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大全

惠玲220 分享 时间: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大全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 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当然佩服之至啊!于是就买了一套来读。

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却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在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的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了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上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的时候,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象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现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希望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以幽默的风格来教我们,这样学生会掌握的更好,对课程更有兴趣。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明朝是我很感兴趣的朝代之一。

中国历史中,我个人一直觉得三国魏晋和晚明至明清更替这两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其内涵之丰富,可以专门写无数论文。而三国时期,则因一部《三国演义》,恐怕不知道的中国人也几乎没有。在那个跌宕肆意的年代里,无论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坚决不狗熊到俗套。更难得的是,在那里谁也不能占据压倒性优势,不管你怎么英雄、枭雄,到头来终有各自的宿命冤家来克制,就是在演义中被鲁迅称为近似妖一般的诸葛孔明,也有个司马仲达来制衡,几番风云,总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材,叫人血脉膨胀,又止不住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一个充满吊诡的年代

说到明朝,我就觉得有点犯难了,因为几乎无法用很概括性的简短几句话来说清楚这个朝代。

它可以说、值得说的,实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也是唯一一个自南向北以南方军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而统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开国史,被后人编成评书《大明英烈传》四处传唱,以至于金庸笔下的小惫懒韦小宝,除赌博出老千之外,就好听《英烈传》这口儿。而恰恰是这最大众化的评书,却使这个从小就没接受过任何系统教育的无赖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时,难能可贵地坚持了一把:“他妈的,杀就杀,我可不怕,咱们好朋友讲义气,非扶你不可”,这虽是小说情节,却也是草头百姓们对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实写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乐大帝,从知名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事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说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显五使绝域,编撰《永乐大典》,开通川藏路,张辅平安南,永乐亲征漠北等等,无一不是可以写成鸿篇巨制的传奇。

当然了,明朝除了这些激荡人心的事可写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权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于谦、王振等历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写进了其代表作《萍踪侠影》,成了小说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经常自贬身份给自己封个将军当当,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艺,明宫三大疑案,东厂、西厂、锦衣卫之恐怖,九千岁魏忠贤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凄惨下场,以至最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山海关大战、明清易代等等,这一桩桩事迹哪件不是惊心动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说家们的一杆笔所能编写出来的。

又譬如,时下有不少人指责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个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为国殉死者寥寥无几,自明朝起国人的骨气便没了云云,其实不然,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片面而不负责任的说法。明朝,恰恰是极重伦理道德的,其偏执和坚持甚至可说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明初时永乐大帝作序颁布的三部理学《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学的论著汇总,程朱理学自此成为明朝的国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当时情形为“家孔孟而户程朱”。明中期还有承前启后的王阳明“心学”等等。转身看看实际情况,在明末,无论是农民军破城还是满清南下,为国为君殉死实是极普遍的现象,从内阁大学士到老百姓,几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动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阖家老小满门死绝把井给填满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光《明史》中的记载就比比皆是,更别说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笔记了。

总之,明朝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儿,说上几年只怕也是说不完的,而这等历史的精彩,更是我们怎么编也编不出来的。

把历史写得很精彩

只是,历史的精彩,未必能写成精彩的历史。

太多的历史书,都是严肃的学术的,可同时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读性,难以被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的百姓们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儿》,应该说已经做到了被普通读者接受这一点,而且从目前它的受欢迎程度看,还可以说接受度相当好。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小说,作者当年明月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言来叙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把历史写得非常有趣,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明月的写法让人第一次把历史当小说来看,明明知道大明王朝的结局,但心情却无法抑制地随着历史主人翁的情绪而起伏不定,在阅读他们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和那些古老的人物进行隔空对话,和他们一起生活在古代。每每读到那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突然间由于种.种机缘而跃居成为一代英雄人物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快感,觉得或许某一天,我也会被上天需要,赋予某项特别的使命,成为一个女英雄哈哈哈。在长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挖掘的人,应该都是同年代中的精英,通过阅读他们,体验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欣赏着他们高潮跌宕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我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是非常有收获的。正如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

书里面的好多细节已经不记得了(有空的话,还要再看一次),但书里面阐述的良知、信仰、坚毅、勇敢、正义这些特性如雁过留痕般在我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涤荡着我那日渐不堪的灵魂。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哪怕世界再黑暗,正义和良知最终都会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即使你抗不过那最阴暗的日子,后来者们也会挺身而出为你而战!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黑暗也许能称霸一时,但光明终究是会降临的。中华民族为什么5000多年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像他们那样的良知一直陪伴在我们的周围,即使他们暂时失势了,最终还是会走上胜利的。前些日子,某部长说:“西方的民主是低级的民主,高级别的民主将在中国产生,我们要有制度自信。”我当时还在笑这个部长是奇葩,明明是专制,还说啥民主。但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坚信民主一定会到来,历史的滚滚洪流已经汹涌澎湃地朝我们走来了,我想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我们只有乘势而上方能有那成就,只是不晓得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诞生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让我们共同期待吧,希望总在前方。

在本书的末尾,明月以“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结束了,对此我特有同感,你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最终你会到达一个高度,就算是一种成功了,有些人注定是小草,那就不要奢望长成大树了,即使基因突变,小草顶多也就是颗灌木(奇迹出现?),离大树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你只要努力做成小草里面最优秀的那颗就是很大的成功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英雄,只有那些被上天钦定的人才会有这份荣耀,这就是时也命也,大部分时候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性格等因素决定了你的人生坐标,人生大部分时候都逃不出宿命的安排。就像朱重八,他原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祖上毫无建树,要拼爹的话肯定拼不过那些达官贵人,但是那些达官贵人最后都为他所用,只有他成了皇帝,那是因为他才是那个时代需要的娇子(有钱人家的孩子才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造反,而朱重八就不一样了,他身无分文,他横也是死,竖也是死,只能造反了),凭着天时地利人和及符合那项事业需要的个人品性成就了一代君王。所以大部分成功人士都喜欢说感谢这个感谢那个,虽然大家都听腻了,但我想这应该是最真实的,成功不是你一个人的,那是各方综合及无数幕后英雄共同铸就的。

香港的一位同事,她吃饭前都要埋头闭目一会,这是一个很小的仪式,如果你不注意,还以为她在埋头发手机短信,我也是跟她共餐了吃了好多次之后才发现的(吃饭的人多,都没注意)。那天吃饭,我坐她旁边,她低头闭目,双手握住放在膝盖上吧(估计是),嘴巴还念叨着几句话。我就很好奇地问她:“,你在做什么呀?”她用港腔十足的普通话答:“我在做祷告,吃饭前都要做。” 我说:“是嘛,这么虔诚,以前我都没注意过,为什么吃饭前都要做?” 她解释说:“因为我们能在这里享受这些美食,我要感谢主,是他让我可以享有这一切,不是一切都理所当然的。”显然,我当时有点震惊,觉得自己花钱吃个饭还要感谢主啊,转念一想也是,至少是上天让你活着,你才有机会享受这一切的。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无趣的人,这么些年来,生活过得出奇的单调,抽烟嗓子难受,打牌头发晕,唯一一直在坚持的就是打篮球,貌似从上大学到现在,基本没有长时间的中止过,走到哪里打到哪里。其次,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很懒的人,虽然很懒,但懒人也是需要有事去打发时间的。所以,空闲之余,这十多年来,我一直还在坚持的,就是阅读。我没有看书的强迫症,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早早的入睡,所以才选择看书。

对于看书,我也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的地摊读物都是我的爱好,也没有看小说的习惯。为了生活,曾经把共十本的《管理原理》读完过,貌似对企业的管理若有所悟。也研读过《活着》,但终究还是没有活明白。曾有一段时间对阳明的“心学”有所关注,还认认真真的去研究过他的学说,去了解他的生平,更是遥想把自己放在一条小舟上也长叹一声“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但终究,阳明先生的心学对我影响并不大,也是到后来,我才明白,心学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大一部分还是负面的。这是后话,不做详述。再再后来,我想去读读咱民族自己的经典《四书五经》,源于知识太浅薄,看起来很费劲,至此,几本书在桌子上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当然,也有看书开心的时刻,那就是看《明朝那些事儿》。说起来还很有意思,这本书还是我十多年前在北京东大桥路边一个地摊买来的,盗版,全册汇编在一起,共十元。本来是出于对当时热炒的一种追风,没想到买回来后一看,确实很精彩。厚厚的一本,五百多页,我居然一口气给看的差不多了。也许,作为同是八零后的我们,可能还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容易产生共鸣。

我前面说了,我是一个很无趣的人,而历史恰恰又是很有趣的,一个无趣的人去看一段有趣的历史,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于明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我读书的那些岁月里,历史课本上提到的都很少,除了一些“昏庸”“声色犬马”之类的词汇外,能找见对这段历史评说的并不多。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也大都是《呼家将》《杨家将》之类的,也会冒出一个成家思汗来,我还清晰的记得画本上他的轮廓很清晰,也是我模拟描绘人物最多的一个版本。但终究,我没有把这些故事理顺,直到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貌似才若有所悟。

从小的我,也可以说算是一个江湖人士,因为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好好的念书。十多年的读书生涯,真在认认真真学习的,顶多也就那么两三年。其他的时间,习惯于呼朋唤友的瞎嚷嚷,习惯于社会上各种八卦和传说,也习惯于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总能找到一些交往的契合点。于是,工作多年以后,自认为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斗争水平以及驾驭社会的能力,比一般那些书生气十足的学院派要更游刃有余。

于是,在内心,也有过狂妄的穿梭于各种社交,酒后也学会谈天论地。直到我在一个又一个的`跟头面前不得不低头的时候,再翻阅这本《明朝那些事儿》时,才若有所悟。想想夏言、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严嵩和魏忠贤,我们不去细探这些历史人物的对与错,我们只是站在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思考,他们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也有助于我们去辨别任何一个人。当然,在辨别别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我是谁?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看人看事就会出偏差,历史会重复,糊涂的人也一定会重复自身的糊涂。

说来也巧,对于这样一本书,近几年来我应该是看了有三四遍了。也可以说我一遍都没有看完。也不知道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和心态,总之,每当我看到清军就要入关,闯王不断起义的时候,我就没有心情再继续读下去了。这可能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弱,一种不敢正视自己的怯弱。伟大的明王朝,我们的先人们,在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不朽基业后,到最后,我们却沦落到处处挨打,分崩离析的局面。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历史是可以重复的,历史好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在遥控,某些时候,尽然都是惊人的相似。站在新时代的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现在的经济局面,现有的格局版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总是想去从历史中找到一个范本来参考参考。于是,我硬着头皮,硬是把《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篇章给读完了。读的目的,我只是想探寻一个答案,明王朝到底是怎么灭的?是否在印证坊间对这段历史的各种评说,或者说那一种评说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当然,历史走向低落,绝不是一种原因所造成的,应该说是一种“势”在向一个更衰弱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时出现一个扭转乾坤的人,那他就是伟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伟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的。更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势”的面前低头了。这也是为什么先人们总告诉我们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势而上,毕竟做到斗转星移、乾坤独断的人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吃瓜群众为主。所以,看完《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篇章,我得出一个结论,当然,也不一定就对。首先,明朝不是被清军打败的,清军至始至终都不是明军的对手。其次,闯王没想着要把皇帝赶下台,也没有想着自己要当皇帝,他只是想带领流民兄弟们找皇帝要个说法弄点饭吃。第三,崇祯皇帝没这么昏庸,并且还很能干,很想有所作为,只是积重难返,加上他二愣子的性格,最后走了极端,以谢天下。

既然这样,那明王朝到底是怎么灭的呢?我想,明王朝的灭亡主因还是内部的分裂,国家对社会失去了治理能力,也就是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出了问题,当然也就失去了控制能力。一个对社会失去控制的王朝,覆灭也就变成了必然。只是不应该的让历史给开了一个玩笑,一个玩笑开的还比较大,让清军稀里糊涂、阴差阳错的做了中华民族的主子,这个悲剧的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都还在继续产生恶果。当然,历史从来都是不可以假设和重来的,这就是历史,温情而又冷冰冰的历史。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小组织。如果失去了领导能力,失去了管控的能力,文化方面出现了问题,人心分散,思想不统一,又没有严谨的治理体系,缺乏治理的能力,这样的企业,势必会走下坡路。所以,我很理解蒋公的那句“攘外必先安内”,只是比较同情的是蒋公只理解了这句话的表意,而主席却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并且还能做到举一反三。攘外必先安内是对的,但在特殊的时势中,借助外来安内,达到安内再对外,这也完全是可行的。内外在特殊的时候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没文化真可怕,在文化成就上,我是认定蒋公不及主席的,就是田忌和孙膑的区别。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大全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700字5篇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汇总500字6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6篇优秀范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范文2020

五篇优秀读后感

中外名著《童年》读后感五篇范文

男生贾里有感范文精选五篇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范文900字5篇

关于一本好书读后感范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2020

5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