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

小龙0 分享 时间:

艺术,它是什么?其实,它就只是积蓄在苦难和勤劳之人灵魂中的蜜。让我们一起观看《美术里的中国》,感受美术之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6篇,以供大家参考!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第一: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三: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美术鉴赏对美和艺术增进理解,无疑对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第五:美术鉴赏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通过鉴赏不仅使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更在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组成,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进而使人产生联想。因而,当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管是遇见那些赏心悦目的写实作品,还是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的抽象作品,都会使我们获得一种喜悦与满足。对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也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总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鉴赏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

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

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次学习课标,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突然,有三个元素涌上心头,在这一空间,我,学生我将如何来引领他们?如何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我并不希望他们各个都成为画家,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希望是他们因为爱上我的美术课因为我的某一节美术课而让他们爱上了历史,爱上文字,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发明和创造!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3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在美术课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创意的美等等。此次培训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欣赏课的欣赏方法和六堂精美的教学示范课。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进行教学,既有专业性又不失综合性,使我们收益匪浅。经过综合评课、消化、学习,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感悟一:关于教师。

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上课的老师自身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思想的修养,文化的积淀,心态的调整,课堂的掌控,提问的技巧,意外的处理,都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是否对学生是真正的关注和尊重,及对美术真正的热爱和投入。而这些,恰恰是作秀作不出来的东西。所以无论是偏于传统的课还是偏于前卫的课,都可以由老师上得十分糟糕或者十分出色。

感悟二:关于课程。

很多专家对新课程下的教材,教法及课堂实施的情况是担心的,因为作秀成分太多或许是很多公开课的通病。新课程没有让我们反对传统,应该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是要继承和发展的。太多所谓华而不实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浪费,没有必要再让学生通过一些乱七八糟所谓的游戏和活动去探索,太多的活动又难免忽视课程最主要的难点和重点设计。时间有限,一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一定要简要而明确,关键不在多而在于有效而巧妙地解决。如《认识图形标志》的设计简洁明了,没有什么特别花哨的活动,通过欣赏“旺仔牛奶”的图像,让学生来猜“这是什么标志?”这个标志是学生所喜欢的,一时间炸开了锅。用它作为引言,导入课题独具匠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所期盼出现下一个标志。在老师准确、温和的语言和细腻的引导下,使课堂内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标志的规律(如:警示标志、公共标志———),重点突出和难点明确,解决起来又似乎水到渠成,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感悟三:关于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这需要老师细心的发现和巧妙的挖掘。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就是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地使用肯定,使用赞扬,使用引导,使用评价,使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激发。比如《民间玩具》一课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设计资料,让学生去思考、感受设计的定义、方法,并抛出很多包袱,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设计日用品,这当中教师做的只是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学习是很广阔的概念,听、说、看、想、做都可以包括。老师和学生一样需要不断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这次活动给老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个机会的含义不只是听课那么单一。根据实际情况,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聆听专家准确,坦诚,幽默,犀利的精彩讲座使人受益匪浅。专家对如何做一名教师的整体思考,对教书育人的诠释,对人生的感悟,为我们开启了思维,使人深省。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4

美术经典是中华历史的浓缩,3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启播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出席,并与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等嘉宾共同为节目启播。《美术里的中国》首批12集节目将于3月30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首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深入提炼作品中的文化标识、审美价值、时代意义,以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助力艺术表达,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中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薛继军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创作推出《美术里的中国》是总台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深化“5G+4K/8K+AI”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成果。《美术里的中国》是影像化、数字化的美术馆,通过它让优秀的美术作品亲近更广大的受众,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艺术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程。宝藏于中国美术馆的经典之作和当代中国美术家新的创造,在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中讲述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节目利用最新视听技术手段,使静态的图像活起来,使美术作品在科技、数字化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展现了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5

美术是一门艺术,也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当我无聊的时候总喜欢画一幅画来解解闷,这也变成了我每天的习惯。可现在上了六年级了,画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一天,我在家里闲得无聊,作业又做完了。乍一看,看见了我之前遗忘在角落的A4纸,我想:“作业都做完了,反正无聊没事干,要不就画画吧。”我去把A4纸捡出来,然后在网上找一幅图,照着上面画了起来。

终于画好了,我把我画的画与电脑上的对比,我怎么看都觉得不像。我这里改一下,那里改一下,改到最后,就成了黑乎乎的一片了。我生气了,把这幅画捏成一团,把它丢到一边。这时,妈妈上来了,她问我怎么了,我把画拿给妈妈看,妈妈看完对我说:“没事的,妈妈教你画。”我点点头,因为妈妈画的画真的是栩栩如生,让她教我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妈妈在一旁耐心地指导我,我哪里画错了,妈妈也细心告诉我。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画好了。我看着这幅栩栩如生的画,心里乐开了花,觉得终于画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了。妈妈也在鼓励我,说我画得真棒。

从这件事以后,我觉得以前画画只是为了玩,现在是把它当做一种习惯,一有时间就去找妈妈教我画画。妈妈的教诲,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篇6

一张洁白的纸,一支细长的画笔,就能描绘出快乐。每当拿起那充满神力的画笔,脑海里的各种思绪如甘泉般涌出,如娇花般绽放。

小时候的我,认为画就像蒙着一层细雾,让我捉摸不透,只是胡乱地猜想:画线是不是要用上尺子?画人是不是先画眼睛?当我一步一步地掀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时,她却消失了。那时起,天真幼稚的我下定决心:要画出最美的画!

上了小学,我遇到了开启我人生第一扇美术大门的启蒙老师——姚老师。在她的指导下,“画姑娘”轻轻地揭开面纱,每当要清楚地看到她时,她又轻轻地放下了。追求“梦”的过程中时而欢笑,时而沮丧,时而难过。

姚老师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最敬佩的一位姐姐。当她发现我在画画时候用尺子量着画时,她和蔼地说“画画,是笔随着心动,画的是心情,画的是想法……”我认真地听着,听着她讲述美术的真谛,让我从奇妙的美术中得到肯定,让我坚定地向前迈出了一步,让我再次揭开了“画姑娘”的面纱!

最美的画——中国画,描绘出中国独一无二的美。我追求美的脚步永不停止,我的“美术梦”还在继续!前面的路程还布满着荆棘,潜伏着巨浪,但无法阻挡我的美术梦,我的中国心!我也要画出蕴藏着欢笑的画,充满着幸福的画!

梦在嘴里依旧是梦,在行动上才会变得真实。为了美术梦,今天,我要更加努力,向下一扇门的打开做好准备,向明天的未来洒下汗水,只要有毅力,只要相信自己,胜利的大门一定为我打开!

我曾经梦想:我要当一名画家,画出人间生活的喜怒哀乐,画出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画出美丽的大自然,画出自己,画出中国,画出梦想。

一张洁白的纸,一支细长的画笔,一定会描绘出我灿烂的人生,描绘出我美丽的梦想,描绘出魅力无穷的五彩中国!

127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