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学生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写人作文 >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先进事迹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先进事迹

淑娟1147 分享 时间: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先进事迹_抗疫医护英雄的故事

国家援湖北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人。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先进事迹

▼▼目录▼▼
上海、广东医疗队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湖北医疗队
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
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1:上海、广东医疗队

上海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

2月16日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紧急通知,在前期选派7批医疗队的基础上,统筹全市医疗资源,选定仁济、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杨浦区中心医院等6家医院选派医务人员组建了第八批援鄂医疗队。

2月17日上午,各医院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0小时内,积极动员、克服困难,选派了513名包含医疗、护理、管理等医务人员组建的医疗队,整装待命。

据悉,本批医疗队于2月19日中午驰援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

本次仁济医院156人援鄂医疗队由60名医生、90名护士、6名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员组成。队员年龄横跨23至59岁,平均年龄仅为33.5岁;其中党员75人,副高职称以上14人。

全体队员上车前,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带领队员振臂高呼:“仁济仁济,仁心仁术;仁济仁济,战疫必胜;仁济仁济,中国一流”,以此表达对此次战疫行动的必胜信念,赢得了现场如雷的掌声与欢呼,也让来壮行的战友们湿润了眼眶。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有156人,由60位医生、90位护士和6位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涵盖了呼吸科、急诊危重病科、心内科等科室,上海市一医院副院长刘军担任医疗队领队。

“彻底战胜疫情,让所有人一个不少地回来,这是我的使命。”上海市第一人民副院长、此批市一医疗队领队刘军此刻的声音有一种战前的兴奋,“作为一支156人的 “整建制”部队,在协调、配合、协同作战、组织管理上,具备先天的优势。我们定能打胜仗!”

急诊危重病科护士高霏第一时间报了名,“一直想上前线!”高霏在前几批选派医疗队时也曾积极报名,机缘巧合,一直未能成行,此次终于如愿。

“当年汶川大地震时,我还在上大学,学校邀请救援队员回校讲课,真的很伟大。”就此,治病救人、冲锋陷阵的战士形象便深埋于高霏心中。用高霏的话来说,医护人员不光是白衣天使,更是裂缝中的阳光,驰援湖北,责无旁贷!

还有一位受访者请记者在刊发报道时,隐去她的姓名,她说家中父母还未同意,自己一心渴望西行。“学医的这个时候不派用场什么时候用。”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就该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出征团的行李连夜已备好。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汉,在未来回望这段抗疫历程,将会是一段特殊的‘武汉记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范小红的儿子今年正值中考,她在出发前特地给儿子做了一顿糖醋排骨,这是属于“妈妈的味道”,为的是给即将中考的儿子加油鼓劲,之后一段时间内,范小红将缺位“母亲”这一角色,舍小家为大家,投入到一线艰苦的抗疫战斗中。

范小红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内科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作为女性领队,范小红在管理方面更为细致、柔性,即便工作再辛苦,她都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能够振奋士气、鼓舞人心。

对于市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华来说,驰援武汉不仅是紧急支援,更是一场守卫家乡的战役。“湖北是给予我生命的地方,我的许多朋友都在武汉生活,有些同学也参与了一线抗疫工作!我不畏惧挑战,我渴望与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同并肩作战!”陈小华家里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只有7个月大,他把家庭交给妻子,自己选择奋战前线。

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

从2020年2月20日至4月9日,广东中医、西医两支医疗队曾在雷神山医院先后接管了包括ICU在内的病区,共收治145名患者,并成为雷神山医院撤离的最后一支外省医疗队,为武汉抗疫做出了极大贡献。

2020年1月25日,武汉市决定建造武汉雷神山医院。2月8日,雷神山医院火速建成交付使用,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正式接管,当天就接收了第一批病人。2月18日,医院首例治愈患者出院。3月25日,医院首个病区患者“清零”。 4月14日,最后四名ICU重症患者转运到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全部“清零”。

雷神山医院运转2个多月,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不但保持3000余名医护人员及志愿者“零感染”的记录,还将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2月18日,由广东省中医院与深圳市中医系统共74名医务人组成的广东省援助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医医疗队纳入第四批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短短48小时组建成了符合标准的负压病房,20下午正式收治患者,3个小时内48张病床全部收满。到3月30日,广东中医医疗队完成病区交接,共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症患者4人,重症患者24人,出院95人。其中,中医治愈68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100%,综合症状改善比例达95.9%。

经历过“非典”洗礼的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临危受命担任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C6病区负责人,他用手中的银针救治急性危重症新冠疫情患者,让西医同行和患者都直叹中医神奇。在雷神山医院,广东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打出“组合拳”,针药并用,身心同治,对危重症患者立足中西医协同治疗,发挥出1+1>2最大效果。

3月12日起,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雷神山医院,接管了其中一个ICU病区,成为坚守在武汉的最后一支广东医疗队。4月9日,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完成救治任务,将病区交接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这支广东医疗队在雷神山ICU管理28张病床,其中,独立整建制管理一区14张床,和中南医院混编管理二区14张床。累计管理46个病人,累计出院20人,转出普通病区7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兼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曾受访表示,雷神山医院的清零和关闭,是抗击新冠疫情目前这一阶段取得胜利的重要节点。他介绍,雷神山医院收治的病人中重症接近45%,死亡率约2.3%,重症患者死亡率约4.3%,放在全球都是很好的医学救治成绩。其中,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余纳带领的一支广东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坚守到最后,成为雷神山医院撤离的最后一支外省医疗队,表现非常优秀。

23日当天,雷神山医院C6病区护士长、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护士长陈二辉恰好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孩子的诞生,对于这位远离孕妻奋战一线的中医护理人来说,这是“双喜临门”的一天,“荣誉属于广东援雷神山医疗队每一位队员,这是大家共同奋斗努力的结果,特别开心能够得到国家的肯定。以后我们将继续发扬雷神山精神,坚守好我们的岗位,努力履行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陈二辉说。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2: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1月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周会上,医务处向全院职工通报关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重申了诊断要点和防控要点,启动了院内三级传染病防控体系。1月21日,医院召开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会,院领导班子出席,赵院长强调,尽快建立协和防控八大体系,成立协和专家组,出台协和诊疗和防护方案,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不惜一切代价,做好一线医务人员防护,确保零感染的总目标”。截至目前,医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面向公众关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派遣精兵强将驰援武汉……经历非典洗礼、出色完成抗击非典任务的协和人,再一次以职业的敏感性、学术的前瞻性、行业的引领性,走在了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前列。

复盘时间线:未雨绸缪、稳扎稳打

赵玉沛院长强调指出:“要严格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乙类传染病、甲类防控’原则,制定出分层级、标准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预案,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推动建立流程科学、反应快速的传染病防控‘协和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及全院职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月6日

协和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警觉始于1月初。“截至1月5日8时,武汉符合报告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无死亡病例,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这是医务处于6日向全院通报的武汉疫情情况。尽管如此,敏锐的协和人依然在第一时间就做好了全员培训、重申传染病防控要点、启动院内三级防控体系等预防性措施。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

当大多数人都在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医院紧急叫停了多个临床科室及部门的离京计划,并于8:30召开院级疫情防控部署会。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听取与会科处室负责人的汇报后,就医院下一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做了整体部署。赵玉沛院长强调指出,一要加强统一指挥,二要建立协和标准的检验体系,三要人员保障到位,四要明确集中隔离治疗原则,五要抓好物资供应,六要加强宣传培训,七要做好战时动员,确保各方平安。这一会议是在习近平总书记1月20日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后的第一时间召开的,为医院落实中央要求,部署院内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总基调。

1月21日下午

1月21日下午,为避免发热病人过于集中导致交叉感染,医院发热门诊旁的肠道门诊紧急调整为发热患者第二诊疗区域。感染内科实验室与检验科联合制订“新冠病例的协和检验认定标准”,将核酸检查报告时间缩短至4小时内。同时采用双实验室双阳性确诊病例的模式,保证了检验结果准确性。这一标准后来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采纳,同意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院内核酸检测诊断试点工作。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

为保障节假日期间应急医务人员储备,医院党委通过总支发起志愿报名活动,18个小时就收到了3306名医务人员的志愿报名,许多人为此退掉离京机票、火车票,有的人主动提前返京,为医院开展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员保障。

1月24日(除夕)

除夕当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例会模式启动,每天上午9点,院领导传达北京市最新防控信息和要求,听取各工作组汇报,现场解决各类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安排,确保医院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能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1月25日(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晚8点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任务,要选派21名医务人员即日驰援武汉。短短3小时,从3306名志愿报名者中精挑细选精兵强将,党员优先,有非典一线经验者优先,在韩丁副院长的带领下,如今已经在武汉防疫一线紧锣密鼓地开展临床工作。

1月27日(大年初三)

医院再次强调建立完善的协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体系及标准操作流程,分为院感防控、医疗、护理、标本转运、人员管控、宣传培训、后勤物资保障、科研八个部分。要求每一级负责人都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动态调整工作方案,横到边、竖到底,确保院区防控体系无死角。

至此,武汉、北京协和医院本部两地作战,协和人以极大的热情、高昂的斗志、专业的态度、科学的管理,全情投入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战役中,各项工作忙碌紧张、有序高效地开展,诊疗与转运流程不断优化,医务人员零感染!正如同赵玉沛院长所说,“协和人和平时期是白衣天使,突发事件时是白衣战士”,以国之名,不辱使命!

制订“协和体系”:凝聚智慧,引领示范

赵玉沛院长、张抒扬书记强调,“应集中协和专家资源和丰富临床经验,尽快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疗的协和体系”。

经过数日刻苦攻关,经感染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麻醉科手术室等近30位专家多次讨论,反复修改,于1月25日形成《北京协和医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V2.0)》,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同意后发布,被广大医务人员称为“北京方案”。

“北京方案”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知乎一篇热帖中这样写道,“‘北京方案’一开头就提示医务人员的防护,包括接诊医护的准入、隔离和防护要求以及2019-nCoV密切接触后医护人员的隔离观察”。作者还由衷称赞道,“无论对于患者的治疗还是对于一线医护人员的保护,北京协和医院总能给我们很强的信心。”这条评论点赞超过2900次,代表了业内对“北京方案”的认可。

1月25日,医院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作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及个人防护现场视频”正式发布。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任务,立即组织急诊科、感染内科等医务人员参与培训视频拍摄,仅仅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剪辑及后期制作任务,经多位院感专家共同审核通过后报国家卫生健康委,为各大医院做好医护人员防护、筑牢第一道防线提供权威、规范、科学的防护指导。

医院还先后发表了多篇权威科普文章,回应公众关切。《新型冠状病毒预防要点》《轻症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以及密切接触人员如何进行自我防护》《特殊时期如何产检》,一系列由协和专家亲自撰写的科普文章实用、科学、权威,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聚焦临床一线:无畏无惧,众志成城

张抒扬书记说,“协和始终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冲锋在前,这次也不例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协和人从不畏惧,勇挑重担,在祖国版图上书写着医者大爱的传奇。

1月18日,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教授作为协和驰援武汉第一人,以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员的身份在武汉调研指导疫情情况,简单的返京汇报工作后立即“逆行”重返武汉,一头扎进临床救治一线,除夕春节都是在武汉的病房中度过。

1月21日起,协和发热门诊升级。急诊科朱华栋主任、呼吸内科王孟昭主任为医院疫情防控临床一线指挥,带领一线人员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急诊科双线作战,既要管好发热门诊、及时送检、转运病人,还要全力救治常规危重急诊患者。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急诊科核心组24小时在院,往往一夜过去,工作群里就翻过数十条信息……他们通宵达旦的工作,为医院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堤坝。

呼吸内科、感染内科作为本次新型肺炎疫情防治重点科室,春节期间取消休假,全员待命,积极请战。他们迅速梳理相关流程,讨论应对方案,倡导科普宣教,消除恐慌情绪。重症医学科自发向医院提交了一份联名请愿书,志愿加入前线抗击疫情工作,隆云主任说,“做先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在新病房建成不到6小时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于1月28日晚21点正式收治患者12名。他们还在领队韩丁副院长的带领下建立起各医疗队每日例会制度,包括分队长工作例会及各组内例会制度,报请成立国家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及党支部……共产党员、医疗队员、来自呼吸科的赵静医师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我不去想前面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只要远方呼唤我,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做好后勤保障:把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

赵玉沛院长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做好一线医务人员防护,确保零感染”。这不仅是对协和人的爱护和承诺,更代表了医疗国家级队打好防疫阻击战的坚定决心。

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开展联防联控,医院指定医务处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总牵头部门,全面负责医院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医疗资源的调度。为了协调各方工作,医务处潘慧处长直接在办公室里架起行军床,三天三夜没回家,送完医疗队后坐在车上“秒睡”,手机掉在地上也不自知。

另一个“指挥台”设在了党办&院办。红头文件每天雪片似的飞来,各项指令都要从这里发出,还要每日清零各项报表和工作动态。党办&院办工作人员纷纷提前返京,毫无怨言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协和拥有一支优秀的护理队伍。护理部迅速成立防疫工作组,增派人手支援发热门诊,增设“专职监督岗”指导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组织病房护士全员培训,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前方的李奇护士长是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大管家”,后方的吴欣娟主任、郭娜副主任就是“大内总管”,关心医疗队员们的生活和工作,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事无巨细,让前方的白衣战士没有了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民口罩”时期挑战着每一所医院的物资储备,协和也不例外。器材处很早就启动了全院医疗物资的“战时管理”,将口罩、洗手液、防护服等纳入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配、统一申领和统一管理。

门诊部采取区域化管理原则,全面负责门诊区域工作人员自我防护要点提示,消毒隔离、疫期门诊流量调控与秩序管理、门诊发热患者分流转诊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赵玉沛院长、张抒扬书记关心一线职工,特委托工会、党办、内科党总支、宣传处开展除夕慰问活动。初一,工会又代表院领导到杜斌家中慰问,送去协和大家庭的温暖。在工会、党办&院办、开发公司、后勤保障处的支持下,在老五楼设一线人员休息室,为大家配备健身设施,准备茶点食品,让一线员工每天都能享受到热心企业赠送的茶点和咖啡。中医科还代煎袋装中药预防汤剂,心理医学科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减压疏导电话“5166”,保障医护人员以最佳状态迎战“新冠”疫情。

一线人员的需要,必须满足!在赵院长、张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医院成立后勤保障联络组。为了让前线人员吃好喝好,饮食中心向发热门诊、老五楼休息室、检验科、感染科实验室提供随叫随到的点餐服务;怕大家吃腻了不喜欢,每天换不同的厨师长提供餐食,让大家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重返岗位。

26日,医院派出21名精兵强将驰援武汉,协和战士在前线,医院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赵玉沛院长深夜关心准备情况,亲自核审物资清单。党办&院办、医务处、护理部、器材处、开发公司、工会、药剂科、人力资源处、后勤保障处等通宵打点行装,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和药品一夜之间装满了整整53个大箱子,体现了非凡的“协和速度”,更体现了全院职工对医疗队员们的关心、关爱。

协和人有信心,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起的科学防控体系,一定能够向世界作出响亮的回答——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

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在决胜之地湖北武汉,有一支医护人员组成的“尖刀连”。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主动请缨,决战在“重症高地”,以“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提供专科临床支持,并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精兵强将并肩战疫,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为生命护航。

这支“尖刀连”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武汉同济医院。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他们便是其中之一。

插管小分队:“我们不上,谁上?”

新冠疫情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肺部严重病变、呼吸困难的情况,需要通气治疗。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病情需要时,气管插管就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气管插管工作是一项高危工作,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插管操作时,患者的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被感染的风险极大。“单兵作战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团结起来力量更大。”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万里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支特殊的队伍紧急成立,被医院同事称为“插管敢死队”。

“面对疫情,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我们不上,谁上?”回忆当初的选择,万里用了这样一段比喻。

2月11日,患者程春生入院6天后,病情持续加重,2月17日转入ICU病房。插管小分队为其紧急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紧急的气管插管风险极高,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新冠疫情患者。因为病情重、体质差,往往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和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因此,统一标配的视频喉镜,成为插管“敢死队”的战斗利器,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确保了插管手术的“零失误”。

面对风险,万里坦言“说不怕是假的。特别是在当时武汉医务人员也被感染的情况下。”万里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夫妻俩都奋战在抗疫一线。那段时间,万里的母亲天天在家里守着电视机、时刻关注新闻动态,所有担心只能化作默默的关注。幸运的是,因为防护得力,万里负责的团队没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防“暴”精英:用尽全力放手一搏

新冠病毒不仅攻击患者的肺部,还会诱发炎症风暴,从而攻击心肌细胞,引起“暴发性心肌炎”,导致猝死。为此,同济医院护心小分队化身防“暴”精英,针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积极给予提前干预。

2月5日,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接管了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ICU病区。42岁的患者刘先生,当时已持续发烧9天、干咳、胸闷、呼吸困难,同时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危在旦夕。李树生当即决定:“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疗方法,必须搏一把,上ECMO!”。借助ECMO,给医生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经过漫长的治疗,3月10日,刘先生顺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掉了呼吸机。他也成为湖北省当时成功脱离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刘先生成功的救治让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团队提出关口前移的救治理念。人是一个整体,在对抗新冠病毒时,患者心脏和肺部是需要同时战斗的,只有保护好心脏,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

对于新冠疫情,“护心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比很多人感受更为深刻。因为,他也曾是一位患者。

除夕前三天,周宁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他在网上发表了上万字的“自愈”日记,大大提升了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缓解了公众恐慌。

隔离期满,周宁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组建“护心小分队”。

“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2月19日,周宁和同为护心小分队队员的汪璐芸医生(同济医院心内科医生)给50岁的重症患者程春生实施了ECMO手术。

通过血液净化治疗,程春生的炎症因子没有再增加,治疗效果不错。每天晚上,这支小分队都要开会复盘当天的情况。比如接管了多少名患者、流程如何优化等。周宁说,唯有通过及时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把实践中的好方法与其他医护人员分享,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重症救治团队:ICU患者都是“守”出来的

“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压力。ECMO一分钟两三千转速,一旦操作不严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护士长熊杰如是说。

作为ICU护理团队的成员,熊杰一组共7人,4小时轮流值守ECMO病人,需要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机器流量并观察转数,几乎一刻都不能松懈。“机器一报警,我都会浑身一哆嗦,生怕出了什么事。”熊杰说。

从1月27日所在院区开始接收患者,到6月5日病区关闭,她一直坚守在一线。作为一名“老兵”,从业30多年来,她接触的病患难以计数,但这次面对的情况却和以往不一样。她所在的病区,收治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不少患者在上ECMO的同时,还需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每做一次连续血液净化的时间是8至10小时,需要两位护士轮班守在旁边,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每小时需要检测的数据达数十种之多。“其病情一点一滴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靠护士们一分一秒守出来的。”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面对的是病人的心理问题。熊杰碰到过一位重症患者,在清醒后一直不吃不喝,也不愿意输液。熊杰有次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个花坛,发现一朵小野花。于是她开始每天拍摄这朵小花的生长过程,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绽开,并将照片发给这位患者,花开之时,她摘下了花朵将其带到了病人的床边。“患者当时就哭了,表示一定会配合治疗。这让我觉得自己每一点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说。

通过多学科联合,一个个小分队组成的“尖刀连”分工合作,又齐心协力、聚丝为绳,医院攻下重症救治一个又一个难关,挽回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如今,同济医院已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经历过这场战疫的洗礼,见证过生命的奇迹,他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4: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人民军队医务人员予以肯定。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军部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

疫情防控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4000余名队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联勤保障部队、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等各军兵种。

从进驻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到进驻火神山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白衣战士们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体现着人民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展现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书写着人民子弟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出征,他们许下诺言:“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2月初,火神山医院,一名新冠疫情患者剧烈咳嗽,来自南部战区总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黄文杰,熟练地抽出一张纸巾,递到患者手中。看到患者担忧的表情,医生安慰他说:“放心吧,我就是冲着病毒来的!”

他们,都是冲着病毒来的——

这个除夕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在给医院党委的请战书上,摁下29个红手印。没有犹豫、没人退缩,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昭示着他们的决心:“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除夕夜,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之时。来自天南海北的450名军队医护人员,放弃假期安排,火速驰援武汉,进驻感染患者病例多、医护人员压力大、医护力量迫切需要加强的地方医院。

“解放军来了!”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金银潭医院48小时内接收确诊患者83名;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第一时间接手武汉市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武昌医院率先开展病毒核酸检测……

2月17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丹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控制科担任主任。当时,这里还是一座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在建医院。经过50多个小时的准备,医院具备了接收首批患者的条件。从军27年的李丹,长期负责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如今战斗在新的岗位,仍与感染控制打交道。李丹说:“严格,是对生命的承诺。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搭起阻断病毒的‘健康之门’!”

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无畏。在相关新闻评论区,网友纷纷点赞:“‘解放军’三个字,对中国老百姓意味着绝对可靠、绝对可信、绝对能赢!”

是军人也是医生,他们毫不迟疑往前冲

午夜,火神山医院一科一病区,专家李琦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到“红区”查房、开科室例会、参加重症患者会诊……一整天下来,已经55岁、患有严重呼吸睡眠障碍的李琦有些吃不消,血压飙升到180。

出征之时,他在行囊里装上了便携式呼吸机。“放心吧,我已经回到宾馆,睡一觉就好了。”妻子打来电话叮嘱他注意休息,他这样回答。

与李琦一样拼命的,还有大他1岁的传染病专家毛青。医院要扩大收容量,成立新的综合科,身兼医院专家组、感控组副组长的他主动请缨去当科主任;接诊的病人下肢瘫痪下不了救护车,他不顾髋关节的病痛第一个冲上去把病人抱下来……

从无畏坚守战位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创造一个个“子弟兵奇迹”。“军人、医生,任何一个身份,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往前冲!”毛青的话,道出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每个人的心声。

穿上军装他们是战士,脱下军装和白大褂,他们也是一个个普通人。

一个班次下来,火神山医院护士郭玮摘下护目镜和口罩,额头、脸颊处的压痕清晰可见、许久不散,周遭的皮肤已开始过敏红肿。

每次戴口罩,患处疼痛都会加剧。看到战友为自己拍下的照片,爱美的郭玮哭了:“不知道自己变成那个样子了。”网友安慰道:脸上的印痕有多深,对人民的爱就有多深。

他们,是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战役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白衣战士坚守在最前线,成为人民群众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不负群众信任,他们与患者“并肩作战”

“感谢你们与我们一起并肩作战!”这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医生孙双涛,写给患者的一封感谢信。

对于这封信,孙双涛有自己的考虑。他说:“在你们眼里,我是医生,你们是病人;而在我心中,我们就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新冠病毒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军爱民,民拥军,深情暖意流淌在白衣战士和患者心间。

在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时,一名年长的患者问护士刘丽:“你们是解放军吧?”三级防护下,刘丽说不出话,只能点点头,比了一个“OK”的手势。

这名患者眉头舒展,松了一口气。看见这样的场景,刘丽却鼻子一酸,她意识到:绝对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疫情期间,一段手语老师与聋哑老人郑春香交流病情的视频走红网络。郑春香被送入火神山医院接受治疗,入院初期,因无法跟医生沟通病情,对自己病情又不了解,她一直惶恐不安。

后来,火神山医院在武汉第一医院找到一位精通手语的护士赵洪玮。通过手语翻译,医护人员了解了老人的既往病史和病症,制订了详尽的诊治方案。“后来,每天都安排赵护士和郑奶奶视频一次。”火神山医院四科一病区主任吕镗烽说。

最艰难的时刻,人民军医与武汉人民同在。白衣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筑起一道防控疫情的钢铁长城。

4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悄然撤离武汉。撤离前,队员们认真地进行了物资清点、资料归档、医院移交等工作,留下了一尘不染的医院、队列般整齐的医疗器械……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5: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

对生命足够热爱,所以选择勇敢逆行;对责任足够担当,所以救治不顾生死。在新冠疫情最吃紧的关头,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重症医疗队204名队员星夜集结、火速驰援武汉,他们先后转战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与病魔角力、与死神搏斗,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2月13号,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落地便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创下了2小时内收满病区61张床位的“江苏速度”。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长刘云说:

“我们2月13号抵达当天晚上,就初步搭建了一个保证后续正常医疗救治的一个职能部门的架构,那种形势下不容得有一点点犹豫的,你早进驻一秒钟,可能有一个病人就得救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监护病区,是红区中的红区,和病毒短兵相接,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3月19号,在医疗队接手35天后,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实现“清零”。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个又一个第一,因为这是团队合力创造的生命奇迹:

“我们开展了武汉市第一医院多项第一的操作,比如说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气管切开,第一例气管镜,第一例深静脉置管,以及我们江苏在武汉的第一例ECMO等等,这些高危、高难度的操作,也抢救了众多的危重症患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各省医疗队陆续撤离。3月23号,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再次领命,转战风暴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在这里,医疗队开展了疫情期间武汉首例新冠疫情重症患者食管支架置入术,这个手术难度相当于闭眼穿针。

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主任汤琪云:“如果这个手术不做,很可能存在着呼吸机脱不掉。”

4月1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作为最后一批撤离的援鄂医疗队,送别时,时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感念你们为我们医院、为武汉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你们每一位同志都是英雄。”

60天,从寒风凛冽到春暖花开,他们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一次次在疫情风暴中心带领患者穿越生死线。这一段逆行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见证。现如今的他们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弘扬着伟大的抗议精神,践行着医者初心的使命:

“通过我们医护的共同努力全力救治每一个患者,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汗水。”

“我在团队中收获了成长。“90后”的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没有辜负国家的培养。”

“我会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6: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

宽阔的长江从武汉穿城而过,浩浩汤汤。中部战区总医院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核心街区,大门前人流熙熙攘攘,街市车水马龙。

医院门诊大楼前,醒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标语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今年初,中部战区总医院2200余名党员医护人员,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人民健康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责任,让我毫不犹豫赶赴抗疫战场”

农历小年夜,万家团圆。刚回到老家休假的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正与家人享受难得的团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医院卫勤部部长何君急切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请你带队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紧急扩建ICU。”

“我是共产党员、人民军医。责任,让我毫不犹豫赶赴抗疫战场。”邬明马上购买火车票,立即奔赴武汉。1月21日晚,邬明带领40名医护人员出征。

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的,不只是邬明。护士长陈燕收到命令后,从报名到准备好出行被装,只用了15分钟;感染科护士王艳推迟了婚期,穿上防护服返回战位;休假在家的医护人员舒纯、王欢辗转2000多公里返岗;还在哺乳期的护士卞迪和王欢欢,把孩子托付给家人,直奔一线……

迅速的准备、坚决的行动,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担当。

大年初一,医院派出第二支医疗队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方庆深情抱了抱襁褓中的女儿,转身出征。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更要把职责和使命扛在肩头。”

“只顾忙着救人,没有时间害怕”

“病人呼吸困难,伴有心衰!”

中部战区总医院转运的一名危重患者在救护车上病情突然加重,情况危急,护士方萍立刻展开抢救。由于天气寒冷,护目镜不时起雾,穿刺难度大。看着病人情况不断恶化,方萍扯下护目镜,争分夺秒为病人穿刺注射。

“只顾忙着救人,没有时间害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萍很淡然。

在抗疫一线,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迎难而上,冲锋在前。

一天查房,邬明刚进“红区”就遇到一名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情况万分危急,他来不及戴上正压头套,就开始为患者按压心脏,插管上呼吸机……终于,病人救过来了。“太危险了,我们都为他捏把汗。”一名护士回忆。

支援武汉肺科医院的74天里,党员突击队队员、护士长刘孟丽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过一次家。配合医生实施插管,做器官开放性手术,帮患者吸痰……每次遇到风险较大的工作,53岁的刘孟丽总是冲在前面。“身为党员突击队队员,危险的工作就是应该抢着做。”刘孟丽说。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疫情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为了挽救母婴的生命,呼吸、ICU、妇产、麻醉、儿科、感控、检验等10余个科室的党员专家参与救治。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是,母子平安,医护人员也均未感染。

“经验和知识,正能派得上用场”

在抗疫一线创造奇迹,需要勇气和奉献,更需要知识与智慧。

对于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来说,坐等从来都不是自己的风格。疫情防控初期,这位有几十年临床经验、又专攻病毒学的博士,立马开始科研攻关。

为了摸清病毒的“脾气秉性”,江晓静经常“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仔细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细化“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很快,江晓静牵头拟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出台,成为中部战区总医院前期的救治依据。

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疫情的党员突击队里,有许多和江晓静一样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专家教授。他们日夜攻关在科学救治第一线,探索治疗方案。

医院原感染控制科专家靳桂明退休已有6年。患有慢性病的她向医院党委主动请缨:“我研究感染控制20多年了。经验和知识,正能派得上用场!”在她的现场指导下,内科楼短短48小时内就被改造成救治患者的标准病房,为第一时间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何东初,将科研搬到抗疫战场,第一时间承担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结合过去抗击非典、腺病毒的经验,开展中西药结合治疗。后来,他的治疗经验被推广到10个病区。

据了解,抗疫过程中,全院发热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新冠疫情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31人,治愈出院760人。中部战区总医院政委卢海波说:“党员突击队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湖北重症救治医疗队

从今年1月底开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支援湖北重症救治医疗队175名医务人员分三批驰援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新冠疫情重症患者往往多合并有基础性疾病,存在多器官功能损害。医疗队队员刘丹说,一名患者入院后通过多种方式治疗,胆红素依然很高却找不到原因,通过远程支援的方式,医疗队求助了华西医院5G远程会诊平台。

刘丹:我们进行了远程连接,包括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所有的相关科室共同来解决病人问题,快速地给他进行了方案的实施。

华西医院5G远程会诊平台就是将医院前后方的力量进行整合,让多学科专家参与对病例全方位的了解与探讨,提高救治效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部长宗志勇:集中了我们医院最好的资源,各方面的专家一起来解决病人的问题。讨论完了以后,我们还去查文献,查了很多资料,不断地反思,能不能做得更好。

医疗队不断创新救治模式和治疗手段。病房医护力量不足,便采取分区分级、集中攻坚的办法有针对性分配救治力量;又把华西护理模式带到武汉前线,加快不同医院护士之间的磨合;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法来提升患者的吸氧量。在武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支援湖北重症救治医疗队一共接管了七个危重症病区,负责259张床位危重症患者救治,共收治667名新冠疫情患者。

医疗队队员刘丹: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所以后来华西医院成功救治率比较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继续为我们的国民能够更加健康更加安全,作出我们医务人员应有的贡献。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8: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

“向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2020年1月26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担任组长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向武汉“逆行”出征。

他们日夜奋战,创新构建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和多重病原检测三位一体的检测平台;他们无畏生死,奔赴一线开展新冠疫情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科学防控提供重要支撑;他们攻坚克难,争分夺秒研发疫苗,为民而战。

使命在肩,为民而战

“必须尽快拿出最充分的应对方案。”面对迫切需要提升核酸日检测量的现状,刚抵达武汉的军事医学专家组连夜召开党员大会,定下“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的指导思想,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

“看起来冷冰冰的样本管背后,都代表着鲜活的生命。早出一份诊断结果,就早一分精准排查。”曾4次到非洲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进行疫情防控的研究员姜涛带领团队连续“运转”。

专家组依托自己搭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和全自动提取核酸方法,实现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

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他们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始终冲锋在第一线。

——专家组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3个环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检测方案。副研究员张晓鹏带领战友们迅速开展科研攻关,搭建了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疫情患者窗口期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专家组在医院感染科病区设置了实验室,加快推进科研进度。负责科研管理和任务统筹的副研究员张珂说:“检测与临床保持零距离,可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

——一线病理研究缺乏有效保障,祁建城率队主动请缨,短短5天就改造出负压病理方舱。工程师张宗兴长期坚守在火神山医院保障病理工作。

科研尖兵,向险前行

2月初,新冠疫情病毒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尽快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员曹诚带队进入金银潭医院进行全方位气溶胶采样。

从机关工作区到物资仓储区,从门诊区到检验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在医院ICU病房,一名危重病人正在接受气管插管手术,专家们超近距离现场实时采集空气样本,获取了第一手气溶胶检测数据,为确定临床救治人员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提供了依据。

为使调研数据更具有普遍性,专家组扩大调研范围,又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院开展采样调研,每次时间达6小时以上。

“采样点位包括感染者的床头、散步通道、使用过的热水器、微波炉等,有时还需要趴在公厕旁才能对排泄物进行采样。” 军事医学专家组副组长、研究员曹务春说,想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们顾不上这些,对一切毫无怨言。

为什么他们能忘我奉献、冲锋前行?因为他们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科研铁军”。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推进疫苗药学、药效学等研究,快速完成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制备……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研究人员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一起在帐篷实验室苦战了100多天,习惯了超负荷工作,习惯了找个地方就“眯一会儿”,习惯了黑眼圈、掉头发……陈薇在这几个月时间里,生了许多白发,人也瘦了一大圈。

专家组全体成员把最热切的科研情怀融入疫情防控最前沿,他们坚信:“为了人民,一切值得!”

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启动,中国再次领跑。

8月11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如今,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境外有序开展。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专家们说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将永远伴随他们的科研之路。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9: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

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有这样一支抗疫队伍:他们只有35人,却是最早驰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他们勇战“红区”、奋力坚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66天治愈百余名重症、危重症患者,为新冠疫情中医诊疗方案作出重要贡献。

这支曾为武汉负重前行的力量,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他们逆行的美丽身影,被患者牢记,更被国人铭记。

4月7日,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等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3名队员圆满完成援助湖北医疗任务,抵达北京西站。新华社发

直面疫情“风暴眼”

忆起7个多月前出征的情景,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仍难掩激动。彼时临近春节,病毒肆虐,武汉医疗资源日益紧张。

“中医必须第一时间介入!我带队!”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驰援号召,黄璐琦第一个请战;短短半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300多人主动请缨。

大年初一,包括呼吸、急诊、ICU等科室人员在内的25人组成先期队伍,携带近80箱防疫物资,向武汉开拔。从队伍组建到出发,不到10小时。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疫情的“风暴眼”,重症救治的“主战场”。

2月5日,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左)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即将出院的病人合影。新华社发

抵达当晚,黄璐琦立即向医院提出:由中医医疗队接管一个病区。“我们有医生护士全套人马,希望给我们一块阵地,我们做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来!”

经再次请求,南一区成为医疗队的“责任田”。这是中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首次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重症病区。“我行医几十年,西医能做到的事我同样能做到!”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说。

缺少中药,病房潮湿阴冷,重症患者多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重重困难,浇不灭医疗队的昂扬斗志:医护齐上阵清洁病区,替患者清洗便盆、尿壶,为卧床患者擦身、换床单;迅速搭建中药供应保障平台;24小时轮班、三班倒开展救治……

接管病区6天后,首批重症患者治愈出院。不到一个月,病房景象焕然一新,能下床自主活动的病人越来越多,高流量吸氧机几乎不再启动。

“哪里患者最重,我们就到哪里去。”“力争所有患者无论多重都要想办法治愈,不留遗憾!”这就是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决心与担当。

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右一穿防护服者)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房内查看病人情况。新华社发

分秒必争找寻“中医答案”

医疗队收治的第一批30名患者大部分病情很重,他们大口大口地吸氧,虚弱得几乎不能下床。同一时间,不光金银潭,整个武汉都在与疫魔艰难抗争。

“必须尽快拿出有效治疗方案和药方!”抵汉第二天,身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黄璐琦、仝小林院士组织医疗队专家和湖北当地医院专家讨论,根据巡诊、查房和当地救治经验修订救治方案;又与后方专家连线讨论,最终形成新版中医诊疗方案。该方案被纳入第四版国家诊疗方案,开创了应用中医药对患者进行分层诊疗的新模式。

诊脉、查舌苔、开方……中医重视个体,讲究一人一策、辨证论治,但疫病并非没有普遍规律可寻。要拯救更多患者,必须尽快拿出“核心方”。

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新华社发

每天开会分析病例、讨论救治方案;回到驻地马上整理当天病案,完善诊疗方案……医疗队边救治、边总结,还与后方科研攻关组共享临床数据、合力研究,从中医药几千年疫病防治理论和临床救治实践中找答案,不到两周,就开发出治疗重型新冠疫情的有效方剂——化湿败毒方,临床救治效率不断提高。

通过服用中药,患者的气短和喘憋有了明显改善;针灸、穴位贴敷灸、耳穴压丸等中医疗法效果显著,受到患者喜爱。

随着2月3日首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患者出院,其他病区也开始服用中药,中西医协作抗疫模式在金银潭医院建立起来。截至3月30日,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158例(大多为重症和危重症)、出院140例,其中纯中医治疗出院8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42例。

3月3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医疗队队员在北京西站合影。当日,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援鄂国家医疗队队员共55人抵达北京。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治病,更“治心”

患者老周好几次肺大泡破裂,每破一次都要做胸腔闭式引流,渐渐变得身体虚弱、情绪低落。西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静所在护理组每天从驻地带来小米粥、银耳汤喂给老周吃,还轮番发微信鼓励他,讲趣事逗他开心,转移他的注意力。看着老周挺过一次次凶险病情,逐渐康复,李静他们特别高兴。

从治疗疾病到安抚情绪,医疗队不仅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更注重体现中医的人文关怀。

26床是个重症患者,不了解中医,入院后强烈要求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检查结果显示其并非细菌感染,无须使用抗生素。

4月15日,广安门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的海报悬挂在医院大厅。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齐文升为这位患者耐心讲解并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变化及时调整处方,还经常冲调中药喂患者服用。患者病情很快好转,开始主动要求医生开中药并按时服用。

“很多新冠疫情患者陷入难以自控的恐惧、焦虑情绪,这需要医生去安抚、去鼓励、去化解。”西苑医院副院长李浩说。

在疫情防控和救治中,中医药尽早使用、全程参与、精准施策,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与西医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医疗队践行大医精诚精神,以岐黄之术守护一方患者。正如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病房护师李东旭所说:“吾辈在此,卫武汉,卫中国!”

返回目录>>>

抗疫英雄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10: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

“开学季到了,最近几天都在忙着为恩施录制中小学生心理减压视频,这两天就能把视频交给他们了。”9月20日,天津安康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天津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队员穆湘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尽管天津疾控工作队离开恩施已经5个多月了,但两地依然在“并肩战斗”。

2月12日,在湖北恩施州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刻,天津派出包括70名疾控和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疾控工作队抵达恩施,与恩施州及6县2市携手并肩,开展流调、消杀、实验室核酸检验和心理咨询等疫情防控工作。

57个日日夜夜,天津疾控工作队不仅助力恩施战胜新冠疫情,还为恩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增强了恩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免疫力”。

这支队伍是先锋队、侦察兵和参谋部

“我们到恩施后,通过早发现、早阻断、早诊断、早排解,拧紧了疫情传播的‘水龙头’。”天津支援恩施州前线指挥部总指挥许颖悟介绍。

提高流行病调查速度和质量,才能做到“早发现”。

2月16日,恩施出现一名女性感染者。工作队流调专家排查了2094条信息,迅速找到了传染源。

2月25日,利川市出现同村12人腹泻,多人有发热症状。流调专家通过科学排查,第一时间排除感染新冠疫情的可能。

在恩施期间,工作队累计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339人次,审查资料705份。“我们奔波于发热门诊、隔离点、社区等进行流行病调查,有时还要翻山越岭深入乡间农舍进行密接者排查。”工作队队员、天津市疾控中心的杨雪莹回忆,最困难的是听不懂当地方言,给靠语言沟通的流调工作平添了不少难度。队员就把方言常用词汇做成普通话对照表,愣是靠这种“笨”办法准确完成了工作。

“早发现”后,还要“早阻断”,这就需要对重点场所做好消杀工作。疾控工作队组织队员深入疫点、疫区和患者家庭,共完成场所消毒236个、消毒面积14.6万平方米。

2月25日,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一名护士出现新冠疫情症状。由于情况紧急,人手紧张,工作队队员、天津市北辰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孟庆贺等3人,需要消杀一整层楼20多个大病房。

他们用了4个半小时才消杀完毕,其间无法喝水、上厕所。“当脱下防护服时,里面衣服都能拧出水,大家都感觉快虚脱了。”孟庆贺说。

“每支小队专门配备一名心理专家,是我们疾控队的特色。”天津疾控工作队队长张宏介绍说。

2月25日傍晚,12岁女孩小丽打来热线,要找“天津来的专家”聊聊天。这样的电话,穆湘在恩施每天要接十几个。忙碌一天后,晚上还要梳理当天工作,制定下一步计划。从早上7:00起床到23:00,一天下来,穆湘的嗓子都快说不出话了。

在恩施期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累计接听心理咨询电话400多个,引导人们稳定情绪、配合隔离、接受治疗。

授人以渔,留下更多疾控经验

“您要戴上塑料手套,84消毒液有腐蚀性……”4月3日晚9时,在州城火车站进行日常消毒的保洁员彭大伯遇上了前来检查指导的张宏。

张宏在与彭大伯交流中发现,消毒手册有70多页,保洁人员看着很吃力。回到驻地,张宏连夜挑选针对火车站消毒的相关知识,做成一张“明白纸”,一目了然。

自3月12日起,工作队着手为恩施州及6县2市各制定了一份流行病学报告、一套疫情防控指南、一本消杀手册,提出一份疾控建议。

最终,天津疾控工作队为恩施留下了合计近10万字的防控技术资料,为恩施今后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和疾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给恩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工作队还分成4个疾控小组和1个心理小组,赴恩施各县市开展培训。

为提高工作效率,各小组白天培训、晚上行路。“队员们赶上过雨雪、冰雹各种恶劣天气,落石、山体滑坡、树木倒伏也不时遇到。”杨雪莹回忆,最晚一次赶回驻地已近午夜。

当3月27日所有培训任务全部完成时,天津疾控工作队已开展疾控专题培训16场、实操演练24场;开展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培训14场;开展心理培训7场,受训人员超过千人。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先进事迹相关文章:

抗疫英雄群体事迹素材

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英雄群体观后感个人感悟5篇

2020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观后感心得5篇

致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演讲稿

抗击疫情优秀人员事迹材料5篇

2020抗击疫情第一线的英雄故事人物事迹五篇

抗疫英雄感人事迹作文精选5篇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精选5篇

学习时代楷模抗疫医护人员英雄事迹心得体会5篇

45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