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15篇

康华0 分享 时间:

我们相信,本教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教学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15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

【学习目的】

1、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2、结合人们处理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

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学习方法】

复述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作业】

1、收集有关微型小说、科幻小说的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名称,以及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

2、简要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试给各部分拟个小标题。

3、字词积累与运用:

⑴ 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

A、婪、焚

B、棘、刺

C、狐、弧、孤

D、博、搏、缚

E、肮、炕、吭

F、哂、晒、洒、栖

G、栅、珊、姗、跚

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三个(或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话:

A、哂笑

B、贪婪

C、纳闷

D、棘手

E、众目睽睽

F、心安理得

G、莫衷一是

H、逍遥法外

I、深不可测

J、不容质疑

K、胸有成竹

L、一视同仁

M、任劳任怨

N、慷慨大方

【教学过程】

一、研读全文

分学习小组研读全文,共同解决问题:

1、教师的问题:

⑴ 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明确:是虚构──幻想。

(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一定的真实性?明确:有。)

⑵ 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何意义?

(明确:环保话题。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师补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⑷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明确: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⑸ 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生存的地球。

⑹ 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⑺ 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明确: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⑻ 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2、学生的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再补充。)

二、拓展延伸

1、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三、布置作业

1、课后巩固性作业;

2、课外练笔:

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3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的主旨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感悟文章主旨。

通过学习本篇科幻小说想像手法的运用,来理解是怎样利用想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意识到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并明白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的这一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性的多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中,人类把大量的垃圾倒进了河流中,于是自己的'身边环境清洁了;大量砍伐树木,于是生活条件改善了;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于是猎奇、虚荣的心理得到满足,……但是在我们把大自然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来尽情索取时,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那会是什么呢?希望这些问题伴随着对课文的探讨得到解决。

二、整体感知

1、简介文体和作者

2、指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⑴画出情节链

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记者——科学家——看客——警察——用绳量——用强音测——商人买下——填洞……叫声——小石头……

⑵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通过找关键词,画情节链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露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众丢弃废物的垃圾桶……城市变得清洁了。在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蔚蓝的天空时,最先丢进洞里的那声“喂—出来”从天而降,不,它是从洞而出!原来丢到洞里的东西被一一返送回来了!。

三、探究课文

1、题目“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2、那奇怪的叫声和那一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接下来可能还会是什么呢

3、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4、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科幻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A、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物质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B、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C、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

四、作业:为续写一个结尾。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4

知识与能力:

能够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抓住线索概括本文的情节;能够从科幻小说的文体特点入手,分析和理解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情节入手,迅速理清本文的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能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活动,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结合社会现实,说出文章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对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谴责;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愚昧、短视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能够对文中的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难点:

能够对结合社会现实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语:“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

一、熟悉课文

1、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的文体分别是议论性散文、报告文学、科学小品文、散文。那么,你认为本文的属于什么文体?

明确:微型小说、科幻小说

2、说一说,你的依据。

明确:

①微型小说——本文篇幅短小,字数较少(微型);

②科幻小说——内容围绕着一个幻想出来的深不可测的洞展开(幻想),题材与环境保护有关(科学);

③注释:星新一(1926—1977),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

教师补充:人们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星新一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小则两三千字,多则四五千字。

二、梳理情节

1、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对学习本课有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以前学过的知识——文章的线索、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

2、你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本文的情节加以梳理,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现洞(开端)——探洞(发展)——填洞(高潮)——?(结局)

3、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学生谈看法。

4、你觉得本文的.情节是否符合注释①“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这一评价?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其好处略加讨论。

三、探究主题

1、本文写到了很多人物,你认为谁应该为这一结果负责?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现洞:村里人

探洞:村民及村长、看热闹的人、新闻记者、学者、投机商人

填洞:商人及其伙伴、政府官员、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城市里的居民们、订了婚的姑娘们、警察、罪犯、工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是什么让这些人集体犯错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从文中人物的身份出发,分析其共性。

3、讨论:

(1)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这篇小说的是主题什么?

(2)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3、增强环保意识,激发探索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2、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3、展开合理想象,作续写练习。

【教学步骤】

一、漫画导入

学生上讲台展示所画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

第二幅,画上许多垃圾车开来。

第三幅,画上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小石头。

二、自读课文,思考

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怎样的道理?

明确: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三、探究文本

1、在我们生活中,你所知道的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

2、探究这篇科幻小说的深意。结合练习二,讨论交流。

四、展开想象

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作者用意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明确:

1、从那个无底洞中来的。

2、意味着原先人们扔进洞里的垃圾污物将接踵而来,大自然对人类进行的一次次惩罚的行动即将开始。

3、展开想象,先口头作文,再书面作文。

五、拓展延伸

课后调查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人们是怎样进行环保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词语,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了解这篇小说的深意,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究小说主题。

3.了解科幻小说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师引导,采用问答、讨论、表演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破坏大自然必将遭到报复,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懂得珍爱我们的环境,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明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2.体会小说风趣的语言风格。

3.探究作品的寓意与主题。

【教学难点】:

1.了解构想由基本点到整个故事情节。

2.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究小说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影片导入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科幻影片,后让学生谈谈这段影片的真实性、并说说它的体裁。(科幻作品)

师:同学们平时阅读过不少课外书籍,那么科幻小说同学们都喜欢看吧!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科幻小说?根据学生在读书中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思考来谈谈对科幻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有理则行)

2.请两位同学介绍自己所看过的科幻小说,并对故事情节作简要概述。

例《星球大战》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归纳: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学生可记下笔记。

二、自主学习

由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简笔画,画中内容是在一个离城市不远的村庄,出现直径大约1米左右的黑呼呼的大洞。以“洞”为基本点,让学生构想一个故事。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平时观察。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现文中故事情节。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让学生分角色、分组准备并表演,表演时应与课文内容大体一致。(让学生分别扮演村长、村民、新闻记者、科学家、商人、警察、市民)

三、合作探究

1.让学生探究课文内容。体验科幻小说想象的奇妙、生动、合情合理等特点。

师:这个洞怎样形成的?小说中人们对这个洞有哪些反应?这个洞被用来做什么?后来城市发生了什么?现实中有这样的洞吗?会出现以上类似的情况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组代表回答。

(1)一场台风过后,小庙被台风卷走,留下来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2)人们探头张望,有人猜疑狐狸洞,有人对洞里喊,有人丢小石子以探深浅,有人主张埋洞,有人担心、害怕。

(3)后来洞被一个商人买下,用作处理城市垃圾的中心。

(4)后来城市的天空中先是一声叫喊声,后来小石子又飞回来了。

(5)有可能,但丢进洞中的小石子不可能再从天上飞下来。

由以上问题的回答,让学生明白:想象的世界多虚幻,虚幻的情节又是根据生活(现实)加以想象的,所以故事的情节发展又合乎情理。

2.作者简介: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他的微型小说很注重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他尤其擅长写科幻小说,本文便是他的一篇科幻小说。

四、小结

请同学讨论后归纳: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科幻小说,观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认识了新星一这位作家,对课文内容有了大体了解,小说留下的启示,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探讨。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的写作思路,体会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三、教学方法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明确:太和殿。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明确: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 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0分钟

1.陈从周:

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 20分钟

1.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概括文本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领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1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M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3

一、教师导入:

是什么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找到安宁?是心。是什么使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是爱。是什么使爱的光华撒遍每一个角落?是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友善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瞥同情的目光,都能让我们感到爱的阳光。“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你,我,他,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今天,伴随着这首《让世界充满爱》的优美的主旋律,我们将进行一次爱的洗礼,接受一次爱的教育,希望这节课能唤起你心灵深处爱的感动,栽下爱的种子,传播爱的信息,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为了搞好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大家都做了很多,积累本上我看到多了一颗红心,多了一个爱心故事,多了一句爱的名言,课间我听见有人在轻声低唱爱的歌曲。搜集是快乐的,分享更是愉悦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分享你读过的爱的篇章,讲述爱的故事,领略爱的内涵,抒写爱的感悟,唱响爱的歌曲。

二、展示目标:

⒈能感情背诵一句“爱”的名言。

⒉能感情朗读一篇“爱”的诗歌或短文。

⒊能感情讲述一个“爱”的故事。

⒋能真诚抒写一段“爱”的感悟。

⒌能倾心唱响一首“爱”歌曲。

6、能真正领略“爱”的内涵。

三、下面请同学们

(学生):放开怀抱,大胆抒情,朗读“感动你的爱的篇章”

⒈【爱心名言接力】有感情地背一背打动自己的一句“爱”的名言。

我能背:

⒉有感情的读一读打动自己的一篇“爱”的诗歌或短文。

评选最佳朗读奖:

师过渡:刚才同学读得很投入,有歌颂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有赞美教师鞠躬尽瘁的爱,有歌咏人民战士舍己为人的爱,我知道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着把自己感受到的来自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的爱分享给同学们。下面,请每组的1号同学讲述。

(学生):分享心灵深处的感动“讲述爱的故事”

评选最感人故事奖:

四、师:老师也禁不住想参与讲述爱心故事了,如果说工作13年我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不是讲了多少次公开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得了多少获奖证书,我觉得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拥有学生对我的爱。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级学生——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孙海波在我住院期间和他妈妈拎着鸡蛋去医院看我,我当时并没有告诉学生我要到哪个医院做手术,更不用说哪个病房,海波和他妈妈打听了一上午才找到的;我还记得在夏店初中时我们去青乡挖草皮我没带水,学生徐慧慧和王珊递给我的一个苹果;我更清楚地记得去年我因为不跟班,谢飞那一句“老师你永远活在我心中”诙谐却又真挚的话语,去年教师节晚上在蒙蒙细雨中那万头攒动聚集科教楼底的感动。还有你们,虽然有时觉得你们很调皮,经常因为宿舍卫生纪律惹老师生气,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你们对老师的爱,我记得初一时有一次我因为教室里的电线问题没人承担责任而发火,在查宿舍的时候,204的男孩子每人拿出一个小西红柿对我说“老师别生气了,其实我们真的不知情。”

上周我因为找不到孩子而忧心忡忡,刘彦坤、张志强等同学马上打电话问询,孟小暄、李鲁坤到办公室打听情况,冯金涛、 远等同学在写检讨的时候总忘不了以他们特有的男孩的幽默让我开心。女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敢说咱班的女生是最善解人意的,除了学习上的认真细致外,单是宿舍卫生纪律的尽善尽美,不用我操心,就是对老师最大的爱了。上个月男生宿舍全军覆没,男同学义正词严的保证,让老师放心的慷慨陈词,也让我明白,这是一群懂事就是缺少自制力的孩子,他们其实也是爱老师的。所以工作再累再辛苦,有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关爱,我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太多太多了,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为爱,所以被爱,因为真诚以对,所以收获甜美。

五、师:其实爱的内涵还很广,绝不仅限于父母爱、师徒情、朋友谊,让我们放眼整个社会,看看爱的阳光是否洒落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心灵需要的地方。

(学生)欣赏爱的图片

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是否对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我们来一次接龙,畅谈对“爱”的理解,我先来,爱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爱是慷慨解囊,无私帮助;

爱是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爱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爱是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爱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爱是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爱是不计索取的奉献,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

(学生)接龙畅谈对爱的理解

让我们牢记,大家一起读(师生):

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爱是一片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世界因爱而存在。人间因爱而温暖。

六、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得不到关爱的不幸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看了这些图片,你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了震撼,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些人生活的幸福安康,而有些人却遭遇种种不幸。我们在同情不幸者的同时,是不是应“心存感恩,知足惜福”?感谢上帝,我还有温暖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世界上还有很多苦命的人儿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我们既然感恩带给我们幸福的父母、老师、同学、社会,是不是应该把我们的感恩之心化为关爱他人的动力?扪心自问,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对待这些渴望关爱的人们?你有过这的实践吗?

评选最佳金点子奖:

评选最有爱心奖:

(学生)谈如何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自己的生活实践。

首先应有善良的心,平等的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其次,应该成立爱的组织、社团等,再次,组织一系列的献爱心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外,可以号召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不幸者自食其力,给他们谋生的手段。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团体,诸如“微尘”——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的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止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地的爱心协会、组织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爱心标志、公益广告也络绎不绝,做一个爱的使者,你会感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七、师:短暂的一节课因为有同学的真情流露而倍感温馨感动,

爱的篇章让我们铭刻肺腑,爱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抒写爱的感悟吧。语言贵在精炼,感情贵在真诚。写下你心底最想说的话。

共享一片爱的蓝天

师: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共同筑起一座爱的长城,撑起一片爱的晴空!从现在做起:学习爱心、播种爱心、传递爱心、宣扬爱心吧!相信用我们的爱心可以把这一片蓝天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八、唱响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4

知识能力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囊náng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1、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课文。

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

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语句略。可以看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四、课堂讨论:

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凶兆?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六、作业。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48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