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晓芬0 分享 时间:

教案应该具备系统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科内容和不同的课堂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学习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生: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并提问,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过程

1、体验、感觉浮力的存在:

生:将手边的小木块、乒乓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可以看到小木块、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导案要求设法让小木块、乒乓球沉入水底。

2、认识浮力

生:阅读课本49页和50页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块,乒乓球,铜块,弹簧测力计体验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自己的做法;

通过体验,说出对浮力的认识。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N

师:板书:F浮=G—F示数

对铜块进行受力分析(板书),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N。

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G=N,用手向上托铝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变小,不变),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F1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师: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倾斜,乒乓球与细线仍然竖直向上,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同时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设计意图:教师自制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对乒乓球及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学会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生:阅读课本51—52页,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

师:教师巡回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适时指导。

生:展示做法,同时出示数据,展示结论。

师:在大屏幕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3、浮力的产生

生:阅读课本51页相关内容,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题和练习。

生: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师: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当堂评价

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篇4)

【设计理念】

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 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 — ,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 = — ,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 =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 <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最新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

第二,物体的浮沉;

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49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