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笔试考前三天复习

小龙0 分享 时间:

距离家公务员考试还剩几天,不知道大家准备的怎么样了。如果大家前期学习了理论进行了刷题练习,那么目前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储备都已经相对稳定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国考笔试考前三天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国考笔试考前三天复习篇1

一、整理错题,明确薄弱点

到这个阶段,大家应该是做了很多行测题了。在最后的阶段,整理错题是非常必要。但不是所有的错题都要整理,有的错题纯属计算错误,或者看题不仔细掉坑这种的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统计一下这种计算题的错误率,想办法改正,仔细读题,不要被题目陷阱坑了。属于解题方法不对,掌握不熟练的,我们要总结这类题的做题方法。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他的选项是如何设置的,是如何将我们迷惑住的,陷阱怎么让我们掉进去的。争取在考场上避免此类的错误。同时通过错题的整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薄弱部分,针对这部分我们需要再次重点复习。

二、薄弱部分,再次突破

通过错题的整理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薄弱部分,这个时候需要针对性训练突破。首先我们可以将这部分的学习笔记或者视频再次回顾一遍。然后自己分析,整理做题思路,总结要点。最后多做几个此类题目的练习,验证自己总结的方法是否可行实用。如果正确率高了,证明我们确实掌握了解题方法。如果正确率还是不高,可以找我们的老师或者一起备考的小伙伴,交流下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三、最后模拟,保持状态

这个时候再去模拟,并不是真正的想让大家做题看自己的得分情况,而是保持一个考试的状态,再次看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做题顺序是否需要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状态。可以按照自己擅长的顺序做题,做得快的正确率较高的先做,做得慢的后做,难的不做。这样一方面可以增长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分数。

国考笔试考前三天复习篇2

一、什么是承接叙述题?题目提问方式往往是: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论及的是?具体来说,就是让诸位考生由本段文字内容去理解推断下文将可能涉及的内容。

这类题目,考生通常会去关注尾句得出下文内容,考生通常会认为:下文要说什么,这句的尾句肯定会给予提示呀!这是通常的承接叙述题,如果尾句提出一个新的论述对象,下文最有可能先具体介绍这个论述对象;如果尾句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下文最有可能先解释一下得出这个新观点的原因;如果尾句介绍一个问题,则下文最有可能分析此问题的原因或者给出针对此问题的对策等等,诸如以上尾句的分析,考生们其实已经很娴熟了。可是,考生们也一定碰到过分析尾句,结果选错答案的情况,那说明:对于承接叙述题,我们只掌握分析尾句的方法是不够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

二、承接叙述题的整体分析所谓整体分析,即从文段的行文脉络来分析,需要用到这种方法的承接叙述题往往是总分结构的行文思路,作者在段首就已经交代了下文大致会涉及的内容,比如:文段段首是“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古代的都城都是有城墙的”,通过理解不难发现这句话间接地表达出:古代也存在没有城墙的都城,所以可以分析得出:如果本段未涉及这部分内容,则说明下文应该介绍“有城墙的都城”。这种方法即为总分结构下的整体分析,关注文段首句更多一些,考生可细细体会!下面以一道例题具体说明:

【例】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写入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将“阴阳五行”视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深层原因

B.“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关系

C.“阴阳五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D.“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学而非迷信的理由

【答案】D。解析:分析选项发现,前三项都围绕“阴阳五行”展开说明,而最后一项与“天人合一”相关,明显与其余选项讨论话题有别,此时,各位考生就应注意是否需要对文段整体分析。分析文段后发现,文段刚开始介绍:“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公众的非议,然后作者着重从人们对“阴阳五行”的误解以及“阴阳五行”呈现的科学性两方面介绍了“阴阳五行”,此时结合前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会发现作者接下来会去解释论证剩余两个被非议的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顺次来看,应为“天人合一”具有科学性的理由,因此,此题选D项。

国考笔试考前三天复习篇3

第一、关注作者表达倾向。承接叙述题中,有一些题目尾句会隐含作者的表达倾向,此时文段下文论述的内容要符合这一倾向。

【例题】你肯定听过这种理论:左撇子的右脑运作比较活跃,因此更为感性,具有艺术天赋;右撇子则充分锻炼了左脑,因而擅长逻辑思维,性格更为理性。这个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父母或教育者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平衡左右手活动。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左右脑为何存在分工; B.左右脑如何协调工作

C.左右脑分工不同的例子; D.左右脑未必存在明确分工

【答案】D。

【解析】文段由一则理论引出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大脑存在不同的分工,尾句给出了作者的观点,通过“如此的”“以至于”,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则理论持否定态度。那么下文应该围绕作者的态度进一步展开论述,即平衡左右手不一定能平衡左右脑,对应D项;而A、B、C三项虽然也提到了左右脑的分工这一话题,但是均肯定了前文引用的理论,和作者表达倾向相反,故排除。故本题选D。

第二、关注文段行文脉络。有些情况下,承接叙述题根据尾句不能得出正确答案,需要对文段整体理解,分析行文脉络,也就是从作者的谋篇布局上判断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

【例题】规模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还值得商榷。美国多年的大农场生产方式已经证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科技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化的“步子”骤然迈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层“脱节”。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农业改革不应操之过急,而应稳扎稳打; B.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应吸取国外教训

C.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应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D.生产环节的脱节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值得商榷的问题,接着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美国大农场模式存在弊端,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不一定适合大农场模式;我国农业科技及经营管理方式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不宜“步子”迈得太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下文最有可能延续首句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农业规模化问题的思路。C项的“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与此相符。A项未提到农业规模化发展问题,排除;B项的“吸取国外教训”文段已有相关论述,不应在下文重复,排除;D项把“瓶颈”归结于“生产环节的脱节”,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124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