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学习资料 > 学科资料 > 物理 >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

立苗1147 分享 时间: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学好物理课后要及时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

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一、物 态

学习目标

1.认识并能分辨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了解三种物态的特性。

内容精讲

1.物质三种状态的特点及物态变化原因

剖析:一般而言,物质以三种不同状态存在着,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状态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

固态: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例如:铁块、木头、玻璃等。 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例如:水、酒精等。 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例如:氢气、氧气等。

三态物质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特点,就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如图1-1-1甲所示。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我们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如图1-1-1乙所示。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且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分子极度散乱。就好比我们在操场上四处奔跑,如图1-1-1丙所示。因此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易压缩,具有流动性。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宏观性质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状态下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理论主要包括:物质是由被称为“分子”的微小粒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运动情况影响分子的排列。

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生活中熟悉的事实跟抽象的、看不见的事物进行类比,并通过合理想象,有助于大家理解较抽象的事实。

将分子跟活泼好动的同学相类比,并能结合固体分子和气体分子的特点将它们想象为课堂上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和操场上嬉闹的学生。

二、温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内容精讲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剖析:(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①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读不出温度值。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准确读出温度值。

(2)在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今后同学们要经常使用仪器测量物理量,因而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使用测量仪器时的习惯:①观察:仪器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零刻度线在什么位置,是否磨损等等。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③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弄清楚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2.小明想到在生活中有病的时候,妈妈总要给他量一量体温;天气变化时,爸爸也总要看一看今天几度了,温度计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怎么会知道温度的高低呢?

探究:所需器材:空汽水瓶一个、软木塞一个、细玻璃管一根、热水锅、酒精灯。

探究过程:把器材组装成如图1-2-3所示装置。

(1)把汽水瓶灌满水;

(2)把软木塞中间穿个孔,穿入细玻璃管;

(3)把软木塞盖在汽水瓶上,在盖紧时,水会由玻璃管溢出,这时可以倒掉一些水,使水位保持在比瓶口低2 cm即可;

(4)锅内加1/4容积的冷水,锅底放1个铁丝网垫,把做好的瓶子放入锅中;

(5)慢慢加热,边加热,边观察细玻璃管中的水位高度,几分钟后,水位下降,继续加热,水位逐渐上升。

评析:水位开始时下降,主要是因为玻璃瓶先受热膨胀造成的,之后瓶中的水也变热,开始膨胀,细管中的水位逐渐上升。如果把细玻璃管刻上标度,不也就是一个温度计了吗?所不同的是,量体温的温度计里面装的是水银,量室温的温度计里面装的是加了颜色的酒精,它们的玻璃管都是抽成真空的密封管。

生活中每一个现象,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新东西的发明创造好像都是在不经意中,实质上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我们要有探索研究精神,凡事均要问个为什么,能够力所能及地去试一试,处处留心皆学问。

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物体的热胀冷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物质均具有这种热胀冷缩的性质。本问题探究能够很好地说明物体受热后会膨胀,水位逐渐上升,温度降低时,水位逐渐下降。如果把玻璃管的口径做得更细一点,这种现象观察起来效果更明显。如果在细玻璃管上刻上标度,就可以做成一个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了。

例题精讲

例1 (2005广东汕头课改区)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图1-2-4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容器底了;B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容器侧壁了;D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只有C符合要求,所以应选C。

答案:C

例2 如图1-2-6所示是温度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应该是()

A.0.3 ℃

B.3.0 ℃

C.17 ℃

D. -17 ℃

解析: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1 ℃,温度计内水银液面在温度计的0℃的刻线以上,从0刻线开始向上3个小格,因而示数为3.0 ℃。

答案:

B

三、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固态和液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会画熔化、凝固图像。

4.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内容精讲

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剖析: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的熔化图像如图1-3-1所示。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状态和温度变化,可以看到,在加热过程中,图像中AB段表示固态冰温度逐渐升高;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冰越来越少,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是温度不变;CD段表示冰全部熔化为水之后,水的温度继续上升。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

度,其熔化图像如图1-3-2所示,在非晶体的熔化过程中,固体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到C点全部成为液态,整个过程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物理学中经常采用数学图像方法,把物理现象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如用温度—时间图像表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图像时要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像中每一点分别表示物体的一个状态;图像中的每一段各表示物质的一个状态变化过程。

2.小明听说过这种现象:冬天下雪后,在马路上撒盐,雪很快就化了;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根据这些现象,小明猜想:冰(晶体)里含有其他杂质会降低它的熔点,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探究: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试管、一盆冰水混合物(0 ℃)、碎冰块、温度计。

实验步骤:(1)将同样多的碎冰块分别装入两试管,将两试管放在0 ℃的冰水混合物中;

(2)在其中一支试管的碎冰中加食盐并搅拌,待熔化时,用温度计测其温度。

实验现象结论:纯净的冰块在冰水混合物中不熔化,加盐后的冰迅速熔化,熔化时温度低于0 ℃。

结论:冰(晶体)里含有其他杂质,会降低它的熔点。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合理的推理,提出对某些问题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对象分别用纯净的冰块和含有杂质的冰(冰块中加食盐),同时还要控制它们的其他因素,比如:冰块的质量,粉碎程度,以及加热条件等相同。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熔化情况,就可以得出结论。

例题精讲

例1 如图1-3-3是从实验得到的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像的AB段表示熔化过程

B.图像的CD段表示熔化过程

C.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继续吸热

D.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不吸热也不放热

解析:图1-3-3是晶体物质海波的熔化图像,形象直观地表示出了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像可以看出:在加热过程中,图像中AB段表示固态海波温度逐渐升高;BC段表示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海波全部熔化为液态后,温度继续上升,这是CD段所表示的。

答案:C

例2 萘的熔点是80.5 ℃,那么温度为80.5 ℃的萘()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D.可能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解析:萘的熔点是80.5 ℃,凝固点也是80.5 ℃,萘的温度在80.5 ℃以下时,呈固态;在80.5 ℃以上时,呈液态;若其温度恰好为80.5 ℃,萘可以全部为固态,也可以全部为液态,还可以是固态和液态共存。处于固态、液态共存的萘,如果不和外部发生热传递,混合物中的固体萘不熔化,液体萘不凝固,固体和液体的数量都是保持不变的;如果从外界吸热,固体萘熔化,使固体数量减少,液体数量增加,直至全部变为液体;如果向外界放热,液体萘凝固,使液体数量减少,固体数量增加,直到全部变为固体。萘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

持在80.5 ℃不变。

答案:

D

四、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内容精讲

1.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剖析:(1)降低温度,气体液化。我们知道,温度降低,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这是大自然中的液化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例如,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些水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锅盖凝结成的;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水雾滴;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实验表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气体液化。从实验课本图1-22可以看出,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注射器内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现在许多地方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也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成为液态,贮存在打火机里的。但是,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例如氮气必须在低于-147 ℃时才能用压缩的办法液化。这就促使物理学家研究获得低温的技术。

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汽化的两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对蒸发和沸腾的认识和了解。 蒸发和沸腾的主要不同:液体在蒸发时温度降低,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小明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液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种类是否有关呢?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本实验的关键是保证其他因素相同,液体种类不同的情况下,看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小烧杯,水和酒精。

步骤:①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适量的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气温、风速相同)。

②观察两烧杯中水和酒精蒸发快慢的情况。

结论:如果杯中液体蒸发快慢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无关;如果杯中液体蒸发快慢不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

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 主光轴:通过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

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

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⑸成虚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变大 (变小) 像变小 (变大)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

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

1、力的概念:。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滑下的目的是: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而惯性定律是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

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四、四种力 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

静摩擦

滑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

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压力:

1、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4、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5、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2)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压强与浮力》知识点

一、固体压强

1、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 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

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

的压力为:1.5×10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

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2、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

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模板

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生物复习提纲总结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热门文章

74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