心态去读它的,读完后只觉得好似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松了一口气。站在“围城”的城外,转了一圈,如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但终究还是逃不开它的枷锁,被其触动了心灵。“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围城”就是这样的吧!读它的故事,读它的语言,缓缓翻开书页,细细品味,深深沉溺其中,想要发现什么,抑或是想找到些什么。我与《围城》的缘分还在继续,我看到了心中的“哈姆雷特”,我的“围城”。

“围城”是什么?不过是钱老先生笔下的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追求和实现自己价值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和每次努力过后的失败,最终只能一步步向绝望的深渊走去,向一个个围城里走去。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人孤独的心灵和一无去处的现实困境。其实“围城人生”,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周而复始,永无了局。无论怎样努力地冲进,逃出,最终都是无奈的。人生总有诸多不得意之处,人生终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来的意愿行进。所谓的挣扎,所有的矛盾,亦不过是一场困兽之斗,只会有一个结局,逃不了,避不掉,挣不脱,只能是一出悲剧。儿人生最大的悲哀不过是还未开始便已知道结局。

文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的一种悲哀,一出悲剧。我是不大喜欢他的,觉得他太过矛盾。他既善良又迂执,痛恨奸恶之事却又迂腐得不行;他既正直又软弱,明辨是非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他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不会耍阴谋诡计却时刻谨慎。他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困厄和遭遇。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悲剧。方鸿渐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来自本性的怯弱。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随遇而安。他心安理得地接受未来岳父的馈赠去享乐;他没有能力去反抗父亲、去争取婚姻的自由;他只有在不得已回国前为了虚荣和交差而去买假学位来欺骗家人;他不会为心爱的人放弃一切去追逐缥缈的幸福。他的顾虑太多,面对现实的压力,情场的失意,事业的危机,他选择了方鸿渐式的方法——怯弱地躲避、逃离。他也曾经想摆脱一切束缚,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在现实的大山面前,他依旧忍不住后退,内心极度的挣扎下,他无可避免地一步步走进家庭、婚姻和事业的围城,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中,不可自拔。在家庭的围城中,他始终逃不开父亲的掌控,依父之言许诺娶从小定亲的女子;在事业的围城中,他几度就职,兜兜转转依旧一事无成;在婚姻的围城中,让自己陷入孙柔嘉伪装的柔情中不可自拔。无疑,他是一个让人既可怜又可恨的人物,我无法容忍他身上的一切人性弱点却又真实地认识到他是一个真实活着的人。他只是在通往光明前黑暗的牺牲品。这样一个真切且生动的人物,如此矛盾却更让人将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小人物深深记住。

在《围城》中,不仅写了方鸿渐的家庭、爱情和事业,还写了他与赵辛楣之间深刻的友情。赵辛楣,做为衬托方鸿渐的配角,在我看来是具有其人格魅力的。他是一个有能力有主见的人,相比之下显得方鸿渐越发懦弱。他对方鸿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牵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方鸿渐的人生中,他是不可或缺的。他与方鸿渐的相识缘于苏文纨,他最初是将方鸿渐当做情敌对待的。在苏文纨另嫁他人之后,赵辛楣与方鸿渐在旅途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是极佩服辛楣的,能二十年如一日地爱着苏文纨,在彻底失去她之后,仍能坦然面对而不崩溃。他有他自己的灵魂,豪爽而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在事业上,他是无可挑剔的,但在爱情上他却是一败涂地。试问有几个人能20年只守护一个人,等着一个人?谁能忍受自己爱的人只是把自己的爱意用做维护她的虚荣上?赵辛楣大概是书中唯一没有深刻讽刺意味的人物吧!是《围城》中不可或缺的较之纯净的精神。《围城》还描写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嘴脸:自恃清高,虚伪做作的苏文纨;工于心计,善于伪装的孙柔嘉;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松年;外形木讷内心狡诈的假洋博士韩学愈;混迹学校的旧官僚汪处厚;吹牛拍马,浅薄猥琐的小人陆子潇;宵小之徒李梅亭、顾尔谦等人。有人说:“在一切语言甚至最普通的言语之中,都有着某种歌唱的韵味,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围城》里的语言让人细细斟酌,也颇有意味。钱老先生笔下的语言,让人读过不禁深思,最终只得颔首。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很哲学式的话语,读罢却觉得很新鲜,既然是忠厚老实人又怎会有恶毒呢?又怎么会带给人伤痛呢?又如“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里的鸟想飞出去,笼子外的鸟想飞进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永无了局。”一个婚姻的围城,即使包裹着金漆也掩盖不了它是一个牢笼的事实。“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困住的是谁、逃避的是谁?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围城里,周而复始。谁又能真正逃开围城,越过高高的城墙呢?在城里城外徘徊的人啊!到底是迷失了自己还是迷失了他人?寻寻觅觅,或许这恰恰就是人生吧!

人在旅途,经历得多,看得越多,心自然就越透彻。旅途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值得铭记的。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恰到好处的心情,只有恰如其分的旅程。”《围城》里恰好就有一段旅行,是我最为喜欢的。方鸿渐一行五人由上海到就任学校旅途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他们走得十分艰难,几经辗转才到达目的地。在途中,发生了许多事情:方、赵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路费用完;李梅亭偶遇俏寡妇;行路的艰苦与风霜;生活的困窘等。读罢这一段,我也不禁为他们艰苦的旅程所打动。其中有一段描写他们几人一同挤车的情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短短几百字竟将各种各样的人搭乘公车的各种姿态描绘出来,表现出车子上的人拥挤非常:“乘客们都蜷曲波折,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的角度”。看到这样的语言,让我不得不佩服钱老的写作功底。这样精妙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文字,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文字总有能使画面再现的本事,总能让人感到真实的活着的人和物。文中许多形象的描写都让人惊叹不已,明明是很普通的事情,用他的语言说出来就是有不同的韵味,在心底泛起一道道涟漪。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平实朴素真实更能撼动人心。

品读《围城》,正如品读人生。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上演了一个时代光鲜亮丽的悲剧。两年忧世伤生,衍出《围城》;几十年风雨飘摇,它仍生命不老。这就是我眼中、心里的《围城》吧!

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4)

《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不过她

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这里额外吐槽一下,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再说唐晓芙,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笔墨最少的一位,就现实而言,理想化的东西不会存在,所以作者无法多加笔墨,因为越加越假。就本人个人观点,唐晓芙事实上是方鸿渐唯一爱上的女人,这个也待会再评。唐晓芙是什么类型呢,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倾城,有点倾国,却不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尽管唐晓芙的父母说自己女儿是交际明星,但估计唐晓芙本人很纯,因为她说过一句很牛的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既然能说出这句话,说明她自己应该没有过去,所以才说这么有底气的一句话。她所谓的交际明星,就是不断地去结识朋友,估计男性居多,但她只是一般来往,从中找那个自己要找的人,终于,她发现了方鸿渐,可惜最后却无疾而终。个中原因,待会再说。

最后登场的是孙柔嘉,那个最后成为方鸿渐妻子的人。相对于前面两位,孙柔嘉就显得有点失色,没有那么显赫的背景,不倾城,不倾国,也不那么明媚,她本是三个当中综合得分最低的,却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当然,得到方鸿渐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孙柔嘉从平庸到一开始根本没有进入到方鸿渐的眼帘,到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来算是功成圆满,可是小说最后却是双方的争执与离开结束。

现在回过头来细说一下三位,先说方鸿渐遇到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很早就说“自己和苏文纨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走不到一起”,其实就是说只可以做朋友,没办法做恋人。说白了,就是没感觉。这让我想到一句爱情经典语:如果恋人分手后还能做朋友,要么是当初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要么有人在默默忍受,还有你常听到的一句话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这种,其实就是没感觉。至于方鸿渐为什么会没感觉呢,这个爱情问题是否需要理由呢?对于当事人来说,没感觉不需要理由,对于旁观者来说,还是要分析一下子的。个人认为,方鸿渐对苏文纨没感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苏文纨不是方鸿渐喜欢的类型,苏文纨是那种没办法给男人小鸟依人的感觉,虽然苏也在方鸿渐面前装过可爱,可是在方看来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二,苏文纨太优秀,让方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卑和不安;三,苏文纨性格太强势,这对于传统观念很强的方鸿渐以及他的家人来说是非常受不了的,在《围城》后面说孙柔嘉来到方家的时候,其父母特别是妯娌就特别看不惯孙的大小姐作风,要知道,孙柔嘉可是三位女主角中对方鸿渐够百依百顺的了,这样的尚且看不惯,那苏文纨更是为方家上下所不容了。所以,综上所述,苏文纨这样的贵族名校大小姐就被PK掉了。

再说第二位,唐晓芙同学,唐晓芙对于方鸿渐来说,可谓是一见钟情,用现在的话说,方鸿渐脑子里有一个对梦中情人描述的列表,当他看到唐晓芙的时候,就发现那张列表写的人就是唐晓芙,所以,方鸿渐可以说一来就爱上了唐晓芙。可是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爱是爱,并不代表可以走到一起,方鸿渐最终和唐晓芙分手告终,何故呢?一般人都看出至少有两点:一,方鸿渐太过于软弱,方鸿渐一个软弱的男人,遇到唐晓芙合得来还是因为他年长唐晓芙很多,不然一样的被强势,另外,唐晓芙还有个超级强势的姐姐苏文纨,方鸿渐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其次,方鸿渐其实内心被唐晓芙的那句名言戳中了痛点,自认为自己这样老牛吃嫩草的行为有点不妥,更何况自己还有过一段风流史,更觉得脸上无光,之前苏文纨没有把这事告诉唐晓芙自己还可以瞒天过海,现在总不至于掩耳盗铃吧,所以还是算了。除了这两点理由我觉得还有更实际的东西,对方鸿渐来讲,唐晓芙这样一个活泼的少女,当真正到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真的还能像恋爱时打打网球那样吗,而对于唐晓芙来说,方鸿渐这么一个谈吐机智的大叔,却不善在职场发展,那拿什么来保证衣食无忧呢。

最后到了孙柔嘉时间,其实我个人不喜欢孙柔嘉,所以每次说到孙都有点不想多写,不过还是得把方鸿渐对孙的感觉写清楚,不然对不起读者的支持了。为什么方鸿渐会选择孙柔嘉?主要就在对方鸿渐的态度上,孙对方鸿渐是最好的,最上心的,大有愿意为对方付出以及想尽办法讨方的欢心,这到让我想到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强者觉得不屑结果反而没做好,而弱者一来就觉得自己弱,努力了反而做

成了。上面两位大小姐,虽说都爱过方鸿渐,不过她们心里面始终有一个观念,追求姑奶奶的人多了去了。想想苏文纨,光是在小说出现的就有赵辛楣这样的牛人,唐晓芙也是一群男人追,到了孙柔嘉,只剩下一个陆子潇这种猥琐男喜欢她,所以她可以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方鸿渐,这就是孙柔嘉获得胜利的原因,她的手段以及态度,非常适合方鸿渐这样软弱而骨子里又十分传统的小生,所以她胜利了,不过好景不长啊,方鸿渐回到上海的落魄使得孙柔嘉也受不了了,想来也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孙柔嘉也是女人,于是对方鸿渐的不满日益明显,两人的矛盾在孙柔嘉的姑妈的撺掇下爆发,最后孙柔嘉离家去了姑妈家,方鸿渐也计划离开上海去重庆,小说结束。

小说结束,不过读者多会有两问,一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的未来如何,二是方鸿渐的人生如果可以重来,应该选择谁。

对于方鸿渐的婚姻的未来,其实钱钟书先生故意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情况,任由读者去猜想,我个人认为方鸿渐不会因此就跟孙柔嘉分手,还是就这样过,虽然作品上面写到孙柔嘉被姑妈接回家了,方鸿渐又想去重庆工作,但是不要忘了细节,一是方鸿渐离家而去的时候仍然想回去道歉好了,而且孙柔嘉回姑妈家的时候还在安排方鸿渐第二天的早饭,所以两人分手到不至于,只是不幸福罢了。再说了,旧时的人,对婚姻还是有几分尊重,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说离就离。

第二个问题是方鸿渐应该选谁,在我看来,应该选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傻,以为找孙柔嘉自己就能够保住形象和颜面了,实在是可笑,自己没本事,迟早会被妻子骂没用,要敢面对现实,还不如一来就选择苏小姐,一样

地在妻子面前没多大面子,但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要高很多,何乐而不为。也许有人觉得这番说法过于现实,但是本来方鸿渐也不爱孙柔嘉啊,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选苏文纨。这时候又有人说,那唐晓芙呢,两人这么要好,写信都是一堆一堆的,克服一下不还有真爱么,我只能用一句歌词来说,“印象中爱情好像顶不住那时间”,婚姻跟爱情还是有很多不同,不懂的人自己去成长。

末了,想再说一下围城理论,我觉得无论做事什么,无论你在城中或是城外,尽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来如白驹过隙,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无法回去的属于你自己的唯一经历,且行且珍惜。

学生阅读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5)

“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题记

1946钱钟书发表了自己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的反响。而我并非是慕名读了这本书,是因为心理上的疑惑。从小就有一种生活经历:”非常想得到某件东西,于是就竭尽全力的争取,可得到后便不再珍惜,便丢弃了。”一直不明白是怎样一种心理,是不是一种病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这样一句话“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心头一惊,于我心有戚戚焉。急切的想了解这种想法,读围城的心也日趋强烈,终于,在高二寒假中我拜读了《围城》。

对这部小说的背景我了解不多,有这样一句解释的话:“小说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隔膜,与时代结合并不紧密,我们不可能像别的小说那样通过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说的主题。”并且书中说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过于强调这本书的时代性。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里面涉及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有即柔又嘉、却充满心计而且柔能克刚的孙柔嘉,纨袴子弟优柔寡断、玩世不恭的方鸿渐,有忠于爱情,才华横溢,且被人拒绝却终究逃不开娶妻生子命运的赵辛楣,还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却自蹈覆辙的势利鬼;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等,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优柔寡断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东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战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而他并不想李梅亭那样如鱼得水,也时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这自己作为知识分子为人的尊严。正是这种不上不下的位置,使他既得不到爱情,有作为留学生二恶一无是处,寄人篱下,总是依靠别人的帮助,对于他,这是残酷的,又是尴尬的。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就像在动荡的三国时代,各家逐鹿中原,人才辈出,但是只用那些奸雄、枭雄才能在如此纷乱的时代生存并且有所成就,像方鸿渐这种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他的悲剧,同时更是这类懦弱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环境下回得到的结果。

围城在表面意思上很显然是讲婚姻。在读之前便以为整部小说中,围城一定是很形象明了的显示,有具体的分析。可是读完后,只觉得整部书中充满了争吵和抱怨。关于围城的提出,也只是在苏文纨、赵辛楣等人一起聚餐时,褚慎民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接下来便没有再次明确的提出婚姻是堵围城。

在回国的汽轮上,方鸿渐与鲍小姐之间也绝非真的感情,他们二人谁也无心进入对方的围城,只是在他乡一种空虚内心的寄托,在内容上只是围城外人的一点小插曲。至于苏小姐,那只是她自作多情地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也使想方设法冲进她的围城的赵辛楣误把方鸿渐当作情敌,煞费苦心一番。整部小说中,方鸿渐唯一一次动真情的应该是对纯洁可爱的唐小芙。他茶不思饭不想,一门心思放在她身上,做好一个随时准备踏进其围城的虔诚之士。结果让苏小姐无情的拆开了。在这一点上,我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有相同的看法,而是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两人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却因为一场误会,匆匆订了婚,又稀里糊涂的结了婚。似乎两人都没有急切的想要进入对方的围城。有人说:方鸿渐是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我倒没读出来,只是感觉,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大部分人觉得《围城》的意义只局限在爱情婚姻,并没有其他的寓意。这也许也是一些家长不提倡孩子看这本书的原因吧。其实,《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仅仅把《围城》停留在爱情意义上也并非钱老先生的意思,所以他在下文中写到: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句点睛之笔,使围城超越了婚姻的层面,进入了更为广阔的背景。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

很明显,在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可以看出,书中的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这是善良的方鸿渐所受不了的。但当他离开那里,满心以为自己离开了这复杂的黑暗圈子后,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心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奈。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向我们描述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无非是想我们阐明: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也许这个围城是无形的人,我们都是城中的一个元素,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逃出这堵围城,即使你逃出了一个,也会有许多在矗立着。我们没有办法逃出这样的命运。所以,关键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我们就会一直在围城中。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生活中的写照,我们不注意或者不承认而已。我是一名学生,对我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亲人、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上行行色色的陌生人,都在我们之间有一座座围城。现实是残酷的,但是不要因为现实而失去信心 ,因为每个人都这样,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感到迷惑。文中告诉我们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达到一个目的后,便会很快的对其失去新鲜感,那或是一种不满足或是一种厌烦,是我们觉得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担心自己对所得到的东西失去兴趣而停止追求了吧。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去争取所想要的,到我们对其厌烦时,要坦然对待,因为那是正常的心理。接着去追寻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不会空虚。因为只有无所事事的人,才会一遍遍地数着自己的所有,时间久了,便产生厌倦,只有马不停蹄的奋斗,才会是围城内充实,没有心思去冲出来。用一颗积极的心去对待围城,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城中的生活。这时的围城,就会变成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一个方鸿渐也喜欢的地方,没有人想要逃出来。

133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