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观后感

小龙0 分享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黑天鹅观后感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黑天鹅观后感【篇1】

《黑天鹅》讲的是一个芭蕾舞蹈演员尼娜从一只压抑脆弱的白天鹅,终于释放出自己,蜕变为一只超越自我的黑天鹅的故事。从取得天鹅湖的主角资格到舞台上的华丽转变,尼娜背负着沉重的心灵包袱,有来自苦苦请求导演给自己机会的压力,她的母亲的压力,有来自象征着黑天鹅的前天鹅湖女主角贝丝的和竞争对手莉莉的压力,还有对自己深深的苛近完美的压力。

尼娜善良、美丽、软弱、单纯,这是她本来的面目,象征着纯洁无暇的白天鹅。而心中的黑天鹅蠢蠢欲动,是追求自己的释放、是邪恶、黑暗、叛逆、诱惑、惊艳,被尼娜抑制住控制住的最深处的一面。

她的母亲原本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可是因为生下了尼娜,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母亲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女儿热爱芭蕾,同时一直尽力做到母亲的要求,刻苦训练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尼娜和母亲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她爱她的母亲,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主角时第一个打给母亲,告诉她自己的激动喜悦。她顺从她的母亲,对母亲的有深深愧疚,也深知母亲的恐怖。比如在母亲为了给她庆祝,让她吃掉蛋糕,尼娜并不想吃,母亲转身就要丢进垃圾桶。心中的叛逆是她一直压抑着的,耳边围绕着是母亲口口声声的宝贝甜心,墙上挂着是母亲年轻时的舞蹈的照片和画,尼娜再也不想听到母亲对自己寄托她没有完成的梦想,她要挣脱母亲的期盼和束缚,还有她对自己更苛刻几近完美的要求。

尼娜自虐,自己伤害自己时全然不知,已经造成了伤害了才后知后觉,万分悲痛。母亲也知道女儿压力很大,而且还有自虐的倾向,总是要检查尼娜后背上的伤。战争终于爆发了。尼娜跟着莉莉去了夜店,喝了下了药了酒,释放出自己真实的压抑着的感情。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幻觉。第二天排演,尼娜迟到了。当她发现莉莉要取代她的位置时,她体会到了天鹅湖前女主角贝丝被取代了的恐惧痛苦的滋味,也目睹了贝丝过激的自残、自暴自弃的行为。

尼娜内心深深的悲伤恐惧一直有增无减,心中的黑天鹅黑暗的一面挣扎着要撕裂白天鹅的面具,矛盾纠结的内心愈演愈烈。

当我看到最后一幕,也忍不住落泪了。尼娜上台表演,复杂的情绪使她发生了失误。尼娜从舞伴肩上重重地摔了下来。一向苛求近乎完美的尼娜,怎么能容忍自己在这种关键时刻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犯错?随后她又看到莉莉穿上扮演黑天鹅的衣服,尼娜受到了致命的刺激和威胁,莉莉要取代自己。尼娜又一次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幻觉。她幻觉自己错手杀死了莉莉!她终于真正蜕变,抛下沉重的背袱,重新上场,在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惊艳的美轮美奂的黑天鹅!

回到化妆室,莉莉来敲门,向尼娜道出自己出乎意料的对尼娜表演的由衷赞叹。关上门后,尼娜发现之前的地上的血迹不见了,发生的一切原来都是自己的幻觉。自己并没有杀死莉莉,而是将玻璃片刺向了自己。她哭了,她笑了。尼娜明白了一切。她哭的是自己居然出现了如此真实可怕的幻觉。笑的是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使命,完美地完成了黑天鹅的演绎。她成功了。但同时,她也毁灭了自己。

尼娜望向王子,望向观众台,人群之中,她发现了她的母亲。腹部的血迹渐渐晕开,染红了洁白无瑕的裙子。她微微一笑,纵身一跃,从舞台上的悬崖跳下。她就像她演的天鹅湖,演的其实是真实的自己:一面是善良美丽的白天鹅,一面是邪恶黑暗的黑天鹅。最终自杀了,却是欣喜地死去。

黑天鹅观后感【篇2】

最近两天看了《黑天鹅》,这个电影看起来真的很精彩呀,让人感觉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心也在一点一点的收紧,很刺激和震撼。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能达到这样的执着,让我佩服,真希望我在我的事业中也能发挥这份执着,这份拼搏,真的很开心,感觉到内心的热量在燃烧,我很有一股动力在心中,这正是我要寻找的,我要在外面寻找到我的动力,做这个事业的动力,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什么去做,我相信这样我做起来会是一股劲,特别的棒的。我喜欢那份激情,燃烧自己的能量,发挥自己的热量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的爱人,我的孩子组成我的家,我的幸福,父母的微笑,给兄弟的榜样,给亲人的信任,这样我很开心。

查个主题,突然想到的,最近两天和朋友在一起,我感觉到她的内心很空虚,极度没有安全感,这样的状态目前我也是。主要是缺少一个有让我们去学习的环境,对就是一个环境,环境,女人如果不上进,不学习就会很空虚,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去折磨自己的爱人,恋人或者是男性朋友,这样一切丑陋的行为的都会展现出来,给对方一些恐惧,感觉到陌生和不熟悉,突然觉得我的那个她呢,其实呀是因为一个字:爱,爱的抚摸,爱的表达。女孩子太喜欢小题大做了,可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却爱呀,是她爱的男孩子不知道她内心深处是缺爱呀,缺他的抚摸和理解的暧昧,现在我们这一代真的都是肌肤饥渴症的孩子,缺少父母给予的爱抚和疼爱,这样的感觉只能通过爱人来得到,所以我们蛮苦的,而女孩子,靠情活着的女人们更甚,到什么时候都感觉到自己缺爱,缺你的理解和包容,因此我要说我想找个理解我的人一辈子一直到老,这是我的心里话!

我喜欢我的安利事业,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忘就是这样,虽然我也没有完全去做,但我一直都在心中保留着,我渴望有动力的投入,渴望轰轰烈烈的干一番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做个优雅的商人,不是女强人,是有高品位,高生活质量的女人,时间,空间,物质,精神的自由。有句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

黑天鹅观后感【篇3】

认认真真看完了电影《黑天鹅》,实在让我震撼,疯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压抑束缚的欲望,真真假假的梦想,自我毁灭还是自我救赎?人格分裂、自我扭曲后的完美诀别,该嗟叹还是赞美?

正如影评人士所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清规戒律,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那只黑天鹅代表释放激情,也是人性中诡谲狡诈的阴暗面。白天鹅,脆弱、敏感,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强,但潜藏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在欲望的觉醒中蠢蠢欲动。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

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即所谓的灰色地带。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是痛苦的。追求极致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或成魔,或成神,结果也是极致的。也许,游走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张敛兼具,在矛盾中的挣扎的点点滴滴成就一个人最终的个性,决定人生的胜负。

黑天鹅易让人迷失,稍不慎则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迷失自我,虽能释放欲望,但纵欲也是危险的。而白天鹅相对安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虽然生活无法充满激情,如一潭死水,却也不至于淹没自我,只是生命无法到达更高境界,或无聊之至的生活令人厌倦而毫无生气,压抑久了也会疯狂。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挣脱日神式的压抑,生命便可达至一种随心随性的境界。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却没来得及享受。白天鹅是她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者,黑天鹅的出现却让她释放激情,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代价是惨重的,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过于残酷急促,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接受以及享受。

生活中,作为我们自己,我们会为我们的追求或是说以父母的期望作为唯一生存目的吗,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是偏执还是坚持?追求完美,方式真的需要如此极致?女主角尼娜是达到艺术的完美,但她的人生确实一塌糊涂,生活与梦想,孰轻孰重?也许,梦想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那么太过于苍白可悲以及脆弱。

还是游走于黑白之间,呆在灰色地带最为安全。

黑天鹅观后感【篇4】

影片里的演员都是美女,很漂亮。这是这部点电影给我的初步印象。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丰富内容告诉观众。

舞者妮娜(娜塔丽—波曼饰)已经二十八岁,技艺无可挑剔,却一直以来没能成为她们艺术团的台柱子。她的艺术总监,法国人托马斯告诉她,“四年来,你每一次舞蹈都毫无瑕疵,但我从未见你失控,从未见你释放自己。”。是的,一位谨慎,优秀,不允许自己犯错要求完美,不能施展自我的女芭蕾舞演员———妮娜,她演绎代表着善良,纯洁,懦弱的白天鹅,当仁不让是最佳人选。但团领导为了给团创受益,为了博得观众的喜爱,为了把芭蕾舞演绎的更完美,他决定演黑白天鹅的演员让一个人来演。这给妮娜带来了挑战。尽管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成为当女一号,她却始终惴惴不安。

妮娜,是妈妈眼里的乖乖女,每天很认真的练舞蹈,力求每个动作做得完美。每当她很累的时候,她只是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地躺着,似乎内心总有什么被压抑。她消瘦的身体,让人看着心疼。还有她背部的皮疹,这是她内心压力的躯体化表现,这也让人心疼。我知道,我是把自己的某些情绪投射在她的身上了。我的大女儿身上的某种气质特别的像妮娜。这让我内心很不舒服,有点自责。我在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某些期望,焦虑,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嫁给了孩子。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我的自我价值。

再回到剧中,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和无害是尼娜本色,她演绎白天鹅完全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化身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鹅。怎样才能把把黑天鹅的野性,激情,自我,以及对王子的诱惑表达出来。

一人分饰两角的尼娜,在现实中也日渐分裂。她难以突破多年来“妈妈的乖女孩”的角色。导演为了激发他内心的自我,亲吻她,侵犯她甚至把这一角色给了团里的另一个女孩儿。此时,妮娜内心万分痛苦。她觉得她的竞争对手是靠色赢得机会,此时她出现幻觉,尼娜被幻觉和欲念折磨到几近疯魔。她把自己内心的那份“黑天鹅”幻化成竞争对手,她用玻璃碎片刺伤了对方(其实是刺伤了自己),她内心的黑天鹅几番挣扎破茧,终于成功完美的被演绎。

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吗?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来人生的路!

白天鹅,黑天鹅,也是妮娜人性里典型的两面。她被欲望,名誉,地位,所奴役,为之疯狂。

这又让我想起在炎风神经症群做值班咨询时,有时会遇到某位求助者,自述有幻觉。看到此电影,也更能理解这些有幻觉的求助者内心的苦楚。这样的患者,属于精神分裂症了。还有些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求助者,导致自己患上强迫症。这些人,内心也住着一只黑天鹅,一只白天鹅。犹如上边印度老人所说的两只狼。

再回到影片尾声,妮娜带着伤完美地演绎完白天鹅,她从高出跳落下来,躺在垫子上,从腹部取出半截玻璃碎片。我相信妮娜终将会借着天鹅的躯壳,找到自己。

再次呼吁家长们(包括我自己)教育孩子,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执”,让孩子做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黑天鹅观后感【篇5】

开始时舞台在梦境中,结束时舞台在现实里。

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仿佛一切仍是那样,还是梦里那件雪白蓬蓬裙,那双光滑绸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区别在于现实中的蓬蓬裙被划裂,隐隐藏着个涔涔渗血的伤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里。这或许就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代价。

艺术,是一种高效的表达。但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拥有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当艺术达到一定高度时,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递减,进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个性和阅历的阶段。Nina面对的是两个同样高难度却黑白迥异的`角色,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内心安抚妥当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让它们共存且达到高度和谐。镁光灯下的几分钟,被残忍放大的绝不仅是演员脸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后的生活和内心的世界。

于是,黑天鹅出现,Nina的一系列异常开始上演。比如一次重于一次的皮肤抓痕,比如在恐惧中不断看到另一个自己,比如同性性行为的幻象。幻觉和现实在电影中交叉重叠,却因导演并未留下判别线索而变得无从细究。虽然敏锐的人还是可以从配乐中得出一丝线索,但就整体而言,观影过后对于幻觉真相的重新判断显得意义不大。倒不如珍惜当下的体验,尾随那些大胆跟在Nina身后拍摄的镜头,感受她不安恐惧的内心。在这点上达伦展现了他制造吊诡气氛,安排紧密节奏的天分。暗示足够多,让人大呼过瘾,众多细节和意象都值得回头考究。配乐更是可圈可点无所挑剔,在看第二遍时我甚至将大部分感官倾斜于听觉。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借了大师神力不好评说,由于大量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本片冲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在绝妙音效的带领下,早已被训练出门道的观影者们轻车熟路地入戏,进入这类心理电影的痛苦和不安的体验。却在意外中发现此次体验未循老路,竟有几处都峰回路转地感到了庆幸,或许有时还会并不自知地长舒一口气。比如,当Nina发现了一些荒唐的事情原来是幻觉时,当演出完美谢幕时,我内心都有声音响起,还好不算糟。还好是幻觉还不算反叛过头,还好是幻觉至少不致伤人判罪。还好这最终的谢幕不是幻觉,终于把梦里牵绕多年的动人谢幕牢牢钉在了众人的眼里心中。

甚至当听到那句血泊中的“It’s perfect”时,我开始对悲感产生质疑,忽然觉得揪心或没太多必要。因为对于一个表演者,黑暗和极端并不能和悲剧轻易划上等号。完美一瞬的背后常常是深渊,以艺术的名义,将创造和毁灭无限拉近,便成了一场最天然的华丽秀。是的,是Nina自己召唤了黑天鹅,为了舞台上的一瞬,她宁愿与魔鬼共舞。这一切都完美地如苔原和峭壁上的盛开的雪莲花般,具有灼眼的刺人的美感。

在这一点上我欣赏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阔绰的自信,纯恐惧容易制造,大可循点鬼片套路。难在不断给恐惧穿插转机,不断让它回暖的同时,却仍能增进惊悚的效果。难在让观众达到恐惧观感后惊觉,如果重来一次也并不愿让它的过程发生改变,似乎命中注定就该这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只白天鹅。那只黑天鹅不只是代表释放激情,去诱惑。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但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白天鹅,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但躯体之下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也是痛苦的。也许,迷失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126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