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

新华0 分享 时间:

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升你的写作水平,还能让你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怎样才能写好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这里给大家提供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方便大家学习。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1

姜文是个人才,当今电影节当之无愧的老大。张艺谋的团体操和陈凯歌的小悲情,一律靠边站。国内虽然也有电影拍的比较有深度的好导演,但是没有人能够把电影拍的如此大气如此爽利又如此隐晦如此令人意犹未尽。

剧情不说了,影射之处太多,回来后在网上搜了一些说明,才真正体会到姜文的老辣独到之处。《鬼子》被禁,姜文这回十分巧妙的躲过了广电总局的剪刀手。等到那些人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老百姓已经笑够了,姜文也早已站着挣了个盆满钵满。

影射一:张麻子和黄四郎的身份。剧情发生在1920年左右,辛亥革命刚刚结束10年,之前军阀混战,黄四郎能够保留辛亥革命中两枚经典版地雷中的一枚,可见地位并不一般。张麻子应该属于之前跟随蔡锷将军的卫队队长,蔡锷死后落草为寇。都不是一般人,眼神言语中无不流露出杀气与霸气。乱世之中豪杰并出,双方根本上就是革命者和当权派的代表。一方要的是公平与民主,一方则是掠夺与欺诈。二者水火不容,自然子弹飞个不停。

影射二:鹅城的民众,可谓是当今国民的最好比喻。钱拿了,不敢收,都送回当权者手里;枪拿了,不敢用,等着两边叫板,那边赢了投靠那边。胆小、猥琐、自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怎么觉得历史仿佛倒退了几十年?有人说,历史就是不断的周而复始——原来如此。

影射三:张麻子领导一干人浴血奋战,推翻了黄四郎的暴虐统治,可是兄弟也好、女人也好,最终都离开了,剩下张麻子孤家寡人一个。最后的镜头,那个坐在火车车尾,穿着师爷衣服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四郎。势单力薄的革命者与根深蒂固的腐败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是用枪打那些拉火车的马儿,子弹多飞上那么一会儿,便分崩离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看似不少的喜剧元素,观众也笑声不断,其实,这片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啊。

再说说表演吧,就演员来讲,三强鼎立的局面的确令人不好取舍。不过以我看来,最出色的,还属葛爷。姜文演戏男人味十足,可惜的是缺乏点喜剧元素,抱着老婆嚎啕那段,怎么看怎么不像;发哥,虽然一人分饰两角,可谓物尽其用,可是怎么看怎么像小马哥啊,不够坏,不够令人生恨。还是葛爷,演县长就是县长,演师爷就是师爷,贪财好色,圆滑狡黠,亦正亦邪、善恶兼具,悲与喜如此和谐的溶入同一个人物的内心,可见其功力。在冯小刚和陈凯歌那里,都不够让葛爷演得畅快,唯有姜文,能把葛爷骨子里沉淀的那些东西翻个底朝天,难怪葛爷大呼演得过瘾。

中国电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于夹缝中顽强挺立出如此出色之作,套用网络里一个词——“给力”。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2

鹅,在有些地方就是“呆瓜”的别名,电影把故事发生的地方起名叫“鹅城”是有其深意的,“人傻钱多速来”的典故估计出自“鹅城”,哈。

电影中角色的身份表象和实质是倒置的,县长,那就是长官领导,代表的是本来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其实却是花钱买的官真正的目的是捞钱根本无所谓什么公平正义;乡绅,本来应该是被县长管理的公民,其实却是真正管理县长兼管理全城老百姓的恶霸;土匪,应该是恶的代表了吧,却原来是个侠盗,只为义不要钱。可见在某些特殊时期,身份的传统意义上的表象和其内在实质原来可以竟然大相径庭的,某些特殊时期指的比如电影说的北洋时期,那时是乱世,而现在是太平盛世这样的反差当然是不会有的。所以现在呢,领导就是领导,公仆就是公仆,显贵就是显贵,犯罪分子就是犯罪分子,官不用买,钱不用捞,盗没有侠,天下很公平到处是正义。

在鹅城这个地方,因为全城基本上人人是鹅,又恰逢乱世,所以呢,县长是恶的,乡绅是恶的,老百姓是懦弱的任人宰割的,县长和乡绅合法地打着正义的旗帜从老百姓那里捞钱,剿匪慈善帮助受灾地区群众,等等,所谓的监督还是落在县长和乡绅的手里,老百姓如果不支持呢,就说你是落后群众,如果出言质疑呢,就说你是散布谣言谋图颠覆,抓起来判你个十年八年,外城给个奖也不能去领,外城批评一下呢就说是鹅城自己的内政,所以你说鹅城里真的全是鹅还是全都被吓成了鹅?

谁都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叫公平,光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鹅们不会为了别的鹅的正义和公平去牺牲自己,所以等到自己的公平和正义被侵害的时候也不要指望有别的鹅会挺身而出,这是事实,这个事实也成了恶县长和恶乡绅们做恶的动力,当县长们乡绅们勾结起来的时候,单个的鹅就是弱小的个体,尤其当鹅们“自扫门前雪”形成习惯的时候,县长们乡绅们再怎么做恶都可以是没有顾忌的。除非,除非出来一个张牧之。张牧之当然是了不起的,是侠盗,更是英雄,那些鹅、那些本来不是鹅却被吓成了鹅的鹅需要的一个张牧之这样的人,需要打响第一枪的人。

让张牧之为之行动的根源是他的理想主义,公平和正义就是理想主义,公平和正义正因为少所以才成为了理想,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当然是很崇高的,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女人,说不定哪天死了还会被阴谋者泼上污水永无真相,张牧之最后是胜利了,但他的兄弟们也全散了,喜欢的女人也跟自己的兄弟跑了,他赢得了正义却失去了全部,很残酷,但这确实是理想主义者经常的下场。何况,他离开了鹅城,那么下一个来鹅城的县长和城里剩下来的乡绅比之前的那个又能好上多少呢?张牧之这个英雄的命运,比之普通的鹅,尽管被人欺凌,但有饭吃,有衣穿,晚上可以抱着老婆睡觉,哪个究竟更幸福一点呢?

这个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对恶噤声无异于是对恶的默许,对恶的默许无异于是恶的帮凶。鹅城里的每一只鹅如果都不做恶的帮凶,恶怎么可能生存呢?恶无法生存了鹅城怎么还会需要张牧之这样的孤独英雄呢?更何况就算出了张牧之这个英雄鹅城就真的永久性地解决了恶的问题了吗?

鹅怕被恶报复所以才会噤声,那每只鹅怎么才能做到不对恶噤声呢?如果县长是每只鹅投票选出来的呢?选票就是鹅的发言,罢免权弹劾权就是鹅们另外一种发言。这样的发言不用害怕被报复。看官你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所有的鹅都不噤声了,天下还会有恶吗?

姜文是我第一欣赏的中国大陆的电影导演,本人口味重没有办法,这部《让子弹飞》我等了大概有三年,前戏三年,昨天给了我120分钟的高潮,总体上还算满意。音乐用的全部是《太阳照样升起》里的音乐,这说明这两部电影有暗中的联系。我很喜欢《太阳照样升起》,中国电影史上姜文的《鬼子来了》《太阳照样升起》会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教父级的。

电影是好东西,它有效地传播了思想,《让子弹飞》用非常娱乐非常雄性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这个如何得到公平正义彻底战胜恶势力的法门。

那就是:不要靠英雄,要靠自己。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3

一个好的导演应该牵着观众的鼻子遨游,而不是单纯的哄他们开心,或者装姿态耍腔调,这也正是姜文超过冯小刚、陈凯歌等人的地方。第五代导演曾被称作最叛逆的一代,今日却都已经循规蹈矩泯然众人,唯有第六代的姜文舍得一身剐,敢于扯开大旗登高一呼:老子要闹革命,统统向我开炮。

结果这一回姜文赌赢了,不但能把钱挣回来,也没辱没自己的尊严,换句话说就是“站着挣钱”。《让子弹飞》外置了多种商业片的利器,包括明星扎堆、影帝飚戏、爆裂枪战、荤腥幽默,这些都不见得能为电影直接加分,却无疑是最好的外加包装。电影的内核部分则是典型的姜文风格:充斥无边的黑色幽默,对人性的深度透析,对时代的反讽批判都裹在里面,倘若说其他导演的作品是家常小菜,是速食快餐,那么姜文的电影就好比是山珍,不但富有嚼劲而且能恶补,直至补地让你鼻孔流血。

姜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者,他的电影总习惯性地勾勒出一个封闭的区域,再由外入者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在《让子弹飞》中,鹅城就是这么一个区域,恶霸盘踞、百姓受欺而麻木不堪,“鹅”在这里极富象征意义,它直接性地隐射了当地百姓:愚昧、无知、惧怕、软弱和笨拙,而鹅在英文中亦是愚笨的代名词。张牧之的出现惊醒了这群鹅,但他们的态度也仅止于自保和观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直到张牧之砍下了傀儡黄四郎的人头,这些人才蜂拥而入碉堡——这种行动绝不是为了反抗,而是为了掠夺,姜文就是这么幽默地凝视着人的卑微与贪婪,与《鬼子来了》中的讽刺一脉相承。

黄四郎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意味着鹅城危机四伏,根本是个穷山恶水,鹅城的境遇让人想到《光荣的愤怒》中的黑井村,不过黄四郎更像是个非典型的恶霸,他喜欢撇几句英文、玩日本长刀,更喜欢背地里玩两面三刀,替身的出现应和了这种明暗变化,也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树立了这个既得利益者,张牧之的出现就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两人的一见面就显得剑拔弩张,并从此延续着这种一触即发的张力,事实上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于是马邦德的存在就显得极为必要,他是个充满了弹性的人,既能与恶霸联姻又能与土匪合伙,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二者之间的搅棍,有着四两拨千斤之效果。姜文对马邦德这个角色的塑造应该说极为精彩,除了让他展示层层骗人的假面之外,还让他最终死在堆积的白银之中,暗合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

正是这样紧张的人物关系促成了故事张力,不管是何等地尔虞我诈、偷梁换柱,都只能让气氛再绷紧一些。三人飚戏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的段落,姜文的笃定、葛优的圆滑、周润发的狠辣相形宜章,鸿门宴自然是名副其实。在国内国内大导演纷纷选择“冷静”、“克制”的表演模式的时候,姜文毅然反其道而行,采取了过火夸张化的表现,这种别出心裁的操作配合着荒诞化的场景,又显得异常和谐。舞台剧的痕迹充斥在电影的`很多角落,譬如陈坤带着团练夜袭县府,人物在二楼上来去开枪,忽又集体消失,只剩一个空镜头,不但像剧场中的“过幕”,又像一种写意化的留白,和那句“让子弹飞一会儿”异曲同工。

很多人会指责电影中布景简陋、不合史实、表演过火、焦距不准之类,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思量,《让子弹飞》是置身于一个荒诞情景里的故事,从开始马拉火车奔驰开始就注定是个肆意挥霍的空间,而鹅城的布景空旷而整齐,徒留一群蹒跚的鹅,便是为应和这种异质化的感官。很明显姜文要的并不是写实,而是虚化的空间,写实过多反而会打破这种梦幻的色调,令剧情发展变得突兀。焦距模糊、色调的饱和正是为了虚化环境,格局封闭正是为了淡化历史,只有架空了钳制故事的一切,电影才能在姜文的掌控下做到自如畅游,姜文永远比观众聪明的多,只是有些人看不到。

《让子弹飞》拥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包括半个世纪前赛尔乔·莱昂内惯用的,如今已被丢弃的面部大特写,遗憾的是这反过来被人作为攻击“表演过火”的例证,那只能证明某些人未曾看过或喜欢那个年代神奇的西部片。片中的张牧之兄弟七人横刀立马,绝对是来源于对《七武士》的借鉴;剿匪之前几个大佬踱步登台,响起的赫然是《桂河桥》中的口哨版《波基上校协奏曲》;久石让在《太阳》中的配乐于影片首尾再度出现,似乎比在前作中更和谐,当真属于节省资源的有效利用。当然电影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中段人物对白过多,言语太多荤腥的恶趣味,让人有些分不清是姜文的幽默还是冯小刚的幽默,不过幸好姜文及时鸣枪自省,将故事又拉回了正规。

每个人都会做自己的白日梦,虽然它根本不真实,却让你留恋万分。《让子弹飞》就是这么一场梦境,它将我们奢求精气神近乎饱和地注入其中,风驰电掣,狂行飞奔,既让人惬意又令人着迷。张牧之无疑是个很完美的形象,他干练、刚强、正义、沉静,霸气十足却也粗中有细,面对层层险局和穷山恶水,他精于谋划并最终翻云覆雨,自然是相当令人解气的故事。不过姜文不会停留在这样的意淫,他接着笔锋一转,荣耀又化作虚空,英雄也变得落寞,进而使兄弟和女人离去,只剩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白日梦瞬间变成了黑色童话。我亦不怀疑姜文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把那个最单纯美好,近似白色野合花的角色留给了自己的妻子,而周韵也乐得接受这份礼物,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4

《让子弹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怀十足的“土匪”(姜文扮演)劫持了精明娘气的“师爷”(葛优扮演),一心想伪装成大权在握的县长,好去劫富济贫,没想到碰上了堪称“潮人类”的地方一霸(周润发扮演)这位对手——华语电影三大王牌男星在片中纷纷出奇招讨好观众。身为导演的姜文让发哥飙英文、说粗话,让葛优形象变得女气、顽皮,让英俊小生陈坤破相……影片的黑色幽默也不少,例如饰演土匪师爷的葛优,阴柔起来笑死人不偿命。有一幕戏,姜文看出师爷和县长夫人关系不一般,借着醉意试探,葛优开始以撒娇来对付,说:“你是要睡我呢,还是要杀我呢”土匪一惊,声称要先睡后杀,师爷葛优一甩齐耳头发:“那你还是杀了我吧。”

很多段子重味细节

片中,姜文以很多密集台词挑战观众理解信息的极限,将很多段子和重口味细节塞在两个小时的片子里痛快释放。插入为了一碗凉粉开膛破肚、刀斩首级等限制级画面。试映之前,有工作人员特意提醒,该片节奏跟一般影片“很不一样”。又多又快的台词,加上较多的剧情转折,“土匪”姜文和“恶霸”发哥互相频频出招,笑中刚带悲,黑色幽默即涌来。台词最密集、信息量最大的莫过于发哥、葛优、姜文同场飙戏的那一幕:片中土匪姜文携师爷葛优赴鸿门宴,三人各怀心事,葛优装傻充愣,姜文剑有所指,发哥发狠之中捉摸不透,对话中机锋毕露。

戏骨飙戏看得过瘾

最令人难忘的,是发哥奉献出近年来他最“阴险”的表演:公开场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貌,底下却大耍手段,害死了不少人。他的嘴皮子里总能冒出各种理论,忽悠手下为他卖命。这次跟姜、葛同台,发哥扬言:“在公在私,我都应对着他们干!”片中,发哥还一人饰演两角,一个恶形恶相,声音吓得死人,一个猥琐胆怯,傻乎乎得几近白痴,两人性格反差很大。这几场戏表现出来的黑色幽默,让观众重温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以及他近年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七龙珠》等片中的喜剧表现。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5

《让子弹飞》是一部以谋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电影,而其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一个一样,对于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这种完全靠卡司气势和导演个人趣味来征服观众的做法,总觉得有点捞偏门的感觉,这样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数导演仅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并且好评如潮。

其实葛优和周润发,每个演员拿出来拍个戏票房都能奔着坐一望二(亿)而去的,《让子弹飞》中即使是打酱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给的,无论人物大小,影片也确实给了主角充分的个性特征和诠释空间,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亿票房的预期,算一下加法的话,三位爷一人一亿,群星伙起来一亿,也不是没可能。

对于无条件喜爱姜文的观众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无论怎样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电影,如果你偏爱《鬼子来了》那个路数的话,惊喜会更大些。算上这部姜文16年也只拍过四部电影,平均下来跟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频率同步,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能够算做姜文以有关的青春记忆为蓝本的情书式的作品,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更多地体现出姜文以个人趣味为主导的创作方向。《鬼子来了》是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电影,其蕴含的沉重主题和表现上的谐趣性所构成的反差,是能够很好地包容姜文的个性化风格的,并赋予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极大的回味空间。而《让子弹飞》是部商业片,凸显的是单线条的故事和符号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编时剔除了马识途原作《夜谭十记》中的阶级对抗成分,于是《让子弹飞》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黑帮电影的故事格局,主题也被模糊化了,能升华一点的也就是葛优扮演的汤师爷临死前对命运无常的哀叹——刚刚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儿呢,谁明白一转眼就到了这步田地。在这样的表意系统下,姜文自恋式的趣味展示略显冗余,不仅仅信息传达效率不高,也影响到了影片整体推进的节奏。

看《让子弹飞》是个很嗨的过程,并且从影片开始的段落响起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题音乐时,我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嗨起来了。有影评人说这电影140分钟有140个高潮,我反而觉得问题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和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之间的拉锯战看似很过瘾,实际上可是是小孩过家家的感觉,一个土匪,一个恶霸,大家对彼此的身份早该心知肚明,猫鼠游戏不是这么玩的,这些交手仅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明星秀场,把这些姜文喜欢的段子和金句串联起来。影片最精彩的是头尾,开局很有气势,而结尾段落对群氓意识的刻画尽管有点反现实逻辑,但寓言化的创作意识是好的,问题出在影片中间部分的桥段在情节和主题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确,虽然单看每个场面不乏精彩之处,但连缀起来并不贯通,并且略显冗长,一度让我感到疲倦。

中国的贺岁档电影蛮奇怪的,总是以死亡为卖点。去年有一部几乎死光光的《十月围城》,今年的《赵氏孤儿》中的几大主演也死亡殆尽,而《让子弹飞》从开篇打酱油的冯小刚开始,就一向没断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与死都很欢乐,还不乏荒诞,只是至关重要的张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计有些观众会理解不了,不明白会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凉粉销量。其实真正让我感到不适的是葛优之死,半截子人了还说那么多话,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在我看来,《让子弹飞》远不是最好的姜文电影,但却是最霸气也最娱乐的姜文电影,并且在观影过程中不乏发现的乐趣。虽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从心里喜欢这部电影,毕竟姜文仅有一个,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惊喜的,这种华丽丽的野性和自负,是仅有在姜文的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并且还是一部中国电影,它能够造一个梦想,但其本身还是成为不了梦想的。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6

说实在的,这是我第一次写电影观后感。我是说自发的,不是小学里的狗屁任务性质的《观雷锋后有感》或者是初中时候一点也看不懂的《拯救大兵瑞恩》后被家里人逼着写的东西。说实话,小学时候看雷锋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时我旁边人冒出来的一句“看那个女的的屁股露出来了”,其他的情节倒是忘了。也不是说其他的电影没有可写的价值,只是恰巧物品今天蛋抽筋无聊外加这电影实在是厉害,所以就写了。

开头的时候是马拉火车,当时我就想起了影评了。说姜文是在讽刺中国经济,廉价劳动力拉着中国的现金科技,gdp增长全靠人。这时候忽然想起了韩寒,写《他的国》时候说的,自己的文体其实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偶尔想写偶尔不想写,并告诫那些什么什么家,不要多想。韩寒是小时候学语文受刺激受大了,我想我也是,小时候就闹不明白,语文试题里的问题——“请解释此句在文中n种意义”有什么意思。我怎么感觉作家自己都没这个意思,硬让出题的给忽悠出来的。后来看寻羊历险记,美国的书评家评论里面的那只羊代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什么的,可到了作者村上大师那儿(这儿大师表示尊敬,这辈子没尊敬过几个人)人家说,自己也不知道那只羊代表的是,只是代表了自己的一种感觉。这儿我就想,书评家不这样写是不是tmd没饭吃啊,或者是,另外一种解释?吃多了撑的?对还在深陷这种“此句在文中有哪几种意思”的同胞们表示同情,唉,慢慢熬吧。

然后是葛优被抢,临场编出的谎话,把张麻子给忽悠住了,最后自己老婆非说是别人的。到县城里面和张麻子说:“兄弟我告诉你,寡妇不能睡,会遭天谴的。”张麻子于是说出了那个经典台词:“她都是寡妇了,我不能再让她守活寡。”这种人要是放到现在大家来看无疑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好笑,小丑一样的人物。但要是剧本换了,张麻子和黄四爷的火拼都死了,葛优没死并因为剿匪有功且没了地头蛇坐收了渔翁之利怎么办。这下看来,他的做法无非又变成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我感觉很多事都是这样,成功者的之前的失败永远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失败者的成功永远都可能是为失败打下基础。若过现在是高考,写到这里我或许会用点例子,搞成排比,骗点分,但是这是日志,大家自己想例子吧,什么韩信没有成功,他的胯下之辱会被人怎么想,或者是乔布斯没有成功,他的外形要求的苛刻会被人认为怎么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的资源比我丰富,请自便,自便。

接下来是重头戏。听说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那我不知道如此精彩的安排是来源于姜文导演还是来源于那位作家。可谓是一环扣一环。丝毫没感觉有牵强的感觉。不想小时候看的少年包青天,我勒个去的有一集说他知道床被移动过是因为床腿底下有树叶,我靠,那次我睡的好好的床也没动还有一页书压床腿下了呢,害的我抬了半天。我估计那编剧也是被导演逼急了,打麻将呢忽然想起来明天交稿就急急忙忙牌一推说胡了就跑回去写了,后面跟一堆子人说他诈和。

其实我看到老二死的时候我就想,这下完了。我脑中一片空白,真不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老窝被人端了,自己火力又不够,就那几个人。咋整。后来我看到他们四个人的时候就更没底了,我就想,看吧,子弹总不能从屏幕里飞出来把我毙了,接着就是发钱,黄老四收钱的时候我就明白什么意思了。调动人民群众,发枪的时候我想,要是这样就各族人民百万雄师过大江了这可就忒没意思了,也太假了。人民群众那时候的忍耐力是无限的,只要有点,额little有时候英语还好些,否定了都,就不会反,果然影片没有这么让我失望,用那个替身的时候我简直拍案叫绝了。这是最经典的了。

冷静下来的时候觉得也有弊端,国产片常有的,英雄弹无虚发,狗熊弹发虚无,也是被本片演示的淋漓精致。

中间还有几个没看懂,下雨的时候那几个万民伞倒了的含义,(有时候含义还是会有,只不过没那些什么什么家想的那么多)不过那个师爷死在银子里倒是看懂了。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7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站着就把钱给挣了!”欣赏之余,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到底谁能站着就把钱给挣了?

照理说,在一个官有化的社会里,当官的必然是一个强势的阶级,他们是最有可能站着挣钱的。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德国铁血宰相俾斯曼有句名言:“你只要去当官,就注定没有自由。”这是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你只要处在官僚阶级之中,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上级,古语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上级面前,你固然挺不起胸膛,更要命的是,除非你是官员中最大的那个,否则你必然会有一个顶头上司。你的升迁,你的福利都要看他的颜色,哪里还会有站着挣钱的可能呢?

既然站着挣不到钱,那就要想其他办法了。电影里葛大爷扮演的老汤是一个县长,姜文演的张麻子曾瞪着眼对他说了句:“你就是个骗子。”是的,他们就是些骗子。骗子是不可能站着的,他们要么猫着,有时还会跪着。还记得老汤是怎么死的吗?屁股挂在了高高的树梢上,而脑袋却和一堆银子搅在一起。屁股的位置高高在上还自认为人民公仆,脑袋里却整天想着怎么挣人民的币。这分明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写照。这样一个阶级,没有自由,整天算计,一不小心跟错了船,脑袋还可能搬家,整个一堆可怜的机器!

在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如果你是个成功的经营者,你就有了充分支配自己剩余的自由,这是对所有成功者的奖赏。可是,钱并不是那么好挣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发哥在影片中一饰两角,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社会里的资本家阶级本来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那些所谓的企业家们在他的员工面前颐气指使,在公众面前光鲜亮丽,一副成功者自居的嘴脸。但成功的背后却是需要代价的。你不是要挣“到了”吗?在那些绿油油花纸片拥有者面前,你直的起腰吗?你做生意没有资金是不行的,在我们这个官有化的社会里你怎么办?

这个时候,另一个发哥就要出场了。在“到了”面前他卑躬屈膝,“亲爱的,请给点订单吧!”在“人民的币”面前,他索性下跪,“大人,请给点贷款吧!”站着挣钱对这个阶级是个奢望,想想也挺可怜,时常要跪着,还不时要站出来秀一把,走狗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无论怎么说,以上两个阶级在我们的社会里还算是相对的强势。有强势的,就必然有依附的。冯小刚的戏虽不多,但他诠释的师爷就是这样一个阶级。公正的说,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应该是天然信仰自由的,如果再加上独立的人格,他们应该是这个社会的脊梁。可是在我们的社会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要评级,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要挣钱。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依靠强势阶级如何向上爬?他们出路不是被官僚收编,就是被资本收买。这不,老汤不是对师爷说了嘛,“你要伺候好我,就得先哄好我的夫人。”

夫人又是谁呢?当然是官夫人呢。在两大强势阶级背后,除了靠出卖智力的依附者,还会有出卖色相的,反正是什么值钱就卖什么吧!夫人有句台词很经典,“反正呢,我就是想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兄弟,别客气嘛。”她们和师爷其实是一路货,不同的是,一个是跪在向上爬的路上,一个是跪在伸开腿的床上。结果呢?师爷死在了路上,师奶死在了床上。一群可怜的蛆都倒在了曾经工作与战斗过的地方。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在影片的角色里找到很多社会中的原型。看到了胡万,会想像成法官;看见了胡千,会想到了黑帮;等到姜武扮演的武举人出场时,你一定会想起了城管。可是,有一个阶级在影片里却没有,主要是影片反映的民国年代还不会有这个阶级,中产阶级。

这是一个在当今网络上非常活跃的阶级,他们自称“屁民”,或者指称别人是“屁民”。其实他们哪里有如此下贱呢?在我们的社会有的是比他们下等的阶级。他们只不过憋的难受有屁要放而已。这说明了他们已经朦胧的看清了社会的现实。怎么看清的呢?因为自己的境遇,政治上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经济上他们有沉重的压力;生活中他们感觉无力。站着挣钱那是绝无可能,在上司面前,在老板眼前,在老婆跟前,除了匍匐前进,还能怎么样?所以在网络上,他们需要给力!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8

《让子弹飞》是一部以谋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电影,而其商业上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华语电影导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一个一样,对于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这种完全靠卡司气势和导演个人趣味来征服观众的做法,总觉得有点捞偏门的感觉,这样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数导演仅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让子弹飞》影评也在首映后呈现井喷之势,并且好评如潮。

其实葛优和周润发,每个演员拿出来拍个戏票房都能奔着坐一望二(亿)而去的,《让子弹飞》中即使是打酱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给的,无论人物大小,影片也确实给了主角充分的个性特征和诠释空间,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亿票房的预期,算一下加法的话,三位爷一人一亿,群星伙起来一亿,也不是没可能。

对于无条件喜爱姜文的观众来说,《让子弹飞》是一部无论怎样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电影,如果你偏爱《鬼子来了》那个路数的话,惊喜会更大些。算上这部姜文16年也只拍过四部电影,平均下来跟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频率同步,而《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则更多地体现出姜文以个人趣味为主导的创作方向。《鬼子来了》是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电影,其蕴含的沉重主题和表现上的谐趣性所构成的反差,是能够很好地包容姜文的个性化风格的,并赋予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极大的回味空间。而《让子弹飞》是部商业片,凸显的是单线条的故事和符号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编时剔除了马识途原作《夜谭十记》中的阶级对抗成分,于是《让子弹飞》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黑帮电影的故事格局,主题也被模糊化了,能升华一点的也就是葛优扮演的汤师爷临死前对命运无常的哀叹——刚刚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儿呢,谁明白一转眼就到了这步田地。在这样的表意系统下,姜文自恋式的趣味展示略显冗余,不仅仅信息传达效率不高,也影响到了影片整体推进的节奏。

看《让子弹飞》是个很嗨的过程,并且从影片开始的段落响起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题音乐时,我就已经情不自禁地嗨起来了。有影评人说这电影140分钟有140个高潮,我反而觉得问题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和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之间的拉锯战看似很过瘾,实际上可是是小孩过家家的感觉,一个土匪,一个恶霸,大家对彼此的身份早该心知肚明,猫鼠游戏不是这么玩的,这些交手仅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明星秀场,把这些姜文喜欢的段子和金句串联起来。影片最精彩的是头尾,开局很有气势,而结尾段落对群氓意识的刻画尽管有点反现实逻辑,但寓言化的创作意识是好的,问题出在影片中间部分的桥段在情节和主题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确,虽然单看每个场面不乏精彩之处,但连缀起来并不贯通,并且略显冗长,一度让我感到疲倦。

中国的贺岁档电影蛮奇怪的,总是以死亡为卖点。去年有一部几乎死光光的《十月围城》,今年的《赵氏孤儿》中的几大主演也死亡殆尽,而《让子弹飞》从开篇打酱油的冯小刚开始,就一向没断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与死都很欢乐,还不乏荒诞,只是至关重要的张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计有些观众会理解不了,不明白会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凉粉销量。其实真正让我感到不适的是葛优之死,半截子人了还说那么多话,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在我看来,《让子弹飞》远不是最好的姜文电影,但却是最霸气也最娱乐的姜文电影,并且在观影过程中不乏发现的乐趣。虽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从心里喜欢这部电影,毕竟姜文仅有一个,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惊喜的,这种华丽丽的野性和自负,是仅有在姜文的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可是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并且还是一部中国电影,它能够造一个梦想,但其本身还是成为不了梦想的。

让子弹飞观后感350字篇9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20年,“南部中国,北洋时代”。纷繁北洋乱世,各地军阀林立,混战不已。卖官鬻爵,杀人越货,官匪猖獗,生灵涂炭??鲍鱼之肆,屡见不鲜。

影片里的鹅城,即是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

为官者压榨于民。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从中我们可得出3个结论:1、前任县长不是个好官,欺压百姓,恶意征税,竟将百年税收几年内收齐,那百姓除了交纳税收何来盈余以作家用呢?可见当地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2、马邦德本人买的县长一职 ,目的也是敛收百姓财务,剥削于民。并且他说过“乡绅土豪带头捐款,民众才会捐。得到的钱他们的如数返还,剩下的三七分账。”在他的观念里,像黄四郎这样地头蛇似的人物不可得罪,只能拉拢,并且与之合作捞取百姓手里的银钱。3、马邦德认为张麻子伪装成马县长也是为了从百姓手里抠出银子。可以说他代表着当时大部分为官者的想法,国家已经混乱不堪了,不如趁着还在位时能得便夺得些钱财。官商互助,便是百姓水深火热。足以见得在张麻子入城之前鹅城里的百姓毫无公道可言。

有权有钱者为虎作伥,官商勾结。不说马县长说的乡绅土豪需要拉拢。以片头因被滚动的大鼓在身后追而四处逃散的百姓为例,他因为逃命而惹上了黄四郎门下的武举人,被打的鲜血喷涌只因为让武举人洒了酒坏了雅兴。并且到了堂上,他不敢给自己喊冤,却要为对方喊冤。这足以看出素来他们是怎样被所谓的权势欺负。本不是他的错,却因对方一时的心情被打,不敢索要赔偿不说,就连县长为他洗尽冤屈,他也不敢认。这昭示了百姓已被权势压迫欺凌得麻木了,或者说

他们不得不接受一切的欺压。因为历来官商勾结,百姓遭殃,他们不敢信任任何人,只能是尽量躲避,不敢言其冤说其恨。 生命之于权贵甚是轻微。黄四郎因武举人的事被张麻子下了面子,所以一直想给他使绊子。他一手安排了陷害老六的事情。以老六吃了两碗凉粉只付了一碗,逼迫老六剖腹以证清白。就为了他的下马威,肆无忌惮地,以如此微小的事情逼死了年轻善良而单纯的老六,并且没有任何的可惜后悔之意。可见人命在他眼里实在是不值什么,贱如草芥。而他设宴款待张麻子时令属下自残,他也是眼都不眨。只为和县长合作,收刮百姓钱财,对于刚到的师爷都知道的鹅城百姓无油水可捞的情况视而不见。在他眼里,属下、平民的性命都算不得什么。就像他找的替身,使命便是代替他去死,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一条生命而为之可惜。

影片里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却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也是半夜偷偷捡。这影射了鹅城百姓实际上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们渴望盘踞在城里的势力的瓦解,能够站起来活着。可以说这是他们在畏惧权势之下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到最后人民发现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人人脸上带着的笑容便是他们摆脱旧势力压迫的喜悦,是他们能够自己当家作主把歌唱的兴奋,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所以这部影片便反映了中国在1920年左右真实的社会环境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受各方势力欺压,毫无人权公平可言。那段历史是人民的血泪史,是应当永远不被遗忘的时代。

15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