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3)

若水221147 分享 时间:

  三、对文化基础课程要有有效的教学举措
  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普通高中,并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呈现,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通常也是沿袭了普通高中班级授课制的一些基本做法,诸如“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模仿——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师评价”的“四阶段教学法”。这种课程实施策略有许多合理性,而且也被大部分文化基础课老师所采用,但其弊端也不少:即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的创生性,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完全放弃一些课程的学习。基于文化基础课程结构创新的思考,我们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些有效的教学举措。
  教学理念层面: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决不在方式本身,而在于方式转变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支撑方式转变、引领课程改革的说到底是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必须确立以下的一些观念:(1)关注学情。将学情作为教学基点,课程资源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世界及职业生涯,只有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学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必需够用。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不片面追求课程的完整性,从课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出发,强化知识的应用。(3)分段要求。我们在中等职校分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课程的教学,每段课程设计理念不同,教学方式也不相同,这三个阶段逐渐呈现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由单一走向综合、理论走向实践的趋势,教学活动也由学科体系趋向于行动体系。
  实施策略层面:在文化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缺乏主体参与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学习任务不明确、经验储备不充裕、课程背景不了解、学习体系不健全。为此,我们应采用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一是问题导学策略。将问题辨识与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问题导航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比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共同创生、提炼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整堂课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为了顺利解答主问题,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子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兴趣,达成教学目标。问题导学策略主要应用于学科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之中。二是案例分析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以书面呈现案例,将案例作为分析的对象,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案例教学鲜活、生动、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抽象的、生硬的知识状况,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相关的实践情境中。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还可以培养反思精神,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案例分析策略主要应用于专业拓展模块教学。三是任务驱动策略。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同学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任务驱动策略强调学生围绕任务主题进行预习、分析、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策略主要应用于综合实践模块课程教学。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策略、项目教学策略等。
  课程评价层面: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并没有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其实,教学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为此,在文化基础课程评价改革中,应坚持“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同一性评价,又关注特质性评价;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关注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以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进行三方面改革尝试:一是考核内容的改革。根据知识层次的划分,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核。二是考核方法的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方法,分别采用阶段考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等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在综合实践模块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打分,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从而使得每一次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三是考核形式的改革。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这样,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实现了考试内容、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晚英.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南昌高专学报,2009(6)
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