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

禧寅0 分享 时间:

《郁达夫散文集》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1

对郁达夫的印象似乎只有初中时学过他的《故都的秋》,前些天去杭州图书馆借书,偶翻得其散文集,想起从大学开始便未再看过散文,突发兴趣,便借阅了去。

说实在的,我的文学功底很差,通篇读下来除了记了些个人觉得好的句子,便是毫无感想可言,更谈不上对其加之评论,只能从作者所记的内容上说些什么。

编者将作者的散文粗按类分了几部分而编,第一部分是他的随记小品,有《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婿乡年节》等,而我所知的《故都的秋》也在其中。

拿《北平的四季》来说,作者开篇第一句:'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便与我产生了共鸣。作者开头点的是回忆,而作为一个爱回首过去的我来说,这句话我恨不得把它背下来,以便以后写辞中摹用。

话说回来,作者回忆北平,又从四季去描写,加之作者的圆润的文字记述,给我的感觉已将北平刻画出来,脑力已有它的轮廓。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乐观的,无论是冬宵读书还是秋日观景,作者都将其描写的很美好。

再说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可谓是作者的潇洒之作,皆是游记,而作者大部分时光都在杭州,所记景物都在闽浙一带,而我生于赣浙闽交接的上饶,又刚在杭州工作一年,所以对作者所记景物甚熟,有共鸣,但也无从评论。

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2

一年前也是这样一本郁达夫散文,可惜我未读下去。开篇便被一个整日哭哭啼啼,国破家穷万事哀的懦夫气的不行。作为一个男人,没有尽到照顾妻儿的义务,没有担起拯救国家的责任,整日就知道抱怨在日本的日子受了多少委屈,自责自己的妻儿跟着自己受了多少苦,或者说自己又贫又病简直没得可活,让自己老婆想自杀,自己的孩儿又病不得治早早夭折,自己却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最常见的事,便是见他与妻子抱头痛哭,或是独自在什么河岸,又湿了眼角

这是我对郁达夫最初的印象

一年后,再读郁达夫。不能说我原谅了他的懦弱无能或者敏感,但是我多少能够理解,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国家,出生于那样的环境,又偏偏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郁文之所以成为郁达夫,也许是一种必然。

“时运不佳,东奔西走,往往断炊”是郁达夫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字句。但他与鲁迅的家道中落不同,郁文从小就在饥贫中出生,母亲因为营养不良缺少奶水,家里又不得请奶妈,便成就了郁文孱弱多病的体质,饥饿就像阴魂般不仅在出现时折磨着他,甚至在它没有出现时,那种对饥饿的恐惧,照样逼迫着他。加之自己从小的疾病使全家上下皆为之操心,父亲的病死也被他算在了自己的身上。这种将自己视作累连他人的祸根想法一直深埋在郁文心里,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妻儿,甚至与对萍水相逢的知己佳人,所以达夫有诗一首:“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文从小孤苦伶仃,父亲早死,两个哥哥外出读书,外婆整日只是诵经,母亲一人分饰两角,但女人终究是女人,被邻居欺负了,唯一的办法也只是去丈夫的坟头痛哭,童年时唯一与郁达夫作伴的,只有女仆翠花。翠花成家生娃之后来看他“她一边擦眼泪,一边还向布袋里摸出了一个烤白芋来给我吃。我笑着接过来了,边上的人也大声笑了起来,大约我在她眼里,总还只是五六岁的一个孤独的孩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概翠花是童年时期唯一理解郁文之孤独的人,而在郁文心里,翠花也多少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我一直觉得,童年时期的孤独是成年后无论多少关怀和热闹都无法弥补的。在日后的成长过程里,你可以改变习惯,改变性格,甚至修补小时候受过的创伤,但是童年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却是难以更改的。即使一个自闭症患者,渐渐学着开朗起来,但那些防备只是被深埋,却永远不会被摧毁。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出国,所以每天被妈妈反锁在家里,除了我妈公休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机会和其他小孩一起玩,整天整天的一个人被锁在家里,那些时候形成的孤僻和不安全感一直伴随我到现在,直到后来我有男友了,有了很多很多知己好友,性格逐渐开朗,但是那种孤独感却怎么也赶不走。所以我或多或少能够理解郁达夫日本求学之后,虽有鲁迅、志摩、语堂等好友相伴,身边粉墨知己也有二三,却总是觉得孤苦伶仃无所依靠的感觉。为了驱赶孤独,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自己陪伴自己,然而长大后,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竟成为身体里谁都进不来的一个角落。

用郁达夫的话讲,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自小贫穷的郁达夫总是对穷人有些同情。“附廓的农民的贫穷与无智,经我几次和他们接谈及观察的结果,使我有好几晚不能够安睡。”达夫出国之前,不仅目睹了国之凋敝,饿殍满地。比起贫穷和整个国家的羸弱,更加刺痛他的,还有中国的富人对穷人之不帮助甚至欺侮,一点点的打击着他想要拯救中华的决心。

他并不是不想作为,也曾“在书斋里只想去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为众舍身,为国效力的我这一个革命志士,际遇着这样的机会,却也终于没有一点作为,只呆立在大风圈里,捏紧了空拳头,滴了几滴悲壮的旁观者的哑泪而已。”

撇开郁达夫前期这些悲观,伤怀的作品。单看他搬回杭州后的游记散文,也能对他敏感柔软的心了解一二。搬回杭州后,房租少了很多,琐事也少了许多,加之回到了自己的故土浙江,郁达夫的心境转好了很多,也有闲情出游纪趣。他的游记里,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欣赏美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也如大户人家闺中少女般含蓄又精巧,他写峰写湖写书斋,字字隽永又形象生动,若是现在,大可以担任把浙江旅游大使试试。

这时你会发现,上帝确实是公平的,一个人,越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之美,便越能尝到别人尝不到之苦。当一瓢流水,一抹流云都能激起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激时,那么一片落叶,一道孤影也能使得他满含泪水,思忖命运之不济。有着这样的对美的敏感,也难怪在苦痛面前,显得别旁人脆弱如孩童一般。

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3

前些读了郁达夫散文《还是最初的样子》,迫不及待地读了近百页,边读边叹,郁达夫先生文笔简直还是那么好!他还是那么多情!那么率真!

这叹中的意味,大抵可归结于两个原因上面。第一,我对文学真正感兴趣的高中时代,最先在好友罗创的带领之下,从家乡遂宁的图书馆借来的书中,至今印象不灭的就是郁先生的作品了。那时读他的《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的确是枯燥学习生活的极大的快慰和调剂。而我后来大学专业的选择,钟情于日语,郁先生等的作品所抒写的旅日情愁和罗曼蒂克的与日本少女的恋情大概也对我有些影响,(.org)当然还有郭沫若的《落叶》,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等,呵呵。

另一个原因,叹关于杭州的种种描写,我大都可以省省了,因为作为富阳人的他,与杭州渊源自是不薄,他与第二任夫人王映霞女士后来安家杭州数年,对杭州的景物风土不但熟悉,而且体味得深沉。在这本《故都的秋》里边,关于杭州的散文,亦是相当的多,比如《杭州》、《花坞》、《超山的梅花》、《玉皇山》、《记风雨茅庐》、《西溪的晴雨》等,他笔下的杭州种种,虽与今日景象略殊,而意趣盖同。倘若要作一番有深味的杭州之旅,其他的文字2020(旅行指南等)之外,郁先生的介绍应当可以作为上佳的选择之一。

其实,还有一个感叹的原因,那就是时代演进至今日,我们往往对物质方面的大大进步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精神人文方面,那时的知识阶层胜过今日者真是太多了!就拿郁先生来说,不单国语顶呱呱,还精通日德英数种外语,让人好不佩服。

在前几日的博文《秋天的企划》中,我曾写过这样的话,因为,除了西湖之外,在她周围,还有许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有的是知名的,有的却并不出名,外地随团观光的游客,去过几个代表性的大景点后,便带着到过杭州的喜悦离开了,很多不甚有名的地方(甚至称不上景点)对游客来说,纵使听说过,也因为游程的安排等原因,不得不割爱了。

可是,大约同样意旨的话,早在1935年郁先生便讲过了,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唉,我自问并未拾人牙慧,可是前人高明至此种地步,叫我如何不叹!

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4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较为成熟的作品,文章给我的感觉就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清新、自然,香而不腻。郁达夫在《迟桂花》中仍然采用自叙传的叙述方式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感情脉络。郁达夫擅长在作品中刻画病态的男子,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人公悲观、痛苦、厌世颓废的心境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读郁达夫的作品总有一种让我感到压抑的感觉。

《迟桂花》的男主人公翁则生依旧是一个充满着病态的男子,但主人公的病态在这清秀、绮丽的山水之间居然得到了治愈,没有沦为悲剧的命运。也许大自然真的可以净化人的心宁,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在物欲的追求中,放慢脚步。让人高度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郁达夫用细腻的笔调对翁家山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宁静之美。莲姑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就像桂花所散发出香气一样,持久回味。莲姑本身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夫家受尽了屈辱与刁难,最终狼狈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封建思想充斥在人们脑海里的年代,这种女人是要受到别人的异样眼光的。但莲姑并没有悲观绝望。在他的世界里依然是简单、乐观的。依旧像少女的般纯洁无暇。这是小说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莲姑身上看到了一个人该具备的健全人性。

郁达夫在文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把莲姑比作桂花,更是对像莲姑这样在大自然的滋润下而具有美好人性人们的赞美。

朋友,如果你现在感到抑郁、苦闷,放下手中的工作,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也许你会做到释然。

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5

读《迟桂花》,我们似乎也幸运地同老郁在一起,闻着桂花香,喝着桂花茶,浸醉在翁家山那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里。《迟桂花》以老郁收到的老同学翁则生的一封信开始,老郁看到信后,到翁家山去喝翁则生的喜酒。作品中没有过分注重故事情节的描述,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对美丽的翁家山的描绘上,在美丽的翁家山,人儿也是淳朴善良,组成了一幅景美、人美、情美的飘逸自然画。

在半山亭里立住歇了一歇,回头向东南一望,看得见的,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寥寥几句话,就把翁家山清新和淡雅呈与读者面前,这样青葱如翠的山,如云团簇的树,还有那隐约的屋瓦、白墙,怎能不让人不沉醉与其中?怎能不让人的心灵不得以纯净?在读者沉浸于这样的美景中时,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东嗡东嗡地这钟声实在来得缓慢凄清,这样清幽的语言,却给翁家山增添了几分凄清的诗意,大有远离市嚣的归隐之感。这样的美景有视觉的美、有听觉的美,使人心旷神怡,真个是美不胜收!

这样的山乡美景,正是幻化出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我的老同学翁则生一家,在这俨然是世外仙境的山乡,过的是恬静的日子,本来,翁则生是疾病缠身、学业中辍、感情受挫、灰心丧气的一个人,却在这样的灵秀山水中奇迹般地康复,并为人师表,且即将成家;而翁则生的妹妹莲,是作品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美丽善良,性格率真,尽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却依然保持着天真活泼的性格。正是她的美丽、沉静和乐观,给予了老郁强烈的精神愉悦,使他被燃起的欲望得到净化,心灵也融化为澄静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将莲的形象和迟桂花时时相映衬,又把她的性格气质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仿佛她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大自然美和宁静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迟桂花。

在红尘俗世中浮沉的我们,要去哪儿才能寻到翁家山,遇到迟桂花一样的人?老郁在故事最后同则生还有莲告别时,喊道,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对,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郁达夫散文集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8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