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

小龙0 分享 时间: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篇1

一个人能够静下来读书写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看来,是多么不易做到的一件事。如我一般的七零后大概更是深有体会。从物质的极度匮乏到物质过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领域自然也随之而变。如今书籍是多么容易获取,可是我们却很难再找到儿时的读书之乐,除了年龄,也与纷扰的外界诱惑有关。

近几年我读到的书越多,就越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从前的创作者们各种条件都不如今天的我们,可是他们的文学成就却散发着永远的光辉,文学一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多少人用有限的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为什么呢?也许从前的人,有更多的时间面对宁静的内心,不必为外面的世界所打扰。也正是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旧时代,成就了太多的大师、哲人、文学家、艺术家。

甚至,有人以智慧的目光看透了数年之后的人类困境,早早地发出清醒的警示。《瓦尔登湖》不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默默反思的作品吗?

这部在当时几乎卖不出去的作品,在作者故去后却奇迹般地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只是因为作者超前的自然意识,是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的。

1845年7月4日,二十八岁的梭罗独自搬到瓦尔登湖畔居住,这里是他的朋友兼导师,当时已经很出名的作家爱默生买下的一片林地。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光。两年时间不算短,但想想吧,独居,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算长,时间总是会飞快流逝。梭罗把在这里的体验写下来,创作出著名的《瓦尔登湖》。遗憾的是,在他生前,这本书却一度滞销,

今天,我们的读者会对此书充满深厚的兴趣,一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终于意识到自然与心灵间的和谐是如此重要,同时人们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这本书在当时没有足够的阅读群,读者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鉴赏力。但不管怎么说,这本超前的著作,为后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我们可以在文学界阅读到大量的自然写作,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自然体验记录下来,不能不说,他们多多少少受到了梭罗的一些影响。

从思想层面来说,梭罗无疑是智慧的。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思想的推崇。比如他提到人对于衣物的要求,他认为更应该丈量的是人的心灵。

他提出人要活在当下,今天我们读到的一些心灵读物,其实在二百年前就被梭罗提出了。

他认为人要过极简生活。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了断舍离,梭罗也早早地意识到了。

而从文学角度,梭罗无疑是一个高超的写作者。他对于自己独居生活的景物描写,既有着一个博物学家的精确,又有着文学家的写作技巧,哪怕只是单为欣赏那文字之美,这本书都堪称上乘。

但我们又应当明白,梭罗的两年独居并不是真正的避世。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积极的社会主义者,他在小屋居住期间,也并没有与世隔绝。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我们惯常以为的隐世者不太一样。他只是借这段生活体验来提醒我们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提出人应该更注重精神生活,让自己活得更清醒。今天我们阅读此书,也并不是为了让自己遁世,而是以更积极的智慧看待生活看待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篇2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篇3

当亨利梭罗于1845年去瓦尔登湖时,我想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他是否对整个想法曾反复思虑,虽然他开始去的时候是七月,不管天气如何,是户外活动的好月份。这个人,他所做的以及他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一切一直是他的灵感来源,对许多其他人来说……《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人对他在树林里与自然交流的岁月的描述—这是一种蔑视的声明。

梭罗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过教育,而后他作为一名教师,对课堂学习的理念感到绝望。他对印第安人非常尊敬,钦佩他们的强硬和技巧。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低人一等。对他来说,他们是聪明的,坚强的。他热爱智慧,并以同情和简单为基础来讲述一个开明的社会。他没有明确地与任何宗教观点结盟……他是个哲人。孤独是他所看重的,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家,而且因为他相信它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一个更独立的头脑。这些想法,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存在,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认为我们正在失去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物质损失,而且是依赖于它的精神环境。如果150年前,这是事实,那么现在的问题是:15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可以看到问题有多大:全球变暖、人口过剩、贫困加剧、企业霸权……你看不到它们的边缘,因为它无处不在。事情就是这样。这是你习惯看到的。这很可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接受了…这种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人们感到无能为力,或者陷入困境,或者他们只是厌倦了尝试。我认为梭罗把它看作是一种强制复杂的文化结果。《瓦尔登湖》真正力量在于它所激励的人的行动,善良的人们努力使这种文化变得不那么复杂,也许他们会成功,也许他们不会,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尝试。

梭罗可以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然后又一次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上,经常看起来偏离轨道并且无关紧要。因此,章节标题具有误导性,主题重叠又曲折。至少对我来说,即使是那些没有有趣标题的章节,也包含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读《瓦尔登湖》就像拜访一位老朋友。因为这种关系既深刻又持久,你可以预见到冗长的访问,而没有固定的议程,然而,你依旧乐此不疲。

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在他的日记里写了大量的文章,然后离开。我想,他本可以留下来,但孤独并不是永远受益的东西。我想他也说了很多,尽管我不确定。他待了很长时间才知道他需要什么,然后他继续前进。这其中也有智慧。把你需要的拿走,剩下的留给自然。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有时是如此。人们生气。他们厌倦了害怕。也许他们不会去森林;也许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了。“森林”现在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世界观。无论发生什么,瓦尔登湖都会在那里,一如既往地平静、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篇4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篇5

这本《瓦尔登湖》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本书首版在1854年,可以说它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且是亨利的代表作,正是因为本书还是作者的自传。瓦尔登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作者在此地独居了两年多,之后把这段时间的所闻所想都写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诠释他身边所接触到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心理表露出来。独自一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两年多的时间对于常人来说已经很长了,他却在这短时间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也收获了许多。

全书共十八篇散文,每篇都各有特色,虽然都是写那段时间的生活,但是作者每天所想都不同,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去思考,却能不断领悟到新鲜的看法。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心理矛盾,他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之后,又要去渴望复杂。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非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生活,从农夫那里学到了另一个阶级的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国内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去当兵,为的是让孩子得到一种锻炼,在未来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够有足够承受的勇气。也只有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才能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缺陷。

本书也具有几分哲学色彩,对于生死的问题,作者在独居的这段时间也有所领悟,他看到了真正的美,并且认识到了现实才是生活应该追求的。其实很多道理未必需要清静的周围环境才能领悟出来,就像咋喧嚣的闹市中一样能够体会孤独,甚至这种孤独会更强烈。我们很多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考虑得太多难免会自我矛盾,真正想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点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总是想太多以至于失眠。但作者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能够从思维上把遥远的东西视若眼前,也正是如此,未必每个人在瓦尔登湖呆上两年多就能领悟这么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道理都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我们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迷惑,很多答案近在眼前。无知的人活得很轻松,但当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么强烈时,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痛苦么?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篇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我在读《瓦尔登湖》时,让我联想到东晋陶渊明的这首诗。中外文人墨客都在借助回归自然来表达向世俗社会挑战的呼声。

爱默生称赞梭罗的生活:自食其力、不拘一格、单纯质朴、深思冥想。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两月又两天,这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年,用二十八美元盖了房子,建起了围墙,几乎与世隔绝。本书就是这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了自传体的散文。

梭罗的散文有趣、有活力,充满智慧和生气。从他的年代到我们所在的今天都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

梭罗才是极简生活的鼻祖。他在文中这样说:“大多数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舒适的生活方式,不但没有必要,而且确实妨碍了人类的进步。谈到奢侈与舒适,大智者的生活相比贫困者往往更为简单,更为朴素。”当今社会过度消费,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在无限的膨胀。而梭罗在两年的生活中将物质需求降到了最低点,把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通通舍弃,重归生活的本真状态。

很多人在读《瓦尔登湖》时,都向往着那座小木屋,向往着这种自然的生活。如果真是把你放到这样的生活里,你是否能做到只吃着简单的面包,自己下田躬身耕作?是否在没有网络的地方生活下去?我们还是不要奢求小木屋的自然生活,内心浮躁的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先从放下手机亲近自己的家人开始吧,从绿色出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吧,从节约用水用电来保护资源的消耗开始吧,让我们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开始吧。

读《瓦尔登湖》这本书让我觉得晦涩难懂,很多时候我都读着读着睡着了。他每天在居住周围的小树林里、田野里散步,他用自己敏感的眼睛记录着一切。梭罗一直在不停的思考、观察和记录。文字中充满了哲思。这绝对不是一本你简单读一遍就能读懂的书。

这本书需要你在心情极平静、把自己安置在田野深山里读,更能体会书中的深意。我强迫自己将这本书读完,是的,是强迫自己。而在我印象中,真正将书读进去的却是蹲在马桶上、家里空无一人的时候、还有就是在小院的丝瓜藤下。如果心里有所挂念也是无法读进此书。只有在心静和周围环境都平静的情况下,你才真正体会书的意境。

“我认为,我们可以完全信赖的东西比我们现在信赖 的要多很多。我们不妨放下些对自己的在乎,诚恳地把它们投入别的地方。大自然适应我们的弱点,正如它适应我们的力量。 有些人一味地紧张焦虑,几乎成了不治之症。”

如果你有什么想不开,或是有什么焦虑,来读读这本书吧,它会让你心情开阔。

125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