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新华0 分享 时间: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里给大家分享科学教案,方便大家写科学教案时参考。

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难点:

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

五、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用蚕豆娃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通过品尝,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并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篇2

温州新桥艳洁幼儿园:张慧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对颜色特别感兴趣,经常问老师是否要上美术绘画课。因此我选用这个主题《多彩的颜色》,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2、学习看图谱,完整的念儿歌。[幼儿园教案网]

3、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数个

3、红、黄、蓝色、桔子、茄子、叶子、车子的图片

4、图谱[幼儿园教案网]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其实颜料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为什么说颜料很神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一>幼儿分句学习儿歌 

1、 红色、黄色的混合 

师:小张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的?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张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

师:现在小张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黄色、橙色、桔子的图片)

2、红色、蓝色混合 

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吖,小张老师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

师:老师也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蓝色、紫色、茄子的图片)

3、黄色、蓝色混合

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幼:绿色。[幼儿园教案网]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

师:张老师用绿色画了叶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教师出示黄色蓝色,绿色、叶子的图片)

4、红黄蓝色混合

师:夷,那我们用这三种颜色的水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我们也来试试看。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教师操作)

幼:黑色。

师:可以用黑色画什么?

师:张老师用黑色画了一辆车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真厉害,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边讲边出示)

三、 出示图谱,幼儿跟念儿歌

师: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现在我们把这些颜色怎么变出来的,给它取个好听的题目叫《颜色宝宝变魔术》(出示图谱)跟着老师一起念。

四、幼儿完整的念儿歌

五、创编儿歌

师:儿歌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橙色除了画桔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那紫色除了画茄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绿色我们还可以画什么呢?......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编儿歌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什么?       

儿歌:《颜色宝宝变魔术》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

科学教案篇3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流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流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学习流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教案篇4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亲近自然,乐意参加观察、收集、分类、交流记录等活动,丰富关于春天季节特真的经验。

2.能提出一些关于春天有关的问题,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春天季节的主要特征。

物质准备:

(1)表现春天主要特征的图片。

(2)配乐诗《春天在说话》。

(3)幼儿收集或自制的各类有关春天的小图片。

(3)音乐《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聆听诗歌,导入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配乐诗《春天在说话》。

二、回顾与讨论:我发现春天的秘密。

回顾:引导幼儿结合收集或自制的春天小图卡进行交流分享有关春天的经验。

讨论:

(1)与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有什么变化?

(2)春年的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春天人们喜欢做哪些事情?

三、动手操作:将收集春天信息进行分类。

引导语:春姐姐想举办春天盛会,他想邀请一些朋友来,这是春姐姐的邀请函,请你将手中的小图卡按植物、动物、人类、气候四个分别贴到相应的栏目里。

四、观看课件,"春天在哪里"?

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内容,积极寻找有关春天的信息。

引导语:春姐姐已经来到了小朋友的身边,他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耳朵里、老师将你们听到和看到的的小秘密录制下来,你们瞧!

讨论:

(1)春天在哪里?你能从画面中找出来吗?

(2)为什么春姐姐在青翠的山林里?

活动延伸:

可为幼儿提供更多有关春天的视频,利用多媒体丰富幼儿对春天的了解。

活动反思:

课堂教育教学中也有难免疏漏失之处,我会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我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我以后更加搞好师生的关系,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让幼儿自己想自己动手操作,用一些有创新的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启发孩子的兴趣,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以新的境界和高度。把每一课上好,教好每一个孩子。

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会用保护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学"的含义。(活动重点)

2、在交流、分享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基础上,能知道人类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的发明创造。(活动难点)

3、萌发对动物奇特的保护自己方法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动物世界奥妙的乐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利用保护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护自己的动物图片。

(2)动物和由其得到启示所发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两个幼儿一份:鸟、刺猬、公鸡;

飞机、叉子、乌龟、坦克、闹钟、鲨鱼、潜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和家人都一起观察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会怎样保护自己?(谁大胆起来说一下)

2、幼:我知道乌龟的本领,它遇到危险可以把头缩到龟壳里……

3、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幼儿所知道的动物出示相应的图片,师幼一起观察。

二、出示常见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本领。

1、教师分别出示(蝴蝶、青蛙)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蝴蝶和青蛙平时都生活在哪里啊?(花丛、陆地)它们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身体的颜色)

师:宝贝们说的真不错,它们身体的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颜色飞在花丛中就像花儿的颜色比较相似;

青蛙身体上是绿色的,它在陆地上抓害虫时不易被敌人发现;

所以说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利用保护色,用自己身体上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2、教师依次出示乌龟、兔子、刺猬等动物图片,让幼儿了解它们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护自己。(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发表见解)

3、教师小结:在大自然中,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动物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动物油保护色,有的动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通过联想、操作,知道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得到发明创造。

1、教师出示坦克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这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并说出理由。师:宝贝们,它是根据什么动物设计的?(乌龟)为什么?

2、再次出示潜艇和装甲车等的图片,让幼儿想象:根据这些小动物的本领,人们可以发明什么?(鼓励幼儿大胆交流猜想)小结:原来在动物界中,它们有这么多的特殊本领啊!人们通过乌龟的硬壳发从制造出坦克,装甲车。蝶的保护色中发明创造了迷彩服,这样迷彩服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就不易被敌人发现了;

从青蛙游泳的姿势中,发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运动健儿的蛙泳技能。

3、幼儿每人一盒操作盒,盒里装有小动物和根据动物本身发明的物品,请幼儿帮它们配对,并大胆说明配对理由。

(公鸡-闹钟,鸟-飞机,刺猬-叉子)

小结:让幼儿理解"仿生学"的含义,人们看到了会飞的鸟,发明了飞机;

根据蝴蝶的颜色,发明了迷彩服;

根据刺猬坚硬的刺,发明了叉子;

这些发明创造都是模仿了动物本身特殊本领发明的,这种技术就叫"仿生学"。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的存在给人类很多启发,才能发明出这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让人们的生活很方便、很快乐,我们也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四、引导幼儿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有特殊本领学习,结合"仿生学"的含义大胆猜想可以发明什么物品,并讨论交流自己该如何保护动物。

1、师;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小动物的特殊本领,除了这几种常见的你还知道哪些?它们可以启发人们发明什么呢?

2、师;

小动物这么有用处,那你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3、教师小结:我们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这么多本领,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和小动物和谐相处,不去伤害它们。

活动延伸:

活动区时,请幼儿在美工区将认识的动物及根据它们本领发明的东西用表征的方式画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科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鼻子,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

2、懂得爱护鼻子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1、装有醋和香水的碗各一个。

2、相关的ppt。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给你们猜一样东西,看看谁能猜出来,小耳朵听仔细。“高高一座山,山上两个洞,是香还是臭,问问它都懂”。

二、认识鼻子

小朋友真能干,啊我们一起摸一摸自己的鼻子吧!我们的鼻子是长在哪里的?(鼻子长在我们的脸中间)。那鼻子是什么样子的?(高高的,有两个洞)。

师小结:是的,我们的鼻子长在脸中间,高高的,有两个洞,我们叫它“鼻孔”,宝宝一起说“鼻孔”。

三、鼻子的作用

小朋友,我们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鼻子,那它有什么本领呢?(闻味道)。哦,是吗?那老师请你上来试一试,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啊?(香味)。那老师要来看看你们的小鼻子是不是都能闻到呢?(给所有的孩子闻醋的味道)。现在你们闻到的是什么味道?(酸酸的味道)。嗯,看来我们的小鼻子都很灵,其实我们的鼻子能闻出各种各样的味道,妈妈在厨房炒菜,你能闻到是吗味道(香香的味道)。那我们闭上眼睛来闻一闻吧“哇,好香啊”。前段时间,我们班烧醋了,还记得醋是什么味道吗?(酸酸的)。是的,我们可以通过闻醋来预防感冒。(出示ppt,图1)咦,你们瞧,为什么图片上的宝宝用手捂住鼻子呢?

发生什么事了?(失火了)。失火会有什么冒出来啊?(有很多的烟)。(图2)那这个妈妈上班路上为什么要戴上口罩呢?(因为天气冷,怕冷空气吸进身体,会引发感冒)。(图3)这位阿姨在一个有毒的工厂上班,所以她要带上口罩来保护自己的鼻子和身体。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的鼻子不但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还可以帮助我们呼吸呢,但我们感冒时,鼻子会有什么感觉呢?(流鼻涕,鼻子不通)。你难受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

四、保护鼻子

鼻子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那我们怎么样来保护鼻子呢?引导幼儿说出:不用手抠鼻子、不把异物塞进鼻孔、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要碰撞到鼻子。冬天来了,我们小朋友从外面进入教室的时候,要先把小手搓搓,再把鼻子的两边搓一搓,让鼻子暖和起来,这样就不容易感冒了。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不但我们有鼻子,小动物们也有鼻子,我们都来看看小动物的鼻子都有什么作用。出示(ppt图5)这是谁啊?(大象)。大象的鼻子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大象的鼻子除了可以闻气味,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呢?(吸水、喷水、卷木头)。(出示图6)这是小狗的鼻子,它的鼻子比我们人的鼻子还要厉害,能闻出很多很多种的气味,它就是靠鼻子找到回家的路的,小朋友,虽然我们和小动物的鼻子长得不一样,但是鼻子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

科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肥皂的多样性,知道肥皂的不同作用。

2、知道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肥皂。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中带来不同种类的肥皂:香皂、透明皂、药皂、旅游皂、液体皂等。

2、新式肥皂的幻灯片。

3、肥皂架子。

4、幼儿提前了解自带的肥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发兴趣。

1、猜一猜,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有一样东西,只要你和它交上朋友,它就会让你变得讲卫生爱清洁,而且我们天天都用它,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2、幼儿能用有节奏的儿歌说出肥皂的名称。

二、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识肥皂种类的多样性和肥皂的作用。

1、提问:你带的是什么肥皂?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2、经验提升:知道肥皂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肥皂都有它的专用性。

三、感知肥皂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等的特点和多样性,增加幼儿对肥皂的喜爱之情。

1、设置问题情境,请幼儿帮助选肥皂,学会看包装认识肥皂。

提问:

(1)你能帮我选一块芒果味的、黄颜色的香皂吗?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经验提升:在肥皂的包装盒上藏着肥皂的许多小秘密,我们可以根据包装上的画面和文字找到自己想要的肥皂。

2、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肥皂。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手里的肥皂是什么形状、颜色、气味、大小

(2)经验提升:不同的肥皂它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是不一样的。

(3)你喜欢哪种肥皂?

(4)经验提升:因为每个人喜欢的肥皂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肥皂。

四、欣赏课件,认识新式肥皂,进一步了解肥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幼儿看课件认识蛋糕肥皂、棒棒糖肥皂、不锈钢肥皂、竹碳肥皂等。

2、经验提升:很多的`新式肥皂看起来更漂亮,用起来更方便,对我们的健康越来越有好处,所以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肥皂。

五、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1、提问:你每天都用肥皂吗?什么时间能用到肥皂?说说你是怎么使用香皂洗手的?

2、说儿歌学习正确使用肥皂洗手的方法:

(打开水管湿湿手,拿起肥皂打一打。两只小手搓呀搓,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头搓搓,搓出满手肥皂泡。打开水管冲一冲,小手洗得真干净。)

3、经验提升:在使用肥皂的时候,我们既要节约,不浪费肥皂,不把肥皂泡在水里。又要正确的使用肥皂,让肥皂把我们的小手、小脸、身上、衣服上洗的干干净净的,去掉身上的脏东西,杀死身上的细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清洁,越来越健康。让我们和肥皂做好朋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科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蔬菜的形态、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能大胆地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一段话。

2、培养幼儿的注意、观察、想象、创作能力和幼儿动脑、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

3、启迪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

活动准备

1、ppt:奇妙的蔬菜造型

2、准备丰富的、形态各异的新鲜蔬菜。

3、塑料刀、垫板、橡皮泥、牙签、彩色纸、剪刀等。

幼儿园课件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菜花”能变成“小绵羊”吗?

教学过程

一、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在欣赏中,让幼儿观察的蔬菜品种。

经过观察后大家讨论,激发大家的制作热情。

二、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创作兴趣。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多长像不一样的蔬菜,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

用一棵菜和一棵菜拼在一起做什么?

把一棵菜切割后可制作成什么作品?

2.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引导观察,产生灵感,进行创作。

三、操作活动

1、幼儿使用蓝子中的自然材料,辅助材料和制作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

2、启发幼儿制作:

小狗、小猫、帆船、男孩、女孩、火箭、汽车等蔬菜娃娃、蔬菜动物、蔬菜玩具。

可用红皮萝卜有叶茎的一头制作帽子或头和头发,利用蔬菜藕的横切面作花衣裳的装饰花纹等等。

四、展示作品并讲述。

将幼儿作品用投影仪放映出来,供大家欣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作品,

同伴的作品与同伴的多个作品组合讲述一段话或故事。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放回到自然角中,供幼儿继续相互欣赏、观察。在游戏中可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科学教案篇12

班会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

2、指导学生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学会保护眼睛的常识以及掌握正确的眼保健操穴位和姿势。

3、使学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眼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活动准备:

相关的视频、媒体、快板、照片的搜集。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课题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这是什么?(眼睛)

2、眼睛是我们身上很重要的器官。谁知道眼睛的作用?

3、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看清事物,这是多么的重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的小眼睛。齐读课题:保护我们的小眼睛。

二、了解眼睛的结构

师:要想保护我们的小眼睛,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眼睛的构造。

1、角膜:眼球最外面的一层透明体,用来收集图象。

2、虹膜:通俗点讲究是瞳孔周围,中国人是咖啡色,欧洲人是蓝色的部分。

3、晶状体:透明而有弹性,能收缩和舒张,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准确成象在视网膜上

4、瞳孔:在角膜和晶状体之间,中央有小孔,小孔能放大和缩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强弱。

5、视网膜:眼睛最里面一层,能呈现图像,信息,但是倒图像。

6、视神经:能把双眼获得的图像大小、形状、色彩、动与静等信息传递给大脑。

师:眼睛的构造很微妙,很神奇,也很脆弱,所以由外面的眼皮保护着。那么有谁知道眼睫毛的作用?

(生:挡住风沙和灰尘。)

师:是啊,眼睫毛也是用来保护我的眼睛的,你看造物主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所以我们要……(齐读课题)

三、观看视频

1、师:可是有个孩子叫努努力,他的眼睛怎么啦?请看视频,播放视频《保护视力》。

2、看了录象,谁来说说他的眼睛怎么啦?

生:看不见了。

为什么会眼睛看不见了呢?

书写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看电视太近;躺着看书。

3、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继续看。你听到了什么?

师总结:

①看书写字眼睛要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

②看电视也不能太近,必须保持三米的距离。

③也不能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看电视。

④不能躺在床上看书。

师:我们知道了保护视力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来听听施羽菲等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快板《保护眼睛》,有请。

师:谢谢他们精彩的快板,让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小眼睛。

四、举例交流自己平时爱眼的做法。

师:那么请大家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爱护自己的眼睛的,举出例子。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做得很出色,那么我们要保持下去,可是照片中的这几位同学就做得不太好,你们看看是谁?你想对班中的这几位同学说些什么?

五、出示班中用眼不卫生的照片。

生:我想对__说……说道的同学要呼应。

六、讨论如何保护视力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不好的用眼卫生要改正,保护眼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和注意,那么我们四人一组来讨论一下日常我们该如何保护视力?

(学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把它总结如下:

学生齐读:

1、坚持做好眼保健操。

2、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不能过长,要使眼睛的到充分的休息。

3、不要在强光或其他不适宜的光线下看书或写字。

4、不玩尖锐的玩具,以免伤到自己或他人的眼睛。

5、不用脏手或脏毛巾揉眼睛,以免细菌进入眼睛伤到眼睛。

6、眼睛有了毛病要及时治疗。

七、学做眼保健操

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做眼保健操的穴位还没有找准。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正确的姿势和穴位。请看眼保健操操法分解演示。

播放视频:

要求:仔细看,认真听,跟着学。

八、饮食调节

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家知道了正确的做法,希望每天的二次眼保健操大家都能认真做。保护眼睛是多方面的,我们还可以从饮食上来调节。

第一类: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缺乏维生素A,人体从亮到暗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还会导致眼睛干燥、转动不灵。

补充来源:肝脏、蛋黄和全脂奶。植物性食品当中的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各种蔬菜颜色越深,胡萝卜素含量就越高。

第二类:维生素B族

补充来源:鸡蛋黄、牛奶、动物内脏、瘦肉、豆类、各种粗粮、全麦食品等。

第三类:钙和锌等矿物质

膳食中长期缺钙,会导致眼球转动不灵活,眼肌凋节能力和恢复能力差,使近视度数加深;缺锌会造成弱光下视物不清。

补充来源:牛奶、豆腐等补钙佳品;贝类和软体类海鲜、动物运动部位的瘦肉、鱼类、黑芝麻、西瓜子、核桃等则含锌丰富。

第四类:维生素C、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它们可以延缓眼球功能的衰老。

科学教案篇13

温州新桥艳洁幼儿园:张慧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对颜色特别感兴趣,经常问老师是否要上美术绘画课。因此我选用这个主题《多彩的颜色》,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2、学习看图谱,完整的念儿歌。

3、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数个

3、红、黄、蓝色、桔子、茄子、叶子、车子的图片

4、图谱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其实颜料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为什么说颜料很神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一>幼儿分句学习儿歌

1、红色、黄色的混合

师:小张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的?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张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

师:现在小张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黄色、橙色、桔子的图片)    2、红色、蓝色混合

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吖,小张老师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

师:老师也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蓝色、紫色、茄子的图片)    3、黄色、蓝色混合

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幼:绿色。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

师:张老师用绿色画了叶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教师出示黄色蓝色,绿色、叶子的图片)    4、红黄蓝色混合

师:夷,那我们用这三种颜色的水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我们也来试试看。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教师操作)

幼:黑色。

师:可以用黑色画什么?

师:张老师用黑色画了一辆车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真厉害,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边讲边出示) 三、出示图谱,幼儿跟念儿歌

师: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现在我们把这些颜色怎么变出来的,给它取个好听的题目叫《颜色宝宝变魔术》(出示图谱)跟着老师一起念。 四、幼儿完整的念儿歌

五、创编儿歌

师:儿歌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橙色除了画桔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那紫色除了画茄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绿色我们还可以画什么呢?......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编儿歌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什么?      儿歌:《颜色宝宝变魔术》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

科学教案篇14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问题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第二课时探访蚯蚓

(1)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2)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3)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科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向小朋友提出这个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讨论!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汉字娃娃打打招呼。

2.认读生字

3.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3)指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来。

3.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

(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2)你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刚才大家都争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哪个词语?议论纷纷。

(3)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引读第三段

(1)玛利亚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因此,她的心里充满了疑问,课文里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吧!理解“满腹疑惑”

(2)妈妈怎么说?

5.玛利亚动手实验,发现了什么?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有关的句子。

6.是这样的吗?我们也来做做这个实验。

(1) 演示实验。理解“水漫出来了”

(2) 这样的结果是玛利亚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她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句子: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3) 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科学家说的话。

8.玛利亚听了,高兴地说“哦,我明白了!”玛利亚明白了什么?指导读第七自然段,读出高兴。

三、总结拓展

生活中你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类似的事吗?讲一讲。

四、作业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先说在请完成书上的最后一题。

板书设计:

不迷信

科学家的问题

动手做

科学教案篇16

活动目标

1.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

2.掌握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

3.探索用自然物测量树干、树枝、树叶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

难点:会用不同的“量具”进行正确的测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具:示范纸一张,笔1支。学具:每人一张记录纸,各种测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绳子、纸条、布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组织幼儿来到小花园,向小树问好,亲亲小树。

二、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尝试活动)

1.目测:小树的树干有多高呢? (幼儿讨论)

2.引出测量:我们用筷子来量一量好吗?

3.幼儿尝试测量,老师指导,提醒幼儿在测量时对小树要有礼貌,小心测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来测量树干的?教师简单小结。

5.幼儿再次用筷子以正确的方法测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记录幼儿测量的结果。

三、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第二次尝试活动)

1.幼儿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同一棵树干的高。

2.讨论:测量同一棵树,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多?用怎样的工具量次数少?

得出结论:测量同一棵树,工具越长量的次数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数越多。

四、自由选择工具进行测量(第三次尝试活动)

幼儿自由选择“量具”为小树测量,并互相交流测量情况。

教师作个别指导。

延伸活动

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回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树干、树枝等,激发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突破了以往同类教学重认知结果轻认知过程的划一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确定本次活动目标时,以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为重点。活动以让孩子们亲亲小树开始,充分调动幼儿的环境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三次活动尝试和活动小结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测量中简单的数关系。第一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类似但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让幼儿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次尝试提供给幼儿较为复杂的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主地去深入测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结合尝试教育,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环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层次感较强,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孩子们为自己在每一次尝试中有所发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对园内的小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测量中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小树,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树木的关爱,也勾画出了一幅人与植物亲密无间的画面。

科学教案篇17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2、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幼儿表达交流。

4、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科学教案篇18

活动背景:

小班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就连教师的指导语,如果用儿歌表现,孩子也会因喜欢而能听得进一些,如"走路弯着腰像个老公公,走路挺起胸像个小英雄",有韵律的语言,确实可以使孩子打起精神.

在满足孩子喜欢有节奏的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孩子欣赏儿歌中所蕴涵的情趣.本活动试图通过对儿歌的欣赏和简单的改编,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

但是孩子毕竟还小,如果他们没有改编的经验,那么就从一个东西、一种形状、一种颜色和一种动态开始吧。

内容与要求:

1、喜欢儿歌,并体会儿歌所表达的情趣。

2、熟悉并喜欢改编儿歌的活动。

3、儿歌情景图(树叶、秋千可以做成立体的,风做成贴绒的,富有动感的拟人化的摸样)。

4、贴绒水果:苹果、生梨、香蕉等。

过程与指导:

感受情景——欣赏儿歌——感受改编

一、感受儿歌的意境

出示情景图,老师可以引导。

1、(出示苹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2、苹果长在哪里?

3、苹果树上长着苹果,还长着什么?

4、这些苹果都躲在哪里?(树叶里)

5、(出示风)风儿一吹,苹果好象在干什么?

——这里主要是创设儿歌情景。

二、欣赏、了解儿歌

1、老师和着活泼的音乐,朗诵儿歌。(可以变换形式朗诵1~2遍)

2、欣赏后可引导:

1)这首儿歌,你最喜欢哪句话?(幼儿说一句,老师念一句)

2)老师念儿歌时,你喜欢的话,就和我一起念。

三、熟悉并喜欢改编儿歌的活动(教师可引导)

1、(出示梨)又来了小生梨,它的脸是什么样的?

——这时,活动只改编一句儿歌。

2、(出示香蕉)又来了只水果,是谁?它的脸是怎么样的?

——这时,活动改编两句儿歌:小香蕉,脸弯弯。

四、延伸

你们还喜欢吃什么水果,就说什么样的儿歌。

附儿歌:

小苹果脸圆圆

小苹果,脸圆圆,

害羞躲在树叶里,

风而吹来露笑脸,

一上一下荡秋千。

科学教案篇19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习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科学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科学教案篇21

一、教学名称: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培智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身体状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2、技能目标: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预防近视的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习惯的&39;养成是需要不断正确的重复才能养成,因此我做了以上的安排。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我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学生回答:眼睛。我说:“对了,一个人在形容所珍惜的东西非常宝贵和重要时,总喜欢打这样的比方,像爱护你的眼睛一样去爱护你所珍惜的东西。而往往你在拥有珍贵的东西时却不懂得珍惜,就好像眼睛一样。当你的视力不好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保护眼睛。”出示课题《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板书)

2、眼睛有什么的用途。

老师: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她能干什么用呢?(出示课件)老师:我们来看一看,跟你说的一样吗?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得清楚吗?

3、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眼的样子以及形成的原因。

接着请同学说说为什么有的人会戴眼镜?因为眼睛近视了,不戴眼镜看不清物体。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眼睛的近视呢?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出示课件):连续长时间看书、读写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等等。

4、预防近视的方法。

就是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危害了我们的眼睛,那我们又该怎样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呢?我们现在来看大屏幕。(出示视频1)看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预防近视呢?

引导学生说出:

(1)写字时手离笔尖一寸。

(2)读书时眼睛离书一尺。

(3)写字时胸离课桌一拳。

5、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刚才我们一直再看大屏幕,眼睛有些累了,现在跟老师一起来放松一下眼睛。(出示视频2)

6、课堂总结。

做完以后眼睛真舒服啊,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请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眼睛。老师衷心祝愿大家,不要因为今天的近视影响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睛。

以上的教学过程整个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

科学教案篇22

做泡泡水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在水里的溶解的现象。

2、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各种洗剂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剂用品

2、人手一杯水喝一根小木棒、吸管

3、柜子上贴有各种洗剂用品的标记图。

活动过程

导入:

问题情境

基本部分:

1、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1)老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作出能吹泡泡的水呢?)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能吹出泡泡的水,(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

能想到的洗剂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的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吧自己想要的袭击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2)引导幼儿观察洗剂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老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加入不同洗剂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洗发露、沐浴露、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和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4、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水的效果影响。

(1)用吸管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老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那个小朋友用了和他一样的东西?(用另一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一试)

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一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吹的泡泡多。

(4)收拾整理物品,请小朋友按标志图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到柜子里。

小结:幼儿能过尝试用各种洗剂用品制作泡泡水,

活动延伸:继续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的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

08高专五班32号王晓伟

科学教案篇23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科学教案篇24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

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科学教案篇25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152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