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选修语文《送考》教案

选修语文《送考》教案

梓炫0 分享 时间:

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送考》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语文《送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二)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介绍作者。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_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送考》,请同学先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5分钟阅读、思考,可以同桌讨论)

设想: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三、探讨文章的主要思想

1.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

设想:村民:“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

2.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可分四人小组讨论,但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来讨论)

考试前:“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经被扭曲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3.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4.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四、分析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五、总结课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如果说对童真世界的追求弘扬的是“真”的话,那么,慈悲为怀的佛家教义倡导的是“善”。童心之“真”与佛理之“善”融合而为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天真烂漫、质朴无华的童心是丰子恺追求的“自然境界”,深厚微妙的佛理则是他景仰的“天地境界”,他一生的精神追求游移于这两种境界之间。童年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感性体验,张扬的真挚、朴素与成人社会的矫饰、伪善是水火不容的。成人的蝇营狗苟、处心积虑在孩子们的率真自然面前,显得卑琐而渺小。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无拘无束、童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挣脱羁绊、自由发展的天性。佛家教义是丰子恺确立人生理想的理性背景。佛教的坚忍笃行、超然达观、宽厚仁慈使他能淬去多余的烟火气、尘俗气而达于“清”的境界。以宗教家的大悲怀,谛视人类的苦难与命运,谛视生命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遭际与变故。

然而,他毕竟不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他以“出世”的超然态度苦苦执着于“入世”的事业,以童心与佛理融合的理想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世事无常,万物皆流,丰子恺一颗真诚、善良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散发着美的光辉。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积累运用”11—15题。

2.预先学习《看社戏》。

《送考》原文阅读

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

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我的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我是对家里的牵牛花失了欢,想换一个地方去度送这早秋,而以送考为名义的。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坐船出门的一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伊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已种田而未全枯的当然要出席,已种田而已全枯的也要出席,根本没有种田的也要出席;有的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窗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

“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

“穿山甲欢喜吃甚么东西的?”

“耶稣诞生当中国甚么朝代?”

“无烟火药是用甚么东西制成的?”

“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哩?”

我全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者羞,并不成怒,管自笑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欢喜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

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在旅馆里我们又遇到了几个朋友的儿女,他们也是来报考的,于是大家合作起来。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各人挟了文具,带了一肚皮“穿山甲欢喜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到了晚快,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通地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但在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似乎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明知自己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之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考得得意的人,有时好像很有把握,在那里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了;但有时听见人说“十个人里头取一个,成绩好的不一定统统取”,就忽然心灰意懒,去讨别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了。考得不得意的人嘴上虽说,“取了要死”,但从她们屈指计算发表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她们并不绝望。世间不乏侥幸的例,万一取了,她们好比死而复生,其欢喜岂不更大么?然而有时她们忽然觉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上一句“不关我的事”。

我除了早晚听他们纷纷议论之外,白天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绪太紧张了,不教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他们。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了。但他到底没有死,终于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以后各校录取案发表的时候,我有意回避,不愿再看那种紧张的滑稽剧。但听说后来的缓和得多,因为小胆儿吓过几回,有些儿麻木了的原故。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于是找保人,缴学费,忙了几天。这时候在旅馆听到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一类的话了。但这些“我们”之中,其亲切的程度有差别。大概考取省立学校的人所说的“我们”是亲切的,而且带些骄傲的。考不取省立学校而只得进他们所谓不好的学校的人的“我们”,大概说得不大亲切些。他们预备下半年再去考省立学校,迟早定要爬高去。

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归乡水路不通,下火车后,须得步行三十里。考取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起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送考》教学反思

在我教丰子恺的散文《送考》时,我用“生活化”作指导思想,做到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效果挺好。我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考试经历,何人送考?当时情景给你留下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思考三分钟,口语表达。上了高中的学生当然参加过多次考试,这样他们有生活基础,大部分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于是,很多学生细致入微、情真意切地再现了当时情景,可谓来了个开门红。

然后,我话题一转提出了新的问题,咱们看看丰子恺《送考》中所写与我们的经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们用心阅读,画出他们认为关键的句子。小组交流,共同探究,推选代表陈述,得出了大家认可的答案:作者是以家长的身份写的,而咱们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写的,作者的内容更详实,写了考前的情况,考试结束时的情况,录取案发表时的情况。这样,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接着,我们重点研读考试结束时一段和录取案发表时的一段。先看考试结束时:

“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我先让学生范读,让其他学生标出重点词句,反复研读。“活泼”告诉我们什么?写他们的议论时用了什么手法?很快学生们达成共识:“活泼”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的,考试的压力让他们压抑,考后恢复天性。“你的”、“我的”、“有的”、“有的”,这些是从整体方面写的;“男的高声”、“女的恨恨”,是从个体方面写的。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并且能抓住人物特征。分析完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每次考后的情形,利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让学生朗读交流。而录取案发表一段,则抒发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对此,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对现今的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有什么建议?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上掀起一波一波的高潮。

综观以上,这一课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迸发出很大的热情。参与过程中,训练了读、说、写三方面的能力。

我希望教材多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选修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5篇

文小秘,你身边的文字小秘书,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2021电子商务学习计划范文3篇

教学教研成果总结汇报

2021年教研工作总结十篇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教学资源下载

中职教师年度述职报告范文

语文教育实习调查报告3000字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2

94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