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秘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短文两则陋室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

短文两则陋室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

宋佳1152 分享 时间:

  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短文两则陋室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背诵。

  难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短文两则陋室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品质和志趣追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具体“物”的分析与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高雅志趣的追求以及面对挫折乐观不屈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托物言志的“志”。

  教学过程

  导入

  PPT上展现“陋室”。师:同学们看,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呀?生:(破旧、小、偏僻……)。这样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面只容得下一张床、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如果让你们一直住这里,你高兴吗?生:不高兴。但是屋子的主人却不以为陋,自得为乐,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

  新授

  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师:“铭”是什么意思呀?生: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一般押韵。师:我们生活中经常用来警示自己的叫什么铭?提示:有人以前刻在课桌上提醒自己的。生:座右铭。师:那用来称述功德的铭文我们一般叫什么呢?生:墓志铭。铭文还有个特点,一般会押韵。我们翻开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哪些字押韵,压了什么韵呀?(名、灵、馨……in/ing)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刘禹锡,上节课让大家回去预习,现在谁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刘禹锡的生平?生: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热心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多次被贬,这篇文章是他被贬和州刺史时写的。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现在哪位同学来读一下ppt上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生:德馨,品德高尚……师:他解释的对吗?同学们给他一点掌声。师:好,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大意,那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现在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把课文翻译出来。如果有不会或者不确定的,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一会我请小组代表来发言。

  短文两则陋室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255744