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世涛1147 分享 时间:

《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为《3idiots》,片名虽然翻译的太烂了,但不影响其内容,这是一部印度题材的影片,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影片,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

《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是一部接近三个小时的长片,我还是一口气就看完了。或许是长期淫浸于美国大片,我对印度电影并没有很高的期许,也没想过这部片子能带给我感动和思索。待电影完结时,我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为了友情,为了人生,为了这部被我误解的难得一见的好片。

与其说这部电影的线索是寻找兰彻,毋宁说是寻找生活的真义。查尔图想要知道的是兰彻的生活的结果,而我们看重的是兰彻人生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这种达观和淡薄的态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的阴霾,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于是有了查尔图这类标杆学生:每天十八小时的学习,自私谄媚,幸灾乐祸,对别人漠不关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完全是一个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则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于是不断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情形并无二致,在经济现代化的大潮中,竞争的白热化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大的区别。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期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们三岁要上幼儿园,四岁要去英语班,五岁得去绘画班,六岁得去钢琴班……,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只能学别人认为有用的东西,追求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过着别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的心却在低泣:这是我自己的生命,这一次的生命我本当为自己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鱼儿,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光鲜外表下内心的苦痛又有谁能知解呢?

“知道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知识于他不是敲开金钱权位的手段,他从不为了成绩和工作而学习,知识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乐趣。这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已越发稀有和珍贵,所以兰彻成功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则仍在欲望的深渊里苦苦攀爬、深深沦陷。

当学非所爱、爱非所学时,法汉一直在平庸和苦痛中挣扎。我们无法在我们不爱的东西上有热情的投入,强行去学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宝贵的一生耗费在我们不爱的事业上,这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当法汉最终成为动物摄影家时,我由衷地为他高兴。是的,即使今后钱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车小一些,只要内心快乐,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片尾法汉明朗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满足的喜悦。

剧中三个傻宝的兄弟情谊也让我潸然泪下。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誉都可以置之不顾。在现实的重压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这才是人生的快乐与真义所在,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追寻。当法汉与莱俱终于找到兰彻时,来自朋友的重拳传递的却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难以言尽的言语和感情。

作为一部民族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还奉送了独特热闹的歌舞,让我对这个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而其中俯首即是的关于友情、爱情、人生、成功的哲学则更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这部电影将是我关注更多外国影片的开始,相信也能带给你们感动与启示。不仅是电影的娱乐,更关乎人生的思考,尽在《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

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旺度以一位富人的儿子的名字“兰彻”进入皇家工程学院,与另外两位主人公拉加、法罕的故事。兰彻以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而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实现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他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着同样有着梦想但缺乏自信的拉加和一直按父亲想法生活的法罕。经过生活的磨练,最终他们各自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拉加成为一名大工程师,法罕成为著名动物摄影师,而兰彻以自己的真实身份“旺度”成为一名拥有四百多项专利的大科学家,同时成为了一名教师,用他的理念教育和影响着更多学生。轻松、幽默的氛围贯穿整部电影,但正是这样一部喜剧电影,带给了我许多触动。

关于教育,电影中有一句形象的对白:“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已经让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退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育需要不断反思、革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关于学习,“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当兰彻用自己制作的简单导电装置捉弄学长时,我看到的不是有趣的电影情境,而是在我们身上似乎已经快消失殆尽的活力。“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标,当我们一味追求好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四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四十年”,死记硬背扼杀的是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而生活不是背出来的,人生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活得精彩的。

关于生活,“Aal izz well”可谓是电影中一句简单却又核心的台词,在他们面对生活中各种不顺利的情况时,总能听到这么一句“Aal izz well”,或许来自他人,或许来自自己。无论眼前是情况多糟糕,也永远不要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信心,学会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那么,一切一定会好。

最后,关于梦想,兰彻对法罕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我们的梦想是否已经被“目标”所代替,越来越不会做纯粹的梦?离梦想越来越远,便是离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和人生越来越远。失去梦想,永远是一件遗憾而可悲的事情。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3

昨夜,在土人老周博客的推荐下,观看了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深夜看完,思绪万千,竟然久久未能入睡,仍然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情节中,被影片里三个年轻人真挚而热烈的友情感动着!也被现在的中国教育所恼怒,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的孩子创造力低至历史最低,这就是这些年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学生正在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真希望一些教育者,学生,家长能够来看看这部影片,对大家会有所启示!

兰彻、法涵、莱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彻是花匠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莱俱喜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以各种方式排解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学习是兴趣,工作是娱乐"

有多少孩子能够享受到这些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就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与孩子的前途连在一起,害了多少孩子啊!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

"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孩子们,为了他们的健康、自信、快乐而努力!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4

之前从未看过印度产影片,当看完这部被无数人推荐且评价极高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主题鲜明,讲述了亲情、友情、爱情和对教育的探讨,整个观看过程中笑声伴随着眼泪,开怀过后又陷入沉思,真没想到宝莱坞也能拍出如此优秀的影片,这部片子不仅改变了我对印度电影的成见,片中大量印度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传统的场景,也让我改变了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偏见,至少让我对这个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产生了兴趣,因此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有一个好剧本一群好演员,更是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很好的印度文化宣传片。

回到本文的主题探讨——关于教育的意义,这也是本片让人笑过之后带来深思的话题,结合这么多年来自己的学生经历以及片中集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我有如下几点想法:

一、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创新。片中的主角兰彻从来都不是个墨守陈规的学生,他讨厌死记硬背公式理论,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为此他在老师的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分子”,多次被请出课堂,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能每年考试成绩拿第一,敢用小轮摩托车运送重病患者去医院急救,勇于开拓思维用汽车电瓶供电,自制助产器帮主任女儿接生,最后他还成为了拥有400多项专利的著名科学家,如果他是像“消音器”那样所谓的“好学生”一样,绝不会有勇气做出这些反常规的事,到最后估计也就泯然众人矣了。

反观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何不也是培养千人一面的流水生产线模式,教学不能离开大纲,考试连主观题都有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全被限制得严严实实,如果有胆敢挑战这个体制或者老师“权威”的学生,即使他是天才,也会因为不符合“标准”而被生产线淘汰。相信在学校大家都有被要求将一篇文章分段写段意或者归纳中心思想的经历,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一直认为这是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分段这种事本身毫无意义,为什么要求每个人都按标准答案去理解,好好的一篇文章不去领会它的精神内涵和学习遣词造句,死背这种答案有什么用?这完全是扼杀自主思维的行为,也让语文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即使是到了大学,这个所谓崇尚精英教育的地方,所能够容忍的创新思维也非常有限,一些老师经常鼓吹自己如何开明,能够广开言论接受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挑战他们的观点,但如果你真的因为某个问题提出与之相左的看法,结果通常都是他们不会给你辩论的机会,一句“你先坐下!”,然后开始bla bla想要“规范”你的思想与之保持一致,好像不这样就不能体现他们的权威似的,这样的教育环境,难怪中国近现代都出不了思想家。

二、教育的意义不是追求排名。片中的威严古板的主任教育新生的第一句话都是“生命就是一场竞争,你的成功就意味着别人的失败……”之类的,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兰彻被逼给大家讲工程课时在黑板上用他朋友的名字随便造了两个词,然后让大家在30秒内找到答案,当大家找不到时他问大家,刚刚有谁在看到这两个新名词查资料时有学到新知识本身的兴奋,还是都因为要限时与他人竞争而在努力?回想我们的学生生涯,几乎无时无刻都与排名有关,排名决定在班上的座位,决定考场号,决定是否能够升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等,因为残酷的竞争带来压力,压力产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主要是为了追求一个好名次,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所谓的领先地位,试问有几个人真正是为了提升自身而在求知呢?在大多数人眼里,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名次,这也就造成了名次靠前的同学高处不胜寒,压力越来越大,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排名靠后的同学自暴自弃,灰心气馁,酿成了许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就像片中主角说的,学校是用来求知的地方,不是压力工厂,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而且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活动。

三、教育应该教人勇于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片中的另一位主角FARHAN,从小酷爱野生动物摄影,无奈其父逼其学习工程学,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排名倒数,后经兰彻点拨和鼓动,他勇敢地向父亲摊牌,表明自己的想法以求父亲理解,最终其父支持了他的选择,他与父亲相拥而泣……这一幕儿子与父亲的对话非常感人,也让我感触良多。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其实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很多时候通常是父母为其一步步安排好让他走,父母们或为了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或为了儿女将来能有个他们认为的好前途,所以不论子女本身是否愿意走这条“规定路线”,连哄带骗连拖带拽也一定要其符合自己的期许,当然不能说他们的一片好心是完全错误的,但我认为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然后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去发展,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能从事他喜欢的事业,那必定是事半功倍的,而且会让人乐在其中,相反他如果因为厌恶而抵触地去学习和工作,那是对这个人才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欧美人老说的“follow your heart and be happy”,也是类似的含义,根据本心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是福是祸将来都不后悔,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

说这些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现行的教育体制,毕竟在这个体制下仍然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民情,所以外国的有些做法固然好,但拿到中国来就并不见得一定适用,教育体制改革已十年,教育部称这个改革失败了,看来还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搞不好还要重新投石问路,我们既不能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全盘否定改革,也不能盲目冒进瞎折腾妄图一蹴而就,希望将来越来越好,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

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Rancho(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Rancho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Farhran(Farhran)与Raju(Raju)是大傻瓜了。

这个特立独行的Rancho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Raju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Raju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Rancho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Rancho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个傻瓜》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Rancho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Rancho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00字五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篇600字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精选5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5篇550字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精选5篇1000字

三傻大闹宝莱坞个人观后感范文5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个人范文5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优秀心得5篇650字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优秀心得5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电影范文5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5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