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风俗文化礼仪

钰淇1147 分享 时间:

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全国著名的水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斗门的风俗文化,供大家参考。

婚俗

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回门”等。二是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三是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这一民俗“土”而有风情,她的价值在于:一、她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二、民俗价值高。斗门水上婚嫁,是斗门特有的水乡习俗风情,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也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不少侨胞在海外婚嫁,都模仿这种仪式,既得民俗文化的熏陶,也有亲情的乐趣。三、具有较高的民俗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她每一项仪式都蕴含吉祥、美好的寓意。婚礼过程,既是沙田民歌的艺术欣赏,又是快乐、感恩和孝顺情感的寄托与流露。四、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的一些习俗也逐渐影响到中山、新会等周边地区的水乡,为婚姻喜庆带来无穷乐趣。

2008年6月,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文化

在珠海斗门地区,捕捞禾虫、吃禾虫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这里大量成熟的禾虫便从稻禾、水草的根部冒出来,漂浮于水面,流入虎跳门水道,这些时段便是捕捞禾虫的黄金时期,被称为“禾虫造”。

据说,宋末元初每逢“禾虫造”,当地禾虫非常多,然而由于人们大多习惯吃鱼、虾、蟹等海鲜,对“其貌不扬”的禾虫不屑一顾,于是将捕获的禾虫用来喂鸭子。后来,人们发现吃了禾虫的鸭子长得特别快,而且鸭子肉质鲜美,于是一些大胆的人就开始采用各种烹调方法尝试烹制禾虫菜肴,结果发现味道奇香,又可滋补身体。

于是,捕捞禾虫、吃禾虫就逐渐成了民间习俗。

莲洲镇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极优,素来是珠海西区的鱼米之乡,这里孕育了丰富物产和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饮食文化,如横山鸭扎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粉洲禾虫等传统文化美食。

地处珠江虎跳门水道西侧的斗门莲洲,咸淡水交界,水质清澈,稻田广袤,是盛产禾虫的一隅,“粉洲禾虫”更是与“横山鸭扎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齐名,被称为莲洲“四大美食”。不但如此,当地农家人还把禾虫精心制作成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被誉为“禾虫三宝”。

禾虫俗称“稻底虫”,原来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层里,以稻根为食,在一年两造的水稻孕穗扬花时节成熟出土。在珠海斗门,当地人烹饪禾虫的历史和美食文化源远流长。2016年5月,莲洲禾虫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禾虫出没在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在被称为珠海“生态之心”的莲洲镇,不仅禾虫产业资源优势明显,还率先形成产业规模。

今年6月,经过评审专家组的实地深入调研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向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颁发“中国禾虫之乡”牌匾。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打造斗门区禾虫产业全链条、推动禾虫产业绿色发展,首届珠海莲洲禾虫文化节将开启绿色莲洲文化美食之旅。

节日

除夕夜

广东人都认为“冬至大过年”冬至那天家家团圆、户户烧鞭炮。 斗门人真正重e视的还是除夕,当天从一天亮开始就有人烧鞭炮、贴对联,到晚上还是鞭炮不止,不少小孩走上街头烧烟花、放鞭炮以示庆贺。午夜十二时新旧年相交,此时烟花、鞭炮的燃放密度达到高潮,响声震天。斗门人希望通过除旧迎新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逛花市

斗门的花市虽不像广州、珠海等地那麽大型,但作为一个小县,其规模也是可让人称羡了。春节前十多天,就有不少商贩在县城几个主要路段摆上各种鲜花和盆栽,县府设置了一个花市,鲜花五彩缤纷,年橘金黄鲜红,进花市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

舞龙醒狮

自然是农村喜庆必备节目。舞龙醒狮为民间绝技,斗门县莲溪镇的舞龙队曾代表斗门县到珠海市参加过各类巡游演出,。醒狮在斗门更是平常,大小庆典都要出动,春节几天,各村镇的醒狮队伍纷纷进城来表演,为各商铺祈求好运,同时也采得一些过年利是,在一阵阵锣鼓声中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图个新年大吉大利,纵使辛苦一点亦无所谓。



斗门风俗文化礼仪相关文章:

斗门风俗文化礼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