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5篇

华燕1164 分享 时间: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回望过去,不禁让人感慨与赞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1】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40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论。然而,深圳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步,这些关于深圳衰落的担忧最终都未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论是明星企业的崛起、整体产业的升级,还是整个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现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出现新产业浪潮,深圳又一次踏准节奏,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年以来,面临外部环境和疫情的冲击,深圳在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回望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上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断上升。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从当初依靠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主要依靠体制和文化优势。

深圳经济体制优势体现为市场经济成色高、民营经济活跃、民间创新力强和政府服务型定位。这些要素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公平的营商环境,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优势体现为务实、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点和民营经济占比高的经济结构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质的主要因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些口号背后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广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早期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内地把深圳商品经济的成功喻为“斯芬克斯之谜”,甚至掀起一股探谜解谜的热潮。当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推开、市场经济的框架写进教科书之后,深圳在经济运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继续显示出一种特质,优等生的榜样作用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仍然是“我们的深圳”。

这些年来,不断有其他一些地方学习深圳,甚至组团到深圳取经,但因为自由平等开放的市民文化土壤达不到深圳那样的厚度,借鉴和移植深圳经济体制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要学到深圳的精华,要先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维护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一定要维护深圳体制的优势,更要维护深圳独特的市民文化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深圳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入与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房价对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达不到人们期望之处。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让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应当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

与40年前设立特区时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深圳被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科学发现方面作出新贡献,大力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发挥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市范例”。

独美不如众美,深圳一开始就是全国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们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经济发展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通过全方位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沿海和内地城市进行体制创新、治理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力。我们相信深圳将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成就辉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以梦为马,奔向远方。祝福你,我们的深圳!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2】

回首深圳过去的40年,特区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始终雕琢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人民”二字;深圳人的奋斗目标与初心,永远牢记着民生福祉。

这是一座创造奇迹的活力之都,“深圳速度”一直以来都被外界称赞。与深圳的经济实力崛起同步成长的,是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汇聚到这里,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来了就是深圳人,心安处即吾乡。民生安稳,可保心安。大家带着各自的向往在这里风雨兼程,就是为了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住有宜居——截止到今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供应3.2万套。完成居民优质饮用水管网、市政中压燃气管网、管道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新建及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剩余40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病有良医——今年起,深圳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构建立体化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市民基层看大病将享同质化医疗服务。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学有优教——今年,深圳高质量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32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6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80%,公办园在园儿童数占比达50%。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出行有质——四十年以来,深圳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品质,今年优化调整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治理交通拥堵节点100个,打通断头路15条,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

我们选择深圳,因为环境优美——今年深圳新建、改造提升公园30个。通过经济鼓励等措施,淘汰老旧车6万辆。推进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

除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就业方面,深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就业保民生、减负担保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成效显著;在基层服务方面,深圳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便民利民等机构的建设,推出各项“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延期办、线上办,让市民少跑、不走冤枉路。同时让便民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便利的日常生活服务。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在全力做好全市各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让学校开设“空中课堂”,确保“停课不停学”,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手抓科学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深圳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深圳率先出台《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惠企16条);为了促进消费,深圳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多措并举挖掘消费潜力,全市各区拿出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复工复产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基石”。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才能进一步推动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劳有厚得;政府善治、体制保障;产业高校、优秀文化;青山绿水、碧野柔光……四十载砥砺前行,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忘的初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人来闯”,渐渐地变成“人人栖居”,深圳坚持以改革_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便是人们在这座城市深深扎根最好的证明。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3】

早上10点,去年硕士毕业来到深圳工作的小王,办完了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25000元钱即将打入他的账号。去年的这个时候,小王完成了入户,成为一名“新深圳人”。上周,公司综合部通知他,申请的公租房也已经排到了,准备办理入住手续。

也许你会说,小王可能是那个极其幸运的少数派。然而在近40年前,人们前来深圳还需要出示一张薄薄的通行证。经过不断创新,深圳成为无数个小王向往的奋斗热土。近年来,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也呈现井喷式增长。2019年,全市新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770人;接收应届毕业生10.3万人,引进市外在职人才15.8万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29万人;向14万余人发放各类人才专项资金近65亿元。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深圳,一次次走在了创新的潮头。创新,已经成为深圳人的一种习惯。

在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上,深圳经济特区一直是领跑者。过去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包容性和竞争性在这座城市得到完美融合。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深圳又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40年的风云激荡与披荆斩棘,深圳经济特区一次又一次走在前列。那么,创新驱动的先锋,为什么往往都是深圳呢?

这得益于深圳的前瞻布局。从“三来一补”到高新技术产业;从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回顾当初,深圳制定一系列策略方针,奠定这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来,深圳制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信息经济、创意经济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这得益于深圳的创新文化。开放、务实、包容、创新的文化基因已经深入每个深圳人的骨髓。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我在深圳成长、读书、创业,亲眼见证了这个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如今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深圳开放、包容,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40年来,创新正在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动力。

这更得益于深圳的政策优势与“制度红利”。1984年,深圳成立人才引进办公室,专注海外人才引进工作;1987年,深圳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同年,华为在深圳成立;1992年,深圳首届科技成果拍卖大会举行;1995年,深圳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2005年,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在体制改革中制定的促进创新法规;此外,深圳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加快科技领域“秒批”“不见面审批”改革,最大限度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等创新主体等“松绑”“加油”。

随着先行示范区的各项举措不断从理念变成现实,会有越来越多的“小王”来到特区,成为新一代的特区奋斗者。深圳也必将提供越来越多可复制和借鉴的发展经验,助推祖国这艘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4】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要求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探索、走在前列,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深圳被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了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在强化政治自觉、加强思想引领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上下功夫求突破,在追求更高更好更优更强上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肩负起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必须举全省之力,像当年支持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一样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省市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深圳实现“五个率先”——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全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省里加强领导、科学指导、有力支持,深圳发挥好主体作用,各市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共同履行重要职责,一起展现担当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定能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一定能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必须处理好与其他重大战略部署的关系,协同推进、共同发展。要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互促共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是战略“双区”,必须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圳和广州是广东“双核”,必须以同等的力度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必须加快珠三角优化发展步伐,发挥大湾区主阵地、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方阵作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化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协同发展,打造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融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为广东创造了许多重大历史机遇,全省上下要牢牢把握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振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5】

回眸春天故事 谱写发展新篇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8月26日将迎来40周岁生日。

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4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40载沧桑巨变,4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4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4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4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4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4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4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4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4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1979年的0.09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619.79亿美元,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国率先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740家。

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设计之都”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今天的深圳,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不断超越,续写奇迹。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5篇相关文章: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感想【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5篇

2020深圳特区40周年心得感想范文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个人学习心得体会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习心得【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5篇

2020年深圳建立40周年的感想作文5篇

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5篇

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范文

4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