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晓芬0 分享 时间:

语文是一门涉及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沟通者和思考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篇1】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示意)莫泊桑的一篇小说。 

师: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生:项链。 

师:非常好。整个情节分成四大板块,这里有四幅插图,我想请四位同学,各用一句话,来简要地概括它的内容。  

师:(示意)来,第一幅。 

生:她向那个……她向她的朋友借项链。 

师:谁? 

生:(低头看书寻找) 

众生:(低声)佛来思节夫人。 

师:佛来思节夫人,是吗?她向朋友借项链,为了参加舞会。请坐。 

(示意)后面, 

生:(沉默) 

师:对着镜子一声尖叫。 

生:哦,她发现那串项链没了。 

师:发现项链丢了,请坐。(示意往后)第三幅。 

生:她去寻找项链。 

师:她去寻找项链,寻找,然后试图要??啊,这里好像是在拖地板哎。 

(众生笑) 

师:在寻找项链吗?怎么说? 

生:她在挣钱。 

师:挣钱干嘛? 

生:挣钱还项链。 

师:哦,挣钱还债赔项链,是吗?很好,请坐。(示意)后面,最后一幅。 

生:后来碰到那位朋友,得知真相。 

师:得知真相,真相是什么? 

生:那根项链只值五百法郎。 

师:哇,只值五百法郎!原来是一根假项链,请坐!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围绕“项链”这个词语,我们其实用四个字就够了。 

师:我们继续往后,(示意)来,后面那位同学。第一个情节,用哪一个字比较好? 

生:借。 

师:借项链。非常好,请坐。(示意)继续往后。 

生:丢。 

师:丢项链。请坐。(示意往后)怎么说? 

生:还。 

师:还项链,或者说是赔项链,是吗,很好。(示意)往前。最后,用个形容词吧。 

生:惊讶。 

师:惊讶,惊讶的项链? 

生:不是。 

师:惊讶,发现这根项链是?? 

生:假的。 

师:很好。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梗概,好,经过这样一周转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没有? 

生:(齐声)变了。 

师:真的,大变。  

师:我们有一位同学,傅学磊,他在读的时候,他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真的发生变化了。那么,我要问,玛蒂尔德她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起先是怎么样的?轮到谁了,(示意)你来说,起先玛蒂尔德的外貌是怎么样的? 

生:一开始,她的外貌很年轻,很漂亮。 

师:文中有更加具体的几句话吗? 

生:有??美丽动人的姑娘。 

师:还有吗? 

生:(朗读)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篇2】

一、 导入新课: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大家。1958年,孙犁出版了他的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讲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 风格对当代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他善于用诗化的语言来创作,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境界纯美。这些特点,同学们容易看到。今天,我们从另一视角,即从人物对话方面体味一下作品的妙处。

二、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问: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共同归纳: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三、 分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一)析“夫妻话别”

1、分角色朗读。

2、提示-讨论-分析

A、 首先是水生嫂发问,这句话有担心,也有关切。

B、 水生回答了吗?|没有。

C、 紧接着,水生嫂又问,是重复吗?|不是。是旁敲侧击。

D、 这次水生回答了吗?|回答了,很简单。

E、 接着水生又说了什么?|问爹,问小华。表现其什么心理?|“王顾左右而言他”。

F、 接下去水生又说了什么?句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又问?

:句式是主谓倒置句,表现其急切的心理。因为她“察言观色”发现不对劲。

G、 水生为什么不早回答?|他考虑到家中困难,难以开口。

H、 “你总是很积极的!”“积极”是个褒义词,这里是夸奖吗?从哪里看出?

:这句话交织着含蓄的深沉的真挚的感情,既是埋怨,又是自豪。前面的动作“低头”和后面水生的解释都表明了这一点。

小结:

这段对话,一个没话找话,一个察言观色,一个憨厚纯朴,一个机智多情。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精彩!仅仅是精彩?不是。这段对话,一方面表现了二人的真挚情感,另一方面表现了二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析“探夫遇敌”

1、 分别分析四个妇女的主要性格。

提示:她们各找了什么理由去探夫?理由找怎么样?

A、“忘了衣服”的妇女:说话得体,聪明伶俐。

B、“有句要紧的话”的妇女:心直口快,大胆泼辣。

C、声明“不想去”的妇女:忸怩羞涩,憨态可掬。

2、“哪里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是谁讲的?据何认定?

:是“大胆泼辣”的那位。从接话的特点(抢话)及痛快的话语中可以看出。

2、 文章怎么过渡到“助夫杀敌”的?(文中怎么交待遇到敌人的?)

:通过人物对话过渡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析“助夫杀敌”

如果去掉关于“丢人”“不丢人”的对话,效果会怎么样?能不能去掉?

:不能。因为这段话写出了“参战”后的感受,也写出了思想的变化和成熟。如果去掉,后面妇女们的成长就会显得突兀且不可信。

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讨论,争论。

以下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现录下。

1、 推测“可慌哩!……”这句话是谁说的?从中推测这位妇女的情况。

:忸怩,不好意思说出“新娘”,看来应是“忸怩”的那位妇女,新婚不久嘛。

2、“撅着小嘴”的是谁?

:是新媳妇。年轻,尚未成熟,委屈。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这是谁讲的?

: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为她说出这句话就感觉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 附带一下人物的情态。后面写到妇女们的生气。她们为何生气?

:丈夫爱搭不理,一个不大声吆喝,说她们是“落后分子”。

水生们真的生气吗?

:没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来吧,你们!”――课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气”。“扔饼干”细节表明他不是真生气。他是装的,妻子来看他,他觉得路上危险,也有些害羞,丢人。

5、些妇女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什么信息?

:青年妇女们,他们的丈夫有很高的参军热情,还能看出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另外,还能看出他们的“口非心是”,明是“骂”,实则“赞”,“狠心贼”是反话,寓褒于贬。总体上还是表现了他们的含蓄之美。

总结:这节课,大家讨论有热烈,探究得很深入,收获不小。如若余有未尽,等待课下再进行吧。

四、 布置作业:

整理课上的对话描写分析。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篇3】

[教学依据]

《谈生命》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深刻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老作家把词语概念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春水”、“小树”,将“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创造出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理论交融,把读者引入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到底是什么。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都不寻常地阐释了这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行文层次明了。文章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揭示话题。

接下下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的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午”,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

全文兼具感性化和理论化的特点,作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悟,抒发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并在新鲜的感觉中寻求哲理,以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生命的辨证法: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有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对待生命的认识也是辨证的':“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方面认识到人的生命和宇宙相比是卑微、渺小的,一方面又认识到社会宇宙是由一滴一叶的小生命和小个体合成的。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在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全篇洋溢着一派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联想,想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由描写生命,讴歌生命的话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层次,正确理解文意,运用跳读、精读品味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分析、品味中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加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品味哲理性很强的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本课采用“朗读——整体感知全文;精读——把握作者思路;品读——领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解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中哲理,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4、听、说、读、写相结合。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用鲜活的形象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构思]

安排1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探究的兴趣。

2、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精读课文,探究文中两个隐喻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

4、结合全文,讨论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5、拓展延伸,讲练结合,交流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

6、品读关键词语,领悟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7、总结全文,领会作者意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

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会感到孤独无助。

生:我会感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博大精深。

生:我会感到生命的弱小和卑微。

生:我会感到人的生命和自然相比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师: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生: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师:老作家在文章中把“生命”这个词语概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作者用两个比喻“生命想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形象的揭示了生命的过程。

生: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采用拟人手法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生:作者用“一江春水”的行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经历,阐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师: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创造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现象和规律。

三、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我认为作者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领起全文,为后文的两个比喻作下铺垫,是思路的起点。

生:文中“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描写了生命的生命状态和过程,应该独立成段。

生:最后一句话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后,阐明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对全文起着总结作用。

生:文中两个比喻一个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一个描写生命像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态,段落特点和作用一致。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的过程的呢?

(专家点评: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有助于对全文主旨的理解。)

四、精读重点段落,领会全文主旨。

师: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所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是起伏变化。

生: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生:还有,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的轻松、活泼。

生: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

生:朗读时,感情激越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平静处语调要深沉。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生:“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生:“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生:“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师:在不同的境域中,他的态度怎样?

生: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中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生: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生: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师:“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

生:生命在于运动。

生: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生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生命是由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生: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任何力量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师:大家分析的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交流。)

师:“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异同?

生: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生:“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

生:这段文字在情感的表达和上文是一致的。“他也许爱着大树的荫遮,也许爱着大树的覆盖,而他春天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抬头挺立!”从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

生:文中“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也是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生:这一段也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五:拓展延伸、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识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的萌发,倔强的生长;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的滋润万物。

生: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生命是一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五:品读关键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师:本文语言清新、明朗、富有韵味。而且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阐述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的辨证法,表明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对生活抱着感激的态度。

生:“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说对待生命历程中的一切,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苦痛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种财富。

生:结尾“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好的黄昏。”这句话形象生动,“云翳”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意思是说,希望人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些句子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精警语句。那么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积极、乐观地人生态度。

生: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生: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生: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师:是啊,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但却有激越,昂扬的生命之音。

六:总结全文。

师: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辅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这才构成了它的丰富内涵,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七、课外延伸,布置课外探讨题

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共生的生命现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大纲要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环顾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是在有条不紊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本课让学生接触文本的设计富有层次,从朗读时的粗略感知到精读品味、摘句跳读赏析,教师有策略的指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从字里行间领悟深邃地思想,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摒弃教师繁琐的分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有一定扩展性,能体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以情感体验和感悟为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篇4】

一、 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首先,咱们来汇报一下预习,打开我们的《学案》,看【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互查,订正错误,并看看有哪些字需要友情提醒大家引起重视的。

(同学们互查)。

师:同学们,有没有需要友情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和读音。

生:“逞”字读音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生:“涩”字是个左右结构,“刀”字里面有一点。

师:也就是说是个“刃”,不是个“刀”,是吗?

师:老师有个字想问一问大家,书上第二小节,有句“放在嘴里慢慢地……”

生:jiáo着

师:除了读jiáo 之外还可以读什么?

生:jué

师:组个词

生:咀嚼

师: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知道吗?翻翻字典看,组个词。

生:jiào

师:组词

生:倒dào嚼jiào

师:对了,倒dào嚼jiào

生:不是倒dào嚼jiào,是倒dǎo嚼jiào

师:是这样的吗?查查字典看。

生:是的,倒dǎo嚼jiào

师:哦,那是我的错,sorry,我只注意到了嚼jiào的读音,没有注意倒dǎo的读音

师:还有一个字在12小节,“做菜糊糊粥吃”这个“糊糊”,在这里读hú,它除了读hú之外,还可以读什么?

生:hù,糊hù弄

师:还有一个读音,查字典,组词。

生:hū,糊上,糊了一层泥。

二:整体感知:

师:好,请同学来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在《学案》当中的质疑,老师做了一个筛选和归类,我用不同颜色给区分开来了,同学们问了这样一些问题:

陈治坤同学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张冰清问:“如何理解‘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刘文烨问:“为什么作者觉得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乐事,却又是一件苦中带涩的事情?”

张倩羽问:“‘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中的‘又’表现了什么?” 

徐轶凡、夏艺、李馨三人问的是:“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

“虽然柳叶儿味苦,微涩,不好吃,作者为什么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田伟航、陈治坤、王烨同学的问题 

王中品、袁玲、陈治坤、毛沁、许歆妍问道:“看到太阳‘我’为什么想到‘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都是肉做的’?”

林碧云问:“为什么家人的巴掌并不好受,但我心里为什么还是美滋滋的?”

张倩羽还问:“‘于是我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表现了‘我’贪吃还是表现了别的什么?”

下面我们就先来回答陈治坤的问题,“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生:线索是柳叶儿

(老师板书:柳叶儿)

生:围绕线索写了抢柳叶儿

(老师板书:抢)

师: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吃柳叶儿。

(老师板书:吃)

师:除了抢柳叶儿,吃柳叶儿之外还有别的内容吗,看看文章的看头和结尾?

生:还有忆柳叶儿。

师:很好,还有回忆柳叶儿,也可以说恋柳叶儿

(老师板书:忆柳叶儿,在“忆”字前面括号“恋”)

生:还有咏柳叶儿。

师:对,还有咏柳叶儿,也是对柳叶儿的赞美。

(老师板书:咏柳叶儿,在“咏”字的前面括号“赞”)

师:那么我们再来回答张冰清的提问:“如何理解‘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投影“乐”)

师:这个问题就请同学们在自读中解疑,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思考:“乐”体现在哪里?

(投影:“体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约五分钟,并动笔勾画。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吗,“乐”体现在哪里呢?

生:乐在抢柳叶儿。“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这段说明我抢柳叶儿能显示自上树爬高的本领,大人们够不着的地方,“我”能爬上去,写出我的得意洋洋。

师:不错,这一段描写能体现我的显示了本领以后的得意洋洋,所以抢柳叶儿在“我”是一件乐事。

生:乐在我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景致。“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因为我上得了别人上不去的地方,所以才能看到鲜红的像大樱桃一样的太阳。

师:也就是说,因为需要抢柳叶儿,我才得以有机会看到别人所不能一见的鲜红如大樱桃的柳叶儿,才能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是吗?

生:文中说“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说明吃柳叶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师:“满心里香得不行”可以想见是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生:“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说明“我”要感谢柳叶儿,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如果不是柳叶儿我是不能有机会放开了吃的,这也是吃柳叶儿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也就是说是柳叶儿让我有难得的饱餐一顿的体验,是吗?

师:通过同学们对乐的探寻,我们发现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确是一件乐事,那么,我不禁要质疑:“难道仅仅是乐吗?”

(投影:在思考中质疑:“仅仅是乐吗?”)

生:不仅仅是乐,文中还有苦中带涩的味道。

师:好,还有“苦中带涩”。

(投影:“苦中带涩”)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刘文烨同学就问过这么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乐事,却又是一件苦中带涩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带着她的这个问题去文中找一找,看看“苦中带涩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也可以和同座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并交流约五分钟)

师:找到了吗,苦中带涩体现在哪里?

生:“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说明当时已经是一无所有,柳叶儿不仅是救了“我”的命,也是救了大家的命。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写出了当时饥荒之严重,人们的生活面临着最大的困境。所以是苦中带涩的。

师:你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三个“吃光了”反复强调,显示饥饿的程度,和一个“抢”共同揭示抢摘柳叶儿的原因。

生:“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八岁的孩子还是很小的,他们应该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而“我”却已经要为家里人去抢柳叶儿充饥,所以说是苦中带涩的。

师:老师和你很有同感,我的孩子今年刚好八岁,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这篇课文我第一个就读给他听,让他也感受一下和他同龄的孩子的那份不同样是生活体现。文中的“我”从年龄上本也该是无忧无虑的,却在懵懂中承受饥饿和艰难。

生:“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感情朗读)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很美,但是,如果不是放在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去写,我们能看到的是早春的清凉、湿润、宁静和优美,但是苦涩的时代背景和抢柳叶儿的特殊经历使得这份景色染上了苦涩的滋味。同时,也写出了我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师:你读得好,分析得更好,这份美景在抢、吃柳叶儿的背景下就透露了苦中带涩的味道,同时也写出了八岁的我毕竟还太小,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所以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特殊环境下早春的景物描写,体验一下美景下的苦涩意味。

学生朗读课文。)

生:“抓上一小把黑豆,喝上几口粥,吃到了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柳叶儿”的美好滋味,可见当时生活是多么艰难,能吃到一个黑豆就很不容易了,平时是不可能房黑豆的。

师:同样是一个黑豆,同样是吃得“满心里香得不行”我们此时再来分析,我们感受到的是当时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生:“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我之所以看到太阳想到是个大樱桃,说明我极度饥饿了,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头脑中的折射,这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苦涩的味道。

师:同样是分析太阳如大樱桃,我们两位同学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体验。李单告诉我们因为我能有本领爬上别人上不到的高度所以我能见到别人见不得的景致,而单童告诉我们大樱桃的比喻恰恰是人物饥饿感外化的客观表现,真正是体现苦涩的地方。

生:“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这说明我们为了抢柳叶儿出发得很早,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抢到柳叶儿,说明抢柳叶儿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师:你的分析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案P73的第一题,请同学们翻开学案看一看。正是陈轩昂同学刚才所说的,这题说明了抢柳叶儿时间之早,走的路由近到远。可见艰难。

生:“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这段中“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说明当时很冷,爬树的滋味并不好受。

师:你知道“我”抢柳叶儿时值什么季节?

生:早春。

师:早春气候如何?

生:冷

师:对,还是比较冷的,就是我们现在,你们我们现在是不是还是比较冷的?

生:是的

师:你可以试想,这个时候如果早晨清凉的露水沿着你的脖子滴进去,滚下去,会是什么感受?

生:“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样的饭其实并不好吃,但是全家也只有我一个人能吃饱,可见当时条件多么的困难;我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我当时非常的瘦,平时都是吃不饱的。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苦涩。

师:你的分析太透彻了。柳叶儿包子到底好吃不好吃?

生:不好吃。

师:是啊,不好吃的柳叶儿包子全家也仅仅是只有我一个人能吃饱,可见物资极端缺乏,“我”的瘦削已从这“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中让我们看到当时的苦中带涩的生活状况。

师:经过同学们多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文章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虽然似乎写的是乐事,然而这乐事里流露的却是一份苦中带涩的滋味,作者用的是一支乐笔,而全文的感情基调却是苦中带涩的。

(板书:苦中带涩)

三、研读感悟

师:回到我们的质疑,看看第二部分的疑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一部分的疑问,同座位彼此讨论,选题回答。

(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生:我回答张倩羽的问题,“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中的“又”表现了“我”对柳叶儿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是每年如此。

师:关注,并且是每年如此,说得好。那么我为什么每年对它关注呢?

生:因为它对我有特殊的意义。其实我很想知道是什么特殊感情。

师:其实我很想知道是什么特殊感情。是不是就是田伟航他们所说的情有独钟呢?

生:我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柳叶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早春的一道风景,更富有特殊的意义,它曾经在“我”最困难的年代帮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所以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所以用“柳叶儿”为题。

师:这种感情既不仅仅是“乐”,又不全是“苦中带涩”,它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对它情有独钟。所以虽然柳叶儿味苦,微涩,不好吃,但是作者依然对它情有独钟,在那个自然灾害深重的年代,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它带给“我”“乐”,它也让我体现并怀念着“苦中带涩”,现在我想问,这个“情”到底是什么情?

生:感激之情。

师:为什么是感激之情?

生:因为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救过我的命。

师:很好,所以是感激之情。

(投影:研读感悟:作者写作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时候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迎刃而解了,什么情?

生:感激之情。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段和最后一段,感受一下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这种情感。

(学生齐读)

四、品读鉴赏

师:本文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值得我们品读鉴赏,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做一个随堂练习,品读鉴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                ,这句话采用               的手法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写了                          内容,表达了作者                                 情感。”

师:我们在独立鉴赏之前先来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投影:知识点回顾)

 五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

 六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对比烘托、化用典故、

联想想象、比兴象征

 七种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

师:五种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我们今天学是这篇课文柳叶儿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描写,记叙,抒情

师:很好,那这篇课文最为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生:描写

师:对,这篇课文的描写非常生动,值得我们好好的品读鉴赏。

师:六中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我们学过那篇文章用到借景抒情?

生:《济南的冬天》、《春》

师:很好,那托物言志呢?

生:《石灰吟》

师:是的,《石灰吟》的确是托物言志,我们中学阶段学过哪一篇用到了,想一想,冰心的。

生:纸船

生:《母亲》

师:对了,是《母亲》,当中借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对比烘托,那篇课文用到了对比烘托?我们这一单元刚学过的。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很好,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再来看化用典故,我们哪里学过化用典故?

生:《迢迢牵牛星》

师:那么又是什么地方学过联想想象呢?

生:《天上的街市》

师:非常正确,《天上的街市》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一篇典型的课文。最后比兴象征是哪一课?比兴我们目前还没有学,但是象征学过。

生:《赤壁》

师:用什么象征什么还记得吗?

生: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师:七种常用修辞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修辞手法是使用我们比较熟悉,在这里我只想问一问,什么是比拟。

生:比拟就是拟人和拟物

师:对的,比拟就是用丰富的想象拟人和拟物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采用这些写作手法来完成对课文的品读鉴赏。先写在学案上,写好以后四人小组之间相互鉴赏,推荐本组内写得最好的一篇。

(学生先写后彼此学习,选择最佳的鉴赏成果。)

生:我推荐我自己的,我最欣赏的句子是“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这句话采用 丰富的动作描写 ,写了 我上树爬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能显示自己爬树的本领时的得意洋洋的 情感。

师:对,这里采用了丰富的动作描写,动词有哪些?

生:甩、飞、爬、饱、摇、弹、摆、溜,这些动词写出了我一个顽童的形象,也活画了我的得意洋洋。

生:“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这句话采用了优美的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去抢柳叶儿时的苦涩心情。

师:说得很好,这段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借美景抒涩情。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内心真实的感受,看到什么都能想到吃的。

师:恩,采用比喻的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 “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这句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当时尽管被家人打骂了,但是内心还是因为显示了本领而非常高兴的孩子内心的的真实感受。

师:你说得很对,他此时虽然挨了打骂,恐怕心里倒是高兴的,这就是孩子。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这句话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叶儿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它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帮助人们度过艰难的岁月,这使我想到,柳叶儿旺盛的生命力如同困难时期的人们,尽管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什么吃的也没有,但是靠吃柳叶儿活了下来。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想得可真深远,这里的反复体现了柳叶儿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了靠着柳叶儿活下来的人们一样,虽然灾害让人们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是人们却顽强地靠着柳叶儿活下来。

生:我最欣赏的句子是“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这句话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柳叶儿的赞颂和感激之情。

师:同学们的鉴赏和点评都真是非常到位,听了同学们的鉴赏,老师忽然想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些质疑,让我们再次回到质疑,看第三板块。

(投影质疑)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同学们的质疑会发现其实我们刚才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决了我们同学的质疑,比如王中品他们的问题,刚才施雪莹就已经解答了。我们可以这么说,因为“我”当时极端饥饿,看到什么都能想到吃的。这是客观感受在头脑中的真实折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林碧云的问题我们刚才也回答了,我当时尽管被家人打骂了,但是内心还是因为显示了本领而非常高兴的孩子内心的的真实感受。所以心里美滋滋的。

师:最后张倩羽的问题刚才我们没有分析到,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借助鉴赏的方式来分析。

师:“于是我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这句话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它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我”即饥饿、瘦削的程度。

师:对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回答张倩羽,“于是我拼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除了表现“我”贪吃,还表现了“我”即饥饿、瘦削的程度。

五、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纵观自己的质疑,我要说同学们的质疑质量非常高,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有意识地将你们的问题分成三类,你们仔细想一想,有什么作用吗?其实它们解决了我们阅读文本的三大问题。你们看,第一类蓝色字体的问题其实它们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作者所写的内容。

师:对,也就是“写了什么?”

(板书:写了什么?)

师:第二类问题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师:很好,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为什么写?”

(板书:为什么写?)

师:第三类问题呢?

生:用什么方法写的。

师:对了,作者所用的方法,也就是他是“怎么写”的。

(板书:怎么写)

师:其实,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三个问题正是我们阅读文本的基本问题,我们以后在阅读文本时都应该用这三个问题去引导我们阅读。同样,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借助着三个问题去组织我们的作文,在写作前先想好,我要写什么,我为什么写它,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写。

六、布置作业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今天的课后作业分为两部分:

 1、基础作业

见《学案》P73阅读感悟

 2、能力提升

见《补充习题》P43-45 问题探究二

(宣布下课。)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篇5】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要怎么开展呢?相关的教学实录又是怎么记录的呢?初中语文课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导入

课前放歌曲《关雎》营造气氛,导语:“罗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代有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在有诗歌博物馆,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举办诗歌节。可见,罗江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罗江的学生是最应该也最配学习诗歌的。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中华诗歌的源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

二、走近《诗经》

学生读屏幕显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师:305篇中,《关雎》有什么样的魅力位列第一呢?希望同学们学习完了之后可以回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吗?

生:朗读。

生:想象、联想

老师板书课题、学习方法。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指名一学生朗读。

读后学生老师评价,字音很准。

屏幕显示几个重要的词语注音,学生齐读,正音、强化。

师: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读出节奏。同学们看,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诗经》里大多数的诗都是四个字一句。大家揣摩一下,四个字一句的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

生:二二。

师:非常好,两个字一顿,或者尾音稍微延长,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师范读第一章,学生接着读后面的。

四、思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重要的词语。

师:“窈窕淑女”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

师:“好逑”呢?

生:好配偶。

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噢,文静美好的女孩子大家都喜欢,所以,咱们女同学应该当这样的淑女。

师:“寤寐求之”什么意思?

生:醒着睡着都在追求。

生: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师:“辗转反侧”呢?

生: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为什么翻来覆去睡不着呢?

生:因为他追求这个女孩子没追到。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从“求之不得”看出来的。

师:看来你真读懂了,预习得真好!。

师:这个君子追求这位淑女没成功,他又转去追求别人了吗?

生:没有。他日夜思念着她。

生:思念得彻夜难眠。

师:看来这个小伙子感情很真挚,很专一。他不仅没有放弃,没有移情别恋,还打算要娶她进门,跟她相亲相爱呢。我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师:意思是?

生:弹琴鼓瑟对她表示友好,敲锣打鼓让她快乐。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文静美好的女子,他追求她但是没有成功,就日夜思念她。最后终于跟她在一起,结婚了。

师:从此以后“王子与公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师边听边板书:爱慕——思念——喜悦

师:有人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不是真实的,是小伙子思念心切的时候产生的幻觉,或者说是愿望,你们看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板书的“喜悦”也可以换成“幻觉”。看来,小伙子追求这位姑娘是以结婚为目的的。现在有句流行的话是?

生: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

师:说得好!这个小伙子的感情是淳朴的,健康的。求之不得时虽然痛苦但没有难以自拔,求而得之的时候是要让对方快乐,要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所以,孔子说“《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屏显)

师:这么完整而优美的爱情故事,古代人在传唱,现代人也在唱。刚才上课之前老师在放的就是现代人谱曲的《关雎》。旋律优美动听,可是,我找了好几种版本的MV都不满意,没有表现出我从诗句里感悟到的美。因此,我今天想重拍。

生:啊?

生:真的?

生:怎么拍?

(学生满脸疑惑和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

师:当然不可能真拍。不过我们可以做策划,而且光靠我不行,我们大家一起来。

师:应该拍哪几组画面呢?我想,优美的`爱情故事一定发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所以,老师先来策划第一组镜头,也是最简单的。

师:我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想象出这样的环境:在湛蓝的天空下,有一条玉带似的河流,流水缓缓流淌,泛着清波。河中长短不一的荇菜随着水流柔柔的漂荡。河中的沙洲上,芳草萋萋,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快乐地游玩嬉戏,不时还在关关的鸣叫,一高一低,相互应和着。

师:就在优美的环境中,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出现了呢?她在做什么呢?下面该同学们了。

生:一个文静美好的姑娘。

生: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头发是束起来的。

生:头发长长的,应该是松松地披在肩上,只在发尖处轻轻地扎了一下。

生:她在采荇菜。

师:她怎么采的?可以描述或者比划吗?

生:(边比划边说)翘着兰花指,左边一下,右边一下。

师:动作真优雅。难怪那位君子会一见钟情了。

(因为恰好是个男孩子,学生大笑。)

师:下面好像该拍小伙子了。

生:小伙子穿着一袭白衣,在河边看书,突然看到这位采荇菜的姑娘,书一下掉在了地上。

学生大笑。

师:(笑)这就是一见钟情了。

生:我觉得还要拍,夜深人静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小伙子还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生:我还想拍姑娘跟小伙子一起,还是在他们相遇的小河边,小伙子在弹琴,姑娘在听,或者唱歌。

师:多么相亲相爱啊,简直就是笑傲江湖嘛。

师:这样拍出来的MV一定是唯美的。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这首诗景美、人美、情美(学生跟老师一起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次屏显。)

师:景美、人美、情美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词语、句子以及诗歌特有的表现方式中体悟到的,所以,应该还有一美——“文美”(屏显)

五、品读,鉴赏艺术手法,读出美感。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关雎》的文美。

(屏显全诗,几个词语标注成蓝色)

学生读蓝色词语:关关、窈窕、参差、辗转

师:“关关”是叠词,“参差”声母相同叫“双声”,“窈窕”韵母相同叫“叠韵”,“辗转”声韵母都相同叫“双声叠韵”。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感觉有什么效果。

生:好听。

生:有音乐感。

师:对,《诗经》里常用双声叠韵和叠词,既好听又生动。(屏显双声叠韵叠词的作用)

学生读。

师:(屏显《关雎》请同学们读标注为红色的诗句,说说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句子几乎是一样的,只换了一个字“流”、“采”、“芼”。

师:找得很准!这样的句子叫“重章叠句”,又好读又好背。反复吟唱,强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题,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现代歌曲里还在用。

学生读(屏显)重章叠句的作用。

师:(屏显《关雎》)请男生读蓝色句子,女生读红色句子。

师:去掉女生读的部分,这个爱情故事讲清楚讲完整了吗?

生:(愣了一会儿)好像也是清楚完整的。

师:那么,与原诗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生:好像缺了点什么。

生:好像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师:对,说得好。蓝色的这些句子它肯定是有作用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以第一章为例。雎鸠鸟在河中的沙洲上亲热地嬉戏鸣叫,跟小伙子爱上文静美好的姑娘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里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介绍关于《诗经》的知识。《诗经》常用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板书)加上三部分内容“风”“雅““颂”(板书),古人称它们为“六义”(板书)。“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叙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别的事物引出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同学们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属于哪一种。

生:兴

生:比

师:不光是我们同学,很多人都有争议。其实,《诗经》里很多时候比兴是不好分的。所以,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就叫“比兴”。

生读(屏显)比兴的作用。

师:经过这样的品读,我们终于感悟出了《关雎》的魅力,(屏显)师生齐读:《关雎》一诗,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师:这么美的爱情诗,我们如果配上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凤求凰》来有感情地美读,一定会美不胜收的。

生配乐朗读。

试背这首诗。

学生填空式背诵,然后齐背。

六、结束语:

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只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她才是美好的。如果时间不对,就像摘得过早的果子,它一定是苦涩的。

祝愿同学们将来都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一种诗意的生活!谢谢大家!

13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