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读后感800字参考

小龙0 分享 时间: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书》读后感,欢迎查阅!

汉书读后感800字参考【篇1】

三国历史是大家都喜欢研究的,无论是书还是电视都人们翻来覆去的看,想要真正了解三国历史,不得不读《后汉书》。今天小编整理了读后汉书读后感800字,欢迎有兴趣的小伙伴进来读一读!

盛世强汉无疑是五千年华夏历史中辉煌的一笔,远逐匈奴,封狼居胥。大漠孤烟,伴随着大汉战马的嘶鸣,萧条边塞,充斥着华夏将士的战吼。

这样一个豪迈的朝代,史学家自然用尽笔墨去描绘它的光辉,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权威的非《汉书》与《后汉书》莫属了,其中《后汉书》则主要记载了东汉的辉煌历史。

《后汉书》从刘秀随其兄长刘寅起兵反新开始,直到曹丕篡汉时结束,其中不乏"有志者事竟成""疾风知劲草"这样的经典语句,以及"肉粥麦饭"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部书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后汉书》 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 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 的人物, 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 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许多我们 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 俗语, 例如 "乐此不疲" "疾风知劲草" "马革裹尸" "举 案齐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也都是出自这里。加上这本书在前后内容上 剪裁得体, 叙述决不雷同, 阅来毫无冗赘之感, 的确可以算是正史中难得的佳作。

该书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它对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很多论述不失公允, 也较为真实的记载了后汉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迹。 在运用 "春秋笔法" 的时候, 范晔也没有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过度的褒扬或者贬低某类人, 这一点尤为难得。虽然,范晔自己本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在《后汉书》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拔高了名 士,并以"矫枉故直必过"为后汉名士的某些极端行为开脱,而对宦官则多有贬 斥,称他们为"刑余之丑",但他也批评袁绍遍诛阉宦是"以暴易乱",表彰阉 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言论算是很中肯了。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个人若熟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相当于一个几千岁的老人,遇事自然能做到泰然自若,成竹在胸,仿佛看透一切。所以,多读史书是一个人成熟的捷径。当我们遇到困惑时,不妨翻开一本史书,学习古人的智慧,当我们少得闲暇时,不若执一柄羽扇,拈一颗青梅,叫上一位挚友,读一本史书,哪怕在陋室中,一箪食,一瓢饮,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汉书读后感800字参考【篇2】

班婕妤的经历,实际上是大部分宫中女子都遇到过的经历,也许很多人还没有她这么丰富。她至少见过皇上,生过皇子,还失皇子,被人陷害,退守自保。可以说,她的经历高于很多宫中女子。退一万步说,即使如元后这样,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宫中女子,依旧会被深宫的孤寂所困,以至于后来王莽为了讨好姑妈,每季接元后到处游玩,以市其权。深宫这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刀子之锋利程度,可见一斑。

班婕妤的《赋》,叙事逻辑清晰,抒发感情真切。于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佳品,可谓实至名归。如果和司马相如做对比,你会发现,班婕妤的赋,用词更接近大众,不刻意堆叠辞藻。也就更能显示出汉赋的本来味道。而很多用词,如非结合《汉书》的来龙去脉,很难知其真意。所以从这点来说,我建议结合《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来品鉴《自悼赋》,也许更能体会班婕妤写作的内心世界,理解的也会更透彻。

后记:之所以逐句解读,是因为发现现成的材料其实很少。之所以尽可能追求信而非雅,是因为没有信读者很难理解雅。

以下附原文:《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

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婕妤诵《诗》及《窃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

自鸿嘉后,上稍隆于内宠。婕妤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婕妤。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婕妤也。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赵氏姊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其辞曰: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重曰:“潜玄官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华殿尘兮玉阶菭,中庭萋兮绿草生。广室阴兮帷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汉书读后感800字

汉书读后感800字参考【篇3】

《汉书》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在豆瓣上也是处于少人问津之态势,未免让人对阅读中华史书的人数略显担忧。这类书,能入门的,乐在其中,不能入门的,恍若隔世。而且此现状怕是很难打破了。

好在现在网上还是有很多解析史书的网站存在,让我感到并不孤单。这也是我写这些文字的动力。总有人会用到。虽然可能少之又少吧。

本文的主体是《汉书.景十三王传.刘去传》的一首诗:《愁莫愁》。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刘去,一个暴虐的诸侯王。但是不可否认诗写的真心不错。将诸姬幽怨无助的心情表露的淋漓尽致。令人读来难免愁伤。

在开始解析这首诗之前,我想先将该诗的背景罗列于下:

“昭信欲擅爱,曰:“王使明贞夫人主诸姬,淫乱难禁。请闭诸姬舍门,无令出敖。”使其大婢为仆射,主永巷,尽封闭诸舍,上钥于后,非大置酒召,不得见。去怜之,为作歌曰:“愁莫愁,居无聊。心重结,意不舒。内茀(怫)郁,忧哀积。上不见天,生何益!日崔隤,时不再。愿弃躯,死无悔。”令昭信声鼓为节,以教诸姬歌之,歌罢辄归永巷,封门。独昭信兄子初为乘华夫人,得朝夕见。昭信与去从十余奴博饮游敖。”(摘自《汉书.景十三王传.刘去传》)

从诗的内容来看,诗是写给“诸姬”的。

第一句:“愁莫愁”。“莫”是“音节助词”,所以整句意思就是“愁啊愁”

第二句:“居无聊”。“无聊”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人生无所依赖”。

第三句:“心重结”。“心结”是“忧抑之情积结于心”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忧抑之情重重地积结于心”。

第四句:“意不舒”。整句意思就是“心情郁结不舒畅”。

第五句:“内茀(怫)郁”。“怫郁”就是“郁结不舒”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内心郁结不舒畅”。

第六句:“忧哀积”。“忧哀‘是”忧愁哀伤“之意。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忧愁哀伤积结于心“。

第七句:”上不见天,生何益“。”益“是”助“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抬头不见天空,活着又有什么助益“。

第八句:”日崔隤,时不再“。”崔隤“是”岁月蹉跎“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岁月蹉跎,时不再来“。

第九句:”愿弃躯,死无悔“。整句意思就是:”希望了却此生,死而无憾“。

综上所述:整诗的大意就是:

”愁啊愁,人生无所依赖,忧抑之情重重地积结于心,内心郁结不舒畅。内心郁结不舒畅,忧愁哀伤积结于心,抬头不见天空,活着又有何助益,岁月蹉跎,时不再来,希望了却此生,死而无憾“。

汉书读后感800字参考【篇4】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汉朝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汉朝东汉时期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政权——新朝,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异姓诸侯王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汉成帝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

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同时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时期的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名门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资料。

《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汉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食、月食等天文资料。

《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并且点出汉文帝、汉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汉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的恶果。

《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如《贾谊传》记有“治安策”;《公孙弘传》记有“贤良策”等,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游侠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外戚传》、《元后传》、《宗室传》,这些也是《史记》所没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传”最后一篇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

汉书读后感800字参考【篇5】

《漢書》載楚服穢亂後宮事,人所共知,不待再議。今細讀本書《外戚傳》載成帝與趙氏姊弟殺宮人所產子之事,發現了類似的記載,故稍作辨析,抄錄於此。

《傳》載“哀帝既立,司隸解光言”:

臣聞許美人及故中宮史曹宮皆御幸孝成皇帝,產子,子隱不見。臣……驗問知狀者……官婢曹曉、道房、張棄……等,皆曰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與宮對食,元延元年中宮語房曰:“陛下幸宮。”……其十月中,宮乳掖庭牛官令舍……舜受詔,內兒殿中,為擇乳母……

其後曹宮及其子旋即為成帝下詔所害。而“對食”一語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

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

蚤按:解光奏中所稱“對食”者,乃指成帝臨幸的曹宮、以及與曹宮父母輩曹曉同為“官婢”的道房。既為成帝誕下一子,則曹宮必是宮女無疑。然後代通常所謂的“對食”,卻是指宮女與宦官名義上的“夫婦”關係而言。此處與曹宮“對食”的“官婢”道房其人,究竟為宮女抑或宦官,仍需確認。

所謂“官婢”,如《資治通鑑》漢哀帝建平元年載解光此疏,胡三省注:“官婢,蓋以罪沒入掖庭,男為官奴,女為官婢。”胡注或時代較晚,不足為據。而《說文》十二下女部:“婢,女之卑者也。”段注引《曲禮》:“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及《左傳》秦穆姬自謂“婢子”,可知“婢”字即是指女性。而“官婢”一詞,《漢書》中所見頗多,如《刑法志》載緹縈上書曰:“妾願沒入為官婢。”《張湯傳》附其子張安世《傳》:“郎淫官婢。”皆指女性,一望便知。即以解光疏中所言,同為官婢的張棄能為乳母,則曹曉和道房亦當為女子無疑。西漢所謂的“對食”,亦並非如後代唐、明宮廷那樣,而是發生在同為女性的宮人之間。

再看解光疏中的故事:曹宮其人,既通《詩》至於可教授皇后,想來是位文學少女,母為官婢、女為皇后教師,不出宮門一步,自然極為寂寞。雖說西漢宮廷並非純用閹人,然其所見的男性卻也是極為有限的吧。故不得不選擇好友道房進行這種“夫婦遊戲”以為排遣。然而,這樣的日子卻隨著成帝的臨幸而結束,所謂“陛下幸宮”云云,究竟是幸歟?不幸歟?如同一切為男人所攪局的百合故事那樣,答案恐怕並不難知。漢成帝因寵幸趙飛燕姊弟,是每當宮人產子必害之,乃至如解光所言許美人所生之子,更是與趙合德親手殺去,較今日愚夫愚婦猶是不如。文學少女曹宮遇人之不淑,又豈是其所通的《詩》中的“寺人孟子”所能概括的呢。

又,作為曹宮對食對象的道房,據疏中所言,應該與曹宮之母曹曉同樣倖存於成帝之世。此後便湮滅行藏於深宮了。她究竟會為了昔日被帝王的臨幸與賜死所二度奪走的戀人、而哀傷一世呢?還是渾渾噩噩地在官婢中尋找著下一位戀人呢?大抵便是千載之下的吾輩所不能推知的了。

12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