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

新华0 分享 时间:

观后感可以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让观众与朋友、家人、老师等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和感悟。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本文为你提供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写作技巧和示例!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1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部数字纪录片,它的名字叫作《圆明园》。《圆明园》讲述了18世纪,大清帝国由兴到衰,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康熙,雍正和乾隆创造了清朝空前的盛世,但是,正是这巨大的财富让后任帝王放松了警惕,豪华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化为灰烬。

最让我有感想的片段是:1840年,英国向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派出了三万人马和英军抵抗,英军只有八千人。清军的武器仍是200多年前的刀剑,鸟枪抬铳。而英军的武器却是那时最先进的来复枪和连发枪。尽管如此,清军士兵仍然浴血奋战,就像一名英国军官说的一样:虽然清军的武器很落后,但是他们的勇气令人尊敬。与此同时,咸丰皇帝却十分懦弱,(lz13)优柔寡断,没有在战争现场指挥战斗,而是逃亡避暑山庄,在那里吸鸦片,由妃子伺候着沐浴。

这两个片段鲜明的比较,让我十分愤怒。我觉得,身为大清帝国的元首,咸丰有这个职责和义务在战争现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可能不管他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包括他在内的前几代皇帝保守和自大让帝国落后的局面,无法改变一场早已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是如果他首先当了逃兵,他就没有尽到一个国家元首应尽的职责。在这样的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就注定要毁灭。

《圆明园》是我国首部大型史诗性数字纪录片。它记录了雍正的努力和志向以及乾隆的自大和对西方工业革命的不屑一顾。《圆明园》让我看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王至诚,他们都想让中国皇帝看到科学的力量,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们只能为皇帝服务。

在康熙和雍正创造的巨大财富下,圆明园怎样会被毁灭呢?因为皇帝的保守和自大蚕食了大清帝国。皇帝认为清朝是天朝,坚不可摧。因此,他们没有与西方交流,根本不明白农业礼貌的时代已经过去,骑兵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尽管英国特使送给了清朝大炮和枪支,但是皇帝却没有想到去改善清军落后的武器。中国的皇帝把钱都花在了享乐上,没有花在教育和国防上。因此,圆明园会在地球上消失。

《圆明园》是一部屈辱史,它使我深思!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2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山川壮丽、水泽生辉,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景象骄人、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我写的却是圆明园的遗址。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时150年建造的一座中西结合、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在圆明园豪华的宫殿里,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因此圆明园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可就是因为它的壮丽,把外国人吸引了过来,让圆明园遭受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1860年,英法联军来到了圆明园,他们刚进门,就被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给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大肆抢掠。有很多士兵见了好东西就往兜里装,有的甚至把衣服脱下来包,有的军队把炮筒、弹药箱都装满了,实在装不下的就扔在地上摔碎。英军的军官第一次抢到了一个镂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一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金花盆和其它宝物装了7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了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最后强拉了7个中国人将其“赃物”运回兵营。为了掩盖罪行,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就留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遗址。

当我知道圆明园的历史后,我感慨万分。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3

在北京旅游的第3天,我和爸爸妈妈坐地铁来到了圆明园。

走入圆明园,我就看见了一座与众不同的桥,它并不像其他桥一样有着精美细致的雕刻,而是几块普通的大石头拼接而成,如果走近一点看,石头上还有有几条不规则的条纹。圆明园里怎么会有这么普通的桥呢?导游告诉我们说:“这座桥叫做单孔残桥。圆明园以前有大小桥梁一百八十余座,但是在被三次大火袭卷后,只剩下单孔残桥孤立湖上。”原来是这样,这座单孔残桥是唯一座保存下来的桥。

告别残桥,我们到了另一处景点黄花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迷宫正中间是一个石亭,圆形的石顶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亭子特别的高,站在亭子里,可以看见迷宫中的每一个人。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黄花阵,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宫女们每人手提一盏黄花灯,皇帝做在亭子中观看,最先到达亭子的宫女会得到皇帝的奖赏。当时的围墙有两米高,是石子路,迷宫也要比现在复杂,宫女走起来非常不方便,最快也要两个时辰才能到亭子。”我费了好多时间才从迷宫中走出,我不得不佩服一百年多前能工巧匠的智慧。

离黄花阵不远,就是圆明园的代表遗址:大水法。大水法曾经是圆明园内最壮观的一个喷泉,喷水时声音震耳欲聋,好几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得见。但在一八六零年火烧圆明园时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如此精美的建筑就这样被火烧毁,我十分惋惜,对八国联军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

再往前走就到了十二生肖馆,门口有仿制缩小的十二生肖雕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是海晏堂喷泉的一部分,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会喷水,十二点时,十二个动物就会一起喷水,十分壮观。这些铜像已经流失海外,只有部分兽手被爱国人士花巨资买回,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又坐船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公园,院内湖面上满是大片大片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是给水塘穿上了一件翠绿色的裙子,荷花是裙子上的点缀。有些荷花已经盛开,她们高昂着头,似乎在进行选美比赛;大部分荷花还是花骨朵,她们藏在荷叶之中憨睡着好像不愿起来。我坐在小船上,湖面凉风习习,湖边的垂柳随风摇摆,蜻蜓在湖面盘旋,一派江南风光,我仿佛回到了杭州的西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是美丽的,但这些都是在建国后重建的,但这昔日的圆明园美丽辉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那些废墟在告诉我们不能忘了一八六零年,不要忘记这场浩劫,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4

上个礼拜在当代影视鉴赏课上看了《圆明园》这部让人叹为观止、引以为傲,又愤恨不已、怒声一片的经典影片。看了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就应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到达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能够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以前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此刻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主角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但是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向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一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矗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能够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祝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礼貌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持续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以前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礼貌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5

圆明园是一处不曾修复原状的历史遗迹,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华夏儿女灵魂深处抹不去的记忆伤痕。

秋风萧瑟,在苍凉的朔风中,我踏入圆明园,走遍了它的角角落落。

“大水法”的图片不是圆明园的全部,只有步入那荒凉的断壁残垣,才能真切体会到那凄凉沉痛的叹惋之情,只有从那些永远不能封闭的拱形门和无边无际的巨石阵才能真正想象往日的辉煌,领略中国园林布局的宏伟与精妙。

圆明园仿佛残臂的维纳斯,见过的人就再也不会忘记那种残缺中凄凉的壮美。但是,它更胜于维纳斯的小家碧玉,因为圆明园的博大是一种空落的恢宏,每至雨落,仿佛无边大地都为之一哭。

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圆明园是中国近现代百年沧桑的见证。往日的辉煌已经无迹可寻,只有那段往事让人切齿。国民不会忘记那段耻辱,残迹与复原模型的对比便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让每个人以史为鉴,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百年沧桑,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侵略者的一记重拳打醒了东方睡狮,让自恃地大物博而不思进取的统治者明白到闭关自守只能带来屈辱。举国上下,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辈出,中华儿女是该崛起了。

如今的我们中国人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国制造,强国之任落于每一位中华儿女身上,强国的梦想也一步步实现。圆明园不会重建,但新的华屋在人们的心中建造,那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将无惧列强,以东方狮王的雄姿傲视全球。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6

看了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而这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

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样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就应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好处——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我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英帝国的士兵或许期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

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

这就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杯具。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7

我是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和多数同学一样,我很不愿意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电影。可是,老师偏偏带我们去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影片。

电影《圆明园》描绘的正是我们不忍回首的一段耻辱历史:第一次战争时期,英法火烧圆明园,世界上最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到清乾隆9年,历经41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一直在扩建。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占地5200余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清王朝修建这样一座规模空前的园林,一是为了满足皇家穷奢极欲的享受,二是为了向万国来朝的番邦外国盛陈天朝威仪,展示帝国尊严。

然而,有人不请自来了。他们就是来自号称文明、自由和绅士之国的英吉利和法兰西的英法联军。只不过,他们不是带着礼物来朝贡的,而是举着枪炮、端着刺刀闯进来的。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强盗,他们把园中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抢走。车拉人扛,实在搬不动的就一律毁掉。最后,竟公开宣布要“文明”的把它烧掉。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万园之园成了一片废墟。熊熊大火中,康熙皇帝的北国江南顿成好梦一场;熊熊大火中,多少奇珍异宝化为乌有;熊熊大火中,龙的传人只能泪水涟涟,无言以对。熊熊大火,照亮了强盗峥嵘的狞笑,更使大清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从此,国无宁日,厄运连连。昔日的文明帝国沦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亚病夫。

圆明园的一把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尽的痛楚,更昭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转眼150余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正像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中国在经历了百年磨难的洗礼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方巨人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刻在警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8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提到圆明园的时候,眼前立刻会浮现出大水法那几根著名的爱国主义柱子,脑子里也立刻充斥着两个字:耻辱。这已经是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了,从小学开始的教育就告诉我们:圆明园是满清王朝昏庸无能的佐证,是全人类无可复原的损失!还有历史老师用极其悲恸的音调读出那段法国作家雨果铁证如山的证据——“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能够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除此之外呢?没有亲身到过圆明园遗址的人,真的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苍凉与无奈吗?就算是亲身到了那里,又有几个人能够从那些断壁残垣和简单的模型中想象出当年的盛世繁华?又怎样能够得知那些强盗烧毁的是怎样的奇珍异宝和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葩?

  如今,这一切已经不需要在几个概念和图片的指引下凭空想象了。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已经完成,在早已对圆明园各种意象构成了的刻板印象后,看完该片真能够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你能想象根据圆明园那残破的遗址是如何能够撑起一部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吗?而且我注意到,在漫长的播映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创作人员独具匠心的把一个家族的欢乐和痛苦;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一个民族的荣耀和耻辱都浓缩在圆明园——这座地球上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宅院,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博物馆,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历史书上亘古不变的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鲜活生活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几张变换了无数角度却也没有多大变化的大水法遗址,而是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全景!这些都归功于创作者滴水不漏的讲故事潜力和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和大清帝国的兴衰重新带到观众面前。据导演金铁木介绍,本片是国产电影中第一部真正的数字中间片电影,它与我们传统上所讲的数字电影完全不同,数字中间片技术能够帮忙影片最大程度的在银幕上实现优异的影像效果。为此,本片导演金铁木专程前往新西兰的WETA公司制作拷贝,

  该公司以前制作了国际经典影片《指环王》《金刚》和《纳尼亚传奇》等,拥有最好的经验、技术和工作人员。这些辛劳如今绽放出了累累的果实、耀目的光彩,这是一部有故事的纪录片,这更是一部决不同于以往传统纪录片的视觉盛宴、影像奇观。

  下个月该片就要在国内院线全面上映了,纪录片走进院线并不是创举和新鲜事,但像《圆明园》这样规模和数字化制作的纪录片走进院线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绝对是一个壮举。但是具体票房成绩如何,还要等待广大观众的最终检验。

  如果说,当年法国文豪雨果公然对抗自己的国家,用文字记录下强盗们的斑斑劣迹是一种文人的良知和勇气的话,如今在这歌舞升平的时代中,耗去五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居安思危、波澜壮阔的盛世危言《圆明园》,则是一种职责和一种眼光,深表敬意!

圆明园观后感观后感篇9

圆明园是人尽皆知的一座皇家园林,对于她以往有过的辉煌的艺术成就,我们虽然不曾亲见却也是从来不吝溢美之词的,然则我们又都大概明白如今的圆明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无情地摧毁了这件人类礼貌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圆明园的兴衰是一个缩影,而英法联军给她画上的这个句号仿佛早已注定。

纪录片《圆明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间穿插的多次在圆明园现时的废墟景象与效果复原图之间的切换,让人顿觉沧海桑田,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洪流之无情、盛世之无常。雷家负责建造的这座园林,当时可谓是集我中华文化与建筑艺术之大成,以我国南方的众多风景为蓝本,又化入几多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神话传说,宛如仙境自是相当足信。想来那时候中国特色的木制结构也比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温软不少,比欧洲那些象征着皇权、教权永恒压迫的石头建筑结构更是亲近太多。

乾隆时期的大清朝GDP冠绝全球,国库富得流油,艺术上的造诣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既然没有向外扩张的意图,修建这么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昭告大清之强盛实在是义不容辞之举。然则,1860年英法联军的长驱直入让这一切最终复归瓦砾,经济如此繁荣的大清朝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大清朝在军备上的劣势。想来也奇怪,火药好歹也是我国堂堂四大发明之一,不知怎样到了最终还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拥有了比我们更为先进的热兵器,究其原因恐怕是大清领导者的危机意识的欠缺,没有富有预见性地搞好国防建设。而根据纪录片中所述,英法联军打入圆明园时,发现园中已然藏有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赠送的先进武器,也就是说当时大清早就已经明白了外国的军备水平,但即便是如此,皇帝们却并没有想到过这样的武器能够被用来对自我实施侵略,于是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便还停留在两个世纪以前的水平,我不禁要感到清朝统治者淳朴天真的可爱了。

时至今日,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强国防,已是人人都明白的真理了,朝鲜的“先军政治”便是其中代表。核武器的出现让人心惶惶,而就实际情景来看,即便不使用核武器,拥有现代武器的发达国家能够肆意敲打任一一个不听话的落后国家,于是那些预感到可能会被敲打的国家要想在各方面独立,发现眼前的路仅有建立核威慑一途,于是人心越发惶惶。随着人类的科技发展,人类到底在不在提高也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阶级没有消除,还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势,最要命的是,此刻的人们还学会了伪善,深藏其后的是多数人的暴政和霸权主义,城市面无表情化,文化庸俗化,人类的生命在现代科技的裹挟下失去活力,在现代武器的精确制导下愈显脆弱,一颗原子弹就足以让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蒸发,还有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不禁要开始怀念那逝去的吟诗作对、刀耕火种的年代。英法联军妄图用烧毁圆明园来显示自我的胜利,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靠武力从来不能够真正地征服什么。英法联军所作所为的唯一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掌握了更强大的力量,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更多地被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一个能够赤裸裸将欲望述诸武力而置礼貌

于不顾的时代。

纪录片里提到,在当时清朝,皇家子弟上午学习满文、蒙文、汉学,这些都是人类礼貌中创造的最精华最完美的部分,而午时的军事训练则是古老的骑马和射箭,是满族人的传统,是大地的意义,虽然在战场上基本是无法与新式武器相抗衡的,但无疑比扣扣扳机更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礼貌向前飞速发展,甚至到了飘飘然的程度,而尼采教育我们要回到大地。离开大地,意味着我们在失去一种品质,失去一种心态,失去一份乡愁,失去创造美的本事。科学技术在我看来确实可是是奇技淫巧,只是为了满足欲望制造舒适,却从来不曾带来内心的平静,而艺术才是人类真正的创造,是人类礼貌中最完美的部分。

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而圆明园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能够说是一处诗意的栖居了,是人类最完美的部分,而英法联军的暴行无疑是人类最阴暗的部分,在那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完美的部分被证明是脆弱的、是能够被无情地摧毁的,人的阴暗的部分终究战胜了完美的部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也许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又仿佛昭示着人类的未来。

154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