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

小龙0 分享 时间:

在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里,精选《永怀初心 赓续荣光——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孔繁森的境界感》《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3堂党课进行展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精选篇1

他们一家人终于踏上中国的土地,钱学森早已给他安排好了住所,是位于中关村西北角一个刚建成不久的单元楼。

虽然面积不大,也没有泳池、草坪,周围更是一片荒凉,在美国时的所有便利与浪漫,在这里都成了不可能。但郭永怀和李佩却觉得,这才是最好的地方。

站在自家国土上,为自己的国家工作,他们觉得心情格外舒畅。

安顿好一切后,郭永怀马上就和钱学森、钱伟长等人投身到刚刚组建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中。随着研制发射地球卫星的事宜提上日程,他又开始负责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领导工作。同时,郭永怀在中国科技大学创立后,还担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并经常给力学系的学生授课。

而李佩回国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女儿和丈夫,决定留在离家近的地方担任行政工作。她第一份工作是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设在中关村的西郊办公室副主任。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李佩就是那个站在郭永怀背后的女人。

她像个小女人一样,每日里上班努力工作,下班后一心一意照顾丈夫和女儿。担心郭永怀忙起来不记得吃饭,她还每天在他的包里装上一个苹果,这事在他的学生圈中都传为了佳话。

但这种平静安稳的日子不久就被打破了。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提出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专家,于是钱学森就把郭永怀推荐给了钱三强。

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来找郭永怀,两个人在书房里足足谈了三个小时。正是因为这次谈话,郭永怀的生命和中国核武器工业联系在了一起。他开始变得更加忙碌,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别提和妻子一同欣赏古典音乐和散步了。

随着核武器研制步伐的加快,中央开始在青海进行试验。郭永怀常常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两人因此聚少离多。郭永怀和李佩之间也不再是无话不谈,工作话题成了郭永怀的禁忌,他从来不讲自己在干什么,而李佩也从来不问。

他们都是从革命风雨中走过的人,无需多言,心有灵犀。她知道,他不说,自是不能说,不该说;他也知道,她不问,并非不关心自己,而是将所有的担心和惦记藏在心里,独自承受。

每次李佩只要看到楼下停着车,就知道他又要走了。郭永怀总是默默地收拾几件衣服,放进那个出门专用的小手提箱,随后跟李佩简简单单告个别。

他不说行程,她不问归期。好像他仅仅是拎包去上班,并不是一去数月,一走千里。

但是,思念却成了李佩生活的主题。她看着爱人被高原气候折磨后日渐消瘦的身体,还有那过早被风霜染白的头发,她的心好疼。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郭永怀和钱学森等人聚在一起开心地喝酒。此时的李佩才知道爱人究竟在做什么,他的身上肩负着怎样的重担和责任,她更加心疼却又无比自豪。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精选篇2

郭永怀,山东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人,中共党员,伟大的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

在空难坠机起火的一瞬间,他把装有科研数据的公文包放在胸前,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把文件保护下来。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粘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发现中间有一个公文包,竟然完好无损。

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英烈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和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直到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

郭永怀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乡远渡重洋求学,于1956年放弃了国外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积贫积弱的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共和国没有忘记这位为“两弹一星”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荣成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以身许国的英雄。荣成人民在市政府广场东侧为之竖立了《郭永怀雕像》,修建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据介绍,该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是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在他的故乡——滕家镇西滩郭家村重新修缮了《郭永怀故居》,使该村成为山东省百名红色文化特色村之一。

展室中的一件件展品浓缩了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展示了他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这一切已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提到郭永怀,敬仰之情便溢于言表。每逢牺牲纪念日和清明节,人们都会用各种形式纪念缅怀他。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荣成人民的骄傲。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和几位退伍老兵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参观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郭永怀故居》。我不仅为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也为警卫员牟方东英勇献身的精神而动容。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精选篇3

日子就在忙碌和思念中一天天过去了,转眼时间就到了1968年。

这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准备工作。

12月4日,他突然在试验中发现一个重要线索,随后迫不及待地想赶往北京汇报。正好听说当晚兰州有一架飞机飞往北京,他急忙驱车前往兰州机场。到机场时暮色已经降临,同事们都劝他第二天再走,夜间飞行不安全,但心急如焚的他已经等不了了,执意上了飞机。

没想到第二日凌晨,飞机飞到北京西郊机场,在准备降落时突发事故,从400米高空失火坠落。就在飞机猛烈地向地面冲去的那一霎那,郭永怀大喊:“我的公文包!”紧接着就和警卫员一起死死地将包护在两人胸前......

那时的李佩已经跟随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去了安徽,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赶到北京的家中。一进门就发现家中站满了人,都是郭永怀的同事和领导。

在听到事情的经过后,她没说一句话,没掉一滴眼泪,只是慢慢转身走到阳台,站在那里茫然地盯着远方。

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只是她太过平静了,平静得让人担心。

人在太过悲伤时,反而不会歇斯底里地痛哭,而是平静,异乎寻常的平静。

李佩就是太伤心了,她的老郭永远不会回来了,不会再和她手牵手散步、不会再一边修剪着花草一边和她聊天,也不再和她偎依着听音乐,一切都不会再有了。

而郭永怀留给李佩的,只有出事前他带着的那块怀表和那片被捡回来的已经熏黑了的眼镜片,再就是他那份为了祖国科技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20天后,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就在同一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爆炸试验成功,这里面倾注了郭永怀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虽然他已经无法看到了,但那层层升起的蘑菇云,正无声地告慰着他在天之灵。

1999年9月18日,国家授予了包括郭永怀在内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离去的几日后,李佩又打起精神,开始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她当然没有忘记他,只是将痛苦深埋在心底,沿着他的脚步,遵循着他的精神继续走了下去。

就像她说的:“爱一个人,就要像他一样”。

她像郭永怀一样,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精选篇4

展开信纸,“繁森弟”落于笔下,陈孝忠再次写下这一称呼,却清楚再也不会收到回信了。

今年87岁的陈孝忠是聊城老干部局原局长,比孔繁森大10岁,是孔繁森的“老大哥”,也是他的至交好友。

生前至交好友陈孝忠说“繁森这一生,想的大部分都是别人”。

1944年,孔繁森出生于聊城堂邑镇五里墩村。陈孝忠认识他是在1970年春节,孔繁森从部队退伍到聊城粮食局工作。在陈孝忠的印象中,“这个年轻人,好学好问,爱好文艺,能吃苦,可以跟老乡们打成一片”。

1978年,中央号召内地干部去西藏工作,孔繁森积极报了名。“那时西藏的条件很艰苦,繁森却有这种抱负和勇气。我就说,你愿意去就去吧,我支持你。”陈孝忠说。然而这个“老大哥”内心却很是不舍,从聊城乘坐客车把孔繁森送到了济南,孔繁森一行从济南乘坐火车到西藏。

临别时,陈孝忠对孔繁森殷殷嘱托:“你去西藏,主要有两条。一是,一定要注意安全,西藏很艰苦;再一个,约法三章,你爱接济别人,一定要有计划。”

1979年,孔繁森作为援藏干部赴日喀则地区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改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兼县检察院检察长。一封信,从西藏到聊城,辗转数十天才能到陈孝忠手中。在陈孝忠收藏的孔繁森来信中,孔繁森给他介绍西藏的情况,还有自己工作的情况。“我给他去信无非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别出事,注意安全;再一个是多学习,多看书。”陈孝忠告诉记者。

“他第二次进藏时,家里有老母亲,爱人身体不好,孩子还上学,我们商量着不同意他去。但是,他政治上成熟,有领导能力,对西藏熟悉,对西藏有感情,他坚决愿意再去。”1988年,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孔繁森第二次挺身而出,欣然赴藏,并于1992年底留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他跑遍98个乡,行程8万多公里。“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正是他十年的生动写照。

1994年8月24日,是陈孝忠一生难忘的日子。当时孔繁森去北京开会,顺道回老家看望老母亲。“那天晚上,我们一直聊到后半夜。分别的时候,我劝他尽快回来。他只说回去争取。‘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都是他日记里写的。”陈孝忠讲到这里,哽咽着沉默了。没有想到,那次竟是他与老友的最后一面。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殉职,时年50岁。“繁森这一生,想的大部分都是别人。”陈孝忠这样评价他的繁森弟。

观看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精选篇5

历史的车轮滚滚,共产党员的精神却永不消逝,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无法言喻,总有一种震撼使我久久不能平息,“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是孔繁森书记离家进藏满怀雄心壮志的激昂之作,而1994年11月底,拉萨的高原之上,许多群众站在一座堆满哈达的墓碑前,送走了他们最敬爱的孔繁森书记最后一程。这位在西藏高原奉献了一生的共产党员,最后也在他挂念的藏族人民的簇拥下,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走完了这短短的一生。

1944年7月,孔繁森在山东聊城出生,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便主动报名,踏上了离家进藏的前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当时的西藏,环境艰苦的令人难以想象,恶劣的寒风,雪山荒野还有成片的泥塘,但孔繁森清楚地知道,这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这是党的召唤。孔繁森进藏本来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区党委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征询他的意见,回答仍很痛快:“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就这样,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牧区,扶贫解济,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劳作,下地。就这样,在岗巴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孔繁森与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奉调回山东时,藏族同胞们排队相送,更是让他心里十分难受。

1988年,孔繁森已经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严峻的考验又一次来了。组织上在选派援藏干部时,认为他工作能力强,又有进藏经验,便想让他带队。孔繁森义不容辞的应下了,可是该如何给家里交代?老母亲已至耄耋之年,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做过好几次大手术,病痛缠身;而家中的三个孩子年岁尚小,仍需照看,这一走,他怎么有脸面对家人?一天夜里,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妻子说明一切,王庆芝难过的眼泪像珠串子一般往下滴,为他收拾行李的双手却一刻也不停歇。要走的那一天,孔繁森默默的站在老母亲的身前,轻轻梳理母亲稀疏的白发,贴在老人的耳边颤抖的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的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于是,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任职期间,他跑前跑后,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一天,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孔繁森进藏十载在阿里地界,他不间断听取汇报,结合贯彻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这位老共产党员,在阿里任职期间,让当地的经济飞速发展,让电厂发电、工厂崛起,开放口岸,打通公路,甚至用他微薄的收入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这样的事情,没人记得清孔繁森做了多少件,大家只知道,他们敬爱的孔书记,把一颗最火热的心,都献给了这片土地,把一份最真挚的情,都献给了碧云蓝天。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这是孔繁森在阿里写下的诗句。历史的烟云已经消散,但历史的记忆永不会忘却,进藏十载,雪胎梅骨;栉风沐雨,克己奉公。当我抬起手,触摸到胸前这枚熠熠闪光的党徽时,我就能想起孔繁森书记那张和蔼却又沧桑的脸庞。孔繁森是千千万万个投身于群众中的共产党员的缩影,而在新时代,这样的先锋将永不消逝,共产党员的精神更将薪火相传……

126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