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

刘坤1147 分享 时间: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是由乔韩·瑞克执导,克雷格·麦辛编剧,杰瑞德·哈里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艾米丽·沃森、杰西·巴克利等主演的电视迷你剧集。《切尔诺贝利》是一部令人心碎、气愤的电视剧,不但让观众深入了解这场核灾难,更令人反思我们现实社会的问题。相信观众看完该剧后,就会有深切的感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切尔诺贝利》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篇一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部美剧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事件。切尔诺贝利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的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以北130公里,它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称作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普里皮亚季城因此被废弃。事故共造成31名消防人员死亡,数千人受到强核辐射,数万人撤离。保守估计前苏联共花费了180亿美元,以及50万军民处理此事件,事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

电视剧的一开头就留下一串令人深思的话。剧集的开头这样说道:“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错把谎言当做真实。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就再也认不清事实了,那时我们还能做什么?除了放弃了解真相的希望,并且说服自己相信编造的故事,还能剩下什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在乎谁是英雄,我们想知道的是,到底是谁的错。”这段话配的是科学家列加索夫教授藏好录音带,然后自杀的场景。这里感觉非常震撼,毕竟剧集的一开头就这么有深度,这么惨烈悲壮。

之后便是操作员控制核反应堆,指挥员指挥失误,导致核爆炸的镜头。剩下的情节大家自己看吧,每一集都拍得非常好,一共五集。

之后的剧情我不想详细介绍。我只想说说我感触最深的几点。

第一,追名逐利现象和官僚主义的危害。指导这次核试验的指挥员,他知道这次试验成功,他就会升官,而他的上级也会升官,在这一层一层的升官梦中,他们无视了下级对安全关心,不顾实际情况的乱指挥,还对他们提出了免职的威胁。所以说,上级的官僚主义是导致这次灾难的直接原因。在灾后处理中,官僚主义的危害更体现的淋漓尽致。各级官员手握重权,不懂任何科学知识,却武断拒绝物理学家的提醒和要求。原来鞋厂厂长(现在是电厂领导之一)的一句“I'm in charge here. ”就果断的回绝了要求。不顾自身安危,更不顾百姓安危。官僚主义是可怕的。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第二,群众无知,科普无能的危害。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时,周边地区的群众 竟然纷纷前来观看,到一座大桥边,目睹这“美丽”的一幕。结果可想而知,这座桥被命名为“死亡桥”。还有一个已经怀孕的妻子,她丈夫是消防员。在执行任务时,因太靠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中心地区,丈夫的身上放射性含量极高。而妻子却不顾一切的靠近他安慰丈夫,让他死得安稳一点。过了几个月,孩子出生。结果是孩子四小时就死了。剧集里有一句台词:“他们说辐射本该会害死这位母亲,但辐射全被那孩子吸收了,她的孩子......我们住在一个,小孩要以死来拯救母亲的国家。”这句话的批判力度比较大。普通群众的科学素养是未开化的地步,他们不知道核泄漏是多么的可怕,核辐射是多么的恐怖。这样子的结局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死亡。

第三,这个比较正面:英雄主义的践行。谢比纳和列加索夫找来了一批工人,以每年四百卢布的津贴作为条件,让工人们自行选择。但工人们不是傻的,他们知道水污染的严重性。看着一个个冷漠的眼神,谢比纳(处理这场事故的官员,正面的英雄形象)把家国情仇都搬出来,希望眼前有人能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力。安纳楠科、拜兹帕罗夫、巴拉诺夫。三名工人先后报了自己的名字,自告奋勇执行这项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任务。在苏联这种体制下,非常容易产生英雄,因为他们把意识形态强调的非常重,把奋斗和情怀放在第一位。不过这还是让我非常感动。就像那些凉山救火的英雄们。他们当然知道危险,但义无反顾。还好,苏联不是一个“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枯骨无人问”的社会。据说这三个人之中的两个当今还健在。我感到非常欣慰。

还有那四百多人的煤矿工人,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在强辐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下挖地道,安装转换器。洞内温度高达50度,因有毒尘埃,不能使用电风扇。他们就光着屁股挖。强辐射让他们大多没活过四十岁,但他们有怨却无悔。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是值得歌颂的。也是本剧的泪点之一。

本剧的最大的英雄显然是列加索夫教授,他是最具悲剧英雄色彩的人,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人。他义无反顾地奔向灾区,提出了事故的解决方案,也完善了灾后撤离,事故现场清理的方法。他不畏强权,敢于跟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硬扛;他勇敢,敢于从安全的莫斯科赶往危险的切尔诺贝利;他漠视名利,对政府授予他的苏联英雄(最高荣誉称号)不屑一顾;他敢于说实话,在犯罪审判时批判苏联的核电站设施、政府。但是他是悲剧的。苏联政府扭曲了事实。 他们说,教授并没有出席审判,所以,他没有出席审判。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984》中的思想警察,他们可以把人的存在都抹杀了。而教授之后的人生也是如此,他被软禁于家中,时刻受监视,不允许和任何人交流。两年后,教授自杀了,这就是开头的场景。他死得非常悲壮,还好他留下了录音带,否则他就会被认为是根本没有存在过的人。他知道在苏联,科学家必须要做到“天真”,要“又红又专”。他也知道他说的实话,会被认为是“胡言乱语”而不被承认。但是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说了,这便是罗曼罗兰所说的认识真相却还热爱生活的伟大的英雄主义吧。绝望着,却又坚持着。

第四,我想讲讲关于替罪羊机制的理解和对英雄被漠视行径的理解。所谓替罪羊机制,就是剧集开头的话:在一个大灾难之后,我们只需要选择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对他加以最严厉的惩罚,来“出气”,就可以解除这场灾难的严重影响。苏联是十分娴熟的运用这个心灵学机制的国家。当科学家提出希望政府加紧修缮其余核电站时,主管部门没有吸取教训,马上修缮核电站,而是说“after the trail”,意思是说,只要审判结束,处决了几个仅仅是操作失误的工作人员,那么危机就解决了。但他们对真正的危机,核电站的设计问题却不管不顾。那几个人便是替罪羊,他们受尽侮辱,只是为了做苏联愚民的干粮。真是让人伤心。

而对于英雄,他们一向是不尊重的,因为英雄一向无足轻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越王勾践狡兔死,走狗烹,汗马功臣范蠡退隐的事;朱元璋夺得天下后更是杀尽功臣。在强大的权力面前,能力只是工具;而在权力达到巅峰时,能力就会变成刑具。因为在权力发展时,能力可以帮人获得更多权力;而当坐拥天下,生杀予夺时,他人的能力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列加索夫教授成功处理切尔诺贝利事故最终却被软禁,谢比纳为国鞠躬尽瘁折寿无数却仍然被上级视为小人物,不能得到丝毫的加官进爵。可以看到,人民是会尊重英雄的,发自内心;政府是不可能尊重英雄的,他们尊重的是权力,他们的所谓的英雄只为宣传。在权力面前,没有英雄。权力即是英雄。

第五,是我最想讲的内容。那就是在强权政治之下的真实和谎言的关系。先列举一下剧中的台词。

“谎言是苏联体制的母语,这个体制就是一个黑洞,真理无法从中逃脱”

“因为我们的秘密和谎言,它们在实际上定义了我们。当真相被冒犯时,我们会不停地说谎,直到我们不再记得真相就在那里,但它仍然在那里。我们说的每一个谎言都是欠真理的债。而这笔债务迟早会还清。”

“切尔诺贝利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和隐喻 ,当谎言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 ,它具有放射性的毒害。”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最碾压人心的政权之一 ,谎言是其腐败的核心 ,苏联已经不复存在 ,但那种欺骗依然存在。”

“to be a scientist is to be naive.we are so focused on our search for truth,we fail to consider how few actually wants us to find it.But it is always there,whether we see it or not,whether we choose or not.The truth doesn't care about our needs or wants.It doesn't care about our governments,our ideologies(意识形态),our religions.”

这些台词句句直击人心,发人深省。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全部在批判苏联。就我看来,苏联所谓的谎言确实有它的合理性。首先它能稳定人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像我们中国也有类似苏联的行为。实际上闹得很剧烈,可为什么中国内地的人对此不甚了解呢?这是因为我们把那边的信息都切断了。不存在恐慌就没有畏惧,没有畏惧即是安定。试想,如果在一次灾难面前,大家讲述的只是灾难的惨状,会有多少人,能够直面灾难,担当责任?让人不知道灾难的严重性,就可以让人民为灾难出自己的一份力。电影《狗13》有言:“人们总是擅长假装风平浪静。”是的,风平浪静,有时是一种坚强。试问,在这种灾难面前,有多少人能做到风平浪静呢?是的,苏联是撒谎,可不得不说,这在稳定人心方面有重大作用。

然而这样的谎言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缺点。这是不可避免的,苏联的强权政治导致这一切。在苏联,国家的利益和权力大于一切,实际上是国家的面子大于一切。鲁迅在《说面子》中写道,面子是中国社会的纲领。苏联也是如此,它说是安定人心,实际上不过是,维护在美苏争霸中的地位,维护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它说的安定人心是对外的,不是对内的。这是它的弊端之一。其弊端之二是,它限制科学家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它以国家机密为由,随意更改撕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造时的图纸,导致后期调查时让其他科学家遇到了困难。还逼迫科学家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大会上说谎。完全不顾事实,完全不顾安危,推迟其他有同样缺陷核电站的修缮时间,这将整个国家置于极度危险之中。他们说:“当剩下的人都死了,真相也就消失了。”“当子弹都在你头上了,真相还重要吗?”是的,在一个信奉谎言的社会,权力是唯一的真实,其他都是假象。当权力大道到足以扭曲真相,那么就没有真相这一说了。就像奥威尔《1984》小说中的老大哥政府,他们信奉的就是谎言和欺骗,控制群众的思想,剥夺他们作为人的权利。当然,苏联政府没有小说中的那么恐怖,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现状。

其实,对于苏联这样的国家,谎言并不可怕(相对来说),可怕的是谎言的揭穿。据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外界预估的死亡人数超过5万,而苏联官方给出的数据只有31人。这种现在都能被认为是荒谬的数据,却是苏联政府对外的常态,也是他们国家前进的基础。毫无疑问,这样的巨大谎言被揭穿,对苏联是重大的打击。这就像卡尔维诺小说《黑羊》中的社会,一个所有人都是贼的社会,在一个诚实善良的人的出现后,竟至于分崩离析的地步。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离任后表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可能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试想,如果这场事故的负面消息没有得到传播,人们还沉浸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无限美好想象中,苏联怎么可能如此迅速地解体了呢?可是,终究,纸是包不住火的,这场人类最大的核泄漏事故还是被其他国家发现了,也被大多数国内的人意识到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对谎言的憎恶是苏联解体的根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我们中国必须借鉴的,我们需要稳定人心,但不能采取愚民政策,不能用谎言掩盖真实。现在我们都在说明星的人设崩塌,这对于一个明星来说是个灾难性的打击,没有人能够在人设崩塌后再站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一切关于社会主义美好的幻想都破灭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将崩塌。巴尔扎克说过:“一个用利益关系组成的集体,其关系是薄弱的;一个用信念联结的集体,是攻不可破的。”引申一下,把这个信念抽走,那么这个集体是不攻自破的。谎言必定被揭穿。所以说,信念不能置于谎言之上,否则这信念的基石是不稳固的。

“最大的黑暗,是人们对黑暗的适应。”剧集中有一位老妇人,她给我留下了极大的印象。经历过革命,二战,大清洗的她,已经对现实的黑暗麻木了,即使知道了核泄漏事故,也不愿离开。这种刺激是深深地戳痛了我的心。最可怕的政治,是一小群无知的人,统治着一群被强制无智的百姓。黑暗是令人恐惧的,但知黑而不改,是可怕的。我们担心的,也正是这个。

回想这部伟大的美剧,我发现有许多的微妙的细节,以我卑微的文字,是无法言说的。也有很多深刻的思想,我是无力深究的。言尽于此,意犹未尽。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篇二

《切尔诺贝利》(Chernobyl)以倒叙方式来讲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故事,先说了主角Valery Legasov(杰瑞德·哈里斯饰)在核灾两年后的去向,再倒叙到核灾难发生时,用前面四集来讲述核灾的后果和政府官员的应对方式。此剧纪录核灾难发生后,核电厂内的技术人员、消防员、医护人员、政府官员、科学家等人如何应对,以及核灾对他们个人影响。

剧集的题材本来是一部典型的剧情/史实片,但由于剧情涉及可怕、无形的辐射,因此看起来更像一部惊悚片。此剧其中一样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对辐射的祸害的描写,它善用了辐射无形的特点,突显它的可怕之处,而这本身也是这次灾难最恐怖的地方。

辐射无色、无味、无形,我们基本上不能单凭感觉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到我们的身体感受到它的存在时,我们或许早已深受它的影响,身体已经出现无法扭转的后遗症。

此剧集中讲述核电厂内的技术人员、消防员、医护人员在核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应变,即使我们不能在剧中看到辐射的存在,我们也深知核电厂附近的辐射之强烈,以及它们能为剧中角色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看着消防员如此接近爆炸的地方,捡起核电厂外的爆炸物;技术人员不顾辐射,在核电厂里努力减低进一步的灾难,我们仿佛看到死亡的气息一步步向他们迫近。

因此,看着这些场面,我们仿佛在看一些惊悚片、恐怖片一样,只是剧中杀人于无形的不是厉鬼或致命病毒,而是辐射;而且最令人不安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观众知道剧中大部分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而那些辐射和祸害都是真实存在的,并已经夺去无数的生命。

虽然《切尔诺贝利》花了不少篇幅描写核灾难的祸害,但它的核心主题在于真相与谎言。

在第一集的一幕里,一群核电站的高层和政府官员在密室里讨论事态发展,其中有人建议呼吁市民撤离家园,以减低对他们的影响时,一个老领导就连番劝阻,指出他们要以大局为重,以安定为重。而且,他说他们要有信心,要对政府的领导集体有信心。

仅凭他们十多人的集体决定,甚至仅凭一个老领导的话,就把真相压下去,让民众无法及时得知核事故的情况,加深了核事故对他们的影响。这不但反映了政府官员和核电站高层的自负和官僚,还反映了如此强烈、盲目的崇信所带来的祸害。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领导集体的利益,民众的生命和利益可以被置之不顾,真相可以被扭曲成无理的猜测,该剧在往后的集数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讨了。

剧集在前面几集主要讲述该核灾难的祸害,其中Valery Legasov和科学家Ulana Khomyuk(艾米丽·沃森饰)就一直致力寻找该事故的起因,尝试找出事故背后的真相,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然而,寻找的过程却非常不顺利,除了因为部分牵涉在内的人身患重病,甚至死亡外,还有因为一些部门的多番阻挠。经过多集的追寻后,二人终于发现核电站的设计本身有非常致命的失误,政府官员在建造它们时选择减少成本,从而危及市民的安全。

二人作为科学家,一直希望将真相公布天下,推进国家和世界核能的改革,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然而,这个真相将会大大影响政府官员的声誉和尊严。因此,Valery Legasov被迫在维也纳的国际会议里违背自己的良心,以谎言来埋没真相。

在国内的听证会里,二人明白这次的会议是公开真相的最后机会,尤其是数十位科学家也在现场,他们相信这些科学家在得知真相后能作出改变。

剧集将听证会一幕拍得充满张力,我们清楚Valery Legasov心中的挣扎,也明白他说出真相的后果。在Valery Legasov从座位站起,走出来解释核事故的成因时,剧集刻意以慢速来处理他的步行,以突显他心里沉重的压力,以及这次证供的重要性。

最终,他揭穿了政府官员的谎言,让他们陷入尴尬的处境而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是这一切真相却再次被KGB压下去。社会的稳定和尊严再一次压倒科学和真相,而致力于保护人民和追求真相的科学家和英雄则被视为叛徒。

剧集刻意将核灾难的起因和发生的经过放在最后一集呈现,强调了说出真相的重要性,以及谎言(掩盖真想)所造成的沉重代价。如果剧集平铺直叙地把这个起因和经过放在第一集呈现,那么我们就会把一切的责任放在核电厂的主管身上,而事情的真相就会失去重量。

我们看到第五集,知道这个政权的本质,知道他们如何埋没真相,扭曲科学。在这样的安排下,我们才能明白Valery Legasov的挣扎,而真相在这样的压迫下,从他口中说出来才有分量。

另外,剧集在最后一集所呈现的核灾难发生经过,同样令人心酸和气愤。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至今仍是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之一,它所带来的辐射影响和祸害仍然存在。

剧集最后一集呈现了核灾难发生前的最后时刻,让我们看到这个灾难背后的人为失误:核电厂的主管为了完成上级领导所下达的指令,而罔顾安全守则,使用自己的权力和威严,向下属下达危险指令,从而导致灾难的发生。

在当中,“我说安全就安全”这一句话相信会让观众感到非常熟悉吧!(其实我们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多次提出异议,无辜的下属往往都是首当其冲,接是受后果的一群,甚至成为替罪羊。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了三十多年,似乎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历史事件。但是,剧中所表达的主题却让我们感到非常地接近现实。即使苏联已经解体,但这种本质仍然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

对负面消息的封闭,对异见者的打压,为了政治的稳定和利益而把真相,以及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压下去;为求完成上面下达的指令和任务,而罔顾一切规矩和守则……

虽然我们不是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核灾难也没有在我国发生,但我们明白历史往往会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发生。假若只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掩盖事实的真相,即使事情的性质和程度有所不同,类似的悲剧仍然会发生,我们最终仍然会深受其害。因此,我们在仍有能力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时,真的要把握机会作出改变。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篇三

《切尔诺贝利》用一场冷静的刻画,给我们揭示了当年灾变的真实惨状。但它更为难得的是,它敢于直面真相甚至揭露丑恶事实的勇气。以一部剧之力对抗曾经手握权柄的高层统治者,在此前不是没有过。

但《切尔诺贝利》的视角,并非仅仅是站在现在的时光路口,回头审视当年的灾难,而是以倒叙的手法,身临其境当年事发的境况,以受害者的心境亲身体会身在其中的“未知”。人类之所以穷无止境的探索未知,是因为发现自己的无知。

可无尽的探索之后,人们又因贪婪和自私将可怕的未知酝酿成了灾难,可最后还会以“因为无知”的道歉得到原谅,获得救赎。人们渴望未知,成就了很多发明与发现,可因为无知而肆意运用这些发明,则只会酿造无法挽回的事故灾难。

很多人评论说《切尔诺贝利》的本源来自于一本叫《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书籍,此书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的确,那个在医院寻找自己消防员丈夫的女子的故事是取自书中的素材,可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有一千种解读,《切尔诺贝利》让人震撼的地方其实是他的表达内核。书是以幸存者的口吻讲述当年事发的经过和后果。

《切尔诺贝利》却比书还要残忍,又比书格外隐忍。它全程以事件亲历者的第一人称视角,隐喻的讽刺整个事件从头到尾的谎言与欺骗。

天灾本只是重伤了人类,却并非无可救药。可政府权威而虚构的谎言,却是一道致命伤,将苟延残喘的受害者们全数湮灭。“所有的胜利都难免要付出代价。”这句话,放在客观事实里,并非不妥,可放在领导者的嘴脸上,却是一种让人寒心的讽刺。

此时此刻,看着《切尔诺贝利》的日常片尾,不免悲凉,人心,在这种灾难之下,到底能够罪恶到什么地步?

五集的体量,讲述一场灾难,本已有些拖沓。可在晦暗的色调,无声的气氛之下,刻画人性的罪恶,五集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如今的切尔诺贝利,有人居住,有花鸟鱼虫,草木葱郁,丛林繁盛。甚至,它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供人们消费享受,学习观摩。

前人的灾难成为了后人的娱乐,这到底是对是过?这是一个没有答案也给不出答案的疑问,却不得不问。对于当初这场灾难的幸存者,他们失去了太多,牺牲了太多,其实是永远不会从这道阴影里走出来的。伤口的愈合需要时间,可人类文明的断裂,时间无能为力。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篇四

又是一部纪录片式的恐怖片,自从那部DV模式的怪物片红了之后,恐怖片的导演们就开始迷恋于拿着DV四处乱拍的青年,整体中规中矩,欢乐的时光,一时冒险的决定,最终全灭。

手法太传统了,以至于我甚至找不到亮点,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切尔诺贝利事故,周围城镇瞬间辐射,居民被隔离试验,偶尔来的冒险者被无良的导游忽悠,最终为好奇心付出了代价。唯一让人疑惑的是最后那些实验室医生为什么就不能养着最后一个活下来的女人,至少可以看到受辐射后的反应,这是很好的教材才对,或者直接杀了她,毕竟都是人类,为什么没有一点同类的怜悯,居然把她送到一群丧尸里面,估计最后就被吃了。

那些是病人吗?这些受辐射的居民是怎么活下来的,不停地被喂这种活人大餐?同样是肉,为什么不能喂点别的?

如果往深处想似乎又有些合乎逻辑,那个送去为丧尸的是美国人,不管这些丧尸是不是还能化为人类的范畴,但至少曾经是俄罗斯的本土居民,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总觉得还是带一点政治的味道。

整部片子看下来,其实还是感到了一点点恐惧,不是对丧尸或者影片本身。是对自己不熟悉的生物的恐惧,国与国之间的敌对延展到对他国国民生命的随便的恐惧,以及谁也不知道政府到底有没有掩藏事实,秘密实验是否真的存在的恐惧。其实哪里有什么丧尸,那些本来就曾经是人,罔顾人命造成核事故的也是人,为了一己私利带游客涉险的还是人,把人类做食物喂给实验生物的,同样是人,人有的时候比什么都善良但更多的时候比什么都可怕。

最后总结,切尔诺贝利就如同当初的广岛和长崎,是人类对核的滥用造成的毁灭性的灾难,如果这部片子没有任何血腥,而是只拍一座如同蜡像馆一般的空城,也许给人的心理震慑会更大。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精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1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