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合集

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合集

宋佳1152 分享 时间:

  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洲在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美苏力量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战争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建立起美苏两国主导的两极格局。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苏的地位受到挑战,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多极化趋势下,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本课主要分析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在新的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精选教案一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本课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本课课外资料较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和图片,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在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时应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图表,使学生对美苏“冷战”的表现以及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兰剧变、两德统一的过程。

  (2)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

  (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得出结论:形成了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英镑是世界货币,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新课的学习。

  导入

  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狂轰滥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毁。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的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有局部战争的出现,为什么还有恐怖主义的肆意横行?当前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局势呢?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两极格局的解体

  问题探究: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多媒体显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战争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自主学习:请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的材料,回答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过程评价: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以后,英法等欧洲国家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欧洲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许多战争都在欧洲本土进行,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美苏两国的实力却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战争后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实际上是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确立起以美苏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

  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对抗,我们称之为“冷战”。

  问题探究: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哪些?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的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美苏“冷战”的表现。

  过程评价:在两极格局的主导下,分别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集团,即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包括广大东欧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展开对抗。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陈述美苏“冷战”的表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美苏“冷战”的表现

  阵营

  阵营

  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工人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成立北约 成立华约 对前两课内容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通过使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冷战”的表现,引导他们思考: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应该就是两极中某一极的轰然倒塌。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框内容,请学生找出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

  规律总结: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学生找出东欧剧变的表现有哪些?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最早发生剧变的是哪个国家?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找出:波兰剧变、两德统一。

  多媒体显示:

  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

  1989年,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多媒体显示的两则材料,思考:东欧是怎样发生剧变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派代表总结观点。

  思路引领: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们回答一下东欧剧变的过程。

  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以下结论: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遥相呼应。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

  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问题探究:在经历过剧变之后,东欧各国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多媒体显示:

  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同苏联特殊关系的条文均被删去。波兰统一工人党被排除在内阁之外。这样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权力,除已被架空的总统外,已完全落入团结工会手中。

  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如:波兰原来的执政党是什么党?其性质是什么?在剧变后,上台的执政党是什么党?它是在哪种势力的支持下上台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执政党性质的变化说明波兰政权性质发生变化,社会制度也随之变化,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对两德统一,教师可先引领学生回忆德国分裂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是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现在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的统一同样说明了德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此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2.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问题探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全面推行改革。

  多媒体显示: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苏联社会是建立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封闭型社会。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_和清洗运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所以,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它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思路引领: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主要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在材料中这些内容已说得比较清楚,同学们也可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找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

  先改革经济领域,提出了所谓的经济加速战略。

  多媒体显示:

  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旨在激活经济的加速战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要求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和加强劳动纪律,也就是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调整干部队伍,加强劳动纪律,整顿社会秩序,开展反酗酒运动等。加速战略方针,实际上是安德罗波夫治理经济措施的重复和补充而已,仍未脱离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其要害就是对苏联社会经济所患病症的错误诊断,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大厦可以修缮。但是,加速战略并未取得所期望的成果。

  由于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所以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多媒体显示: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师生互动

  师:如果你是戈尔巴乔夫,你认为当前苏联社会在政治上呈现如此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生:从弊端的表现来看,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是由于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干部职务终身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导致的。

  教师总结:所以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

  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精选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2、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二战后这就是美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特,我们叫它“Cold War”,也就是冷战。两大阵营间并没有爆发直接的、激烈的或者是大规模的战争冲突。然而世界局势依旧紧张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为了在冷战中居于优势,美、苏两国不断研制新型武器。到1987年底,美、苏共有4.8万个核弹头,相当于TNT爆炸当量的119.66亿吨。全世界可以人均分摊1.8吨。整个地球好像处在一个大炸药桶上。

  这种紧张的局势是两极对峙的结果。到什么时候这种对峙结束了呢?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东欧剧变是迅速的。粗略地计算,波、匈风云翻卷了七个月,民主德国的政局变化大约经历了70天,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的变化仅经历了7个星期,而罗马尼亚的“倾

  覆”只发生在7天之内。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哪个?---波兰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唯一一个国家罗马尼亚是发生流血性冲突来实现政权的更迭。

  这次东欧剧变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而德国实现了统一。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原因是什么?<提问>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大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图说苏联解体】

  五幅图片:戈尔巴乔夫,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签订,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国旗降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 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设问】苏联解体了,世界呈现出什么样的格局?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2.表现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二战后这就是美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二战后这就是美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二战后这就是美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精选教案三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设问】(2)这种变化,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 “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 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 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学思之窗】

  2、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我们立足现在: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局面显现。

  我们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希望同学们能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争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合集相关文章:

1.人教版历史世界的文化杰作教案优秀范文合集

2.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3.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教案范文大全合集

4.高中政治世界多极化——不吭逆转教案范文合集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高中政治教案范文合集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高中政治教案优秀范文合集

7.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8.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优秀范文

9.高中现代商业的发展教案范文合集

10.高中政治世界观的学说教案范文合集

29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