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范文800字五篇

艺洁221860 分享 时间:

人物在这一段岁月中涤荡,编剧尽可以借助这些道出人生百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那个时期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ldquo;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rdquo;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hellip;&hellip;那也是只是我的&ldquo;希望&rdquo;,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mdash;&mdash;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那个时期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ldquo;活着&rdquo;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ldquo;痛苦&rdquo;,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

  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二>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 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 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ldquo;活&rdquo;,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 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ldquo;活着&rdquo;,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 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 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 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ldquo;乐得其所&rdquo;。这是一种&ldquo;活着&rdquo;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 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ldquo;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rdquo;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 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www.fwsir.com)所以&ldquo;活着&rdquo;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mdash;&mdash;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 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三>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ldquo;大跃进&rdquo;中失去了儿子,在&ldquo;那个时期&rdquo;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mdash;&mdash;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情节上,张艺谋在原著的基础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角色。但是引入王教授这个角色,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观众在经历过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看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

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是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从小说中福贵向龙二借了两亩田过活,变成了向龙儿借了一副皮影戏做流浪艺人。皮影戏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将小说的农村背景搬到了城市,开拓了视角,利于电影语言的表达,达到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而给我的理解,&ldquo;皮影戏&rdquo;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种人生如戏、悲喜皆空的意味。

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来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中被拉去学校做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觉化。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肆意横行。与之前工作人员来福贵家中收铁器有庆翻开福贵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钉子和皮影上的铁丝也是金属又有某种隐秘的联系。相较之下,改动之后的情节避免了绝对化,更显意味深长。

在结尾也有大手笔的改动。原著的结尾是这样的: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后来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ldquo;人嘛,就是要活着。&rdquo;

  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四>

《活着》的故事线索从国共内战一直横跨到那个时期,时代变迁巨大,其中的社会变迁、政权更迭、制度移位本就暗含着巨大的戏剧性。人物在这一段岁月中涤荡,编剧尽可以借助这些道出人生百味。但《活着》却选择另一种方式,将时代背景彻底隐于幕后,成为故事的舞台,而不发挥任何其他戏剧性的功能,让人物经历的人生变故仅为个人悲剧,而非时代之错。但这样一来,故事中两个孩子的死倒也显得矫作,显得为福贵这人本就倒霉,自己作死。而非&ldquo;生活无常&rdquo;。&ldquo;生而为人,我很抱歉&rdquo;的质感与力量也因这过于明显的戏剧化设置而被一定削弱。

但另一方面,这一设定也是为《活着》本身的故事特点所决定的。《活着》讲述了主角福贵一家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故事本身并无明确的一条关乎于中心事件的主线,福贵所处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指涉,因此在叙事上,《活着》的叙事线是散的,是一部较落地的生活戏。因而在生活戏的面貌上体现出可看性便是该剧在剧作上的难度。故而才有了两个孩子死去这一小段落内的过于明显的人为斧凿的戏剧性设置,这两处可看为《活着》在整体剧作上的硬伤,但这两场戏也确是为了叩问人物,体现生活变迁,体现&ldquo;活着&rdquo;这一主题而必须展现的,这两段戏,放在《活着》整部影片的风格中来看,是个死局,未必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该剧在对其他段落可看性的处理中,是极为成功的,可看性并不等于戏剧性,《活着》剧作的成功之处便是对角色所处时代的细致展现,如故事前期的唱皮影戏、赌馆赌博,对于民国时期大少爷生活的细致展现,中期时大跃进炼钢铁、吃大食堂以及后期的那个时期面貌,这些多为生活状态戏,而不带多少的戏剧性,关乎于人物命运的戏剧性转折基本没有。在这一点上,《活着》的处理颇像当时香港喜剧娱乐片的处理方式,都没有一条明晰的叙事主线,故事都为段落拼接而成,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看点,就像一根线索串联起来的珍珠,每一颗珍珠都有各自的亮点。只是香港的喜剧片着力于&ldquo;闹剧式&rdquo;的娱乐,而《活着》着力于精细的生活刻画,力求展现生活的气韵。是为《活着》的得道之法一。

《活着》成功的第二个处理为对于铺垫与呼应的运用。呼应其将一串散戏真正串联起来,给人以&ldquo;唏嘘&rdquo;之感,这以春生这一角色为代表,春生与福贵唱皮影戏被抓壮丁,在军营里,故事埋下了春生喜欢开车的伏笔,之后春生跟着解放军到南方打仗,之后故事来到大跃进时期,福贵得知儿子被区长的车不小心撞死,后来才得知,区长就是春生,荒诞唏嘘之感瞬间形成。福贵老婆家珍更是对春生说&ldquo;你欠我们家一条命。&rdquo;之后到了那个时期,这句台词又得到了呼应,春生在那个时期中被打为右派,老婆自杀,半夜找到福贵家,将这些年攒的钱都给了福贵,以赎撞子之罪,家珍看到春生这几年的态度,终于原谅春生,怕春生轻生,又对其说出&ldquo;你可要好好活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rdquo;同一句台词因呼应有了不同的意义,散戏也被紧密地连了起来,生活变迁的唏嘘感就此一挥而就,&ldquo;命运无常&rdquo;浑然而成。呼应的另一条线索为装皮影的箱子,皮影箱最一开始代表活着的希望,而在故事结尾,成了福贵外孙养小鸡的箱子,意味深浓。《活着》正是借着呼应,才使得整部影片&ldquo;形散而神不散&rdquo;,气韵一贯到底。

观看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五>

记得当年看完余华的《活着》的感受,就是命运无常,纨绔子弟不学好成败家子,败光了家业却因祸得福,成了贫农,勤快人辛辛苦苦积攒了土地,到时候却成了富农被打击,甚至整死。

我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接近那段历史,命运巨大的荒谬性常令人惊到回不过神来,而那段历史,留存于各种纸张、胶片,以及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的头脑里,面目各异。

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充斥的是人性的阴暗,与被加害者的生不如死,而在这一部张艺谋的《活着》里,一切却波澜不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无论经历了几多生生死死的考验,结尾,失去了一双儿女的夫妻俩还不是和女婿、外孙平静的吃着饺子,好像忘记了刚从坟场回来,他们吃着,也有说有笑。

他令我们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控诉和谴责的大好时机。

而控诉和谴责是不是来得更痛快些,也容易产生振臂一呼、应者群集、激情四溢的场面,被煽动者或咬牙切齿、或摩拳擦掌、无不在群情激愤中体会到了某种快感,而感到自己是身在正义一方的。

群众,往往喜欢这样吧。

但是导演没有这样处理这一切。他放掉了一个振臂一呼、令众人纷纷跟着挥手喊口号,从而体会到被簇拥被跟从的满足,他没有,他只是冷静的回看历史,通过一家人的命运,让我们这群观众,在冷静与清醒的状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所以,这部电影是朴实的,诚挚的,而且还是幽默的,它的不经心都精心的掩藏了起来,给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命运的轮盘赌,上演着不近情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戏码,每个人,都摆脱不了,主张不了,向东的走向了西,往前的退了后,在这种无常不公中,人能做的,唯有接受命运,好好活着,罢了。

命运不可言说,如此复杂,提供给我们的故事,充满了荒谬性。出于好心去做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富贵的一双子女,有庆和凤霞的死,无不是好心办坏事。有庆正睡着,富贵为了表先进,特地背着还睡着的有庆去了学校,结果县长的车撞倒了学校的院墙,睡在墙下的有庆被压死了。女儿凤霞生产,女婿找来了&ldquo;反动学术权威&rdquo;,权威几天没吃饭,富贵好心买了馒头,权威饿极了,一口气吃了7个,噎住了,富贵好心给他水喝,结果适得其反,水加速了馒头的涨大,&ldquo;1个变7个,7个就是49个&rdquo;,权威差点不行了,凤霞产后大出血,权威自顾不暇,使得本来可以抓住的求生机会失去了,凤霞死了。

而哪一次是因为恶人出手呢。没有,都是一些好人,出于好心,而出力、忙活,结果适得其反。在陈凯歌的那个时期场景里,坏人做恶,人性无耻,而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却没有那种惨烈与丑陋,但是结果却一样不见得好。

有的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命运,比如有庆的死,不可预知。有的是因为缺乏常识,比如给老教授喝水。好心未必办好事,就好像是,如果走错了方向,你走的越快越起劲,离目标就越远。

好人也会恨,但他们渐渐学会了接受。家珍曾怨恨春生害死了有庆,可是当春生在那个时期中受迫害时,她意识到他也是个好人,而主动帮助他&mdash;&mdash;恨到最后,甚至找不到指责的对象,一切唯有归咎于命运。没有持久的恨,因为家珍终归是善良的。而这种善良的底色,几乎充斥了剧中的人物。

因为命运无常,所以人们喜欢找乐,比如皮影,富贵曾靠他养家,那个时期中烧了,装皮影的箱子就拿来养小鸡,看见箱子里毛茸茸的小鸡,会令人觉得生命的多姿多彩与闹热,不管是皮影,还是别的,人们总要活下去,一个没了,还会有另一个接替。还有那些平实的幽默,在生活里无处不在,瘸腿的憨厚女婿,对着主席像说:毛主席老人家,今天我把凤霞接走啦,把众人都逗乐了。这应该是一种善意的调侃。说的人即使认真,笑的人却未必端正。因为笑声是人们度过严酷最好的武器,多少愁忧在笑声中被消解,一笑泯恩仇。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那是命运的无常,人们渐渐学会了知天乐命,本片便是传达了这样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有庆、凤霞去了,还有馒头,而馒头的日子只会比现在好,富贵一家三口说着,心里充满了希望。

活着,并且心存希望,相信未来&mdash;&mdash;那是食指的名诗。这部作品便是这样带给人们希望。生活里的丑陋固然很多,人却不能因此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眼睛看过去,映进心里的就不同,即使那个时期,也并不都是那么惨烈,很多人,也在那个时候收获了温暖的记忆。


教育性电影《活着》有感800字相关文章:

1.活着电影观后感1000字

2.安全教育片观后感范文800字

3.读《活着》1000字有感全文5篇优秀作文

4.观看《阿甘正传》观后感5篇800字精选范文

5.高中生读《活着》有感作文

6.惊天动地观后感800字5篇

7.电影含泪活着观后感范文

8.2019中学生观看热映电影《老师好》有感范文

7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