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

新华0 分享 时间: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__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

2、培养分析、比较及综合概括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归纳的方法,获取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3分钟)

(一)创设情景,反馈预习

1、师:课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特征,下面的数你能判断出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即是2的又是5的倍数呢?

P:16、24、85、102、138、170、

2 的倍数:16、24、102、138、170

5的倍数:85、17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7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个位上是02468就是2的倍数。个位是上0或者5的数就是5的倍数。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一定是0.

2、看来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只需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可是,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呢?为什么其他位上的数就不用观察呢?

生: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师: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还看个位数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明确目标,引领方法

1、出示学习目标(见学案),生自读目标。

2、同伴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如何实现目标。

【设计意图】交流预习内容,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进行合作学习。

二、【自主学习,同伴合作】(15分钟)

(一)自主学习,自我感知

1、小棒游戏,探究规律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怎么玩呢?(拿6根小棒)找一个同学在这张数位表上随意用小棒摆出一个数,我能马上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信不信?

师:你来!

师:为了验证我猜得对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到前面的展台上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跟我比比速度。

学生摆出:51

师:51是3的倍数。我算的比计算器快吧?

师:能摆一个三位数吗?

学生摆出:312

师:312是3的倍数。

师:再来一个难点的。

学生摆出:1123

师:1123不是3的倍数。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相信通过下面的操作你能发现其中的秘诀。

2、小组合作探究

(1)用3根小棒摆一个数,这些都是3的倍数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探究要求:用相应根数的小棒在数位表上各摆出3个数。

小组内合理分工,请大家看一下导学案的合作要求

①根据要求每人用3根小棒摆一个数,并思考是不是3的倍数,3人摆数,1人记录。

②用计算器算一算,将3的倍数圈出来。

③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用4根再摆出一些数,这些都是3的倍数吗?

(3)用6根再摆出一些数,这些都是3的倍数吗?

(4)摆出3的倍数与所需的小棒的根数有什么联系?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预设

第一组:用3根小棒摆:2、12、102,都分别是3的倍数。

第二组:用4根小棒摆:22、1111、1102,都不是3的倍数。

第三族,用6根小棒摆:都是3的倍数。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3根、6根小棒摆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

师评价:关键要看小棒的根数,了不起的发现。

生: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你们认为除了3根、6根,还有其它情况是吗?具体解释一下。

生: 9根、12根、15根……都行——

(5)真的是这么回事吗?以9为例摆摆看。

师:来,说说你们小组摆出了哪个数,它是不是3的倍数?

生:我用9根小棒摆出了36,36是3的倍数。

师:哪个小组还想出三位数、四位数或是更大的数?

生:我用9根小棒摆出了216,216是3的倍数。

生:我用9根小棒摆出了3015,3015是3的倍数。

师: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大家用九根小棒摆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那你认为他们小组的结论合理吗?

生:很合理。

师:大家说着,我把它记录下来(板书):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由摆数所用小棒的根数我们就能快速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总结提升

师:通过摆小棒,我们能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现在不摆了,也不拨了,通过上面的两次操作,能不能说说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

生1: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2: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3:只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无论是小棒的根数还是各个数位上珠子的颗数,实际上也就是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只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探究原因,区别理解

(1)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只需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可是,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呢?为什么其他位上的数就不用观察呢?

研究16

师:上节课我们讲过,16是2的倍数,它是由一个十和六个一组成的,那么想想把一个十,两个两个的分,会出现什么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把16两个两个地分,正好可以分完,没有余数)

但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那十位上的数还需要观察吗?(我们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6根小棒就可以,把它两个两个地分能正好分完)

用刚才的方法判断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观察个位?(因为一个百被5分完没有余数)

看来判断2、5不受百位和十位的影响,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通过刚才地研究,我们更加熟练了判断2、5倍数的方法,还知道了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

(2)问: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要看各个数位相加的和呢?

举例24是不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4是吗?这是为什么?自己分一分,画一画,看看24为什么是3的倍数?

一个十3个3个分余1根,第二个余1根,两个各余1根,在和个位继续分,

138分一分,试一试,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

一个百3个3个分最后剩1根,三个十3个3个分,每个余1根,所以剩三个一,个位傻上还剩一个8,合起来继续分,12个继续分。

(2)总结:梳理一下:24、138,分一遍,你发现什么?(剩余就是3的倍数。数位是几,余数就是几)无论百位上是几,3个3个分完,就剩几。

P:剩余的小棒正好是每个数位加起来的数。(因为这些数位和剩下的数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把数位上的数相加,如果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就不是3的倍数。)

三、【巩固拓展,形成能力】(10分钟)

(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

1、口头练习:是不是3的倍数都有这个规律呢?随便写一个数:先用除法算算是不是3的倍数,再算一算各个数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是3的倍数……

2、圈出下面是3的倍数的数:42、78、111、165、655、5988

3、□2,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被遮盖住了,如果它是3的倍数,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几?为什么?

(预设:生1:1。

师:可以吗?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2:1,4,7都可以。

师:理由呢?

生2:1+2=3,4+2=6,7+2=9,3,6,9都是3的倍数,所以填1、4、7都可以。

师:恭喜你,三种可能都被你们猜中了!

师:如果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呢?

生:24。

师:为什么只有24可以呢?

生:因为只有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二)拓展训练,灵活创新

以前我们用除法来检验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今天我们又学了3的倍数特征,我们只需要求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就可以,但是如果遇到这样的题怎么办?(PPT)

13689362754、123456789

老师:如果用各个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比较麻烦。

但是我们用划掉3的倍数的方法求,这样即便是很复杂的数也能特别轻易的解决。比如:13689362754,从左开始,1不够,看13,是3的4倍,余1,和6组成16余1,18算完……

后面的练习我们下课完成,好,这节课不仅发现3的特征,还根据特点发现简便地判断方法,更可贵的发现了背后的道理。学习数学就是这样,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能在快乐的数学海洋里继续愉快地畅游。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同伴讨论,互助共进

完成学案中“同伴合作,互助共进”内容。

重点交流学生所举的例子。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学和同伴合作,完成因数倍数的知识的学习。

四、【师生共学,交流分享】(5分钟)

(一)小组展示,彰显风采

指名小组进行汇报。

(二)师生完善,共同提高

1、学生纠正、补充、质疑

2、教师精讲、点拨、评价

在学生讨论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来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点拨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

五、【巩固拓展,形成能力】(10分钟)

(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

先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相应的内容,再同桌交流,完善答案。

1、是不是3的倍数都有这个规律呢?随便写一个数:先用除法算算是不是是不是3的倍数,再算一算各个数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是3的倍数……

2、看一看哪些是3的倍数:42、78、111、165、655、5988

原来判断是用除法,现在用加法。改革了

3、不用计算,能快速算出来那个式子有余数吗?

802、3;342、3

4、下面的数是3的倍数吗?888、555,那这样的三位数都是三的倍数吗?P:777、888,可以想成3个8相乘,像这样的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

5、下面都是吗?789、345、654

都是,有什么特点?相邻、连续三个自然数。

是不是所有都是呢?举例:123.为什么呢?

654,把大的给小的,把6给4,三个都是5了,把较大数给叫小叔一个,数字和不变,所以一定是3的倍数。

6、是吗?363、669、993。是。有简便的方法吗?每个数学都是3的倍数,这个数字和一定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   倍数:

25 因数:   倍数:

28 因数:   倍数:

20因数1、2、4、5、10、20 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 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 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 225 160 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 202 136 343 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 282 360 458 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 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106

60 75 130 521 280 6018 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

(1)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 2、 4、 6、 8

(2)0、 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完全遵循课程大纲按课时要求编写教案,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重难点突出,精心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数除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教师尽可能的创造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突破自己,展示自己,同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

(2)掌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的按题意求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掌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3÷70.24÷0.30.65÷0.13

72÷1441.44÷0.65.6÷0.0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1.4835.3478.7852.864

3.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探索新课

1.教学教科书P23页例7.

(1)出示例题7.(提问学生:一打是多少个羽毛球?)

(2)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列式19.4÷12

(3)依据单价=总价÷数量

(4)依据题意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值,保留时,一般只除到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四舍五入了。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教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了那些内容?你有那些收获?(出示课题:商的近似值)

(2)求“商的&39;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4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探讨真知。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交流,达到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

随后,教师进行总结。

相同点:都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并且都要看要保留的那一位的后一位.

不同点: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积的准确值再求近似数,求商的近似值不需求出商的准确值,只要求出要保留的下一位就可以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0、11、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0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21303539240121560187285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2

设计说明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只有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本节教学设计从给学校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初步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节教学设计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上,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我们的校园多美呀!有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课件出示正在刷油漆的宣传栏)看!工人叔叔正在给宣传栏刷油漆,可是有个问题却难住了他们。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5页例3)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从给学校的宣传栏刷油漆的场面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理解题意。

师:要想知道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宣传栏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预设生:因为宣传栏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们只要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

(2)尝试列式。

师:怎么列式呢?(2.4×0.8)

(3)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因数都是小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

(4)合作探究。

师: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计算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生1:可以利用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将“m”改写成“dm”。

2.4m=24dm0.8m=8dm

用竖式计算:

将积的单位“dm2”改写成“m2”:192dm2=1.92m2。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如果是你爸爸来参加家长会了,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回答:(①我坐在第一组第二张桌子;②我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③我坐在第五行靠墙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

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3、谈话:今天我就要学习一种简洁、新颖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谁能说说小军的位置?

预设回答:(小军坐在第4竖排第三个;小军坐在第三横排的第4个)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是从哪向哪数。

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谈话: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预设回答(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抽象图,谈话:我们把刚才例题图转化为抽象图,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谈话: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从左向右数第4列,从前向后数第3行)

像这样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让学生说说对(4,3)的理解

小结:(4,3)表示第4列,第3行,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问题:在抽象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继续出示问题:( 6,5 )在上图中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回到例1教学用图,谈话:小军还有几个好朋友,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出表示什么

2、情境教学

(1)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那么家长会之前你能这个方法告诉你家长的位置吗?我们规定从讲台开始,从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从教室的门开始,老师的方向从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列、第二列……。请大家每个人都想想自己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位置表示的数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然后点评

(4)活动:出示数对,请相应的同学起立 (1,4) (4,3) (2,2) (5,1) (7,5) (9,6)

点评:为什么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4、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5、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咱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吗?

合作探究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动画类游戏类教育类科普类其它。

时间分配

(1)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2)其它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拓展应用做一做1题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计算法则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精简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综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国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说一说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3、同学们说得很好,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4、除了这些规则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我们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下。

5、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边的规则。

6、教师引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公共标志

1、(出示课件)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志?(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志时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公共标志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四、深化认识

1.出示图: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问:

①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

②哪位同学的行为是好的?他做了什么事?

师小结:不遵守公共秩序害处大。

2.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①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②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五、守规才有序

1、教师引导: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规则,无处不在的规则约束了社会每个成员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说一说,我们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办?

师再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正如学者莱蒙特所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152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