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触不可及》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庄宇221147 分享 时间:

  《触不可及》改编自法国电影《无法触碰》,讲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瘫痪的有钱人菲利普跟照顾其生活的贫穷青年戴尔之间发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触不可及》美版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触不可及》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后感

  美版《触不可及》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将法国原版写意的部分变成了写实。

  就像周杰伦会唱「塞纳河畔左岸的咖啡」,不会唱「纽约街头上班族捧着咖啡」一样,巴黎的温情在曼哈顿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也因此,美国版的《触不可及》也多了几分现实意味,就像片名,法国版的《Intouchables》强调的是跨越身份、族裔和偏见的莫逆之交,而美版的《The Upside》,重点说的是底层翻转人生的希冀。

  《绝命毒师》的老白扮演片中拥有声望、财富和地位却患有高位截瘫的白人,而黑人的扮演者则是自带喜感与嘻哈风的凯文·哈特,与法国版相比,两个人都更好莱坞,有更多嬉笑怒骂的细节,而结尾和原版不同,也完全是美国式的。

  所以如果你是原版《触不可及》的拥趸,不妨去看看好莱坞会把这个故事拍成了什么风格,而如果你没看过原版——imdbTop25的电影都没看过,我寻思不管是原版还是即将上映的这版,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影评

  2011年,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横空出世,引发天量好评,一位瘫痪但自卑的富人,一位贫穷但真实的普通人,偶然间的接触,相互治愈、扶持的故事温暖了不少观众的心。优质的故事让众多国家先后翻拍了此片,虽然主线故事大同小异,但因为文化差异和社会现状的不同,影片之间也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和主题侧重点。

  其中,即将于11月22日登陆内地的美国版《触不可及》可能是一众翻拍片中较为突出,更贴近普通大众的一部改编佳作。

  其实,无论是看过法国版,亦或看过小说的观众都不用担心美国版《触不可及》可能带来的重复性审美疲劳。恰好相反,美国版《触不可及》(The Upside)通过好莱坞编剧们的改编,在故事落脚点和人物塑造上,可能更符合普通大众的接受程度,让故事在“造梦”与现实之间得到了更加平衡的呈现。

  况且,《触不可及》的温情主题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便是翻拍一样能有新意。美版《触不可及》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接地气,相较于其他版本多了几分生活的烟火气息。来自美国社会底层的Dell才刑满出狱,被妻子“流放”,失去了儿子的信任。对于他来说“出狱即流浪”,无家可归的他一开始是为了能有地方住而勉强接下照顾瘫痪富人Phillip的活儿。

  而Phillip会选择他,其实是出于自暴自弃,想早一点结束没有未来,毫无期待的生活。对于当时的Phillip来说,这样活着还不如死去。两个阶层差异巨大,本来毫无生活交集,甚至可能无法沟通的人,因为命运的无常突然有了交集,如何弥补他们之间因为地位、肤色、教育上的巨大差异,为影片提供了最为有趣的戏剧性冲突。

  这一点,也是美版《触不可及》做的最为自然的地方,Dell以底层的人视角,用朴实的价值观,恰好直视,或者某种程度上揭露了富人因为面子而不敢言说,刻意伪装的部分。其中两个地方,既幽默,又写实。一个是关于音乐。古典和流行,歌剧和说唱,明显带有象征意义,具有一定审美门槛的两种文化产物,能够在Dell和Phillip之间完成融合吗?

  Phillip一开始对古典音乐相当排斥,认为只有流行歌手才是真正的明星。Phillip第一次带他去听歌剧时,一开始Dell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冷嘲热讽,不断问旁边的富人们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问题,插科打诨,嬉皮笑脸。

  可当他用心去聆听时,音乐细胞发达的他同样被女歌手的声线和节奏感所震撼。并非他能领会歌剧传达的意思,而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了歌手想要传递的信息,被对方超乎寻常的技巧所折服。

  阶层差异,文化隔阂,甚至是种族议题,在一场歌剧表演中实现了奇妙的融合与互补。到了后来,对于歌曲的认同成为了两人关系不断升华,友谊得以巩固的关键。他们不会通过对歌曲的喜好去评判对方的价值观和身份地位,他们只是将歌曲作为一种友谊间的分享,一种平等关系下的沟通。

  这一潜在议题甚至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结尾,Phillip特意找了一首Dell喜爱的流行歌手所唱的歌剧。Dell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说唱偶像也能唱帕瓦罗蒂的歌。

  Phillip还特意强调,当时帕瓦罗蒂临时不能参加节目,所以由其他人顶替。这就像Dell“冲天而降”,突然介入到Phillip一潭死水的生活,让他重获生机的现实生活一样,既是机缘巧合,却又是命中注定。只有Dell这样来自底层,对平民生活有充分认知的人,才能以平等的,不加评判的,不去可怜的方式对待Phillip,给予他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Dell用自己的方式解放了Phillip被身体束缚的灵魂,而Phillip用他的智慧和人脉为也为Dell开启了生活的全新可能。这一点以幽默的方式体现在了Dell的作画天赋上。一开始Dell认为富人买画的金额和方式完全无法理解,简直就是为了买而买。当Dell为了人人都能当画家,画出了一幅模仿后现代主义的油画后,Phillip居然成功将画卖给了隔壁的富人邻居。但Phillip提醒想以此作为未来职业规划的Dell,还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来得更为妥当。这笔不菲的意外收入只是Dell重新开始生活的“启动金”而已。

  无论是关于音乐的偏爱,还是对于画作的不同看法,影片都以类似的支线故事完成了人物的内心转折,推进叙事的同时,让两人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也正是因为这些平时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小故事,让整部影片显得接地气,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感知。

  《触不可及》就这样“不动声色”的为原本无法“触碰”的两个阶层的人,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原本陷入绝境的两人,因来自他人的温暖,而重拾了对未来的勇气。

  美版《触不可及》为了让整个故事自然且可信,邀请了多位重量级的演技派明星。饰演瘫痪富人的“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因美剧《绝命毒师》而被内地影迷所熟知,并凭借在剧中的出色发挥获得了第71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近来他转战大银幕,凭借在《特朗勃》里的精湛演技同时提名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影帝。这次在《触不可及》中,他只能靠面部表情和台词发挥演技,可谓连每一条脸上的皱纹都用在飙戏上。

  影片中与他出演对手戏的黑人演员凯文·哈特也来头不小。凯文·哈特以单人喜剧表演出道,但一开始起步并不顺利,出道多年才获得大银幕的表演机会。

  多年的喜剧表演经验,令凯文·哈特在大银幕上的形象总是激情洋溢,他充满感情的表演让那些即使很平庸的段子都变得很抓人,其表演有着鲜明的脱口秀风格,总是有大段台词,从头到尾喋喋不休,无厘头似的夸张与缺根弦的跳脱思维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丰满的喜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凯文·哈特的个人经历也与影片中的人物颇为相似,仿佛他将他的不幸遭遇写进了影片的故事中,并以此开启了真正的人生。虚构与现实的重叠也让角色的转变更具说服力。

  除了“双雄”男主角,女神妮可·基德曼在片中的角色起到了调剂的作用,而且还成就了影片最后的大反转,为影片画上了最为温暖的一笔。

  美国版《触不可及》故事过硬,更具生活气息,加上几位演员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该片成为本年度不可多得的银幕暖心之作。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寒冬季节,相信看完这部充满“温度”的影片后,能让你心生暖意,热泪盈眶。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心得

  白人瘫痪富豪,黑人贫民护工,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用一部电影告诉你跨越身份地位的友谊是如此令人感动,这或许就是《触不可及》的魅力所在。

  美版《触不可及》即将于11月22在内地上映,影片翻拍自2011年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法版《触不可及》无疑是影迷心中的经典,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白人富翁菲利普因为一次跳伞事故瘫痪在床,欲请一位护工全职护理,但因为强烈的自尊心,菲利普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护工人选。直到有天,黑人小伙德希斯前来应聘,他刚从监狱出来,收入微薄还要背负家庭重担,为了拿到“辞退信”以申请救济金,他来到这里专门找辞。没想到随性洒脱的他却得到了菲利普给出的试用机会。由此,两个阶层、两种文化开始了尴尬而有趣的对撞……

  原版《触不可及》在当年的法国拿下了年度票房冠军,在全球也拿下了4.26亿美元的票房。票房大卖的同时,影片的口碑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好评:IMDB评分8.5,电影排行榜第41名;豆瓣高达9.2(超60万网友大打分),位于豆瓣排行榜第25名。

  2017年,美国大胆地翻拍了这一影史经典,导筒交给了拍过《魔术师》、《永无止境》、《分歧者1》的导演尼尔·博格。

  影片主演阵容也十分强大,《绝命毒师》“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瘫痪富翁Phillip,著名喜剧演员凯文·哈特饰演黑人护工Dell,女神妮可·基德曼饰演Phillip的女管家。

  不少《绝命毒师》的粉也是开玩笑表示不能直视老白坐在轮椅上,总感觉他心里在打着什么坏主意。

  而相较于法版饰演黑人护工(奥玛·希饰)的阳光痞气,凯文·哈特版本的小伙总是一种搞笑滑稽的脱口秀风格。

  不过影迷也表示,正是这样的变化,才能让翻拍版有不一样的精彩味道。

  改编最大的应该是妮可·基德曼的管家角色,这么漂亮,在电影中肯定不会浪费的,这点就不剧透了,还没看过翻拍版的就去影院观赏吧。

  除了角色形象,美版在某些法版经典桥段做了不一样的处理,微剧透:比如法版中黑人护工对代表上流社会的歌剧等元素抱着无谓调侃的态度;而在美版中,黑人护工对这些元素先是调侃轻蔑,再是理解并欣赏,然后再与自己的文化融会贯通,引得大家的掌声。当然,这样的改编也很符合美国近些年的谨慎倾向。

  美版《触不可及》已经在去年末到今年初在全球范围内上映了,并拿下了1.2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虽然评分(豆瓣7.7/IMDB6.8)不如法国原版,经典程度也肯定无法超越原版,但因为美版改编的还算合适,然后由不同班底重新演绎一遍,还是有着不同于原版的特殊魅力。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有感

  一个四肢瘫痪、优雅高贵的白人绅士,一个穷困潦倒、劣迹斑斑的出狱黑人,命运有时候真的很调皮,实实在在地将两个充满矛盾点的人凑到了一起,于是诞生了《触不可及》,一部由这样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只为了博取一个求职证明来混取自由的出狱黑人戴尔,阴差阳错地击败了大量求职者,博得了富豪菲利普的青睐,成了他的私人生活护理师,在六个月的相处中,两者完成了气质的交融,戴尔濡染了几分富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培养起对于美的欣赏能力,菲利普则在戴尔的帮助下逐渐卸下自己的陈年伪装,学着从失去妻子的不安与高位截瘫的痛苦中缓缓向阳光下移动,最终向着久别的人间烟火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触不可及》最大的两重质量保证,一是幽默气质,二是温情氛围。

  影片的好莱坞式风格非常突出,全片都在努力渲染强烈的反差,以此挑动观众的笑点。一方面,通过戴尔在初入公寓时被喷头360度滋水,观察换尿袋时生无可恋的面部表情等情节来制造喜剧效果,但是影片却并没有因为繁多的笑点而降低本身的格局,因为剧情的幽默感是多层次的。更高的层面上,影片发力于通过情节的前后对比,展现一种“无言的幽默”。例如住在菲利普楼下,同为富豪的邻居,仗着健全的身体总对菲利普各式轻蔑,最后却在菲利普不置可否的含糊表达中,抑制不住好奇心和求胜欲,将戴尔随手画的处女作误认作名家作品,花了五万美金将其列入收藏。又比如跟着菲利普初入歌剧院时,大笑演员服装像“鸟人”的戴尔,一曲终了,却在菲利普的余光中喝彩喝得手舞足蹈……

  如果一幕笑声归入沉寂时,剧情没有升华,观众也没有品出除了喜乐之外的其他味道,那么这样的影片充其量是一部成功的爆米花电影,可是如果笑声过后,玩世不恭的主角开始尝试起粗糙的画作,精神放松的观众同时试图回味艺术对于生活的意义,那么《触不可及》方可以被名正言顺地登上大片的宝座。

  温情的氛围同时是整部影片的基调,与《菊次郎的夏天》等“从片头流淌到片尾”的日式温情片风格迥异,好莱坞所实践的,始终是一种“在粗犷大格局下见细小”的温情,从刚开始漫不经心的喂饭,到影片中期学会深夜随叫随到,挽救老友的生命,再到影片最后不离不弃地让周身瘫痪的老者重新拥抱天空,刺激的情节造成的落差,是治愈感滋生的最好土壤。如果戴尔是管家,是厨娘甚至是这所富豪公寓里随意地一个有着丰厚知识底蕴的“原住民”,为老板做这些事情,都不会对观众造成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灵震颤。因为世界不是山清水秀的乌托邦,不断在矛盾的滋生与化解中升华的友谊,才是人们心底最愿意相信的样子。戴尔与菲利普故事,加上那句“由真实事件改编”,足以慰籍大部分困囿在信任低谷期的无梦者、失心人。

  美好的故事不一定全部发生在现实世界,不过,你永远有权利对自己的明天进行改编。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体会

  照着豆瓣TOP榜单看过电影的人,一定知道那部曾创下9.2分,超50万人标记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

  小妹还记得第一次在大学看这部电影时,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然而就是这么经典的电影,最近被美国好莱坞翻拍了——

  如果你是一个经典老片的爱好者,那么你一定非常痛恨现在的翻拍趋势。

  咱就不说国内了,国外翻拍经典扑街的也大有人在。

  先别忙着喷。

  美版《触不可及》找来了三个超级大腕坐镇,饰演《绝命毒师》里“老白”的布莱恩·科兰斯顿,

  一点都看不出岁月痕迹的妮可·基德曼,

  以及看到他就想笑的凯文·哈特。

  对比原版的选角,老白和基德曼绝对没话说,只是凯文哈特,他真的是来演护工的吗?

  还记得原版里的黑人护工是由身高一米九几的奥玛·希来饰演的。

  而以喜剧片擅长的凯文哈特,只有一米六三。

  如果他俩站在一起,大概是这种画风。

  凯文今年不太顺利,年初的奥斯卡本来是安排给他担任主持的,结果因为之前的不当言论,导致舆论发酵,不得已被奥斯卡临时撤下。

  而他主演的《夜校》口碑一般,远不如他去年和巨石强森的《勇敢者的游戏》。

  不过当你以为他只能演那些不着调的R级喜剧时,《触不可及》又让人忍不住想给他点赞。

  情节和原版几乎是一样的,

  一个混迹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在保释过程中必须要去找工作,结果无意来到了正在招工的千亿富豪P的家里,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

  P因为一次跳伞事故导致全身瘫痪,妻子也在那次事故丧生,因此终日躺在床上的他只能靠护工来照看自己的余生。

  护工要喂饭,帮忙洗澡,换尿袋和插尿管,甚至还要帮忙排便。

  虽然报酬很高,来应聘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但P一个都没有相中。

  负责他日常事物的管家(妮可基德曼)也十分无奈,她当然知道P是故意在刁难,但也只能按照P 的意思去做,不断招人,不断换人。

  然而只是来求个签名好去应付保释员的Dell,却一下就被P看中了。

  一个顶级富豪为什么要找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社会小混混来照顾自己?

  而故事也从Dell住进P的家里开始说起。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两个完全不同阶层的人住在一起,必然会引发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碰撞。

  去年《绿皮书》好评如潮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拿它和《触不可及》作对比。

  同是黑白配,同是阶层对立,《绿皮书》发生在上世纪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60年代,而《触不可及》则是繁华的都市大厦里。

  钱是万能的吗?

  对Dell来说,是。

  他因为没钱才去偷盗,结果被抓,因为付不起前妻和儿子赡养费,导致儿子几乎不认自己,因为没钱,他几乎就要流浪街头。

  所以Dell需要钱,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反观P,他是超级富翁,比碧昂丝的老公Jay-z都有钱,但有钱又能怎么样呢?

  他的妻子回不来了,他的余生都要靠那个小小的轮椅,他每天睁开眼睛都要面对外界投来的目光。

  一个曾经叱刹风云的商界精英,却要靠众人的同情来度日,这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所以,死是一种解脱,但残忍的是他连选择死的权利都没有了。

  P选择Dell就是因为他认定了Dell一定是那种不负责任的混子,一旦有突发情况,他就能早点去见自己的妻子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Dell不仅认真对待了这份工作,还帮助P打开了心结。

  整个故事非常温馨,对比原版,美版在很多细节上加入了美国特色。

  凯文哈特虽然饰演的是一个失败的生活Loser,但他却是一个好爸爸,去努力打工也是为了能付得起孩子的赡养费。

  而他的身高和自带小受的气场,又让他和P之间的互动,显得“受”宠若惊。

  帮P插尿管那段,差点让人笑尿。

  而老白饰演的富豪P是一个表面正经,实则闷骚的人。

  事故发生之后他一直把自己封闭起来,即使他感到很孤独,却从不吐露自己的心声。

  但心细的Dell却看了出来,他帮助P发泄,让P坐在副驾上而不是坐在“货”车上,买东西也鼓励P和店员直接交谈。

  别人都把P当成怪老头,当成上司,当成残疾人,只有他把P当成平常人。

  P有一个笔友,两个人用书信交流了一年多,彼此都建立了深厚的超脱友谊的关系。

  但P总是不敢问对方要联系方式,也不敢主动联系人家,最终也是Dell鼓励P去和笔友见面的。

  P需要陪伴,这种陪伴不是朋友能给予的,Dell明白他需要的是一个红颜知己。

  对比原版,这也是美版改编最大的一个点,原版就结束在P和笔友见面的那一刻,留下了无尽美好。

  而美版则更加现实了一点,笔友出现了,但却因为无法接受P全身瘫痪的现状,借口离开。

  P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得已再次将自己封闭起来,还将愤恨发泄在了Dell身上,逼走了Dell。

  这是一个争议点,很多人都觉得美版的强行改编让故事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说你没有看过原版,先来看美版,这不失为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但如果非要对比经典,在细节上美版的确没有原版考究。

  不过小妹却相当喜欢改编的结尾。

  陪伴在P身边的不是什么笔友,也不是Dell,而是他的女管家(妮可基德曼)。

  妮可在片中的形象是一个老古董,比P还要保守,她是P的好友,听闻P出了事故之后就义无反顾地来照顾他的起居。

  陪伴才是最长久的告白吧,至少最后管家出现在P身边时,P的那句“I missed you”着实让人感动。

  其实不管是原版也好,美版也好,打动人心的不是演员,而是那份浓浓的情谊——

  有时,你必须进入别人的世界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缺少什么。

14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