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

小龙0 分享 时间:

该片围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了候鸟如何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护自己,历经了危机重重,只为了寻找一个温暖的地方生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精选篇1

鸟儿是我们十分常见的一种动物。由于经常可见的缘故,我们似乎并不在乎它们,对它们视而不见,因为人们觉得它们太平凡了。但是你可曾想过,那些高飞的'鸟儿们狂风巨浪,枪林弹雨,跋山涉水才来到人们的面前呢。

《迁徙的鸟》这部影片让我更了解了鸟儿,这部影片是由法国大导演雅克。贝汉花了3年的时间追踪拍摄的记录片,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美华章!他可谓是呕心沥血才终于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影片里揭示了鸟儿的生活,诠释了它们的故事,它们的不平凡。

——在枪声中生活的鸟儿

宁静的下午时分,夕阳把天空照得格外亮堂。金黄色的天空似乎也吸引了鸟儿,纷纷展翅高飞,遨游蓝天。它们有时一字排开,有时聚集在一起,互相嬉戏,十分亲密安详。这时只听“砰”的一声,一只鸟儿应声而下,掉进了水里,不见可踪影。枪声接二连三饿响起,鸟儿们也随着枪声坠落,真是惨不忍睹!

——工业污染残害鸟儿

随着人类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污染也逐渐猖獗起来。一群红胸雁停栖在一个下水道附近,当它们准备再次起飞时,其中一只的羽毛却被污染物给粘住了,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飞远,飞远,直到消失在远方的夕阳中。

——最后难关—沙漠

存活下来的鸟儿继续飞行,越过高峰,穿过森林,飞过湖泊。那是它们最快乐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的游玩,安静的休息,畅饮湖水。但是它们即将面临最后的考验——沙漠。途中危险重重,很有可能累死,渴死,掉落下来被螃蟹分吃。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鸦对抗到底,保护企鹅bb的安全,尽管当中满是失败气馁,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能最后到达非洲的鸟儿真是非常幸运!

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女的照顾,一一叫人尊敬。它以最温暖的人性化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伟大,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让你总有一种脸颊紧贴大地的诱惑,顿时发觉每个人都是一只候鸟,只是在现代化的雾霭中困顿于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所有这些绝美的和谐音符都无不表现出对神秘大自然造物主的温情与崇敬。

由此可见,鸟的生命和人也是息息相关的。我希望人们不要再破坏,污染环境。难道就不能让地球变成一个绿色的星球,让人类和鸟儿生活在同一蓝天下吗?请不要让鸟儿因为人们,被迫让自己生命的旋律停止,让我们和鸟儿和睦相处,别伤害它们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片。后最真实的感受!

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精选篇2

《迁徙的鸟》是一部非常出色、评价极高的自然纪录片,由著名法国大导演雅克·贝汉执导,_年上映。

《迁徙的鸟》直接界定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标准——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轰动。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

印象最深刻的是沙丘鹤在沙漠中,有一只小鸟因为翅膀受伤没有跟上大部队的形成,成为了螃蟹的食物;有一只雏鸟在稻田里,然而不远处就是一台收割机,虽然影片中没有讲述鸟最后怎么样了,但是结局可想而知;还有一只企鹅的幼崽,被其他鸟类当作食物,影片中虽然没有直接的镜头,但是大鸟嘴上的血迹和企鹅妈妈的悲鸣有告诉了观众结局······

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向观众讲述了候鸟的迁徙的雄伟壮观,但是到后面就开始讲述现代化对候鸟的影响以及鸟类之间的自相残杀,这一切都值得思考。

为了完成这部纪录片,摄制组一共花费了四年来让鸟习惯有摄像机,这样一来才能拍打在迁徙的过程中的鸟。有些甚至要在雏鸟一出生就将摄像机放在旁边,让鸟儿能够习惯这样的生存环境。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电影开篇第一句话饱含深意。《迁徙的鸟》的导演、拍过100多部电影的名导雅克·贝汉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精选篇3

看了《迁徙的鸟》这部电影。在电影中,我们认识了美丽的灰雁、高贵优雅的大天鹅、会轻功水上飘的克拉克水鸟、还有白鹳……

刚开始的时候,由严寒到清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随着春天的到来灰雁、斑头雁、大天鹅、沙丘鹤飞回来了,它们飞过海洋,飞过繁华的城市,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荒凉的沙漠,虽然鸟类在自然界都有天敌,但它们最大的敌人还是人类。

我看见:在金黄的草原上,鸟类的家园被破坏;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被扼杀;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休憩的鸟儿被城市污水给淹没。这一切谁造成的!是人类!我们就应好好的问问自我。

当然电影里面也有好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只灰雁被渔网缠住脚了,幸亏有一个小男孩碰到了那只灰雁,及时地把它救了出来,才赶上队伍。老奶奶向迁徙途中休息的白鹳送食物。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这也说明了人和动物能像朋友一样相处。

我虽然不能到森林里保护每一个小动物,但我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精选篇4

“候鸟迁移的故事,是一种承诺,一个回归的承诺。它们的旅程,飞越数千里,当中危机重重,目的只有一个:生存,候鸟大举迁移,是为生存搏斗。”随着那个挣脱猎网的灰雁腾空而起,随着低沉男声的旁白,片子开始了超过30种的各样鸟儿们的漫漫迁徙路,记录了途中鸟儿们自在的翱翔、欢乐的嬉戏、温馨的亲情和与大自然各种恶劣环境进行搏斗的艰辛,以人类对它们残酷的猎杀。

飞翔始于那只被网缠住的灰尾雁,在小男孩为它剪开网眼之后,它就带着脚上的网绳,追向自我的伙伴。掠过宁静的湖面和金黄色的麦田,穿过桥洞和引水渠,飞过丛林、沼泽、自由女神像和艾菲尔铁塔。向北,向北,飞往熟悉而陌生的家乡。影片拍得美仑美奂,展此刻观众面前的是一种精致的美。看那优雅的仙鹤展翅翩翩起舞,似行云流水,轻盈、舒展;看那高贵的天鹅头颅相抵,构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与水中倒影交辉相映;看那成群的海鸥一齐飞行,气势磅礴,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片子将作者的视界融于某一个材料对象的视界之中,使该对象的视界成为作品中的主导性视界并成为作者视界的代表。这是一种趋向零度视角的视界,作者尽量隐蔽、放下介入材料批判,放下权威性,并且不在经验与价值方面进行控制与导向,能够说,零度视界已成为大多数纪录片作者的美学原则。我们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感觉到自我是透过鸟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尤其是其中的一个镜头,带给人的那种感觉就仿佛自我真的是一只鸟儿,自由自在的翱翔于天空中,整个人浑身上下通体通透,舒畅极了。

纪录片是否需要解说词的问题并不是纪录片本质特性的问题,这务必要结合作品来看。《迁徙的鸟》整个片子“不超过十句解说,不超过二十句字幕”,没有任何的说教和口号,正是这种“留白”这种逼人的自然,从内心深处打动了观众,并留给了观众更多时光静静地去思考去感受。解说词固然是解说画面的,但它最重要的任务是起补充作用,补充画面没有的信息。它与画面的关系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相互弥补,一是相互深化。影视语言的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视觉直接冲击力。在纪录片的创作界,确实有人偏爱用解说词这样的非画面非纪录的语言去描绘画面里没有的东西,用非纪录片的语言去表现纪录片的材料对象,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走向虚构,从样式到资料的虚构。在必须程度上,人们还是趋向于“眼见为实”这样的态度。这部片子用它纯粹的画面因素就能够征服观众的心。

但由于影片中的表现对象——鸟,没有与人类直接沟通的语言,所以对于音乐和音响的运用就个性重要。一是大环境声音要塑造一个人们能够感知的野外环境,一是对于一些细节的声音的捕捉。影片要到达声画合一的效果,画面为声音带给形象和气氛,声音为画面创造意境和想象。

片中只有鸟儿们或低沉或高亢的鸣叫,只有它们的羽翼掠过高空的风响,只有它们扬起的水花和海浪的呜咽,只有圣歌一样悠扬旷远的乐声。那些乐声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出现,为丹顶鹤和天鹅们的舞蹈鸣响最好的节奏,为新生的雏鸟们从父母的羽翼中第一次探出小脑袋欢喜唱诵。那些天籁一般的歌声甚至与雪雁和北鲱鸟一齐越飞越高,和阳光一道洒落大地。这是一种境界,作者将图像、同期声、音乐等诸多因素组合在一齐,引发了我们在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表现。

有一句英语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往往某一个细节或者说画面的附属因素,会成为整个画面的核心。在热带雨林的那条船上,那只在笼子中的鹦鹉透过自救获得自由,展翅飞向蓝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松了一口气,同时也佩服它的聪明。这一刻,屏幕是牢牢抓住了我们的眼神的。在纪录片的现场拍摄中,摄影师就要做到睁开另一只眼。一只眼睛注意看取景框,一只眼睛要注意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注意到材料的以外因素的出现,这就是纪录片的随机结构问题。

如片中出现的雪崩那一幕,还有折翅的鸟被螃蟹吃掉的那一景,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没有随时关注到周围的环境,就很可能错过很过精彩的素材。但并不是所有被拍摄的素材最后都能够成为影片中的一部分,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后期的创作剪辑。

我们强调纪录片的`真实性,但我们并不是说纪录片不允许有影视技术修改方面的控制,也并不是说剪辑给纪录片带来了灾难,而是指过度的介入与控制因素,违背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纪录片也不是说务必要长镜头,而是要根据现场状况决定镜头的结构及叙事方式。《迁徙的鸟》中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长镜头,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完整性。真实并不能表现或代言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关键在于这种真实是否贴合整部

片子的事件现场的完整性和叙事结构的真实性。当我们在观看油画作品的时候,近距离的观看效果就是一大堆不一样色彩的油料的堆砌和叠加,而非绘画对象,只有在适当的距离,观看者才感受这一绘画是对某一物质的再现。它与中国工笔画的细腻构成强烈对照。同样的,作者在影片里综合运用了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让我们更好的看到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们还要看到后期的创作剪辑并非是对材料形态的纯时光长度的收缩延伸,它的思想核心是画面组合的思想增加因素,也就是物质的复现所到达的无形思想视境。透过影片中零散的画面,我们看到了动物的亲情、感情,看到了生命的无奈、脆弱,看到了人类的纯真和残忍。

那只折了翅膀的鸟儿,拖着病翅做最后的挣扎,最后淹没在虎视眈眈的蟹群里;几万只帝企鹅呆在一齐,却只能看着自我的孩子被仅仅两只入侵的野鸭生生咬死,吃掉,它们对着天空的哀鸣,叫人心碎;那只被狂奔的马群冲散的加拿大鹅,伙伴们早已远走高飞,它的背影那么寂寞;那些被豢养的野鸭,在铁笼里看到空中飞过的同类们,听到它们幸福而自由的鸣叫,那样复杂的目光。小孩的纯洁与猎人的残酷同时出此刻影片中,一种矛盾的特殊美感展此刻人们面前,也不由得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影片中出现有人类的镜头是很少的,我们透过那个小男孩的救助和老妇人的喂食看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面,但美丽的影片简单中蕴含着悲壮和对于现代礼貌的控诉。有几处含蓄而好处深远的镜头:罪恶的枪声和污泥中鸟儿的哀鸣,控诉了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大自然犯下的罪恶;在鸟儿飞翔的路途上,来自美洲地面的罪恶枪弹划破了天空的宁静;夺取了飞鸟的生命。经历了千山万水的鸟儿最后不幸陷落在欧洲礼貌的泥潭里面;当巨大的割草机来临时,鸟妈妈和鸟宝宝无助的眼神湮没在隆隆的机器声中。

记得黑额雁们的姿态完美而自由,乐声飞扬,就在我们完全沉浸于这个美丽的大自然界中时,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们被突然的枪响所惊吓,此起彼伏的枪声震得我们心惊肉跳。黑额雁们纷纷坠落湖面,连死亡的姿势都那么优美。虽然说那里我们没有看到那些打猎的人,但它们却在反衬着我们人类的丑陋,镜头含蓄却撼动人心。自诩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我们给它留下的却大多是因为贪婪而产生的无尽破坏,以及对其他同样属于这个星球的生灵的野蛮伤害。

鸟类是自由的象征。我们之后在影片里看到的那些鸟儿,不再是没有灵性的动物,作者让我们看到,这些生灵同样是和人类并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是上帝创造的天使。它们具有让我们汗颜的自由、团结、勇敢、信守诺言的品质。“应对鸟类壮丽而悲伤的命运,我多么期盼有一天,四季不再流转,而我们即刻便能启程离开家园,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像这些鸟儿一样,开始一次神奇的旅程!

我多么期盼有一天,人们能够打破地域国界的阻隔,明白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那么,我们必须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这是一种悲鸣和祈求,在此时,影片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是激起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那只腿上绑着网绳的灰尾雁,在冬天重新回到救他的小男孩身边。那群以前拒绝老妇人的灰鹤,也最后在再次飘过那个农庄的时候,理解了老人的馈赠。它们的长嘴灵巧地从老人手中叼走食物,那样信任。期望,还是有的,需要的是人们的把握。

纪录片迁徙的鸟观后感精选篇5

在课堂上看迁徙的鸟已经过去近1个月了。片子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现在写写最深的感受。

首先,讲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看这种片子,我想最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你感受到什么。始终怀着敬畏之心这是根本,怀着犹如孩童时发现新事物的好奇这是基本,心中有对自然的热爱这是关键,这样看你才会对得起这部片子,不然就不要看好了。所以,在课堂上看这部片子时我尽力不去亵渎这部片子(尽量全神贯注),但也许90%是花在片子上,另外10%,(原谅我这人爱东想西想),我在关注周围人,不是故意去关注,与生俱来自然而然有感而发。其实,我是为这部片子鸣不平。也是感慨中国这座普通二本学生的素质,不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个人素质。以前的我,愤青一枚;现在,突然感觉到深深的悲凉。

看的过程中,想起初中生物老师有时会在下课前给我们看10分钟左右的动物世界,我那是我在课上最认真的时刻,尤记得当时那种心无杂念满满是爱的感觉,也表现得十足认真,衷心希望所有人能受到一点感染,都能感受到这种美好。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的表现与心境够不够当时的二分之一。

人越长大,遇到的问题越多越应该会迷惑,有的人却越来越不迷惑,不是他们都解决了他们的疑惑,而是他们或逼迫或自然的忘记了。几乎所有人都这么长大。我真的不要这么长大。这个时候正当是迷惑的时候,为什么要装作什么都懂,什么都不在话下?那样是对你人生的亵渎。还在这所所谓的象牙塔,就像在纸做的房子里一样。

在《迁徙的鸟》看到的东西,满满都是爱,是自由,是专注,是激情,是童心与好奇,是赤子之心,是我心之向往的境界,是与我们的生活毫不搭界的世界,是中国人给他十几个亿也拍不出的世界。

看完雅克贝汉的《迁移的鸟》,我很惋惜没有机会能在电影院观看这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

拍摄《迁徙的鸟》是一项工作量惊人的任务:450个工作人员的参与,其中包括17个飞行员和14电影摄影师。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奥德迈将各种鸟类迁徙的习惯生动地呈现在了荧幕上。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知晓,丹顶鹤要从远东飞行600英里到西伯利亚针叶林,沙丘鹤要从美国中部平原飞行2000英里到北极圈,秃鹰要从美国西部飞行1800英里到阿拉斯加但这些信息纯粹是我们通过影片的视听语言获得的。两位导演花了4年时间拍摄这部影片,想方设法地变换着拍摄工具直升机、飞机、滑翔机和气球去接近飞鸟们,以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自己置身于鸟群之中。加拿大鹅迁移通过大峡谷的那段场景拍摄得极其壮丽,清晨没有了人声喧嚣,一队队加拿大鹅的倒影在清澈的水中划过。《迁徙的鸟》中充满了这样的景致。种种美景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大松鸡在栖居于爱达荷州、气宇轩昂、尾羽锋利似豪猪的大松鸡;抢占沿海岛屿的、数以百万计的帝企鹅;数不清的、以迅雷之势潜入水中、像鱼雷发射似的水鸟。

然而,真正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电影制作者通过电影的语言赋予了鸟儿们以个性。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傲慢的加拿大鹅,本性好斗的红襟鹅,被捕获的亚马逊鹦鹉的坚忍,以及当同伴被捕食之后帝企鹅的悲痛。

而影片最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就是人类带来的。人类以及带有人类要素的图像与鸟类的生活比起来显得非常不自然,暗示着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是灾难性的破坏。脱粒机在农场破坏栖息地,猎人躲在芦苇和击落开销鹅,污染污泥影响了红胸鸟的迁徙。讽刺的是,同样的一个物种,既可以亲密接近这些鸟类数百英里的跟着它们,同时却也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126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