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嘉欣0 分享 时间:

写观后感,要联系实际: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10篇,欢迎参阅呀!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1】

在收看《榜样8》后,我深受触动,深感敬佩。这部专题节目通过展示各行各业的榜样人物,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首先,我感受到了榜样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榜样人物在各自的领域中,都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力量。这种精神让我深刻理解到,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我感受到了榜样人物的创新精神。这些榜样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创新和进步。他们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工作中,还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感受到了榜样人物的正能量和影响力。这些榜样人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种影响力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正能量的群体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总之,《榜样8》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榜样人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这些榜样为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2】

近日,我观看了《榜样8》专题节目,深受触动。这个节目于2023年12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共产党员网同步转播并提供点播、下载。

节目中的榜样人物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和成就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精神。这些榜样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是工人农民,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医生。在面对疫情时,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为病人尽心尽力地进行救治,没有一丝的退缩。他的正直、坚毅和责任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在危难时刻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美好。

这些榜样的事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努力和拼搏的力量。他们的经历和成功不仅激励了我,更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正能量,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勇敢和坚定。

同时,《榜样8》也是一档充满正能量的节目。它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的成就和辉煌,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精神的力量。这个节目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榜样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向这些榜样学习,传承他们身上的精神和品质。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努力工作和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榜样8》是一档非常有意义的节目。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3】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4】

李桂科,男,1957年4月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40多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在全县开展麻风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不仅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更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

在开展麻风康复工作期间,李桂科认真教给康复者眼、手、足自我护理方法,提供防护用品,为康复者做垂足矫正手术、足底溃疡清创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外眼手术;曾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与比利时、中国与英国麻风康复合作项目现场实施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线索调查项目、“消除麻风运动(LEC)”项目。他制作的《麻风防治知识“科普园地”》,每年都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张贴;编印《基层医生麻风防治手册》,培训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到麻风康复者家中,开展康复理疗活动,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等护理,使周围人群消除害怕心理,减少歧视与偏见。

山石屏麻风院1953 年建在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之中,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李桂科用 14 年时间,修路架桥,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3公里的车路,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此外,他还用12 年时间,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通过多方努力于2004 年驾通10千伏线路电力工程;用14年时间,修缮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2010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1993年起,他用13年的时间在麻风院办起了小学,使21名麻风康复者子女能够上学读书,考入大学6人、就读研究生1人;还为麻风康复者子女助学 45 人,培养了14名大学生。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5】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17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2019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6】

1990年的中秋节,忙碌了一天后满载丰收喜悦的山石屏村民坐上了回疗养院的渡船,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汹涌的黑潓江瞬间吞没了渡船,6名康复者遇难,本是团聚的日子却阴阳两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通过李桂科多方奔走、筹资建设,1995年6月通往山石屏村的人行索道桥建成,那天,村民们到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年迈的老人被搀扶着到桥上走走、摸摸,摸摸、走走。都说,“从进来那天起到现在就没有去过江对面,今天就像做梦一样!”。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李桂科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抢救财物、抗灾自救。2013年12月恢复重建结束后,山石屏的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村民们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以前李医生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天天住宾馆”。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7】

“生、老、病、死,李医生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从寿衣、棺木的准备,到安葬逝者,给逝者上坟祭扫,李桂科都亲力亲为,让健在的老人得到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此外,李桂科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还带着村民走出去到城市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40年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没有遗憾了。”

下一代是山石屏村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没学可上,李桂科就从县城找来旧课本,让一位识字的康复者担任“临时教师”,办起了学校。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宋荣坤就是从这所“特殊学校”里走出的大学生。宋荣坤由于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李桂科帮他协调学校上学,帮他开家长会,给他生活费、进行面试辅导。在李桂科的帮助下宋荣坤性格从自卑变得自信,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现在,山石屏村21个学生中已经出了6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他们都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8】

山石屏村麻风病治好了,按理说李桂科可以离开回家了。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高兴地对大家宣布:“现在你们的病完全治好了,以后我就不用再来了”,“李医生,你不管我们还有谁管我们呢?外面个个都怕我们,话都不跟我们说。”李桂科知道,他们都是一些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人,对他们来说山石屏村就是他们的家,虽然身体治好了,但更严重的是内心依旧孤独、自卑,对外面的世界依然害怕、恐惧,他们要的是尽快治愈心灵,重新融入社会。从此,李桂科继续走上了对患者们的漫长治心之路!

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闲暇里经常陪他们说说心里话、聊聊家长里短,头发长了帮他们理发,指甲长了帮他们修剪,悉心帮每位患者清理溃疡,精心为每位老人过生日,无微不至照顾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清明节、火把节、中秋节……李桂科都组织康复人员逢节必过,营造了山石屏村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9】

2017年4月,李桂科到了退休年龄,确实他也该歇歇了。

“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87岁的山石屏村老人曾信开哭着说道:“李医生,您走了,谁给我们滴眼药水,谁管我们的死活。”

李桂科坚定地说,“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仍然坚守山石屏村,尽心尽职履行党支部书记职责,带领群众修水利,种植核桃,发展养殖,种植各种果树800多株,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改造卫生间30套,污水沟加盖板320米,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地说。

为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歧视与偏见,李桂科积极奔走、争取项目,筹建麻风历史博物馆,开发旅游(生命关怀公益之旅)。

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019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随后,党建教育基地、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麻风科普教育基地在该村相继挂牌。

李桂科,与黑潓江畔的山石屏村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坚守,40年奉献,是医生,不只是医生,退休不褪色,在岗离岗都一样。

从北京参加庆祝大会回来后,他激动地表示,“一定牢记嘱托,努力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将更加认真细致地做好疾病防控等工作,与乡亲们共同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创造幸福新生活,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榜样8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10】

最初的十年,李桂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山里,以疗养院为家。自从与麻风院第一次接触开始,母亲因担惊受怕一天天流泪,妻子因生活压力一次次劝他离开,一双儿女对父亲一年年的思念和渴望,同事有意无意保持距离逐渐疏远,药品缺乏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挫败感,每次途中往返八、九个小时的颠簸疲惫……但看到患者那一双双渴望康复的眼眸时,李桂科选择继续留下:“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到1990年,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除此之外,李桂科还负责洱源县三营镇洋芋山麻风村等地的救治工作。他和同事再花了近10年的时间,治愈了洋芋山村64名麻风病患者。2001年,洋芋山最后一个麻风患者杨兆元搬离居住了26年的麻风村时激动地说到“共产党万岁!李医生了不起!”

154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