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

小龙0 分享 时间:

影片《第一书记》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小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精选篇1

在当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一般是不会获得好评的,因为狗血的剧情、空洞的语言和舞台化的动作让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与实际生活脱节,与日常逻辑不符。但《第一书记》却是一部不赖的主旋律电影,该片没有故意哗众取宠,没有符号化的豪言壮语,没有刻意煽情(除了最末尾),总体基调平实质朴,既较好地刻画出了平凡的基层干部为民务实的精神境界,也让人感觉比较贴切真实。

电影《第一书记》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迹编导,主角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下派至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那如何评价电影中沈浩的形象呢?

第一,沈浩是个平凡人。

之所以说沈浩平凡,是因为沈浩在挂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前,沈浩的表现平平,并未得到多少组织和社会认可。沈浩在去小岗村挂职之前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由财政厅党组选拔去小岗村任职。厅级机关干部进步的空间很大,但在公开的报道中,从来没发现沈浩在财政厅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后来沈浩被任命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同时还挂任所在乡镇的党委副书记,按照中共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的干部原职务层次一般为副科或正科。由此推测,参加工作18年的沈浩应该还是个科级干部,仕途进步实在缓慢。去小岗村之前,沈浩在事业上平凡得很,唯一值得骄傲的拔河比赛成绩还遭妻子奚落,实在是郁郁不得志。

影片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能人,也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圣人。当公开选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沈浩态度坚决地报了名,因为“就冲那是小岗村”(政治标杆村好干事)、“要抓紧干出点事情让大家看看”。这正是一位普通干部追求上进的自然想法。沈浩参加小岗村第一书记选拔的动机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而只是想干点事情证明自己不平庸罢了。在去小岗村之前,小岗村在沈浩眼中更多地是一个干事的舞台、进步的阶梯。电影对此并没有避讳。

第二,沈浩是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平凡人,他到小岗村的目的固然不能排除谋取个人进步的可能,但这并不阻碍沈浩成为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干事的好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2004年的小岗,不仅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而且农民力量涣散,基层组织软弱,集体财产流失,权力关系复杂,是一个“水很深”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深水区,大部分外来干部只是“干一点意思意思”而已,既不甩开膀子干事,更不会触及深层矛盾,以至于这里的村民对蜻蜓点水式“镀金”干部已习以为常。但沈浩则不一样,他是一个实实在在想干事创业的官员。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他走遍了全村所有家庭。为了要回被侵占的集体财产,他敢于碰硬,即使自己因此被打也毫无怨言。为改变小岗村的现状,他到处跑项目、要资金、讨物资,带领村民修公路、盖房屋、建工厂、搞旅游。全片基本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更多的是主人公与村民、与妻女的日常互动,但正是在日常互动中,主人公一件一件地解决了众多关系到小岗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成就了小岗村的第二次跨越,也让自己从平凡走向了不平凡。

沈浩是与群众讲感情的好官。当三年任职期满,沈浩本可以带着丰厚的政治资本顺利回原单位工作,回到合肥补偿对妻子女儿的亏欠时,由于小岗村民几十个手印的挽留,“真共产党”沈浩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如果说沈浩第一次选择去小岗村是为了个人抱负,那么期满后选择留在小岗村则基于对小岗村群众的感情。在电影中,沈浩毫不避讳地表示:最初选择小岗村,只是因为小岗村的村名,但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则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沈浩无疑是为小岗村群众付出了感情的,当村民蒙受历史冤情和委屈时,他甚至甘愿以披麻戴孝的方式化解积怨。当前干群之间普遍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沈浩却连续两次收获了小岗村群众挽留的红手印。如果没有融洽的干群干系和亲密的干群感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民意是评价一个干部最根本的标准。不需要考核大会和民主测评,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就足以证明沈浩的伟大。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村庄,与群众建立了不平凡的感情,得到了不平凡的认可。冲这一点,平凡人沈浩就有足够的理由给我们震撼,让我们致敬。

第三,沈浩是中国当代政治悲喜剧的“被主角”。

沈浩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干部,这也是电影《第一书记》的要旨,但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职位的设置却值得商榷,当然这是一个电影之外的话题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安徽省财政厅与小岗村从2004年开始就是结对帮扶的关系,小岗村2004年后的历任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丁俊、张行宇)都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拔,经安徽省委组织部审批后以省委组织部名义下派。历任第一书记均在小岗村的上级党政机关任有职务,沈浩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而丁俊和张行宇则任凤阳县委常委。作为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小岗村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分别迎来了两任总书记的访问,平时参观的游客、官员、学者亦是络绎不绝。小岗村的发展状况往小处说关系安徽省的脸面,往大处说关系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合法性这一大问题。无论是为了安徽省的脸面,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农村改革路劲的合法性,小岗村注定要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示范村,即使砸下重金也在所不惜。

因此,一个仅有百余户家庭的小岗村的一把手由省委组织部委派,这一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平凡人沈浩短短几年之内为小岗村拉来数千万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也不足为奇;为了帮一个村庄修路,京沪线列车停运45分钟,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惊讶。小岗村特殊的地位引来的金主,岂是其他村庄可以比的。只是我们不得质疑:以巨额公共财政资金砸出来某个示范村庄的繁荣,是否就代表整个社会繁荣?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对其他村公平吗?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式的政治成就了小岗村的二次跨越,小岗村的二次跨越成就了沈浩的价值追求,而沈浩的意外死亡则成就了宣传部门的一次盛宴。这是中国当代政治的悲喜剧。沈浩以个人的悲剧和家庭的悲剧成就了体制内自夸自擂式的喜剧,不自知地充当了一幕悲喜剧的前台主角。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一提。2004年之前,宣传部门为了正面宣传小岗村,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凤阳县平均水平,但在官媒的报道中却是“一派欣欣向荣”(《人民日报》1998-09-28第4版),“全村小康户已达80%以上”,“村干部带领20多位年轻人到沿海边打工边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党建》1998年第8期)。沈浩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后,迅速纠正了这些虚假报道,对外明确承认小岗村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掉队。就冲沈浩的实事求是精神,赞!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精选篇2

看完电影《第一书记》,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这部影片之所以被观众接受,是因为它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点,而是通过再现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沈浩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普通却不平凡,他用行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部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的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模范,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从沈浩身上却表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我看来沈浩同志和我们身边的同志是何等的相似,沈浩在x的省财政厅,是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科级干部,他工作稳定、生活优裕、有房有车,与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弃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尽管他在小岗村只有6年时间,但他的作为为何让那些朴实的农民三次按下红手印而深情地挽留?因为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他不愿在机关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为党工作的时光,他到小岗村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舞台,他在机关无法实现的很多想法在那里可以实现。他并非是要去小岗村做牺牲、做奉献的,而是在那里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追求。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助、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

从某种意义上,对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己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沈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精选篇3

《第一书记》的故事原型是家喻户晓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沈浩同志为小岗村付出了6年心血,最终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部歌功颂德的献礼影片里,我们却看到了贯穿整部影片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份难得的情怀,让这部原本“正襟危坐”的主旋律影片变得情真意切,更易在感性方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在工作安排上浪漫情怀促成影片高潮

在一开始沈浩赴小岗村任职的情节处理上,电影便从细节上刻画了一个平实却又充满情怀的主人公形象。在影片里,沈浩在走进领导办公室报名的时候推门而入。领导笑称:你下回进门能不能先敲门啊。从该细节上可以看出沈浩的一腔热血。被问及为何报名选派农村时,沈浩的回答更让观众忍俊不禁:就冲小岗这两个字。当领导提醒他时间是三年时,沈浩回答:一年我还不去呢。自此,一个可爱又可敬的“第一书记”的形象便建立起来。

沈浩在任职书记期间的种种事迹,使其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充分展现。这些情节的重叠渲染,让这样一个40多岁的书记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第一书记》在电影结构的编排上,对人文关怀的表达更重于对个人业绩的宣扬,这一点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电影之中是难能可贵的。沈浩是感性之人,他在带着女儿去一家农户探望时,影片使用舒缓的背景音乐加以渲染,画面柔和缓慢,孩子们吃着橘子,一个农民坐在板凳上给绳子打结以打发时光。离开后女儿问道:爸你哭了?沈浩笑答:谁哭了。体味到百姓的辛苦后,沈浩留下了泪水,足以见得沈浩的确是一个浪漫感性之人。也为之后沈浩为小刚寻再奉献三年埋下了铺垫。如此重感情的沈浩在面对乡亲们时隔28年后再次联名按手印的请愿书时,又如何去拒绝?

在为小岗村搭桥的过程中,沈浩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是展现无遗。影片为搭桥设置了重重障碍,而沈浩凭着一腔情怀逐层解开,最终成功。在歌颂成绩的同时,让沈浩的个人形象逐渐充实。为小岗村搭桥的代价是全国的铁路线路暂停运营40分钟。不要说这给全国的铁路运输带来多大的时间上的损失,如果40分钟内大桥无法顺利搭建完毕,带来的后果更是不能想象。面对这种艰难,任何人都会望而却步,而沈浩却抱着一腔报答小岗村民的浪漫热情奔波起来。

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沈浩一趟趟的交涉,一趟趟的说明,最终在铁道部长正式通知沈浩可以双向停车45分钟为小岗村架桥时,观众的内心也跟随着剧情而激昂起来。当乡亲们在架桥成功后欢呼着奔跑相拥时,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同时达到了高潮。试想,如果沈浩是一个过于严谨务实的人,或者说凡事追求踏实稳定的人,不是这样一个骨子里有种浪漫情怀,不服输一根筋的个性的沈浩,那么影片将会缺少多少震撼人心的时刻。

二.在家庭情感处理上更侧重情感的渲染

对沈浩家庭的情感处理自然是整部电影最具有浪漫情怀的部分。影片开始,沈浩在抢救过程中手里紧攒着手机,画面特写到手机的屏幕的一条信息:宝贝女儿,爸爸不舒服。画外音是沈浩的念短信的声音。电影将沈浩在影片里的第一句发声安排在和女儿的交流中,使用倒叙的方式来描述沈浩的一生,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

沈浩放弃市里的干部工作而自愿被选派去农村当官,妻子和女儿一开始自然不会理解。沈浩在和妻子交流时,说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嘛。一个40多岁的男人本应该安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是沈浩却依然像是一个孩童一般想着大有作为。沈浩仅凭借“小岗”二字便离开家去实现自己的“大作为”梦想,浪漫情怀开始彰显。

在对沈浩的工作环境进行展现时,多次出现沈浩一家的照片特写,包括车子上印有女儿照片的挂坠。在刻画沈浩爱家的同时,又让沈浩在家庭和小岗村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样的矛盾安排让观众一方面感受到沈浩家庭的浓厚感情,另一方面对沈浩产生一份敬畏之情。

在沈浩的妻子和女儿去小岗村探望时,一处细节展现了沈浩妻子对沈浩的爱与宽容。在沈浩带着女儿去探望农户时,沈浩的妻子在整理完办公室后翻开了沈浩的日记本。影片在之前就已经多次交代过沈浩有记日记的习惯,将每天工作的心得和对家人的愧疚都付诸于笔端。妻子在阅读日记的时候镜头逐渐推远,或许妻子会流下泪水。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感溢于画面。浪漫不一定要是海誓山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便足以表达。而妻子对沈浩的态度转变,从不理解到无声的支持,更是两人感情的最佳体现。

沈浩去世后女儿钢琴考级现场的独白使得全片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的渲染得以最后升华。在场的小岗村人包括评委都被深深感动。此处的煽情处理不过不失,所有受沈浩帮助和恩惠的人都在女儿的钢琴声中落下眼泪。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在此刻得以完美展现。相信观众也很难不与演员感同身受,为沈浩落泪鼓掌。

《第一书记》的导演陈国星也是个浪漫之人。他尝试在英模电影里融入美学元素,增添浪漫氛围。《第一书记》原本设想中的结尾是沈浩去世一周年的那天,冬天飘着雪花,村民们忽然不约而同地向一个方向望去,发现两棵桃树都开花了,引来了蜜蜂,处理得非常浪漫。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只好剪去。如果电影能按照导演的意图进行展现,那么这部献礼英模电影的浪漫情怀将会得以更加完美的展现。英模电影原本就容易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还希望电影的创作能够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精选篇4

观看《第一书记》,心情是沉痛的,又是满怀敬佩的。沉痛的是他刚刚46岁,小岗村的事业刚刚走入正轨。敬佩的是像他这样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干部现在已经不多,甚至很少了。

沈浩,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当代共产党员之歌。人民是喜欢这样的村支书的,人们是爱戴这样的领导干部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沈浩三年任期结束之后,小岗村的村民们要用按手印的古老方式来挽留他们的好书记,也就明白了一个平凡的村支书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这样的拥戴。

为小岗村修路、架桥,一波三折,是沈浩忘我的无私品质最终感染了“钉子户”。不求回报地帮助贫困户,沈浩在小岗村无私奉献,公益事业最终顺利完成。正如演员王刚所言:“精神不垮,办法有的是!” “一撇一捺写出一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万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写的人。”电影《第一书记》在一曲荡气回肠的主题歌中结束。“一个带头人就应担当起无尽的责任,我愿做这样的带头人”,影片摘录沈浩日记中的这一段文字作为旁白,掷地有声。

电影《第一书记》的成功上映,为正在全党蓬勃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沈浩的伟大人格。沈浩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有奉献精神的共产党人。通过沈浩我们低下头来想一想,做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一个无论从思想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应该严格要求进步,要做到与时俱进的我们,我们是不是缺失了沈浩的那种拼博奋斗的精神,我们是不是应该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们是在党的教育领导下的先进份子,就像我们经常写的那样我们将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我相信这句话在工作中,学习中说了很多遍,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句口号,但是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他行动的目标,他始终在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的奉献,同样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不能空喊口号,我们要以这句话作为行动目标,真真正正的为人民为国家做事。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学习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在工作中倍加努力,勤奋务实,勇于创新,为大家多做事。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沈浩是示范、榜样。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只要我们想着服务社会,就一定都能做好,人生也会过得充实、有意义。

观看影片第一书记感悟精选篇5

“爸,你虽然走了,但是和你吃过饭说过话的人还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也在!”

这是电影《第一书记》结尾处沈浩书记女儿的一段台词。当这样的话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想没有谁可以不动容。无论是怎样的铁石心肠,怎样的铮铮铁骨,或是怎样刻意的伪装坚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小角落很敏感,很脆弱。

电影《第一书记》的热播引发了向沈浩书记学习的热潮。很难想象一部主旋律电影竟然会如此被人津津乐道并得到诸多好评。除了导演的巧妙构思、不落俗套,演员阵容的强大、演技的到位,语言的幽默诙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这部影片取材于真人真事,甚至连小岗村的典型人物也是真人上演。如今社会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什么,是真实。

不想写太多的影评,因为不够专业。也不想对沈浩书记的业绩进行总结,因为总结的人太多了。毋庸置疑沈浩书记是伟大的,他的事迹值得表扬,他的精神值得传承,他的名字值得铭记。可是透过光环,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沈浩书记,还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和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儿。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沈浩的背后有三个。我们所看到的动人事迹背后,付出的不只是沈浩,而是一个家庭。我们铭记沈浩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那些与他一起努力付出的幕后英雄。

影片没有对沈浩书记的业绩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着力表现人和情。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更多的是这个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没有将沈浩书记神化,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过人生的辉煌,也走过人生的低谷,他踌躇满志,却也会困惑挣扎,因此他离我们更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沈浩的事迹,号召向沈浩同志学习,可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习沈浩书记工作的方法方式,还是学习沈浩书记的甘于付出,奉献人民?我想这个问题,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答案。工作的方法方式是不能照搬照抄的,每个在岗位上认真工作的人,都是有付出的,只是沈浩付出的太多,以生命为代价过于沉重。对逝去的人给予追封是中国自古沿袭下来的嘉奖模式,也许是为了铭记,也许是为了唤醒更多的人。为什么不在这些人生前给予更多的关爱,活着的榜样力量会更为强大,他们本身就是人民的财富。

不是一定要付出生命才叫做无私,也不是一定要有光辉的业绩才叫伟大。一颗马路上的石子,只要它坚守岗位,承载了重量,那么它就是值得歌颂的。同样每一个在普通岗位上的人,只要努力踏实的工作,也是值得表扬的。做好一天的工作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这是坚持和信仰的力量,水滴石穿。为什么安然无恙的付出奉献,就没有人歌颂?也许是因为民众早已习惯这样的付出,也许是面对现实很多人已经麻木,血和泪的鲜红事迹才足以让人振奋。

沈浩书记付出了,也坚持了。他留给亲人的不只是深深地悲痛,永远的怀念,还有无限的自豪;他留给小岗及世人的不只是可见的物质财富,感人的事迹,还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僵局奋力突围的精神!

沈浩称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为“突围”,“生命的突围”,这才是沈浩留给我们最为宝贵最为实用的财富。做官难,做一个好官更难,因为面对的诱惑太多。所以我们在片中听到了一些很幽默的台词“一点不做不是意思,少做点,意思意思,做多了,你什么意思”、“做官不一定做事,做事不一定做官”、“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这种灰色幽默其实暗示了这样一种现实:官场自有他的生存之道。面对这样的现实,是要随波逐流还是要像沈浩一样去突围呢?沈浩的突围很成功,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来自各方的认可,可是我想分量最重的应该是源于他自己的内心。也许每一个到过小岗的人也都想过突围,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这样的成功?那是因为他们不够坚持,他们只是把小岗当做一块跳板,而不是事业,他们没有用心,更没有动情。面对沈浩,也许每一个相识的人,每一个去过小岗的人都会在内心做一番对比,都会经历一场洗礼。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沈浩的这种突围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将要面对各种挫折的年轻人,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只要把它当做事业,用了心,动了情,带着一种突围的精神全力以赴,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12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