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宽河1147 分享 时间: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一起看看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读技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2、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____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挪威()遗嘱()渗透()

__()仲裁()卓有成就()

4、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5、默读课文,把握消息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6、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7、看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奖领奖视频,读第二段,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概括诺贝尔奖是发给哪两类人?互相用颁奖者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每年的诺贝尔奖发给过去一年里,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的贡献;指导朗读:用奥斯卡颁奖音乐做背景,指导男生读获奖人名部分,__读成就描述部分,教师读旁白。

8、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认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9、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10.板书设计:

为了世界科学的rr进步

每一年的诺贝尔奖颁给

做出贡献的人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2、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4分钟)

首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生气。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__。有谁知道这部__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课文分析

(一)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2分钟)

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读音和停顿,用笔勾画一下。

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的:

选贤与(jǔ)能(通“举”,选拔)

讲信和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奉养)

幼有所长(zhang)(成长)

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盗窃(qiè)乱贼而不作

(三)全体学生朗读课文(1分钟)

请大家记住以上读音,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注意停顿和语气。

(四)指导朗读(3分钟)

大家看课文,刚刚有一些同学停顿不对的,我们看第二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跟老师读。好,下面一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接下来“男有分,女有归”这里的“男”和“女”都有强调作用,所以在“男”和“女”后面都要停顿,“男/有分,女/有归”,大家读。下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读。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读。

好,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强调的停顿和要注意的注意,把全文再读一遍。首先请男同学朗读全文,女同学认真听,听听男同学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PPT演示)没有做好笔记的同学可以看大屏幕。

老师评价(读得不错,刚刚老师强调的停顿,大部分都能读准了。)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

下面有请女同学朗读全文,这回到男同学认真听,找找看有没有都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女同学可不能输给男同学哦。

老师评价。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

(播放PPT,显示划分停顿的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自主翻译课文。(10分钟)

按照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大家觉得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翻译)没错,就是翻译。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注解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好,开始默读。

相信大家已经翻译完了,现在我请四位同学翻译全文,每人翻译一句。

1、第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理想,在这里可以直译。“为公”的意思是为人们所共有,“天下为公”可反以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解有翻译。注意“与”(jǔ)通“举”,选拔的意思。“睦”(mù)和睦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可翻译为: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第二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家注意两个“亲”和两个“子”,“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父母”,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要注意,“分”是“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连起来就可以翻译为: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第三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句书本有翻译,这里要注意恶(wù)是憎恶的意思,不读è。

第四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要注意“兴”(xīng)是“发生”的意思,不读xìng,“乱”是指造反,“贼”是指害人。作,兴起。外户,泛指大门。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所以,这一句可以翻译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六)精读课文。(15分钟)

1、通过翻译全文,我们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孔子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南图,他在这篇短文里边用了两个名词,同学们找一找,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什么?(大同)。同学们考虑看看,大道指什么?大同又指什么?文中是不是有两句话分别概括了这两个词?

现在,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读完)“大道”指什么?哪位同学找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我们读一遍这一句。

“大同”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我们把这一句读一遍。

2、可以说,大道是一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一种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课文分别用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开始的大道是总领全文,最后的大同总领全文,那么就剩下中间部分了,中间的部分可以说是对大同社会的描摹。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分写了大同社会那几个特点?把这种社会风貌想象出来。

3、好,现在我们来这样安排,中间部分以句号为准,有多少句?(两句)那我们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好不好?

(女同学读完第一句)大家展开想象,归纳这样的社会风貌特点。首先我们看前六分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社会风貌特点是什么呢?(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板书)再看下面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呀?(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板书)

(男同学读完第二句)谁来归纳一下?“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说的是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也就是说货物是谁的?(公家的)对,是公家的,人们不会浪费,不会据为己有。也就是“货尽其用”。(板书)那另一方面,人们怎么做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说的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不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却没有“多得”的念头,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事,人尽其力。(板书)

相信大家对全文的结构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PPT演示全文结构)

(七)全班再次朗读课文(1分钟)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对大同社会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再一次朗读全文,带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来读,好,开始读。

(八)拓展延伸(3分钟)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1、洪秀全,2、孙中山)

大家学过近代史就知道,洪秀全领导了近代的农民起义,他为和谐社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过:““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那么,孙中山呢?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大家记得吗?是“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历有许多爱国者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和设想,大家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或者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八)课堂小结(1分钟)

好了,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我们是新时代的__人,就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全文。

三、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大道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大同社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3

课前预习:了解新闻知识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

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一)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__在前。

三.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渡__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__防,企图凭借长__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__——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__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歼灭国民党军队40多万,解放了长__以南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__中下游强渡长__,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__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__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__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__、上海等地的长____面,__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__等地__面,沿__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__。

渡__战役是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第四次大规模的渡__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由__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__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__防线,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其特点如下: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__和战斗渡__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__,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__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__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__在南京、镇__地段__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四是对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预有准备,当3野实施上海战役时,2野集结浙赣线担任战役预备队。战争的实践表明:人民解放军态度坚决,准备充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就减少或消失。五是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438840人,其中俘敌341530人,毙伤22310人,起义34830人,投诚67170人,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武汉等城市及苏南、皖南、浙__全省和__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区。

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

渡__战役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四、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全文,读出气势,感受情感。

教师点评。

1、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__。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__

主体----渡__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教师强调:此则消息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即为“倒金字塔式”,它的优点是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3、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__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4、“新华社长__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6、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五、归纳主旨:

本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__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六、小结:新闻的知识与这则消息。

七、作业:搜集两篇消息,体会消息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

二、精读探究:

新闻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但是新闻都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这则消息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

归纳:1、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__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品味:“经营了三个半月”说明经营之久,“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溃退之快,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反差中显出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2、长__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品味:景的“平”和“静”,衬出我军的从容镇定、如有天助、胜算在握;“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势不可挡,蔚为壮观。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品味:“不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领”“进击”等词的搭配,凸显我军攻势猛烈,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体会出了骄傲和自豪感。

点拨:这则消息是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可以有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情境描述,但是作者却仅用了不到200字,就讲述的如此完整,这与文中的这些四字句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句子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三、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下列这篇消息进行比较。(见助学本课阅读题)

四、总结写法:

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2、四字句运用,简洁有力。

五、布置作业:结合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消息,要求完整、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便知天下事。学生对新闻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应重点传授新闻相关知识。然后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再与其它消息比较阅读,掌握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模板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模板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老王》板书设计教案

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模板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模板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模板

6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