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左”为上

舒淇0 分享 时间:

关于中国的1传统礼仪你了解哪些呢,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传统礼仪“左”为上,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礼仪“左”为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弄错自己应处的位置,很常见。但是这种不经意的小差错,有时会让举座不欢。

祖孙一家人围桌就餐,通常是爷爷奶奶正面尊位就坐。如果把老人挤到角落里,就是尊卑颠倒。

那么,在中国,礼仪的尊位在哪里呢?例如两人左右并列,谁尊?谁次?

我国自古一般以左为上,而现今国际上流行的礼节中,却完全不同,与我们正好相反,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右为上。

我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说,魏公子无忌驾车去请隐士侯嬴,“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空着左边的尊位,等待侯赢就坐。“虚左”,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常用的成语“虚左以待”。

我国封建社会通行男尊女卑,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男左女右,即把左看成高于右。封建王朝有的设左、右丞相,也是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这是我们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礼仪习惯。

目前,我国国家的非涉外礼仪活动,仍遵照传统礼仪“左高、右低”做法。人大、国务院等举行会议、礼仪活动,均以左为上。

中国传统礼仪:月饼文化

我们年年吃的月饼大同小异,吃的场合与方式也难免重复。但是每到中秋,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的流程中来。抬头望明月,低头品月饼;举家围坐,言笑晏晏。熟悉的中秋场景让我们留恋、难舍。这就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魔力”。

循环往复的民俗模式既是一种约束我们的行为规范,也是将我们连结为一个文化群体的纽带,是我们相互认同的重要元素。它使我们有一种文化归属感,使我们的精神不会失去某种必需的基本依托,使我们活得踏实充盈、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中秋节吃月饼正是这样一种民俗模式。

中秋月饼又叫团圆饼,是天上月圆与人间团圆的象征物。从历史上看,月饼首先是作为祭品出现的,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这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当然它是由科学不发达时代的文化需求造成的。祭祀完月神之后,人们把它吃掉,这个时候月饼就成为一种食品、美味了。很快,月饼就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祭祀的节令食品,这就是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吃的一种食物,这时月饼的象征意义是团圆。由中秋月饼的文化内涵和演进历史,我们可以将月饼的本义概括为两点:首先,它是一种节日象征符号、感情寄托物、文化消费品;其次,它是一种美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这种圆饼才是好的月饼。只有这样来看待、使用月饼,才是符合月饼本义的态度。

基于第一点,可以说,只要有中秋节存在,就会有对月饼的消费需求,除非中秋节的内涵变了,跟圆月没关系了,也不讲究团圆了,但这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的。前面已经提到,月饼本身是一种精美的食物,但它的价值事实上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比如月饼礼品的往来使我们表达了对别人的感情、或享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情意,使我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愉快、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里,从而得到慰藉和满足。如果不参与这种活动,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会有一种生活不完满的感觉,有一种感情的失落,有一份幸福感的缺失。

这种体验主要不在于生理上的满足,而是人的文化身份得到确认的幸福感。这与单纯的吃好喝好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尽管近年销售的月饼不大适合消费者变化了的口味,但是月饼销售量仍然很大,这就是因为中秋节的文化消费的需求正逐年增强——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虽然许多人自己基本不吃月饼,但是他们还是要买来送人,或者摆在自己家里招待客人制造节日氛围。

基于第二点,不管人们的口味怎么变,月饼都应该被做成美食,都应该是人们能吃也爱吃的食品。假如月饼只能看不能吃,那也是不符合月饼的本义的。月饼应该是一种美食。但传统的月饼大多是高糖的高脂肪的高热量的,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美食观也有了根本的变化,有不少人尤其是要保持苗条身段或要减肥的城市姑娘们是基本不吃它的——大多是尝一点而已,表示也吃过了。但是,这不是月饼这种节令食品本身的错,而是月饼生产厂家没有跟上时代口味的变化,或者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多方面需要的问题。月饼厂家应该注意研究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口味的变化,不断地改良传统月饼,研发新产品,使月饼在变动不止的饮食风尚中对所有人都不失其中秋美食的本色。

其实,这也是对民俗规律的尊重。民俗并不是僵死的静止不动的东西,而是不断演进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调整的。正如已故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俗是一种适应性文化”,“变异是对于类型文化的适应性生态调整。”只要月饼作为一种圆形的饼食,能够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能很好地履行中秋月饼的职能,就是合格的中秋月饼。至于工艺如何改进,饼皮、馅料、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所以制造月饼的厂家尽可在充分研究人们饮食口味变化的基础上,大胆研发新产品,以迎合新时代各种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从媒体上了解到,近日人们急于预定月饼主要是冲着那些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新型品种,特别是一些价廉物美的家常月饼,担心到过节时会买不到。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由于月饼是一种重要的中秋节礼品,厂家把月饼制造得更精美,包装搞得美观些,也是对民俗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但是不能过头。月饼包装过于豪华,以至于主要靠包装提高月饼价格,这显然是走偏了,也是不利于环保的做法。

传统礼仪奉茶之礼

我国自古就有“客来敬茶”这一民俗礼仪。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礼,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中国传统礼仪“东道主”的由来

在各种活动或比赛的报道中我们常会听到“东道主”这个词,“东道主”这个词是由何而来呢?

“东道主”这个词最早是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

公元630年,晋国和秦国的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郑文公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思考了很久,决定身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解围。

当夜,烛之武在天黑时叫人用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自会见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虽然这次联军包围郑国,但他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难以做到,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

秦穆公听了,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到:“要是您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们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做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就这样,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只剩下晋国独木不成林,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这个词就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了,一直流传到现在。

传统敬茶礼仪茶水只沏八分满

客来敬茶是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更有一句老话叫“水满欺人,酒满敬人。”现实中已少有人会记得,也不会太多拘礼!更有不解“水满”为什么会是欺人呢!

当然老话的存在有它的理由:“在给客人斟茶、倒水时。如果满的话,容易弄湿客人的手,有时会烫伤、弄脏衣服什么的!即使不会,也要客人小心益益地。所以“欺人”是指你对客人的不尊重!“八分满”能显示出,你的个人休养和对客人的关心、尊重!”如果是饭前,还也可为客人的肚子留点空间!别让水把客人给灌满了。而在喝茶时,“八分满”有助于小杯直径3cm边缘的散热!让你喝到最佳时机的茶!还有:每个人喝茶,总是有个小习惯“先舔上一口”小试一下水温、品级,再喝剩下差不多六分茶水的!“恰好”六分的茶,能让舌头和口腔里的感官,最好地感受到!口腔内的剩余空间,又让入口茶水所散发的香气,更好的存留!使:“茶水已入肚,口中留余香!”这无疑也提升了茶叶的品质。所以同一泡茶“八分满”的茶水喝起来相比是“更香、更好、更有品味、也加珍贵!”

129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