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

小龙0 分享 时间:

第一次看这本书已经是我初中的时候,转眼已是大一即将转入大二的时候,我又借着读书小组读书分享的机会把这本书重温了一次。这本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的处女作,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善于将别人的风筝割断,他的朋友哈桑则善于去追风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欢迎查阅!

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精选篇1)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的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就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书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席卷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的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涯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实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不想要倾诉的一和诉求。

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精选篇2)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两代人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博得父亲的喜爱,加之自己内心的懦弱,将哈桑弃置在幽深的小巷里。而他厌恶偷盗的父亲,却剥夺了自己儿子知道兄弟的权力。他们都背叛了愿意为自己付出生命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样的承诺,如今,只有父母才会这般义无反顾。不过,他们都找到了成为好人的路。父亲通过建造孤儿院,为不认识的妇女挺身而出。拉陷入困境的人一把,救赎自己的灵魂。阿米尔则直面自己的懦弱,救出自己的侄儿,和他一起放风筝,也将心灵放飞。他们都完成了自我救赎,阿米尔更勇敢些,终究成为父亲期待的为自己负责的人。

故事的场景设置在阿富汗,离生活很遥远,但也可以窥见战争、种族等多元因素的交织,虽然他们完成了救赎之旅,但读后内心还是沉甸甸的。

有几个片段印象深刻,在喀布尔,他们折断树枝,拿它当信用卡。用木头到面包店去,店主用刀在木头上划痕,给他们馕饼,月底再根据树枝上的刻痕付钱。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信任,读起来很舒心。

阿米尔母亲曾说过:“我很害怕,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快乐,快乐成这样,真叫人害怕。他们只有准备要剥夺你某种东西的时候,才会让你这么快乐。”人度过一天最好的状态,没有大喜大悲,应平静温婉,虽然很难,慢慢磨砺,也许能波澜不惊。

阿米尔在旅店里弄丢了索博拉,旅店老板提示他男孩子爱去的地方,并且载他去,不收他钱,因为他是个父亲。亲情的责任感让人慢慢学会博爱。

索博拉讲过一个酸苹果的故事。“有一次,他很小的时候,爬上树吃那些青青的酸苹果。他的小腹痛得厉害。他妈妈说只要等到苹果熟透,就不会生病了。所以真正想要什么,能等就可以。”不能一蹴而就,慢慢等,方能水到渠成。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了只要践行,就有成为好人的路。

孔子哭颜回,不但颜回拥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风骨,而且他“不迁怒,不贰过。”人难免会犯错,但颜回重不犯相同的错误。

《圣经》路加福音 15:1-32讲述了三个故事,迷失的羊,失落的钱以及浪子回头。找寻回1只羊的喜悦多过于拥有的99只,找回散落的钱的喜悦能与朋友举杯相庆,而浪子回头,迎接的他是锦衣玉服和壮硕的肥牛。

追风筝的场景首尾呼应。只要能攥牢手里的线,总能放飞起风筝,风浪又如何。

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精选篇3)

两天时间看完《追风筝的人》,令人心安的是,最终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带他远离战火弥漫的喀布尔,远离索拉博惧怕的恤孤院,结束这里的非人生活。感谢阿米尔心中的公主____索拉雅,因为她的理解,她的支持,她请求移民局舅舅的帮忙,她和阿米尔一样迫切要和索拉博生活在一起,所有这些的努力源于她本就是个优雅、善良的女人,阿米尔的好妻子。感谢真主!如果真有的话。

阿米尔在营救索拉博的过程中,经受身体被摧残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也正是这次的体无完肤给他的内心带来的却是从未有过的快乐。在阿塞夫的拳打脚踢中,在那暴风骤雨般的铁拳头下,他想到的是:自己当年因为那可怜的自尊,可怕的嫉妒心作祟,懦弱中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凌辱的场面,也正是因为儿时那一次选择的逃离,让他背上一辈子的精神枷锁!所以,面对阿塞夫歇斯底里的狂揍,他选择的是不还手,他要用这丧心病狂的折磨来医治自己的心病,痛得越深,伤得越重,心病痊愈得越快。阿米尔从自己此刻的伤痛中体会哈桑那颗纯洁、忠诚的心,那颗令自己感到气急败坏的真心。在阿米尔的心中,哈桑纯洁得该死,跟他在一起,阿米尔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尤其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读者,却也像魔咒一样,一直以来折磨着阿米尔,他那种对自己主人的忠诚是阿米尔挥之不去的痛。

哈桑对阿米尔的情意干净得不含任何杂质,他把阿米尔少爷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尽管他们身份悬殊。他____哈桑,是阿米尔父亲仆人阿里的儿子,宗教中最弱的什叶派,阿富汗国最低贱的哈扎拉人。而阿米尔永远属于地位尊贵的普什图人,在阿米尔心里,就像阿塞夫所说的那样,阿米尔只是把哈桑当作自己无聊时的玩伴而已,讽刺的是这个玩伴随时懂得自己所需,他能填补自己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识,这一度令他无比宽心。尽管哈桑把阿米尔少爷当作尊贵的主人用全部真心侍奉,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像阿塞夫说的那样:哈桑永远不配做阿米尔的朋友,他的父亲应该跪在阿米尔面前,用他的睫毛扫去阿米尔靴子上的灰尘。总之,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无法跨越历史、宗教、信仰这道鸿沟,他们的友情注定没有前景。

既然无法从内心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为什么在他一次次遭受猜忌、迫害的劫数时,自己又是那么在乎呢?尽管这种在乎仅仅停留在心里,没有付诸行动。这就是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外在环境是客观原因所致,骨子里阿米尔是有良知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在书的下半部分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逃离到美国的阿米尔离开爱妻,远离自己那美丽、舒适的家,千里迢迢重返战火不断的阿富汗,一切只是因为时空的距离不能令他将痛苦遗忘,所以小说从第十六章一直到结尾都是在描写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发现他潦倒凄戚,无家可归,身无分文。”但他,还是来了,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个叫哈桑的人。

像作者所言: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的父亲,一个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商人,他只尊重合乎人情味的规则,反之他会拒绝。他尽自己所能接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穷苦人,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慷慨布施改善生活,他出资建立恤孤院,毫无建筑经验的他亲自设计施工图,耗时三年完成,给因为战乱而流浪街头的阿富汗儿童一个家,书中有句这样的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也难怪,多年以后,恤孤院的的负责人察曼先生,没有选择抛弃那些战乱中留下的孤儿,远飞到自己在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亲人那里,一直坚守在恤孤院,将毕生积蓄投入到恤孤院中,这也是阿米尔父亲的精神传承。然,这个受人尊重的“飓风男人”是因为弥补自己的罪过,积善行德、扶危济困。在他的心里,阿米尔是夺走自己那引以为荣的当大学教授的妻子的盗贼,他继承了自己尊贵的身份,但是他胆小、懦弱,不像个男人。而哈桑_____多年以后被自己好友拉辛汗告知阿米尔的事实: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继承了阿米尔父亲的勇敢强壮,正直和无私的品质。哈桑的身上流淌着来自他母亲哈扎拉人的血,他的出生又是那么的不光彩,所以,作为一个父亲,他只能隐忍,默默地关心他,带他和阿米尔一起出去玩,请名医治疗他的兔唇,直至最后当阿里说要带儿子哈桑离开他的时候,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伤心欲绝,痛哭流涕,恳求哈里不要离开。

阿米尔的父亲赋予哈桑的是精神性的父爱,他用这些努力给自己赎罪。那么阿米尔呢?他回阿富汗也是救赎,他要救的是自己失去的人格和逃避良心上的谴责。阿米尔儿时的那次追风筝比赛,因为有了哈桑编的那个故事,缓解了自己赛前的压力,因为哈桑为了帮自己拿回蓝风筝选择被阿塞夫凌辱,所以最终的阿米尔赢得了比赛,第一次成为父亲的骄傲,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正是因为哈桑的隐忍和善良,因为阿米尔的的自私自利、妒忌成性,哈桑受尽折磨,短暂的人生以悲剧收场。阿米尔的内心经历一次次煎熬,成年后,这种良心的谴责不但没有削减,反而越来越强烈,就像作者书中所描述的: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动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为搬开心中的那块石头,让自己的余生能解脱,阿米尔付出了险些失去生命的惨痛代价,为自己赎罪,所以,上帝原谅了他,帮他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心灵救赎。

人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会有过像阿米尔一样渴望得到爸爸的专宠,或许还有事业的成功,工作的肯定,众人的焦点。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为此奔跑,一路向前,为了得到,我们也许有过放弃、隐忍,甚至有恶言相向,但回过头来,不经意间会发现,走过的是风景,迈不出的是经历。

整本书充满着命运轮回的情节,看完以后,会发现小说原来是在为人格的追回而奔走,追风筝的人,追的其实就是迷失的人格!

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精选篇4)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精选篇5)

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最后的祈求是:你可以送我们到汽车站吗,老爷?老爷嚎啕大哭,也依然无法挽留阿里父子俩……

阿米尔少爷目睹着自己亲手酿制的悲剧,他的内心也有过挣扎,但最终他的嫉妒心让悲剧进一步扩大。连阿里那张麻痹的脸都无法掩饰痛楚和哀愁……最终他没能看清哈桑离开时的表情,哈桑低着头跟着父亲离开了

这是怎么的一种悲哀,嫉妒让人的内心变得丑陋,阿米尔从此开始梦魇的生活还有悲壮的救赎之旅……

我的内心因此波澜起伏,我无法用我的语言写出卡勒德.胡塞尼所要揭露的社会问题,只是读到这里我已喉咙哽咽,我用简短的语言记录我的内心感受,我将继续阅读下去,为了哈桑悲惨的人生和阿米尔艰辛的救赎……

阿米尔希望哈桑离开,离开父亲,离开自己的生活,如果这样,父亲的爱就只属于自己一人……但是,哈桑的离开,带走的除了自己破旧的毛毯,还有阿米尔幸福的生活。

读后感800字追风筝的人参考

当战争来临,阿米尔历尽艰辛同父亲逃往美国,那段艰难的生活是他感受足足的父爱,甚至收获爱情,但生活里似乎总是充满报复,爱人曾经的经历提醒阿米尔不为人知的过往,让他的灵魂无法安宁……父亲的离开,也将带走他所渴望的父爱。彼此身体健康,但却始终无法孕育孩子,这似乎是上天的安排……因为哈桑的孩子在苦恼中等待救赎……

这里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生活。哈桑,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己名字的人,身体里也同样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的兄弟,那个始终把自己当朋友的人……

让伤害终止,让灵魂得到解放,最终阿米尔战胜困难,解救了哈桑的儿子。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曾经这样为阿米尔付出,但当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付出时,更多的似乎是为了自己的内心……

125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