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升辉0 分享 时间:

练习是学习的关键部分。通过实践和演练,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更容易记住。为了有效地学习,你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复习。不要等到最后一刻。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篇1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篇2

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四个经典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地理的六大表述法

(1)特征描述性表达

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题查比较多的一种,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 高中历史,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

(2)归纳总结性表达

中,经常会利用热点报道,从要求、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3)归因层次性表达

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4)分析推理性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5)区域比较性表达

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6)图表辅助性表达

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关于季节的判读分析

地理中,选择题和综合题经常出现诸如“当某种地理现象发生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什么?”的问题。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季节的判读非常关键。

1、光照图的判读

根据光照图的昼夜长短状况来判断季节: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的光照情况和昼夜长短不同,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也不同,由此可以确定出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进而确定出南北半球的季节。判读时可直接分析极圈内昼夜长短来判定南北半球所处的季节: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与经线相交),北极圈内为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冬至日相反。二分日晨昏线通过赤道,联结两极(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时。

2、地球公转的判读

根据地球的公转轨道或公转速度来判断季节: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每年的七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速度最慢,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所以明确了地球的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位置及公转的速度,也就确定了季节。

3、日出日落的判读

根据日出日落的方向判断季节:北半球某地某天如果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则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南半球为冬半年;北半球某地某天如果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则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南半球为夏半年。

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北半球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时,则白昼长于12小时,为夏半年;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时,则白昼短于12小时,为冬半年。

4、气候特征的判读

根据某地区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特征来判断季节:在我们过的气候中,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季节变化明显,能指示季节。例如当雅典(洛杉矶、旧金山、罗马、塔兰托、马赛等)炎热干燥时,或开普敦(珀斯、圣地亚哥等)温和多雨时,或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东亚盛行东南季风时),北半球为夏季;当北京寒冷干燥时,或巴西高原东南部多雨时,或马达加斯加西部降水丰富时,北半球为冬季。

5、活动及农事的判读

根据植被景观的变化或动物的迁移来判断季节: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都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当巴西高原东南部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阿拉斯加的驯鹿向北部的苔原带迁移时北半球为夏季,青海湖鸟岛候鸟汇集时为4月-6月。

根据农业生产活动来判断季节:农业生产活动有季节性的特点,华北平原的小麦收割时为6月初,种植时为9月底;澳大利亚的小麦播种时为北半球春季;江南丘陵地区采摘新茶为春季;舟山渔场带渔汛在冬季。

6、气温分布的判读

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来判断季节: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在不同的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也不一样,特别是海陆差异造成的等温线的弯曲, 是判断南北半球季节的重要依据。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该地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向低纬弯,则温度低。即北半球如果陆地等温线向北凸,而海上等温线向南凸,则为北半球的夏季,相反,则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如果陆地等温线向北凸,而海上等温线向南凸,则为南半球的冬季,相反,为夏季。

7、气压差异的判读

根据气压中心分布来判断季节:因下垫面的比热不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不同季节气温高低不一样,造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洋高,形成低压,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压。根据海陆气压分布状况,北半球当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盛时为冬季,西北太平洋上高压(夏威夷高压)强盛时为夏季。

8、季节性洋流的判读

根据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来判断季节:洋流是字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大洋中的洋流一般不随季节的变化改变流向,惟有北印度洋为季节性洋流。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例如从亚丁湾驶向卡拉奇的船顺风顺水时,则说明北半球是夏季。

9、河流补给的判读

根据河流的水文状况来判断季节:河流的汛期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状况。世界上大多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这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的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流域的“雨季”,例如:南半球的拉普拉塔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赞比亚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多雨期和汛期在南半球夏季;尼罗河水来自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汛期为6月-10月;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冰雪融化多出现汛期,枯水期在冬季。

10、海水盐度的判读

根据河流入海口的盐度的变化来判断季节: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于降水量之差,此外还受洋流河水淡水稀释的影响,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对海水起稀释作用,海水盐度降低,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如长江口的盐度变化应该是:冬季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枯水期比同海域盐度变大;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丰水期比同海域盐度变小。

另外还可根据其他现象来判读,如夏季温度较高,海拔较低的冰雪消融雪线偏高;夏季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变大;科学家赴南极考察主要在11月到次年3 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扩大时为北半球的秋季(9月-11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圣诞节前后;我国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北方使用沼气暖热季节较好;长芦盐场海盐晒制是在雨季来临之前;黄淮海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相对稳定;我国北方冬半年寒潮多发;台风、暴雨、洪涝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时,为夏球两季;黄土高原夏季暴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冬春季节我国北方气候干旱,有冷空气活动,多大风,沙尘暴多发。

地理记忆:大洋和大洲

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

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

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篇3

知识点概述

本节的主要考点有: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集聚及效益;工业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类。工业联系、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历年高考都比较注重工业区域知识和工业的生产联系、产业结构的转化等内容的考查,重视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厂转 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重视人地关系理念的确立。

知识点总结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两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的分类比较:

知识扩展

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并学会通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区域的原料、能源、交通条件、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分布和有机组合。基于对社会协作条件的考虑,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和精细,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尽可能地 聚集在一起,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公共设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而工业集聚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本节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出现工业地域,工业地域发展为工业城市。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联系实际,理解几个概念及内在联系。

关于集聚。可分为两种情况: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便于生产和技术的协作,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和 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现代工业的集聚往往为控制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关于分散。也可分为传统工业的分散和现代工业的分散两种情况。传统工业的分散是因为老工业区达到饱和后出现一系列问题,而向发展 中国家、国内的资源地或条件适宜的地区、城市郊区分散。这种分散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现代工业的分散是工业联系的结果,它产生的前提是科技的进步,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而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使得工业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程度。这种 分散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运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二是接近顾客和原料地。另外,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2、本节的主要考点有: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集聚及效益;工业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分类。工业联系、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历年高考都比较注重工业区域知识和工业的生产联系、产业结构的转化等内容的考查,重视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厂转 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重视人地关系理念的确立。

常见考点考法

(2010·南京高一质检)汇源集团原料和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吉林、北京、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三峡库区和新疆等地区。2008年9月3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在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因为收购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原料 B.技术

C.高科技人才 D.市场

(2)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

A.丰富的饮料生产原料

B.庞大的饮料消费市场

C.廉价的劳动力

D.先进的饮料生产技术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汇源果汁集团的生产基地主要接近原料产地布局。第(2)题,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饮料消费市场。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篇4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高中学习方法,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2012高考指南:热门专业 高校收费标准 招生办联系电话 估高考分选大学 高考录取安排

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特殊,民工──这一有生力量渐趋衰竭。我们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得知,1994~1996年这三年期间,小学招生每年都超过2500万,三年合计7594万人,是中国小学招生的历史最高峰。这些孩子入学后在 2003~2005年陆续初中毕业,在2006~2008年高中毕业。根据上述公报,此间初中毕业生有2350万。也就是说,2003~2005年的小学毕业没有上初中的年轻人合计有5244万人。这些人口就成为进军城市的主要后备力量。

此外,2003~2005年间大学招生人数1334万,而此间高中毕业生有1666万。也就说高中毕业生有333万人没有上大学,也成为农民工的后备力量。

如此我们可知,在2003~2005年间,先后有5530万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再升学,而选择了回乡务农或者回家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年轻人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中超过9成的人拥有初中文化。

从历史数据可知,农民工的供给数量也以此间为最!

2008~2010年,也就是他们初中毕业5年后,这些年轻人到了21岁左右,在农村进入适婚期间,很多女孩子因此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很多男青年也回家奉命成婚。这也就意味着最大量的农民工要回流农村。这是供给不足的一个原因。

但到2008~2010年,我们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计算的农民工后备人才是3630万人,比5年前整整减少了19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00多万。

1988~1990年期间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生育高峰期。其中以1990年出生人口近 2700万而为峰值。那三年累计出生人口超过7600万人。但5年后的1993~1995年出生的人口只有不到6300万人,减少整整1300万人。同时,进入21世纪后,初高中入学率提高了,大学招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了,由此使得初高中毕业后必须就业的人口大大减少了。

所以,为什么民工荒?因为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就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在经济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农民工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由此造成了民工荒。

经过专家计算后发现,2003年当年的农民工后备人才超过1800万,2010年后备人才不足1200万,而且从2010年起向后,每年的后备人才都没有明显上升,1200万已经是上限了!

也就是说,从2010年开始的10年内,我们再也见不到农民工人口大规模上升了。劳动力供应将陷入长期不足的状态。

比如,2013~2014年,初中毕业生每年平均只有1700万人,但高中招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也就是说全国将只有700万初中毕业生加入到农民工后备力量,其中还有差不多一半将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不超过400万。这两年的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的每年也不过300万。二者合计,后备人才将只有1000万,比2003年的高峰期减少了800万,且真正的农民工数量估计要减少差不多1000万人!

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从2010年起,1950年后的出生人口进入退休高峰期。1950~1959年,中国出生人口超过2.01亿人,每年平均超过2000万。根据2004年的人口调查数据,这个年龄段存活人口1.76亿人。他们从2010年开始退休,一直到2019年,每年退休人口将超过1600万人。

一方面,退休人口超过1600万人,需要靠1992年后出生的人口接续,而中国人口恰恰从1990年开始逐渐减少 高中数学,到2001年已经不足1700万人。根据趋势推算,大约到2017年,中国新增劳动人口将转为下降,人口红利彻底消失。

2010~2017年这个期间,将是农民工人口红利的消失期――每年回到农村结婚的人员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农民工的储备数量却比此前下降了超过600万,农民工将由此供不应求。

所以,2010~2017年,将是农民工工资必须不断上涨的时期。这种上涨,将推动中高收入人群的工资进一步上涨。到2017年,中国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整体水平将不得不上涨。甚至于到那时,中国将不得不引进国外的务工人员。

从2010年起的10年内,中国死亡人口将超过1亿人,每年平均死亡1000万人。而此间每年出生人口将逐渐低于1500万。大约2024年起,中国人口可能进入负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更大一些。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中国农民工长期受到“压榨和剥削”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终于通过人口数量的减少来争得了自己的福利待遇“被提高”。

中国的人口结构有负面影响,当然也会带来许多积极的、正面的改变:

首先,是农民工待遇上升将成为趋势。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一些内地城乡熟练技术农民工的月收入已经超过2000元,这还建立在他们省去了城市高昂的住宿费、交通费甚至伙食费的基础上,他们的净收入将超过1500元。这就要求沿海城市要想吸引农民工,将不得不开出远高于2000元的工资标准,否则,他们就只有面对民工荒的苦果。

其次,企业将被迫投入更大精力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创新。中国的世界工厂的角色将发生改变,“中国制造”将需要转型或者被迫转为“中国创造”。长期以来,由于低廉的农民工的存在,企业对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只要通过压榨农民工就可以获得丰厚的超额利润,谁还有积极性去创新呢?现在,农民工收入提高后,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力,将不得不从内部挖潜,这有利于中国创造的成熟。同时,这将促进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的科研人才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再次,中国消费升级将持续增长到至少2017年前。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全社会收入总水平上升,消费能力提高,有利于中国消费接续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推动力量。目前中国的投资规模过大,其中以房地产投资等为主。未来可能出现一次大幅度调整(预计2012年前后),然后再在消费接续下经济重新上升。也可能不出现大调整而二者和谐接轨,实现软着陆。但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利于中国消费的发展。

第四,中国消费的提高将使得资源品和投资品出现另一次泡沫,泡沫结束的时期也将在2017年前后。人口红利的消失将使得中国在2030年之前处于“失落的十年”期。

第五,民工荒加剧后,中国将重新考量当前的政策,预计2017年前将出现政策调整。

135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