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800字

诗晴1147 分享 时间: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讲述了农妇李雪莲(范冰冰饰)因生二胎和丈夫“假离婚”,却惨遭抛弃,走上了长达二十多年、不断上访伸冤的漫长路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从拍摄到上映一直热议不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圆形镜头,至于为什么用圆形镜头,此时此刻,一大波解读已经在路上,当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感觉就像通过一个小孔看见了不常见的官场生态,有人更形象的将这个圆形镜头比作是官场的西洋镜。影片中的一群重权在握的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并非十恶不赦、无恶不作、贪婪腐败、草菅人命的形象,不过存在一些“非公开”的“私房照”形象,如:在新老干部宴会上的阿谀奉承形象,市长对县长私下指导的官本位形象,我也是有进步想法的钻营形象,他们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无直接错误,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各种“私房照”形象。把小事搞成大事,被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弄得焦头烂额、抓耳挠腮,实在有损领导干部形象。

笔者认为:广大领导干部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力戒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困难群众,应格外关注、关心、关爱,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上。在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要不断克服官僚主义,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落实到行动上。如果影片中李雪莲最初找到各级领导反映不满时,有领导能够诚恳对待,耐心解答,象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千方百计帮助她排忧解难,这个故事也许就会改写。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

其实刚开始之所以看是因为被看其他小说所影响的。因为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看的时候刚开始觉得李雪莲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因为究竟真假结婚真的很重要吗?可是那个时候的名声真的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真的很重要吧。

看到最后李雪莲闯入了人民代表大会,结果把一众干部撤掉的时候觉得“恩,结束了?”而且当时觉得很搞笑的是领导只是举了例子,而省长确实相信了,结果。

后来二十年后才是精彩部分。

真正的精彩是因为他们怕李雪莲再次闯入的时候的过程,其实李雪莲本来是不去的,可是他们却偏偏最后逼着李雪莲一步步走向北京。

真讽刺,其实本来如果干部真的能够从李雪莲角度出发,好好和她谈一下,而不是只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做的一切,其实就很好解决的,可惜的是并没有,当得知李雪莲的丈夫秦玉河死掉的时候,他们竟然是觉得开心,终于松了口气,李雪莲没得告了。

而且当李雪莲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一群警察一群人民的‘公仆’却只是在旁边看守着,并没有伸出援手,待到代表大会结束,立即走人,因为他们保住的地位。

丧心病狂,最后逼得她走向了自杀。

可惜的时候,自杀的时候去的桃园,桃园的主人最后考虑的是你不应该在我那儿自杀会影响我的生意。

而不是关注你为何自杀、不能自杀。

李雪莲最后笑了,小说她的镜头结束了。

整篇小说一口气就能读完,可是读完的时候却发现背后真的是一片心寒。

真的,读完下发现,整个小说里的人都是事不关己,只有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才立即有所反应,这何尝不是现实的映照呢?

没人真正去了解李雪莲,也没有人尝试去了解。

干部之间互相推卸,人和人之前表面的友好只是因为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利益。

只有最后李雪莲走投无路在小乐家住下的时候,我才发现整篇小说,只有稍微比较温暖的地方是小乐义务反顾的给钱照顾了她几天。

看着轻松的小说,读完才发现是一部很黑暗的小说。

因为太现实了,所以不敢直面现实。

因为太黑暗了,所以看不到真实的一切了。

我很想看最后李雪莲闯入人大了,可是结局却是人大结束了,她也结束了。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3

2015是中国电影逆袭的一年,全年总票房400亿元,国产片票房占了60%。更可喜的是,国产片不仅票房可观,质量也大幅提升,《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等片叫好又叫座,一时间成为全民热点;《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儿》《心迷宫》等电影更是影评人和观众都交相称赞的佳作。

而往年风头很劲的进口大片与国产片比起来,无论票房还是口碑似乎都被压了一头。2015年国产佳片频现,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2016年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华语大片,我们不妨来展望一下。

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如今各种火热的网络小说包围中,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略显质朴,但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各种亮点却纷纷涌现。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

《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有些黑色幽默的故事: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前夫说的一句“我看你就是潘金莲”,坚持告了二十年的状。这样一个看起来心酸的故事却处处充满了无奈的幽默。正如冯小刚导演在微博里写道:“幽默有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冯导拍了这么多年“冯氏喜剧”,要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幽默,时间在流逝,艺术的追求在进步,冯小刚要表达的幽默也从“语言的幽默”变为了“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说到为什么要拍《我不是潘金莲》,导演说:“我这个年龄并不是急着要拍很多电影,我其实还是要拍一部值得拍的电影。”

12年前出演《手机》中的武月,是范冰冰第一次拍电影,12年后,她挑战了一个离自己如此之远的角色。冯导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有名有姓的男演员有28个,女演员却只有范冰冰一个,真的是众星捧月,而冰冰没有辜负这样的众星捧月。

除了主创的引人注目,本周发布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导预告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因为预告片的画面是这样的~预告片中的圆形画幅到底有什么深意,围观群众有众多看法,而导演冯小刚与本片摄影罗攀都已证实,圆形画面不是预告片的一个噱头,正片也将全部采用圆形画面。如此创新的方式让《我不是潘金莲》具有了先锋实验的意味,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频繁出现的圆形画面将使这部电影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画”的味道。拍摄一部圆的电影,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本的画面加上一个圆形就好,整个的构图、拍摄方法都要改变,看冯小刚导演如何在视觉语言上进行这一创新是令人兴奋的。范冰冰将如何演绎这个离自己如此遥远的形象也是令人兴奋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老炮儿——年过半百的老人任性的结果。他把一定程度上得罪观众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搬上荧屏,在习惯了漫威的荷尔蒙系列的年轻人面前呈上一杯苦茶。

用影像记录中国现状,记录时代里普通人的悲喜生活,是冯小刚一直想做的事。

他在不止一次采访中说过,如果不是《一地鸡毛》、《我不是你爸爸》这些反映现实的片都折了,他就直接奔着《我不是潘金莲》去了。不会有中间《甲方乙方》那些贺岁片。“那些贺岁片都是假象”。

题材不够热门,圆画幅国内没人玩过,合作伙伴反对,都阻挡不了他想拍的心,他的底线是“大不了你们不投资,我自己投资。”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妥协中,他积攒起一份任性的资格。而能说出这话,除了因为有钱和地位,恐怕也需要有一点坚持和初心吧。所谓,烈士暮年,壮心未已。

李雪莲是个聪明的农村妇女,她想出假离婚的法子,也知道如何才能让当官的关注到自己。她一根筋的认死理,他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为什么假离婚成了真离婚,法院的人还说这就是真离婚。

她相信她的牛,商议假离婚时只有牛在场,牛点头她就去告状,牛摇头她就不告了。听一头牛的话,这荒.唐的说法,把市长气的拂袖而去。

李雪莲从公安局出来后,曾一度想放弃告状,但是她要秦玉河一句话,这婚到底是真离还是假离。没成想,秦玉河却羞辱她在新婚之夜前就不是处女了,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是愤怒的,在她心里,婚后出轨并谋害亲夫的潘金莲和她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在和大头一夜情之后,李雪莲却觉得自己就是潘金莲了。因为她的意识里,这婚就是假离婚。所以当她听到秦玉河意外身亡的消息时,哭的呼天抢地——再也没法把话说明白了,我不是潘金莲啊!

一部荒诞的闹剧因为当事人的去世而终结,一个靠告状而活着的人自此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官员该如何做,李雪莲该如何做,李雪莲身边的男人该如何做,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一时半会儿我摘不清了。

昨天看了南方周末对范小姐的采访,她说,最后结尾餐馆的戏是她要求加的。可是这段戏也导致了烂尾——扯出来两个全片从未提及过的孩子,然后强行升华角色包装母爱,一瞬间就让李雪莲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十分失败。既然她大儿子在前夫那,那她为何从头到尾不曾提及一句?这样一个母亲对流产的孩子却又有那么强的执念?

我倒是觉得范小姐和郭敬明拍完爵迹,沾染了郭敬明不少仙气。

反观其他配角,人物饱满——遇事儿先摘自己的大鹏,不愿意给领导添麻烦的张译,去对头那儿上吊的范伟。倒是范小姐一出场我就觉得隐隐的尴尬。

圆形画幅的形式运用的很好,有类似聂隐娘的美感,也像富家小姐手里的山水画扇子。

另,我最喜欢的还是冯导的《一声叹息》。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5

我看完了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将主人公李雪莲上访20年的酸甜苦辣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李雪莲上访20年,她周围的人也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真想帮他,但大多的是想借着李雪莲的大腿搓麻绳,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想色要官图财,有的炫耀领导水平,有的因此丢了乌纱帽。就连李雪莲上吊时,果园的主人也跟着她,让她去邻居家的果园上吊,打掉自己的竞争对手。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是众多信访人的一个缩影。

信访其实是个名词,到现在为止也是个名词。信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所谓信访,就是人们群众来信来访。

信访工作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帮助他们解决各种诉求,解决不了的转达给其他部门解决。用一句洋气话说,就是化解矛盾解决诉求。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其实很正常。经济发展越深入,法治建设越全面,人们的各种诉求也越来越多,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意识越强,信访意识也越强。

人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感到冤屈,或者是看不下去某些部门、人员的作为,或者是向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写信或者到党委政府和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等,希望得到解决。

有时候,某种诉求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候某种诉求得不到解决,甚至永远也得不到解决。还有些诉求,只要努努力、使使劲、用用心,就能解决。

中国人有时候很倔但很讲理,他们不怕穷不怕吃苦,就怕输理丢面子,信访的理由有时也很简单。《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20年上访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是一件事,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变成一句话,只要其前夫承认是假的就行;其二是一句话,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为“我不是潘金莲”讨说法。

于是,解决不了满足不了自己诉求的那些人就不断地信访、不停地上访。

慢慢地,信访成了动词。有的人开始相信信访、迷信上访了;也有的人害怕信访、拒绝信访了。甚至只剩下“访”,没有“信”,不再信来信往,直接人来人往了。

相信信访、迷信上访,是因为尝到或者看到了别人信访上访带来的好处,有的因为信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处,甚至可以借以要挟有关部门。

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信访已经成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的人害怕上访、排斥上访,是因为自己没有错,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有的人害怕信访、排斥信访,有错不想承认,宁错不弯腰,甚至连一句软话也不说。无形之中,加剧了信访。

应当看到,信访的根源在于有些人员和部门无视或者漠视群众利益,没有依法依规办事,作风简单粗暴造成的。

解决信访说简单也简单。中国人很讲理。只要实事求是,明确是非,该认错的认错,该纠正的纠正,该道歉的道歉,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和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把信访引导到依法依纪解决的轨道上来,信访的群众肯定会信服。

愿信访的人越来越少。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