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异乡人读后感

禧寅0 分享 时间:

法国作家加缪的这部获奖作品,是感情战胜理性的作品。作品的名称被翻译成《局外人》《异乡人》等多种,意思就是这个社会之外的另外一个地方的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加缪异乡人读后感的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缪异乡人读后感1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容身之处,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一部语言简练的短篇小说,加缪却展出了他作为一个不灭于时代的思想家的谦卑与热枕,他无力于这个社会的荒诞无序,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呈悲观态度。可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藏着加缪对所有人的唤醒,一种“拒绝谎言,反抗压迫”的精神追求。越是苦难,就越是要追求精神的释放。所有的思想家都是逆着时代的洪流行走,加缪在历史的毁灭性运动中,试图创造新的意识形态。也许《异乡人》这本书,就是一种于灾难时代生活的艺术。

“新人类”

默尔索是别人眼中的异类,他有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冷漠,他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无所谓”。最大的表现就是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下泪水,没有要求看母亲最后一眼,甚至第二天就与女友玛莉纠缠。这也是默尔索最后被判处死刑的直接原因,在那个世界,所有人必须因为失去亲近的人而嚎啕大哭撕心裂肺,都必须对他人的不幸而心生怜悯。可默尔索却正相反,他说:“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并表示自己是蛮喜欢妈妈的,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什么。这让律师显得很不安,让法官对他感兴趣,让检察官包括所有人对他产生仇恨,因为这冲击了这群上帝信徒的普世价值观。

而默尔索正是加缪所处那个时代,世界大战结束后随死去的甚至和疲弱的意识形态共同诞生的“新人类”。

善恶

其实我很不愿把默尔索的灵魂单独拎出来讨论,说明他的灵魂有多与众不同,因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会将生与死、灵魂和肉体区分。在神父看来,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带有不可饶恕的罪孽,所以必须通过压制自身的欲望,向上帝表明忠心恳求饶恕。在这种价值观念里,好像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判处了死刑。与默尔索的冷漠相伴的是他的没有偏见,之所以雷蒙和老萨拉曼诺愿意在遇到问题时去找默尔索倾诉,就是因为他身上这种不审判、不定夺的特质。在去找默尔索之前,雷蒙和萨拉曼诺心里怎会没有答案,雷蒙不知道自己是吃软饭的吗?萨拉曼诺不知道自己有多依靠那只走失的狗吗?只是默尔索的顺从面前,他们不会觉得羞耻,别人的认可,会让谎言骗过内心。

从一开始默尔索就没有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一直以自己的守则活着:我有我自己的灵魂,我也有我自己的世界。那么,你让我怎么理解的了你?你又如何通过审判别人来得到自身灵魂的满足,得到虚假的高尚与圣洁,去掩盖你刻薄懦弱的世界。

加缪异乡人读后感2

也是无意间接触到加缪的这本《异乡人》,最初吸引我的是封面上他的照片,这是一个很帅气的中年男人,面无表情,神情中却隐现着哀伤和倔强,嘴里抽着根烟,更加显出他的疲惫与冷漠;我一直被他的神情吸引着,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故事的开头是:妈妈死了。

第一次这样,一部还没有读够一页的故事,却让我的心深深的颤抖了一下,妈妈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最爱的,也是最爱我们每一个人的角色,一切的温暖和幸福都源于此,可是这样的人她死了,此刻,我相信一切的言语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更无法描述主人公心中的疼痛与绝望。

平淡无奇的四个字,便把所有的读者带入了这伤痛的境地。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为妈妈的死去悲伤,而是出奇的冷淡与麻木,在整个葬礼没有掉一滴泪,第二天便与女友谈情,看搞笑电影,甚至对工作没有一丝的影响;一个对爱情、亲情、友情全然不乎的态度;这样冷漠的行为在社会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性的。

整本书读完感觉一直很沉重,久久不能平复,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心中的感觉却很复杂,其中的某些情节,我是看了又看,看了又看,一直揣摩其中的寓义。

这个故事更直接的表达了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矫揉造作;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文明社会中,人人尊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序化的表演,否则就是社会的公敌,如果你违背了社会的公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没有得到大众的赞同,那必将受到所有人的审判。这是社会的虚伪、人性的荒谬。而面对这个无能为力的世界,主人公他尊崇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欣然接受着这世界温柔的冷漠,并用与之相同的冷漠向这个世界叫嚣着。

对于世界而言,我们何尝不都是外来的陌客,我们看不懂这个世界,它也看不懂我们,能够与之交换的也就是彼此的冷漠无情、麻木荒诞。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事实的真相无人敢于触及,因为惧怕种种,所以只好顺从着、麻木着。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这样的吗?只是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更多的人选择着沉默,冷眼旁观这周遭的一切,于是便没有了心,没有了灵魂,成了一个个孤独冷漠的患者,没有同情,没有怜悯。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世界是冷漠荒诞的,可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类,我们的灵魂必须是自由的!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们又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加缪异乡人读后感3

加缪的这本《异乡人》,在初读时并未读懂。因为作为一名法学生,并不能理解主角因为任何原因去杀人而不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判。

后来读了清华赵晓力老师的导读,有了一点点思路,在《异乡人》的背景中,被杀的阿拉伯人是历史上的被殖民者,而主角默尔索,是白人,是历史上的殖民者,作为被殖民者,不仅没有名字,没有面孔,就连死亡时也没有任何描述,他不是作为一个人被杀死的,而是像是一件物品,只有简单的几笔白描,一个铅笔绘制的草稿轮廓,在被杀死之后,这轮廓也被擦去了,毫无痕迹,

对默尔索的审判,从未考虑被害者的情况,而仅仅是从默尔索在母亲下葬时的态度,母亲过世后的行为去考虑其是否有罪。这看起来有些荒谬,却是本书殖民历史背景下人人信服的理由。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法律的小说,而是关于主角成长,反抗主流价值观的哲学书。

将书收起时,我再度仔细观察书皮上抽烟的男士,沧桑中透着深刻,偶然瞥见当初吸引我的那行字,“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电光火石间,如同醍醐灌顶,我似乎悟了一点《异乡人》的意义。

正如本书的另一译名——“局外人”,对于这个社会而言,默尔索始终像个局外人。他不参与人群密集的活动,周日可以在家中窗前呆坐一天,哪怕只是看着街道从明亮转入暮色;他对结婚也没有期望,玛丽希望结婚,他就同意,但对于玛丽“爱不爱”的发问,他却答不上来;对于邻居的求助,他虽是有求必应,但却是一种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心态。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对他来说,社会交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因为不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拘束,所以社会性的契约也都无法制约他,宗教、道德,皆是如此。他不接受上帝的救赎,不认同宗教的意义,因为无法照料母亲而将母亲送养老院。不因为社会对养老院的看法而有负担,进而继续保持不适宜的养老状态,在母亲去世时也不刻意装作悲伤,他的情感从不惺惺作态,而只是顺从他自己肉体的基本需要,这是一个冷漠但真实的.人,一个活在关系之外的人,社会对于他是异乡,死亡对于他是重生,虽然犯下杀人罪行,但他的灵魂是无罪的,是不应当被审判的。因此他接受法律的约束,按照法律程序被监禁,提起上诉,但是却拒绝神父的开导和上帝的宽恕。

在人生的最后,默尔索虽然曾有过对未来生活的一些期望,但面临神父的诱降时,仍然表达了对主流文化的拒绝,在一番愤怒地宣泄后,他也终于完成了自我认同,完全接受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男孩成为男人。

我不能去评判这种特立独行,因为我不能审判别人的灵魂。同时也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无法容身于所谓“正常”社会的人。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异乡人”的趋势更加明显。许多小众文化的爱好者,许多并不喜欢热闹的所谓“空巢青年”,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许并未被主流认可,但自得其乐。而社会也不应当强迫他们接受主流文化,不可以将灵魂的审判强加于任何人。

同时我也想对那些热爱小众文化的人说:请坚持你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保护你们的热爱,“不要在意周遭对你做了什么,关键是你自己在做什么”(熊培云语),唯有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与精神独立,才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意外的幸福。

加缪异乡人读后感4

《异乡人》我对於卡缪的理解,曾经只有一副他的照片。

于一眸特立独行的眼神里,叼著一只烟。

言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想必只在于此。

是内心荒凉之后的觉醒,总是从一支烟开始。

以抽烟的神态来看,有与全世界不放在眼里的那种,像古惑仔里东兴舎的乌鸦,有像点着烟后,将世上的一切都看低了然而又对人性充满了无限同情的,如鲁迅,还有就是卡缪这种,他的这支烟,是对世界与世情荒诞的藐视,所以还有些狡黠的光芒时隐时现。

我在小心的翻开这本书之前。有过一些思考。是对翻译本身的原汁原味,还有对书本身,煌煌巨著之下的期待。然而就像卡缪在《西绪福斯神话》里谈到的一样,伟大的思想多启于犄角小店之内,我国的作家也有同感于此,曰做学问的是三两素心人,野村孤舟之内的推敲。

小说起于平常,发于疏微,转折一起,而卡缪之所想所悟腾波鼓浪于此间。所以书遽然读完,有些许失落感,但是仔细反复体会,大约主人公监狱所悟,是发端,于神父之激辩,则实为本书点睛。那么失落在什么地方呢?有酣畅而不淋漓之感,大概于道理,密渗于故事和主人公的言语里,多少是少了一些更深切的直白,所说不尽,也是一种失落吧。但这也不妨于卡缪以《异乡人》而从此奠定文坛之地位。

我又看了下导读。注意到了,《异乡人》完篇后,卡缪进而写了《西绪福斯神话》,是将《异乡人》所言犹未尽的,又洋洋洒洒的再次理论化。卡缪所体会或者想要阐述的,大概是于世界之荒诞,于人性之觉醒。所谓荒诞,我觉得,大概就是一种习以为常,人以美好之未来麻痹自己,以今日之劳烦苦忧来鞭策自己,以为未来必来,而功必成,然终究大多是滚动巨石于途中的西绪福斯,山顶一到,则巨石必落会原处,而西绪福斯之惩罚,就在于无限重复于此,世世不尽。

卡缪于此看到的荒诞感,大概是要让人知道,目的虽然重要,然则人生本不只于此。所以,失落袭来,人还不至于崩溃的原因,是最好及早看清。看清,不是为了消极,而是明白西绪福斯以此为乐的心态,在于总能在消极里看到乐趣,以游戏般的心态抗争所有的不公,这本来就是对神的惩罚的藐视,当人不能逃离,那么总该找到一些支撑,当一时无法改变,人所做的是认同并不忘将眼神投诸于遥远的奇花异果,投诸于人生点滴的不经意,投诸于尽量的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将命运弯折,戏如弹弓,也是对这荒诞的人世的最好回击。

加缪异乡人读后感5

幻灭

默尔索是一个孤独的人,母亲死后的星期六他就一个人坐在窗口,呆呆地看了一天,最后得出了“我的生活就跟以前一样,什么都没有改变。”别人眼里的巴黎,在他眼里“那里满脏的,到处都是鸽子和阴暗的庭院,而且人的肤色很苍白。”这说明他没有不切实际的巴黎梦,也没有莫名由来的期待,他去做只是因为别人要求他去做。因为不管留在原地还是去到哪里,结果都是一样。

唯一在他孤独世界出现的变数,是玛莉。书中除了那次在海滨码头的奔跑,能让我感觉到默尔索的确是活着的人的情节都与玛莉有关。看到马颂夫妇的婚姻后,他第一次,真正动了结婚的念头。这之后,在默尔索最讨厌的灼热阳光和闷热空气下,与妈妈葬礼一眼的太阳,他由于无法再忍受这股燥热,他往前了一步。“我知道这很愚蠢,走一步路不可能拜托无所不在的阳光,但我还是跨了出去。”这是默尔索对无意义人生的反抗,也是加缪对于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的问题答案。一种平庸的幸福已经横在他的面前。而在看到短暂希望过后,默尔索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上帝”的审判

法庭上检察官对默尔索无由来的恨意,源自于他对自身高尚程度的自信和自负。他没有关心那个被杀死的、没有名字的、失去生命的阿拉伯人,而是一直在审判默尔索的灵魂。他说默尔索在精神上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将两个毫无关系的事件勾联在一起。讽刺的是,被杀死的阿拉伯人的同伴,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杀人案的证人席上。

在上帝信徒眼里,只有将默尔索在肉体上杀死阿拉伯人的行为,转化为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的行为时,默尔索的罪行才变成了真正可审判的罪行。人类的审判微不足道,上帝的审判才是至高无上。这让默尔索感到呆滞和错愕,在这场荒谬与失衡的审判中,他失去了表达感情、拥有善意的权利。而一个人的生命,也许是万千人的生命,就在这种失去严肃性的、全由人主观定夺的审判中被剥夺了。

因为存在所以存在

这也间接导致了默尔索最后的觉醒,与监狱牧师激烈的对峙。这是他在临死之前情感的迸发,也是对自己二十年来自己生活方式的全部正当性的肯定:

他活得就像行尸走肉,甚至不能说他是实实在在的活着。我表面看上去也许是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对自己的人生和即将来临的死亡有把握,比他有把握的多。

这场让旁观者越发坚定心中信仰和通过怜悯来肯定自身高贵的审判,却洗清了默尔索所度过的荒谬人生那些不真实的岁月里人们为他所呈现的假象。也意识到了,若你真的把生死看的如此重要,那这世界上就只有一种人——活着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稍稍能够理解,他们用谎言所掩饰的恐惧。他人的上帝,他人的死亡,他人所选择的生活,他人的命运,又与自己何干?又如何枉加审判?那些自我平添的痛苦,他不会去寻找。那从生下来就存在的攀比,他也并不在意。于是,他感到了解脱,也理解了母亲为何会玩这种重头来过的游戏

当你放弃了世界的一切,你也完全接纳了它的全部,它的冷漠、温柔、荒谬和矛盾。放下可笑的自尊和傲慢,剥开藏污纳垢的内心,不要再给灵魂添上枷锁,期盼着重新再活过一次。

加缪异乡人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